家兄朱由校 第494章

作者:北城二千

按照这户百姓在关内的情况,即便每年有一两千斤的粮食缺口,但他们每年可以拿出四五两银子买粮食,还能剩二三两银子,添添新衣,买买新物件。

关内苦,苦在精神劳累。……

关外苦,苦在物资匮乏。

习惯了关内的舒坦,便没有人愿意去关外那苦寒之地开垦田亩。

或许王承恩认为,迁移北上的百姓都家境困苦,大多还是饥民。

然而眼下哪有那么多饥民?

天下饥民最多的时候,的确,当时饥民为了活命,都往关外迁移。

但眼下饥民已经大大减少,按照各省的情况,陕西永不缺水的关中八百里秦川,经过徐光启的水利修建后,一千三百余万亩耕地都得到了灌既,根本不怕大旱。

眼下陕西之民不过四百余万人,其中三分之一分散河套,三分之二呆在关中平原。

实际上他们已经安稳了下来,甚至到了九月就能收获粮食,每人人均五亩耕地,根本已经不想迁移了。

再说山西确实因为大旱而缺水,人口也众多,但他们也是迁移辽东的大户。

十年时间里,山西迁移近二百万人前往辽东,又迁移五十余万前往河套。

山西近四千万亩耕地掌握在御马监和地方官府的手里,士绅因为三娘子桉而死的死,伤的伤,所占耕地不过千余万亩。

对于眼下只有不到七百万人的山西来说,这四千万亩耕地足够人均四亩。

因此大旱虽然在继续,但大部分百姓都不愿意迁移,这点从泰宁三府那缓慢增长的人口情况就能看出。

还有河南、湖广、四川、广东、福建这些省份的百姓依旧这么想。

即便是被愚民的百姓都能看出,只要撑到大旱结束,他们都不用远离故土,就能每户拿到几十亩耕地。

他们不愿意走,朝廷的“移民实边计划”进行不下去,朝廷就会迁怒与地方,而地方无奈,只能采取暴力手段,强行迁移百姓。

不说下面报上来的情况,单单曹化淳自己便亲眼见过北直隶那些组织迁移的官员对一些贫苦百姓的威逼利诱。

不迁便派一些混混骚扰,让人掘断村子的水源,让田地干旱,随后不断施压,最后让他们舍弃了家乡而迁移北上。

这些事情,锦衣卫早在天启六年就汇报过,说自家殿下不知道就是笑话。

自家殿下比谁都清楚这些事情,可他说过什么吗?至少曹化淳没听到过。

如果说天启元年的时候,或者说天启四年之前,那时的朱由检还当得起深仁厚泽这四个字的夸奖。

可从天启四年开始,朱由检便开始走上庙堂,走上了称孤道寡的道路。

这样的朱由检对于百官来说更恐怖了,对于百姓来说难以理喻了,对于身边人来说有些辗转难眠了。

可这样的变化是好是坏?

拿了赈灾粮票的灾民口中他是好,被驱赶远离家乡的贫苦自耕农说他是坏。

增加了俸禄的清官廉吏说他是好,贪赃枉法、收受贿赂的贪官说他是坏。

国内享受了府道、水泥等产物的人说他是好,那些被关押在水泥场每日劳作的劳改工说他是坏。

评价一个人不能单纯说好坏,评价自家殿下也是如此。

至少在曹化淳看来,在服侍朱由检这点上,他从没有后悔过。

能服侍朱由检这样雄才大略的人,日后史书也必定添上曹化淳一笔。

只是待在这样的人身边,每日担惊受怕,难以长寿。

想到这里,曹化。

淳看向了王承恩,不免羡慕的想到:“恐怕也就只有他这样木讷的人,不会受其影响吧……”

曹化淳的想法,王承恩这种人是理解不了的,而王承恩面对曹化淳说朱由检“残暴”的话也露出了十分难看的脸色。

他忍了许久,见曹化淳停下,他才黑着脸道:“事情就不要再说了,殿下仁厚,今日的事情我不说,明日你记得换班去选秀。”

说罢、他转身离去,而曹化淳也看着他的背影,长叹一口气后,低头继续处理起了御马监的各种事宜……

北城二千。

第418章 筹备犁庭

“把衣服都脱了,不要遮遮掩掩,若是体态不过关,被淘汰了怨不得老身!”

第二日,当皇城大院的秀女再被集聚起来,所有人都紧张的开始听从女官们的安排。

昨日虽说没有淘汰人,但那是因为昨日主要是选出相貌一般的女子,而能走到这里的秀女都是上上之姿。

一千五百余名秀女被安置在十六间大屋内,每屋仍然以百人为一组。

今日负责检查的是女官,连太监都没有,而曹化淳三人要做的就是继续在大广场上坐在等待,确定被淘汰女子不符合标准。

至于大屋内的检查情况,便只有女官们能看到。

“窸窸窣窣”随着她们的下令,这一个个上上之姿的秀女纷纷宽衣解带,露出白皙的皮肤,供女官们一个个检查。

在台上向下看去,屋内如同“肉林”,一个个秀女面颊俏红,被女官的目光扫到时,不免有些紧张地想要挡住自己身上的一些部位,但见到女官皱眉,又连忙挺直了脊背。

今日这一关,主要是检查五官、头发、皮肤、脖颈、背部,手足长短,腰跨等部位。

五官不能有缺陷,便是痣也得长对地方。

头发必须乌黑亮丽,家中三服以内的亲人不能有脱发、秃头等显性特征,本人发际线太高也不行。

皮肤不能有鱼鳞皮、鸡皮肤,大面积伤痕,明显色差等缺陷。

脖颈不能有脖颈纹,背部必须丝滑,手足长短必须按照标准,腰跨亦是如此。

对于这些上上之姿的秀女来说,这几项检查,但凡有一项,乃至一点不合格,她们都要直接被淘汰。

“抬手!”

女官的话在周素洁、沈香君、袁禧嫔、田秀英等人耳边响起,她们只能僵硬着身体抬起双手。

毕竟被圈了红,因此待遇上要比其他秀女高一些。

被选中的十七名国色和另外十名上上之姿中显然的秀女被放到了一间大屋内。

检查她们二十七人的,是许久没有走动的客氏。

自从张嫣诞下子嗣后,她在内廷的地位就一落千丈,皇帝虽然还十分尊敬她,但地位却比不得以前了。

这次选秀,也是张嫣派她前来的。

尽管张嫣看客氏很不顺眼,但客氏毕竟照顾过朱由校和朱由检一段时间,心里清楚曾经的朱由检喜欢什么,所以张嫣才会派她来。

“小妮子长得还挺勾人……”

走到袁禧嫔的面前,已经四十三岁的客氏不免嫉妒起这些倾国倾城的国色。

她心里清楚,这二十七个秀女中,大概会产生五妃,因此虽然嫉妒,但她还是规规矩矩的,没有摆出什么脸色。

按照规矩,她伸出手对袁禧嫔、田秀英、周素洁、沈香君等二十七名秀女的各个部位进行检查。

毕竟都是未出嫁的清白女,在客氏这种“老手”面前,尽管对方没有做出什么出格的举动,但还是让众人脸红。

有时客氏手劲大了些,被捏痛的秀女不免发出轻哼,但为了不让客氏不高兴,大家还是尽力忍耐着。

客氏倒是不以为意,只是认真地对着二十七女一一检查,最后才走上台上坐下:“把衣服穿上吧。”

客氏洗了洗手,而二十七女也红着脸,着急的把旁边的衣服给一一穿上。

等衣服穿好后,众人脸色红晕才褪去,而客氏则是按照规矩,一一让她们上前搭答话。

这过程实际上和面试差不多,每人需要自报年龄、籍贯,身长、体重,家世背景等等。

这过程并不是为了自我介绍,而是用来检查声音。

声音太弱,声音太浑浊、嗓音太粗浊、言谈不清或应对慌张的秀女,往往会在这一关被淘汰。

不过声音这一点,实际上地方各府和各藩国已经核查过一重,而秀女们若是官话讲得不好,也不太可能走到这里,因此客氏检查过后并没有什么问题。

二十七女全部通关,而相比较她们,其他大屋的秀女就惨了一些。

一千五百二十七人,在这一日便淘汰了五百六十五人,仅剩九百六十二人,算是真正做完了万里挑一。

那淘汰的五百六十五人,经过曹化淳等人看过之后,都觉得没有什么惋惜的,便同意淘汰了。

曹化淳让人给她们每人发了十两银子的路费,随后便让她们收拾东西前往内城的驿馆。

在那里,各省官员会安排人护送她们回家。

十两银子对其中的一些秀女来说很多,但对于被淘汰的许多秀女来说,不过是零花钱罢了。

实际上她们的家人早就随行来京城,既然被淘汰,那就坐着马车,在府里奴仆的护送下回家便是……

“二十七名国色都留下了,这倒是不错。”

安排了淘汰秀女的去处,王体乾看了一眼手中的文册,略有感叹。

曹化淳则是端起茶水抿了一口,而后才道:“这不过是第二关,明日第三关走过了,她们才算过了初选。”

“嗯……”王体乾和曹化淳关系没那么差,他拿着文册道:“明日第三关,你我继续?”

“不了,御马监事务繁忙,还是让承恩来吧。”曹化淳说罢放下茶杯,起身便准备离去。

王体乾和李永贞见状也纷纷起身离去,而客氏则是在选拔过后,拿着过了关卡的文册,派人送给了张嫣和刘太妃。

文册送抵时,张嫣和刘太妃正在享用午膳,因此两人同一时间看了文册,刘太妃毕竟是万历年间的老人,为诸多亲王选过王妃,因此见到留下的人数后,不免惊诧道:“这次选秀的质量倒是出奇的高……”

“毕竟有各勋府加入,质量好倒也不出奇。”张嫣合上文册放在桌前,而刘太妃还在继续看。

“那十七个国色倒是不错,符合选妃的标准。”

“尤其是这个沈香君和周素洁……”

刘太妃毫不吝啬的夸奖,而张嫣却皱眉道:“那个周素洁身子瘦弱了些,未来怕是不好生养世子。”

“倒也是……”刘太妃没有像历史上一样反驳张嫣,因为沈香君的情况确实要比周素洁好一些。

“田秀英和袁禧嫔也不错,至于另外的几个,腰跨有些窄了,恐怕生产时容易难产,倒是朝鲜的李韶禧,各项都是上上。”

刘太妃对十七名国色指点,而张嫣则是带着几丝商量道:“李韶禧虽说是我大明第一外藩的秀女,但做贵妃不行,倒是可以作为平妃。”

“至于王妃,若是这文册上记得没有问题,那田秀英倒是不错,又精通书法、绘画、古琴、古筝、洞箫,还会骑马下棋,女红园艺,作为王府中宫倒也不错。”

张嫣对田秀英十分满意,而刘太妃也看了看田秀英的介绍,同样满意:“确实,她的腰跨比周素洁要宽些,能骑马代表身体也好,能生养。”

“先等她们明日过了初试再看看,没有问题的话,选出五妃和三十名侍妾。”

“三十名会不会太多?”张嫣皱了皱眉,而刘太妃却笑道:“亲王选妃这种事情,往往只有一次,侍妾多,子嗣多才好。”

“那便听娘娘的吧,倒是妾身好奇,殿下和万岁小时候总做些什么。”张嫣微微颔首,不再纠结,而是开始讨论起了别的,例如朱由校朱由检小时候干过的一些“蠢事”。

“他们啊……”刘太妃眼神有些追忆,随后笑了笑道:“万岁和殿下两人的性子不一样。”

“怎么个不一样?”张嫣好奇,而刘太妃也笑道:“当年神宗皇帝命人收集金丝楠木来准备修建三大殿,但由于木头不够,担心工匠们手艺不好,因此让他们先去修缮东宫和东六宫、西六宫。”

“万岁年纪小,总是爱去观摩,因此一来二去便喜欢上了这些技艺。”

“一开始喜欢建造房屋,喜弄机巧,常常在房屋造成后,高兴得手舞足蹈,拉着简怀王、齐思王、怀惠王反复欣赏,等高兴劲过后,又自己拿起斧头立即毁掉,重新造新样制作,从不感到厌倦。”

“万历四十六年的时候,万岁还亲自在庭院中造了一座小宫殿,形式仿乾清宫,高不过三四尺,却曲折微妙,小巧玲珑,巧夺天工。”

“当时神宗显皇帝看了很高兴,特意送了他一块沉香。”

“却不想万岁第一天拿到沉香,第二天便把沉香做成了假山,并在上面雕刻池台林馆,雕琢细致,便是外廷的工匠都拍手叫绝。”

刘太妃陷入回忆,而张嫣则是对自家丈夫喜欢木工有些不高兴,因此特意问道:“万岁没有其他爱好了吗?”

“自然有。”刘太妃下意识回答,随后才道:“万岁十岁左右的时候喜欢蹋球,常带着简怀王他们一起和太监们在长乐宫打球。”

“当时万岁觉着玩起来不过瘾,便拿出自己的三百两私房钱,亲手设计建造了五所蹴园堂。”

“再后来宫里情况复杂,万岁就很少去蹋球了……”

说到这里,刘太妃也觉得有些唏嘘,而张嫣却听到了不一样的朱由校。

“娘娘,妾身有一件事很在意……”张嫣梳理完了故事,很不解的询问道:“您的话里,万岁常常与简怀王、齐思王、怀惠王玩闹,那齐王殿下呢?”

张嫣从刘太妃的话里听到的故事,基本很少出现朱由校和朱由检一起出现去玩的故事,而两兄弟眼下却十分亲近,这让她很好奇。

“齐王?”刘太妃愣了愣,随后才道:“齐王小时候很喜欢读书,刘贤妃(朱由检母亲)被仗杀后,他便很少出门,即便出门也不苟言笑。”

“我记得有一次神宗显皇帝让诸王带着皇子去万岁山游玩,别的皇子都在嬉戏打闹,而他坐在草地上拿着一本书,正襟危坐的阅读。”

“当时他被李康妃照顾,但李康妃不太喜欢他,又随着乐安公主长大,他所住的勖勤宫银钱常常被李康妃克扣,因此衣衫很少。”

“不过就是衣衫很少,他每天也都会好好整理自己的衣冠,如果衣服没有洗干净,没有穿的就不见内侍。”

上一篇:不灭神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