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458章

作者:北城二千

只要明年帮助藩王站稳脚跟,那么后年明军就可以回撤,藩王自己再练兵,而朱由检也可以视情况准备三年后的北伐了。

估计北伐开始后,除了小西洋监察使司会保留一定数量的驻兵外,大部分明军都会撤走。

届时只需要保证诸藩有近七十营的兵力,莫卧儿就会陷入持久战。

诸藩之间内有小西洋监察使司稳定局面,外有莫卧儿这个大敌,基本不会出现什么情况。

但莫卧儿那边就不行了,西边有波斯虎视眈眈,西北有布哈拉汗国狼子野心。

加上尼泊尔和阿洪姆王朝,他们实际上也只能出动十几万兵力来和诸藩僵持。

只要局面僵持着,那三年后洪承畴打下东吁,收复阿洪姆,届时明军再准备个两年,就可以着手出兵拿下恒河北部平原了。

拿下恒河北部平原,驻兵十几营,配合南边小西洋监察使司的十几营兵马,南北控制诸藩,利用诸藩稳定人口庞大的南亚市场,最后商品倾销,闭合经济圈。

这么一来、大明就掌握了世界人口三分之二,拥有世界三分之二的经济市场。

哪怕齐国日后就藩美洲,把世界市场扩大,那大明也最少能占据五分之二的市场。

受到洋流的影响,欧洲攻打美洲十分轻松,而美洲不管攻打亚洲还是欧洲都比较困难。

因此只要欧洲存在,齐国就需要防备,需要把精力放在欧洲上。

这种格局短时间内不会发生变化,最少在大明三代人内,基本不会发生什么恶性外交事件。

三代之后朱由检和朱由校就管不着了,怎么打是他们的事情,反正基本盘这么大,再怎么打,也缩水不到哪里去。

“三十六营,是不是太多了……”

正当朱由检想着未来的时候,眼下的朱由校却犹豫了起来。

三十六营兵马就是近十一万人,尽管在大明本土训练,也归大明节制,但等他们前往了小西洋后,大明还能管制好诸藩吗?确定诸藩不会因为有了兵权而作乱?

朱由校有他的顾虑,而朱由检则是认为朱由校有些杞人忧天了。

“哥哥,天竺这块地方,我朝是注定无法统治的,最少在目前来说不可能。”

“哪怕第四版蒸汽机和蒸汽机船,蒸汽机车研制出来,但从京城至恒河平原最少七千里地。”

“天竺不比其他地方,整个地区有近万万人口,以国朝的力量,短期无法吞并不说,还得为了统治它而消耗力量。”

“交趾、瀛洲、还有东吁,旧港、南州……”

“这些地方,国朝都没有吃下,与其想着以驻军、驻点迁移的方式统治,不如先把这些地方吃透,再去想南亚的事情。”

朱由检一直认为,隋唐的一些扩张方式是无效扩张,反而秦代、明代和后世的扩张属于有效扩张。

这关键的点在于移民实边,没有民就是浮萍,迟早要飘走。

例如唐的中亚、西域,东北,漠北,以及隋的河湟,汉的西域等等地方都是这个道理。

本民族无法在当地形成较大占比的情况下,注定了王朝在顶峰才能统治当地,一旦衰弱就将丢失这块地方。

秦迁移五十万军民,让华夏族在长江以南的广袤地区站稳脚跟。

明代迁移百万人前往云贵,也让汉人彻底在云贵、辽东站稳脚跟,后世迁移汉人前往新疆也是这个道理。

眼下大明的统治看似鼎盛,但地区问题也很大。

交趾、旧港、瀛洲,朵甘……

就这四个地方,汉人在当地的占比不超过25%,整体算下来,这四个地方的本土民族近两千四百万人,而当地的汉人加起来只有不到六百万人。

这种比例下,大明能不能在三十年内把当地吃透都还是问题,何谈统治南亚。

更别提,还有一个人口六七百万的缅甸,阿洪姆地区等着大明。

以大明的人口,半个中南半岛,一个中亚,一个西域,一个青藏,一个东北,一个漠北,还有广袤的南洋地区就已经是极限了。

至于眼下的小西洋监察使司,明年才会成立的南昆仑监察使司,这些地方日后也会脱离管理。

与其被当地土人接管,不如册封藩王把地方先占据下来。

明代藩王和臣子的那种“赶苗拓业”心理只要在,加上大明的科技、经济输血,那大体上是不会出现被外人推翻的,基本亡于内乱。

朱由校把自己当成天下共主,这个心理没问题,大明也需要这个心理,但这个心理的前提是他必须知道大明必须守住哪些地方。

恒河北部平原,这已经是朱由检认为大明向西南连接本土最远的地方了。

虽然这地方不大,但总比在高原驻兵要轻松多了。

“这件事情我考虑考虑……”

朱由校还是有些担心诸藩力量过于强大而脱离朝廷的掌控,而朱由检也没有逼他,他整理了一下心态,继续说道:“藩王兵马的事情,不管怎么说,哪怕没有三十六营,但也可以先从移民招募,不能让就藩南亚北部的几大藩王空着手去。”

“另外,远征兵马折损一万六千四百余人,按照抚恤标准,需要支付一百六十四万余两抚恤银。”

“黄龙命人起运的金银珠宝,大概率是在明年四月抵达天津,届时一并支付。”

朱由检将自己需要解决的事情说了出来,而朱由校也点了点头:“福藩、楚藩、蜀藩、秦藩等八个北方藩王,可以视地方先募兵两营,至于南部的诸藩,我先考虑一个月。”

“战死将士的抚恤,这倒不需要等了,内帑还有一百九十三万两银子,我王安调一百六十五万两给五军都督府便是。”

“倒是弟弟你在四川的新政……”朱由校说到这里顿了顿,看了一眼朱由检,然后才踌蹴道:“减免所有杂项,统计户籍而定下十赋一的新政,近来有不少人非议……”

有人非议新政,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朱由检早就做好了准备来镇压他们。

敢于非议的人,无非都是大士绅推举出来的朝堂代言人,但大士绅如果不能团结中小士绅地主,那他们的反对对于朱由检来说,孱弱不堪。

“非议的事情,我了解了一下,他们成不了事。”

朱由检很果决的做出判断,因为他早就把士绅能直接威胁朝廷的几处火苗给掐灭了。

晚清江南士绅是怎么威胁同样定都在京城的清朝,朱由检可是记得很清楚。

第一点就是掐断漕运,让北方缺粮,第二点就是联合地方团练来实际割据,第三点还是卡粮食。

这三点,他从泰昌元年就开始掘根了。

眼下的大明不走漕运,走的是海运,而地方的兵马司和衙役力量薄弱,拱卫营又每三年调换驻地,士绅无从下手。

北方粮食虽然因为大旱的问题,更容易被卡,但辽东的崛起,以及瀛洲的拿下,注定了粮食已经卡不住北方。

辽东和瀛洲,合计四千多万亩耕地,在保障当地的同时,接济北直隶几百万石米麦并不难,更别提朱由检手里还有琉球了。

大旱是废了西北和山西,但朱由检还有海外的粮食保障北方。

眼下的士绅,除了在收税上给大明搞点事情,其他事情他们什么都做不了。

尽管本质上大明还是一个士绅为官的局面,但基础教育的推行会让大量贫民、贫农,富农阶级进入官场。

用无产慢慢顶替士绅,用海外来接济本土。

这个政策不变的情况下,再合理的监控工业革命而产生的资本,制定工会和颁布劳动法律,保障工人和农民的利益。

把这些事情做完,朱由检的历史任务也就完成了大半。

他清楚自己要干嘛,维持大明的统治和富裕百姓并不冲突,把剥削对象换一下就行。

因此他有底气,在世家门阀消亡的这个时代,只要百姓不反,士绅豪强就成不了事。

朱由检目前只需要基础教育推行,然后利用无产出身的官员来平衡官场就行,这办法和当年一样,不过这次他需要掌握好清洗的频率,不然再多的无产也挡不住士绅的腐蚀。

“对了哥哥……”朱由检想起了一件正事,他起身作揖道:“这次官学司招募了数万官学教习,北直隶的官学会在三月初一尽数开放,官学由朝廷拨银子运行,学子只需要支付每年合计八十文的书本费便可。”

“我的意思是,燃儿他们应该前往官学就读,这样才能知道百姓需要什么。”

“让燃儿他们前往官学就读?”听到这话朱由校坐不住了。

他皱了皱眉,不安地搓了搓手,随后才皱眉道:“这件事情我需要和宝珠商量一下。”

朱由校怕朱慈燃他们染上一些不好的习惯,而朱由检没有逼迫朱由校,只是作揖道:“定国也会前往就读,官学报名截止是二月初一,哥哥和殿下可以好好商量一下。”

“嗯……”朱由校心思不在朱由检的话上,显然他在想朱慈燃就读官学的事情。

“臣弟告退……”

朱由检没等燕窝上来,便作揖准备离开,心思全在朱慈燃身上的朱由校下意识点了点头,而朱由检见状便作揖退出了暖春阁,只留下了深思的朱由校……

第392章 审判孙传庭

“铛铛铛铛!!!”

寒冬腊月里,乒铃乓啷的铜锣声把顺天府黄村的所有村民从温暖的被褥里叫醒。

耷拉着眼皮,各家各户的顶梁柱赶往了皇店,也就是名义上的村官所。

大明九万多个自然村,北直隶就有七千多个。

从天启八年开始,御马监的皇店就入驻了北直隶的七千多个自然村,皇店有两人,一人负责进货,一人负责守店。

这两人,实际上也是各个自然村的村官,负责简单的收税、货品贩卖和消息通知等事宜。

这样的组合,目前仅仅只在北直隶,山西、辽东、陕西、河西、旧港等一京五省有布置。

不出意外的话,这样的布置会在三年后陆续在瀛洲、交趾、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士绅豪强较少的地方推行。

他们的存在是为了打破皇权不下乡的规则,而想要百姓信服他们,除了皇店的必需品贸易外,需要的便是积极推广惠民政策。

惠民的政策有很多,但真正能让人听后精神的,实际上都是关于后代子孙的政策。

黄村的村民之所以被叫醒后火急火燎的赶往皇店,也是因为皇店早在一个月前就放出了风声。

朝廷要在北直隶推广官学,而这次的官学将十分便宜,每年仅需缴纳不足百文的书本费便可。

虽说大明百姓被大明朝廷骗过很多次,但自天启元年以来,朝廷公布的政策,大部分都是惠民的,尤其是对于北方百姓来说,分地赈灾都是实打实存在的事情。

因此,眼下大明的其他地方或许还不好说,但北方一京六省的百姓对于朝廷的政策都十分信任。

在这一京六省里,又属北直隶的顺天府对朝廷的政策最为信任,因为他们是最早分地的一批人。

只是一刻钟的时间,黄村两百多户人家的男主人都聚集到了村官所。

在村官所的面前两百多男村民自带板凳而来,而负责宣传的人则是一个姓郑,一个姓刘的两个村官。

此时两人正站在一块大大的木牌前写写画画,尽管他们知道村民们许多不识字,但他们还是写上了有关的政策,以及特别标注的“80”数字。

为了方便不识字的百姓买东西,阿拉伯数字的价目往往贴在货架上,而许多村民早就清楚“1-10”的阿拉伯数字含义。

“八十?什么东西?”

“不会是书本费吧?”

“是八十文还是八十两?”

“怎么可能是八十两?八十两谁读得起?”

“倒也是……”

黄村的村民七嘴八舌的聊了起来,而郑村官和刘村官也写完了所有东西。

刘村官敲了一声铜锣,所有黄村村民立马闭上了嘴,而郑村官也大声嚷嚷道:“行了!不和你们卖关子,早说完早回家睡觉!”

说着,郑村官用木棍指了指“80”的数字,大声道:“官学的事情你们都知道了,那我也就不解释了,只挑几个东西和你们专门说说。”

“第一,官学从天启十年的正月初一开始报名,二月初一截止报名,就是不能报了,然后三月初一正式开学。”

“我们黄村被划到了清河店,清河店的官学已经收拾好了,和我们一起被划过去的还有十一个村子,分别是……”

郑村官简单的介绍了一下黄村属于哪里管辖,官学去哪里就读,随后才公布道:“这个官学,朝廷限定的是十五岁以下,七岁以上,官学正常来说是每年的二月初一到六月中旬为上学期,八月中旬到腊月末尾下学期,其他时间属于暑假和寒假……”

郑村官说着,还写下了“2-6”“8-12”的数字,紧接着说道:“不过今年是第一年,第一年上学期少读一个月,也就是三月初一到六月中旬。”

“简单说就是每年读九个月,放三个月假,一共五年,五年里每年只收取八十文的书本费,但是注意啊!”

说到这里,郑村官提醒道:“都知道我们村距离清河店有五十里路对吧?”

“我们村远,其他村也远,所以官学可以住宿,学生们住宿虽然是免费的,但吃喝拉撒都得用钱。”

“吃的不用说,你们自家装米给孩子背到官学,官学会发饭票。”

“至于菜的话不用你们担心,官学有自己的官学田,各村孩子轮流料理,各村只需要出家禽牲畜就行。”

“我们黄村被分了公母猪各三头,家禽公母各一百,这个怎么凑,咱们待会再商量。”

“除了这些,你们自家娃娃的纸张钱,笔墨钱肯定是自家出,村官所这边上架了纸张和笔墨,比外面的市价便宜了一成。”

“你们也不用担心几个月见不到孩子,官学的人说了,上学期有清明、上己、端午、千秋节,每个节日放三天。”

“下学期有重阳节、冬至、寒衣节、腊八节、灶神节、万寿节,每个节日放三天,每年合计十个节日,合计放三十天。”

“那不行!”郑村官的话还没说完,一个村中耄耋老人颤颤巍巍站了起来:“这么搞不是只有八个月读书了?!”

“这劳逸结合嘛,顺带放假让他们回来看你们……”郑村官语气无奈,但村里一些人却道:“看什么看,一年看到头,好好读书考取功名带我们享福倒是真的!”

“这是朝廷的旨意,不行你们自己交钱读私塾去!”郑村官也恼了,一摆手就让人去读私塾。

上一篇:不灭神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