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360章

作者:北城二千

三人的话,都表明了他们并不想把战争拖下去,因为他们是纯粹的武将,想的只是迅速结束战争。

他们能这么想,但洪承畴却不能。

洪承畴有何尝不知道明军的战力,知道明军能十日拿下升龙,三个月平定整个安南?可问题是他不能这么做。

他需要按照朱由检的计划来,留给大明一个没有什么不安因素的交趾,而不是安南。

因此、他才会故意自大的答应给郑梉三个月的时间,这个时间为的就是让郑梉调动起郑氏的大量男丁。

比起明军一个个的去记录男丁,缉捕他们,不如利用战争一口气解决大半。

只要男丁减少,那么后续大明百姓迁移之后,汉人最终将占据主体民族的位置。

所以在面对马祥麟三人的催促中,洪承畴却笑道:“诸位将军不要着急,我军后方山区之中还有不少游击的安南兵马,眼下小国公他们正在带兵清扫这些兵马,保障我军的辎重线。”

“安南南北两千余里,不把山区之中的安南游勇散兵解决,我军也无法长驱而下。”

洪承畴这话说的冠冕堂皇,但谁都知道,明军自升龙往南,都将会走海路运送补给,陆路的游勇散兵根本无法对明军形成什么威胁。

“三位将军下去好好休息便是,目前的功绩,我已经向殿下上表功了。”

洪承畴笑着开口,而马祥麟三人见状,虽然不满,但也只能作揖之后离开了县衙。

不过在这县衙内的,可不仅仅只有他们三人,还有投降的莫敬恭等人。

对于他们这些人,洪承畴也笑着说道:“诸位不用担心,本经略已经上表诸位功绩,请万岁授予诸位为勋爵,福泽子孙是不成问题的。”

“多谢经略……”莫敬恭等人纷纷作揖行礼,而洪承畴则是笑着颔首。

“不必多谢,本经略也是有事相求,希望诸位能带兵随小国公对后方的游勇散兵扫尾……”

他开口安抚了莫敬恭等人,随后让莫敬恭等人统帅自己的兵马,和沐启元、吾必奎负责后方的扫尾任务。

这样的任务,让这群人瞬间眼前一亮。

谁都知道扫尾扫的到底是什么,马祥麟等人没有去参加,是不屑、而他们可不会这么做。

让他们去扫尾,恐怕他们会比沐启元等人还要残暴。

这么说来、可以说洪承畴是把好东西推到了他们的嘴边。

因此、他们纷纷开口道:“此事交给我们,请经略放心。”

“嗯嗯……无事就好好下去休息吧。”洪承畴摆了摆手,似乎是对所有人的安排都做完了。

“我等告退……”莫敬恭等人作揖退下,直至他们离开,洪承畴身后的屏风才。

走出了三人。

“这群人乞降,这么一来倒是对他们治下那三十多万人没办法收拾了……”

当熟悉的人响起,陆修、沈炼、陆显三人走了出来,而洪承畴也抚着下颌的短须道:“三十几万人,影响不了大局,最重要的还是郑阮治下的二百余万人。”

“给他们一些时间调集男丁,届时可以一举俘获数十万人。”

洪承畴的话,让陆修微微颌首,而陆显则是心不在焉,只有沈炼微微皱眉,似乎对这样的手段表示不喜。

洪承畴这样的人精,一眼就看出了三人的状态,因此对着沈炼笑道:“沈千户,我想请你前往南掌百户所,把南掌的兵马数量和消息调查一遍,再确定要不要在结束安南之役后动兵南掌。”

“交给卑职吧……”沈炼作揖应下,显然他也不想在这充满血腥的安南之役中展露太多身影,见到太多不想看到的画面。

因此、在洪承畴吩咐后,他便离开了县衙内,而洪承畴也看着沈炼的背影道:“看来沈千户还是不如陆佥使你啊……”

“经略倒不用挑拨,我和沈炼都是殿下的人,他性子如何那是殿下需要想的事情。”陆修把事情挑明,而洪承畴则是笑了笑,却没有一丝尴尬。

这厮的脸皮,早就如榆木皮一般厚实,而看着陆修和陆显,他也是眯着眼睛道:“郑梉和阮福源,以及占婆的兵马调动情报,就交给二位了。”

“另外、二位可以通知黄都督,暂时不用担心安南的事情,等安南兵马聚集,再雷霆一击便可。”

“领命!”陆修抓起自己的长刀,随后便要带着陆显走出了县衙。

不过这时洪承畴却开口制止道:“听闻四川东部爆发旱情,波及数十万人,这么一来、倒是可以提前迁移百姓南下了。”

“劳烦陆显千户跑一趟四川,监察当地的布政使司,我会上疏殿下,请殿下下令,迁移川东百姓南下的。”

“卑职领命……”陆显没有沈炼和陆修的脾气,他只想把自己分内事做好。

“百姓的迁移很快了,殿下已经让人将陕西、山西等地遭遇大旱的几十万百姓组织迁移,用不了几个月就会抵达安南北部,经略还是开口问问黄都督,这些人已经到哪了。”

陆修瞥了一眼洪承畴,放出了一个让洪承畴眯了眯眼的消息,而洪承畴也笑着回应道:“这是自然,百姓迁移安南,稳固了我大明对未来交趾的统治,这是好事。”

“百姓的粮秣问题,我会在他们抵达前解决的,耕地和耕牛也会一并解决。”

“请陆佥使可以提前上疏,告诉殿下老夫准备的事情。”

洪承畴清楚,锦衣卫的消息传递速度远比五军都督府的要快,因此想借手陆修来告诉朱由检,他洪承畴有在认认真真的做事。

“经略放心吧……”陆修应了一句,便转身和陆显离去。

在他们离开后,洪承畴才低头看了一眼自己的双手。

那细腻白皙的手,一看就是纯粹文人的手,而不像孙传庭和卢象升、熊廷弼那样,身为文人还着甲胄,持长刀的手。

只是、正是这纯粹文人的手,一旦用起来的时候,要比起士卒手中的屠刀更厉害。

洪承畴合上了手,而与此同时走出府衙的陆显也皱眉道:“这洪承畴,笑里藏刀,日后还是不要和他打交道比较好。”

“不打交道是不可能的,他这种人,用在这种地方正好,恐怕我们要和他共事很多年了。”

陆修扛着刀在两肩上,对自家师弟的话轻嗤,而陆显。

则是不满道:“这种人用多了,一旦把握不好容易伤到自己。”

“那得是看谁用,如果是殿下用,那就很有意思了……”陆修说着,也拍了拍陆显的肩膀:“别想这么多。”说罢、他和陆显肩并肩渐渐消失在了太原县的长街上……

第319章 皇兄所在即为家

“弟弟把洪承畴放在安南确实没有做错……”

七月十五,当朱由校的声音在密林之中响起,此刻的他正和朱由检乘骑战马在山道之中并肩而行。

大汉将军和骁骑卫的兵马拱卫着他们,而他们身后还有队伍拉得老长的车队。

时间进入秋季,但秋老虎的威力,让本就大旱的北直隶干热不已。

因此、朱由校提出了前往燕山游猎,同时踏秋的想法。

当文臣齐声闭嘴,皇权无比强大的时候,皇帝想要踏秋的想法几乎是在短短三天能就传达到了需要准备的文武官员耳中。

踏秋的车队里,不仅仅有五军都督府的许多将领、还有司礼监的太监,以及六部随驾的官员。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内廷的张嫣和一众后妃们。

踏秋带妃嫔并不奇怪,别说朱由校,许多官员都带了妻女子嗣,而朱由检自己也带来了李定国和杨如是、杨媛爱。

相比较百官,朱由检带的人已经算少的了。

这样的踏秋队伍,自宣德年间起,大明朝就再也没有过了,而踏秋的地点,则是从永乐年间开始便再没有人来过。

也只有在朱由检肃清漠南的局面下,朱由校和百官才敢前来这长城以外的燕山山脉之中踏秋,而他们选择的地方,则是被后世誉为避暑圣地的承德。

不过在大明,承德这块地方则是隶属于朵颜府的燕山县。

眼下的燕山县不过刚刚建城不久,百姓不过数千人,而朱由校的踏秋队伍便有足足上万人,可谓壮观。

这壮观的队伍,才对得上朱由校眼下的身份。

在民间,早就有人将他吹嘘为明君了,而他并不满足这点。

他要的、是打下一个大大的疆域,要比肩秦皇汉武,因此收复安南之役就显得尤为重要。

朱由校有一个特点,他和古代君王一样,尽管知道旧港广袤,但他对旧港的疆域开拓并不上心,因为他知道那是海外疆域。

他更在意的,是连接大明本土的疆域收复,而安南则是完美符合这一点。

洪承畴在安南的布置让他很满意,而与他并肩通行的朱由检并不觉得有什么值得夸赞的。

洪承畴的一切,都是按照计划在进行,并没有给他什么意外之喜。

反倒是莫氏、武氏和老街三方势力的投降,让明军没能对三方势力进行清洗让他有些失望。

不过眼下人家都投降了,他自然也不可能去让人家回去再打一遍。

只不过、虽然投降了,但朱由检不会让他们留在安南北部,所以他对朱由校说道:“莫敬恭可以封为高平伯,武德恭为宣光伯,老街三十二土司分别授予骁骑尉散阶。”

“安南之役后,分别调他们前往吕宋府、中山、南海府任职,并将他们的家人迁至云南昆明。”

“嗯……”朱由校也知道如果把这群人留在当地,那么会形成一个盘踞当地数百年的士绅家族,而迁往南京和北京城又会遭人歧视。

只有将他们迁往昆明,不仅能牵制他们的家族,还能安抚他们,毕竟昆明距离安南很近。

“四川和山陕、直隶的灾情如何了?”

朱由校难得问了一下旱情,而朱由检也回应道:“四川主要是重庆、潼川、顺庆、保宁一带遭灾,预计遭遇大旱的百姓数量约一百六十余万,田亩绝收七百余万亩……”

“山西大同、平阳府、太原府绝收约九百余万亩,陕西除西安、凤翔、汉中、朔方、宁夏以外其余五府绝收约一千八百余万亩……”

“北直隶主要是宣府一带绝收,数目约三百。

余万亩,河南则是河南府三百余万亩绝收,诸省合计约四千万亩绝收,波及上千万人……”

说清楚了绝收的数目,朱由检又解释道:“朝廷已经在尽量解决大旱的问题了,能打井的地方都由户部出银子直接打井。”

“不能打井的地方,百姓基本迁往了安南,包括四川的百姓也是,目前必须迁移的百姓数量在四十二万左右,四川的尚未统计。”

“户部拨发了二百万两迁移银和四百万石迁移粮,另外对留下来而田亩绝收的百姓采取以工代赈的方法,雇佣百万民夫梳理黄河河道。”

“户部和御马监还有钱粮吗?”朱由校担心的询问,而朱由检则是请朱由校放心道:“尚有七百余万两银子,各地府仓北调的常平仓粮也堆积近两千四百万石。”

“诸省的粮价维持在七百文以下,尽量不超过七百文。”

“嗯……”听到这话,朱由校点了点头,显然朱由检在的时候,政务和军务上的事情,他不用费太多心力,他只需要维持朝堂的平衡就足够了。

“倒是辛苦弟弟了。”朱由校产生了一些愧疚,毕竟眼下的朱由检,名义上是齐王,实际上都快比得上宰相了。

“国事艰难,哥哥休息一段时间也好,等明岁若是南边的事情平定,臣弟再带兵扫北,届时需要哥哥劳心劳力了。”

朱由检不觉得有什么艰难的,他来到这个世界,拥有了这个身份,肩膀上就得担下这个担子。

尽管眼下的他可以把担子送下来,但他并没有一个可以帮他挑担子的人。

晚明的问题,实际上也是缺少政治能臣的问题,如果偏要选几个人进入内阁,那袁可立、洪承畴是朱由检唯二能选的人。

孙承宗战略谈的不错,但一到战术就拉跨,况且对于政治和经济的理解太少。

孙传庭和卢象升、熊廷弼三个人的性格,注定了他们如果进京为官,会得罪许多文武官员,放他们在边疆才是保护他们。

只有袁可立和洪承畴这两人,不管从哪里来说,二人放到内阁都是足够的。

就单纯的经济问题,历史上的洪承畴也看清楚了农民起义军对明王朝的破坏到底有多大,因此在明朝许多人还期待招抚的时候,他都是选择赶尽杀绝。

解决不了经济问题,农民起义军招抚也无用,后续还会再度反叛。

松锦之战,朱由检给洪承畴的底牌也算不上当时能拿出最好的底牌,但洪承畴依旧打出了几场小捷。

如果不是王朴卖队友的行为,洪承畴带领大军撤回宁远并不困难,甚至如果没有兵部的制衡,洪承畴能继续保持压制黄台吉的局面。

关键是,洪承畴这厮脸厚心黑能力强,放在整个大明二百余年的历史,甚至丢到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他也能玩的风生水起。

“安南之役后,洪承畴或许可以加封太子少保了。”

朱由检在给洪承畴找位置,洪承畴这个人,他最多再用三场战役,就得把他调回京城。

“嗯,不过弟弟先前说过要平南掌,那洪承畴平了南掌之后岂不是封无可封了?”朱由校疑惑开口。

“倒不至于……”朱由检说道:“伯、侯、公……他还能再征战三场,并且得在十年内解决,随后调回京城,或者调往西北。”

“十年……”朱由校微微皱眉,他觉得自己弟弟有些警惕,十年之后洪承畴也不过就是四十四岁,正值壮年,调回京城有些浪费了。

朱由校觉得有些浪费,但朱由检很清楚,把洪承畴放在西南太久不是一件好事,况且十年之后大明也需要洪承畴了。

顾秉谦的年纪,十年后能。

不能用还是问题,而十年之后则是大明大旱最严重的最后七年。

把洪承畴调回京城,从六部尚书开始担任,随后进入内阁,以他历史上被人天天骂还能活到七十二的情况来看,这家伙最少能经营内阁二十年。

袁可立已经六十五岁,比顾秉谦还大三岁,而他没有顾秉谦好用。

让他当一个外臣,名留青史,比留在京城勾心斗角要好得多……

“唉……”一想到自己没有名臣可用,主要是因为万历那些年摆烂导致文武官员断代的缘故,朱由检就气不打一处来。

不过朱由校的话,倒是让朱由检对是否出兵南掌纠结了起来。

就资源来说、南掌的资源并不算好,而且是一个高原丛林国家,矿产数量也没有那么吸引人。

上一篇:不灭神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