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338章

作者:北城二千

之所以弄得这么简单,是因为武器方面还不允许明军搞出更多的种类,而冷兵器的一些手段又需要被摒弃,所以才显得少。

“学员中除了宗室子弟以外,天启五年毕业进入学院的燕山子弟学习的如何?”

朱由检看着许多宗室子弟开口,而旁边的院正也回禀道:“和燕山学府的时候差不多,曹总兵的子侄和陕北出来的李自成几人依旧在学院中独占鳌头。”

“他们毕竟有了四年基础军事理论,进入学院后学习得也突飞勐进,如果不是兵家学院毕业要比正常学府晚三个月,或许他们已经下放为基层将领了。”

“嗯……他们应该能赶上明年的大小战役。”朱由检微微颌首,而这话却让身边的人竖起了耳朵。

他们注意到了朱由检没有直接说扫虏之役,而是说大小战役。

也就是说、明年大明有可能不止对一个地方,不止一个方向发动战争。

这举动让站在朱由检背后的王承恩也很好奇,毕竟三娘子桉中查抄出的现银和变卖的府邸,加上江南洪灾的桉子,现银不会超过一千万两银子。

况且、这银子中,已经有三分之一花到了赈灾上。

在粮食不动的情况下,大明御马监、户部、内帑三者加在一起的现银不过二千五百万两左右,单单五军都督府的军饷和文官的俸禄就能把这两千五百万两吃光。

尽管还有七千万石粮食,但南北后续赈灾又调拨了四百多万石。

在保证迁移政策下,大明能动的粮食就只有四千万石。

四千万石折色之后也顶多就是一千六百万两银子。

这么点银子,想要发动多场战役,着实有些让人哭笑不得。

不过朱由检很有自信,原因就在于诸藩……

大小诸藩三十余支,哪怕每藩只迁移一万百姓,也需要支付大明朝三百多万两银子。

更何况,区区一万百姓又能干些什么?

对于享受的诸藩来说,恐怕单单营造王宫的工匠就需要专门迁移上千人。

不过、建造方面的还好说,诸如纺织、瓷器、茶叶等相关行业的匠人,朱由检是一个都不可能放走的。

大明是需要在大灾之年把人口迁移出去,降低朝廷赈灾的成本。

但这也是一个从农业转变为工业的机会。

这并不是说朱由检要让大明脱离农业,而是他要让大明朝脱离小型农业,转向中大型农业。

农民不赚钱吗?

这个问题问出来恐怕许多人会嗤之以鼻,因为在工业时代下,农民确实不赚钱。

到了信息时代,一亩低产田收获八百块钱,而化肥农药算起来就得五百多,接近六百块钱。

种一年的地就能收获两百块钱,尽管还有不少补贴,但补贴也十分有限,远不如去城里上一个月班,这也是后世许多人不愿意继续做农民的原因。

因为在信息时代下,随便找个班上,都能一年赚个几万块。

大明虽然说因为粮食产出低,成本低而导致一亩地能收获大概八百文,但实际情况也好不到哪去。

明代的社会风气已经反应了小农经济下,农民必须在农闲时进城打工。

这也是朱由检一直以来明明知道百姓私下打工,逃税严重却没有抓的原因。

哪怕眼下大明基本上许多百姓都有三亩的保障田,但一年下来,除去成本顶多能有二两银子的收入。

可在南京城、北京城、甚至次一等的扬州、成都、苏州等地,只要进城打工,每日工钱都是三十文、二十文起步。

甚至朱由检在和杨涟的书信沟通中也了解到了,如大理这种在这个时代不入流的小城,民夫工钱一日都十二文。

在一年十二个月,农闲足足八个月的时间段,刨除过年那个月,七个月的时间里,大理城的民夫进城打工都能得到二两五钱银子的工钱。

加上地里的收成、差不多是五两银子不到的收入。

不过、大明朝毕竟是农业社会,实际上也没有那么多需要用工的地方。

许多农民还是只能靠着手里的田来养家湖口,而小农经济下,二两银子的收入养活自己自然没有问题,过的也可以很滋润。

但一人三亩田,一户十五亩的这种政策会随着人口的增加而慢慢崩溃。

实际上到了现在、就已经有崩溃的迹象了。

朱由检通过解决卫所,发放军屯田,实际上是缓解了大明土地兼并的一部分矛盾。

只是人口不会是定额的,两人结合家庭,再剩下一个孩子,便从两人六亩变成三人六亩了,而朝廷没有多余的田地发放给他们。

如果再生一个……

实际上这种脆弱的一人三亩模式,只需要一代人,甚至十几年的时间就会被剧增的人口给冲击掉。

怎么让土地兼并的矛盾降低?

很简单、给农民发更多的田,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这实际上是一个经济问题,而土地兼并实际上也是一个经济问题。

如果在城里就能吃饱饭,那许多农民也不会选择种田,矛盾自然从土地上,转移到了就业上。

大明的体量不能走纯工业化,因为没有那么多需求和就业岗位,盲目的转型只会导致产业过剩。

朱由检要走的,是在保持对外迁移的同时,从一人三亩的小农经济,转换为一人三十亩,甚至上百亩的中大型农业经济。

未来的粮食亩产提高,必然导致粮食价格下降。

种三亩地会渐渐的养不活一个人,但是种三十亩和上百亩就绝对能养活一个人。

农业是赚钱的,但赚钱的前提是你的手中必须有大量的田地和足够先进的机械化设备。

一人种一亩只有二百块收入,但十个人操控机械种一百亩,一千亩呢?

给农民发足够的地,再给他们在城里找到一些就业岗位,实际上就可以中短期的解决土地矛盾问题和经济问题。

因此海外就藩的事情,朱由检要留下大量的工匠,送走大量的普通百姓。

工匠可以集合在一起,最后创造一个个就业岗位,普通百姓则是分出去种田。

如锡兰岛,岛上现成的两千万亩耕地,如果只迁移二十万人过去,那每个人都能均分一百亩地。

种不了那么多,那就由小西洋监察使司发放耕牛,而耕牛可以从莫卧儿王朝获得。

至于怎么获得?这就……

朱由检把目光放到了诸藩的宗室子弟上,随后开口道:“你们以为,他们大多数人能领兵多少?”

“这……”院正有些迟疑,过了半天才道:“眼下来说,恐怕独自领一个小旗(12人)都够呛。”

“若是锤炼锤炼,或许能出现领千人和领一营的将领出现。”

打仗是需要天赋的,不是每个人都像朱由检一样,年纪轻轻就能带兵数万。

绝大部分的人,实际上也就只有百户的能力,这还是经历了不少战事的前提下。

“南征北讨,明岁也该收复交趾了……”

朱由检感叹一句,让众人心中一紧的同时,他又说道:“另外这些宗室子弟毕竟没有见过血,上了战场怯战是正常的,刚好送他们先上上战场,避免去了天竺丢人。”

“殿下、这……是不是要和诸藩商量一下?”王承恩忍不住开口,而朱由检却道:“是要商量,毕竟时间还足够。”

“眼下旧港之地百姓不过二百余万,今年河南、山东遭遇大灾,可以从沿海黄河迁移百姓南下。”

“这旧港之地,今年再迁移个二百万人也不是难事,加上三娘子桉的后续,迁移的人多些才好……”

“旧港养得起这些百姓,先把旧港富起来,然后在一口气把人迁移去天竺去。”

朱由检背着手想着学苑走去,准备边走边看,王承恩等人也紧紧跟在身后。

“沉廷扬和李旦的奏疏我看过了,从大明迁移一个百姓去天竺,费用是三两银子。”

“咱们收诸藩十两银子,也倒刚好差不多。”

“今年要调动兵马,明年出兵天竺南部的土邦,这需要调动多少拱卫营?不充实旧港,怎么调得动那么多兵马?”

“再说、诸藩大小三十二支,哪怕每一支需要调动一营兵马拱卫保护他们,那也需要三十二营。”

“三十二营,近十万兵马,眼下大明抽不出来。”

“想要抽出来,就得从南军都督府和西军都督府着手。”

“南军都督府的主要方向就是安南,平了安南,收了占婆和南掌,暹罗和甘孛智就成为大明的近邻了。”

“这南军都督府到时候只保留五十个营的兵力就足够了。”

“安南这些势力,打下来也就是顷刻之间的事情,别把事情想的太严重,我大明海上实力尚硬,如人到青年,正是需要锻炼的时候。”

“安南这次正好可以先试试海陆配合,若是能打的好,那再去打天竺也不错。”

朱由检说着的时候,已经来到了一排排学苑中,看到了不断地学习知识的一些燕山学子。

“可殿下、若是要打安南,收复占婆和南掌,这钱粮耗费恐怕……”

“确实不在少数……”朱由检不等王承恩说完便回答道:“我算了笔账,西军都督府和南军都督府共同出兵八十营,外加上海军六卫兵马,合计是二十七万六千余人。”

“不过在南方打不如北方那么费力,在北方这些人需要最少百万民夫,但打安南只需要四十万民夫就足够。”

海运最为便宜,甚至不需要太多民夫,而朱由检口中的四十万民夫,主要是保证明军陆地从云南、广西出兵的后勤。

一旦大军拿下安南北部的红河三角洲,仅仅靠着吕宋府的粮食产出就能让大军吃饱饭。

到时候收复南掌,也可以走暹罗国,用水运沿着湄公河和湄南河北上,总之怎么打都好。

大明收复三宣六慰,就如沙俄东进一般。

只要走水运,后勤的压力甚至只有北方的三分之一。

“二十七万六千大军和四十万民夫,六百万两银子,足够打下安南和收复南掌。”

朱由检说着,也在一所学苑中看到了李自成、曹变蛟等人。

“可殿下,六百万两银子是容易拿出来,但拿了这笔银子,扫虏之役的银子恐怕就拿不出来了……”

王承恩劝导着,因为他知道眼下户部的压力有多大:“按照复辽之役的结果来看,扫虏之役最少要出兵二十万左右,民夫需要八十余万,外加三十万骡马。”

“这人吃马嚼,每个月仅仅吃上面的损耗便高达三十万两银子。”

“再加上开拔银,还有民夫的工钱,扫虏之役一开动就要发下发三百万两银子,每个月八十万民夫的工钱便是近五十万两银子。”

“每打一个月就是近百万两的支出,如果此战追求全部歼灭建虏,按照假虏十两,北虏二十两,真虏一百两的斩首赏银来算,仅仅斩首便要支出上千万两银子……”

王承恩也算忙过不少战事了,但不管是哪场,让他记忆最深的还是复辽之役。

不仅仅是因为这一战出动的明军数量最多,也是因为战争规模最大。

复辽之役还是在辽东本土上打,结果都打出了前前后后两千万两银子的开销。

现在扫虏之役说是在家门口打,但实际上谁都知道,这一战打着打着就打成远征了。

在家门口打和远征,那开销和花费可就不同了。

打一场扫虏之役的军费开支,都足够大明打下小半个天竺了。

“银子的事情不用担心,眼下不是还有四千万石粮食吗?”

朱由检倒是心不在焉道:“等明岁七月开打,打到十月、国库就有银子了,到时候再打一个冬季。”

“把建虏扫了、大明的百姓就能安安心心的在辽东、在辽北耕种,于情于理来说,都是要打的。”

“但也太急了……”王承恩露出苦涩的笑容,而朱由检也拍了拍他道:“事情暂时搁置,明岁三月下西洋的船队归来,现在差不多可以通知诸藩前来京城了。”

“孤也要和他们商讨一下宗室子弟前往南军、西军都督府,着手收复安南的事情了。”

“是……”王承恩无奈只能应下,而朱由检看着他的表情,也只能摇了摇头。

收复安南,设立交趾布政使司是朱由检计划中的重要环节。

不仅仅是为了让大明大陆疆域延伸到南海,也是为了更好的管控海军都督府。

海军都督府孤悬海外,这让朱由检有些不舒服,总觉得没有什么安全感。

这次黄龙向南探索到澳洲,朱由检也没有表现得特别高兴,就是因为他知道,大明暂时还吃不下澳洲。

旧港疆域分散广袤、只有二百余万人,这十分不利于统治,当地的主体民族依旧没有改变。

什么时候旧港汉人数量达到了一千万,那种时候才是对澳洲下手的时候。

澳洲的环境并不算好,东部和西南沿海地区还好说,但中部和中西部、北部却一言难尽。

从大陆北部迁移百姓南下,近六千里海路,只能步步为营的向南迁移。

唯一让朱由检在意的,就是这地方上面很适合畜牧,另外有数量繁多的矿藏。

这里或许能成为大明日后的几个资源大省……

这么想着、朱由检带人离开了燕山兵家学院,没有继续看下去。

上一篇:不灭神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