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329章

作者:北城二千

“粮食必须把控好,只需要保证他们半年的量就足够。”

“末将明白了。”听到尤世功的话,副总兵当即退下,将奴儿干的事情通过锦衣卫送往了镇江。

镇江的塘骑则是畅通无阻的走长城外,绕过辽泽北部,直接穿过科尔沁草原,将消息带到了泰宁城。

当手书送到朱由检手中的时候,已经是五月初一了,而泰宁城也在上直四骑卫的修筑下,屹立在了科尔沁草原上。

城内夯土民居四处都是,而朱由检则是在城中日后的衙门内拿到了手书。

对于郭桑岱的事情,他并不是特别关心,也不指望他们能牵制金军多少兵力。

朱由检要的,只是他们在归顺老奴的局面下,从中套出不少金军的情报,以方便日后的扫虏之战。

不过如果郭桑岱能让北山大量女真聚集在奴儿干之地,这倒是对于明军来说是一个不错的消息。

“按照尤世功说的,拨银子从镇江调粮给他。”

“是!”

朱由检将手书递给塘骑,转而打开了熊廷弼的军情。

相比较郭桑岱和尤世功的军情,熊廷弼的军情不单纯是在军事上,而更多偏向政治。

军情一开篇,熊廷弼就说了说这一战的斩首数量,以及山东灾民的安置地点。

从亦东河城往南的数千万亩平原足够他们开垦居住,明军只需要在沿途的各个隘口修建石堡,防止建虏走山道袭击灾民就足够。

另外从这一战的情况来看,明军在辽东的补给问题已经不是什么大问题了,只要朱由检想,明军完全可以在明年发动北伐。

说完这些,熊廷弼在信的末尾说了一下这一战的军功问题。

显然、朱由校想到的,他自己也想到了,因此他想让朱由检上疏,暂时搁置他个人的功赏。

显然这老匹夫还没有打仗打过瘾,还不想早早的领了勋爵后,在家里混吃等死。

对此、朱由检脸上露出一丝笑意,随后才放下军情想了想辽东的情况。

这其中,迁移百姓、安置灾民的事情,朱由检相信熊廷弼和袁应泰可以配合的很好,所以不用他操心。

他在意的只有勋爵的事情和北伐的事情。

他不得不承认一件事情,那就是大明眼下确实可以进行北伐之战,并且就在明年。

但是!

这个北伐之战必须建立在一个事情安置妥当的前提下,那就是灾情。

不得不说、朱由检耽搁了太多时间,或者说事情太多,以他的能力只能在七年中将事情推进到这种程度。

大明最终没在天启六年以前解决后金,而天启六年和天启七年的灾情具体有哪些,朱由检个人也记得不是很清楚。

不是他没仔细看书,而是这个阶段的灾情开始络绎不绝的爆发,多到他个人都记不住的程度。

他唯一可以确信的是,灾情不会像历史上一样严重。

这其中,尤其是福建、广东、陕西三地。

福建和广东的问题很清晰,实际上就是人口太多,耕地不足而导致的粮食价格暴涨,之后引发民变。

至于陕西则是因为连续的大雪、大旱,导致百姓颗粒无收。

前二者的灾情,实际上已经被朱由检在移民实边的手段中解决了大半。

眼下的福建和广东两省,向旧港迁移百姓之人数已经达到了一百八十多万,向琉球则是多达二百万。

尽管朱由检不知道福建和广东人口多少,但再夸张也不会超过一千五百万人。

也就是几番迁移下,两省近五分之一人口被迁走,内部的土地兼并和粮食问题大大降低。

哪怕明岁爆发灾情,那只要朱由检留好足够多的粮食,利用常平仓来平抑粮价,同时进行大举迁移百姓南下的政策,那二省的民变问题就很轻松的能解决。

至于陕西,旱情爆发之初在陕北,而眼下的陕北已经被朱由检迁移走了一半的人口,甚至更多。

延安府账面上只有不到三十万百姓了,加上朔方府顶多五十万。

以大明朝的财力,想要赈济这五十万百姓还是比较简单的。

唯一的问题是,陕北的大旱要持续十一年之久,而朱由检不可能连续无偿对他们进行十年赈灾。

“守法!”

朱由检对门口喊了一声,下一秒孙守法黑熊样的身躯就挤进了书房内:“殿下?”

“把这份图纸交给工部,今岁秋收之后开始进行河套至关中,关中至河西的驿道扩建,修葺。”

朱由检转身走到书架面前,拿出一份自己规划好的图纸,并且递给了孙守法。

孙守法打开看了一眼,发觉自己看不懂后,连忙作揖退出了书房。

朱由检看着他离去的背影,算了算赈灾的钱粮,随后想了想今年燕山毕业的学子们,最后只能皱了皱眉。

今岁的燕山学子,除了少部分可以进军备院的人才,以及进第三、第四学府的人才外,其余人他准备投入到工部,成立一个临时的衙门。

把钱粮交给大明的官员胥吏拿去赈灾,他可不放心。

倒是这五万多燕山学子,如果成立一个赈灾司,并且每隔两年不断的调换新人的话,想来可以避免更多贪污的事情。

这么想着、朱由检继续研墨,随后写了手书一份,让孙守法送往了燕山学府。

做完这一切、他大概心里有了一个数,那就是明岁的钱粮能不能进行扫虏之战。

“七月到八月之间开打,应该没有问题……”

算了算钱粮,朱由检还是决定在七八月间开打,因为这么一来,如果打成持久战,那十月份赋税也收上来了,明军可以步步为营的推进。

况且明代的灾情、多发于上半年和雨季,因此只要熬过这段时间,也就大概知道能不能北伐了。

北伐的事情他心里有了一个准数,接下来就需要解决熊廷弼口中的勋爵问题了。

实际上这个问题在他看来不是问题,因为朱由检已经准备在日后不扶持文官参与军事了,因此他需要解决的只有熊廷弼等五人的问题罢了。

朱由检还是准备让五人正常授爵,随后继续在军中做事。

大明朝的敌人还很多,他熊廷弼也才五十八岁,还可以再打个几年。

等到他六十五的时候,如果不想打仗了,那回湖广老家养老倒也不是不行。

至于孙传庭、洪承畴、杨文岳、吴阿衡四人,他们的官职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这点不用朱由检担心。

他唯一在意的就是孙传庭和洪承畴两人什么时候可以用,谁先用。

目前看来、朱由检还是准备先用洪承畴去对付安南,尤其是在四川爆发旱情的时候。

总的来说、在小冰河大旱下,四川由于长江和盆地的地形,实际上除了川东经常遭遇灾情外,其他时候都比较滋润。

加上粮食亩产二石有余,水利工程完善,整个小冰河四川最大的受灾人数也不过就是二三十万人。

这点人数,刚够明军收复安南的民夫数量。

等打完了安南,还可以将他们就地安置,一举两得。

想到这里、朱由检也手书一份,让人送往了云南。

算起来、云南的水泥工厂应该都建立起来了,在水泥的加持下,修建一条通往安南的驿道倒不是什么难事。

这么想着、朱由检哼着小调走出了书房,而几份书信也分别送向了他们应该去的地方……

第296章 局势复杂

“受陛下旨意,着王安提督、掌印西厂,秉笔司礼监,领净军、大汉将军,钦哉。”

“奴婢领旨,万岁、万岁、万万岁……”

五月初一,伴随着云台门的一纸诏书,曾经辅左朱常洛二十余年的内廷大太监王安归来。

朱由校给予了他足够的殊荣,尤其是提督掌印西厂,如司礼监秉笔的待遇。

可以说、仅仅他一个人,就官职地位就不输于魏忠贤和王体乾。

更重要的是,在他归来之际,朱由校还将净军、大汉将军这四千五百人的皇城兵力交给了他。

如此一来,魏忠贤和刘若愚手中的兵力就都被削减了,而这样的消息对于刘若愚来说还好,但对于魏忠贤来说……

“厂公、昨日湖州知府上疏,湖州乌程县东城起火,二百余户百姓家中被烧……”

“烧你娘的头!”

彭——

名贵瓷器在司礼监衙门金砖之上破碎的声音响起,盛怒的魏忠贤发火,而衙门内部一种太监纷纷被吓得当场跪下。

王体乾此刻正在养心殿随堂,整个司礼监衙门只有王承恩、魏忠贤、刘若愚三人。

恰好王承恩忙于御马监的事情,基本上司礼监的事情都是由魏忠贤和刘若愚处理。

刘若愚的衙门在东边,魏忠贤在西边,身边没有个商量的人,司礼监里还全是外人。

这种时候听到自己兵权被夺的消息,魏忠贤盛怒倒也不奇怪了。

“三千净军!三千净军……”

魏忠贤咬牙左右渡步,可谓是越想越气、越想越气。

“我当是谁这么大火气,原来是魏秉笔啊……不知道又是哪个不长眼的后生让魏秉笔生气了?”

魏忠贤火气还没消,却听到了熟悉又陌生的声音在司礼监衙门内响起。

他侧头看去,果然看到了身着斗牛服的王安,带着一众十余名脸生的太监走进了司礼监衙门内。

二人几年未见,但一见面却火药味十足。

想来也是,魏忠贤被选入宫时,靠巴结太监孙暹才进入了甲字库。

之后使了银子,他才坐上了朱由校母亲王才人的典膳,到这里才巴结上了魏朝。

由于魏朝是王安属下,又多次向王安称赞魏忠贤,王安也善待魏忠贤,没有对他做出什么苛刻的事情。

在魏朝与魏忠贤争客氏为“对食”时,王安还勒令魏朝退出。

谁曾想朱由校母亲去世后,魏忠贤居然投靠李选侍,并在朱常洛驾崩后想着陷害王安。

在王安看来,这就等同于自己一手提拔的属下妄图背刺谋害自己,自然不可原谅。

至于魏忠贤,他也明白自己做的那些事不地道,换了谁都要弄死他。

与其被对方弄死,倒不如先弄死对方。

二人一碰面便如针尖对麦芒,火药味十足。

“不知王秉笔归来,咱家没有让人准备好宴席来庆祝,真的失礼……”

魏忠贤露出貌似和善的笑容,语气谦卑,而王安则是内心轻嗤,但表面上却恭敬道:“不过是一个被重启的家仆罢了,辛得齐王殿下保全才能活到今日,不然恐怕是……”

王安没有继续往下说,但是他看向魏忠贤的眼神说明了一切。

二人的气氛一时间有些凝固,还是最后王安开口破解了僵局:“刚回司礼监,咱家便在北面办差吧。”

说罢、王安便带着那十几个让人面生的太监离开了魏忠贤办差的衙门,而魏忠贤则是在他走后,眼角不自觉的抽搐几下。

“去打探打探,是谁让王安这厮回来的!”魏忠贤转身对一旁的太监涂文辅开口,而对方也作揖应下。

王安的回来,让京城的氛围更加诡异,这点从他刚刚抵达自己办差的衙门开始就呈现出来了。

在王安带着人入驻北面衙门的时候,一名六科官员便出现在了衙门内,对着衙门主位的王安道:“王秉笔,韩学士听闻您归来,今夜特意在府中设宴,与诸多清流请您前往……”

“知道了,咱家晚上回去的,劳烦给事中跑一趟了。”王安的表现很有礼节,这让跑腿的给事中十分受用,行礼之后缓缓退出了司礼监。

“秉笔,万岁宣召您……”

这给事中才走没多久,养心殿便来了太监,并带来了皇帝宣召王安的口谕。

王安对此不敢耽搁,连忙前往养心殿,经过半个时辰的路程,才在午后进入了乾清宫门。

不过在进入乾清宫门的时候,王安可以感受到从宫门左右净军眼中流露出的一些恶意。

显然、这批被魏忠贤所招募的净军太监们,对王安并不感冒。

王安也没有多说什么,他的手段很多,在获得皇帝的信任下,想要解决净军和大汉将军内部的问题十分简单。

他走进乾清宫门,越过长长的宫道后,便见到了王体乾从乾清宫中退出来的场景。

王体乾忌惮的看了一眼王安,缓缓行了一礼后什么也没说的退下了,而王安则是瞥了一眼对方,随后走进乾清宫,来到养心殿门前跪下道:“奴婢王安、参见万岁,万岁圣躬安……”

“起来吧。”朱由校的声音传了出来,而王安也走进了养心殿内,并见到了正在养心殿内炮制木头的朱由校。

作为一个皇帝、身着单衣在养心殿内炮制木头,使得一地昂贵金砖上铺满了木屑,看上去有些有失体统。

上一篇:不灭神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