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258章

作者:北城二千

如果打得过,瑞肯绝对不会这样卑微,这也就是弱国的无奈。

“折扣是不可能的,但我大明齐王殿下对尔等有些怜悯,愿意出二十万斤红糖、十万斤白糖、十万斤次等茶,一万套粗瓷,三千匹绸缎和你们三国交换土地。”

黄龙一副瑞肯得了天大好处的模样,而瑞肯却气的想吐血。

黄龙说的这些东西,如果放在天启元年,那顶多就是四万两不到的价格。

如果按照出作坊的价格,这群东西顶多两万两的价格。

结果现在好了、黄龙一纸皇店价格表,瞬间把原本只值两万两的东西,拔高到了二十多万两银子。

结果就是大明用两万两银子,买到了各国手中价值二十多万两南洋土地。

二十多万两把土地卖出去,这本就是一笔亏本买卖,结果黄龙还在这价格上,直接给打了骨折。

瑞肯只觉得自己再聊下去,可能会气死在这片沙滩上。

“这个条件,我还需要返回马六甲才能确定。”

瑞肯心里憋屈,脸上却不得不陪上笑脸,笑呵呵的和黄龙商量。

“你只有一个月的时间,我三日后即将讨伐巴达维亚的红毛夷,如果一个月后我平定了爪哇群岛,你们还是没有动静的话,那本都督只能率军讨伐了。”

“是是是……”听到黄龙的话,瑞肯愤怒之余,心里也不免震惊。

因为黄龙提到了他要平定爪哇群岛,而爪哇群岛可是有着人数不少的土邦,随便凑凑也能凑出几万兵力。

黄龙居然自傲地说一个月就可以平定爪哇群岛,这点可是他们十几年都没有做到的难题。

如果黄龙真的在短时间内就平定了爪哇,还击败了巴达维亚的科恩,那瑞肯只能打碎牙往肚子里咽,无奈签下这个“不平等”的贸易条约了。

对此,他虽然不想黄龙打赢,但还是舔着脸恭维道:“愿圣主祝福您凯旋,将军阁下……”

“嗯……”黄龙一摆手,显然不愿意和瑞肯多聊,而瑞肯见状虽然觉得自己受到了羞辱,但依旧陪着笑脸退了下去。

这时、黄龙身旁的李旦也开口说道:“这些西夷,表面恭维都督您,实际上心底恐怕十分怨恨我大明。”

“不用管他们,跳梁小丑罢了,倒是用些东西就换得了几十万亩南洋的土地,这有些划算。”黄龙说着,端起旁边的酒壶喝了一口酒。

一口饮下后,他又说道:“这次收复吕宋、魄罗的沿海,倒是缴获了不少金银粮食,留下来可以减少朝廷那边的压力。”

“季明(沈廷扬)那边已经开始组织福建的百姓南迁了,我让他加快速度,不然吕宋和魄罗两地的水稻恐怕赶不及收割了。”

“倒是没有想到、这南洋之地种植水稻,居然可以一年种三次。”

黄龙有些感叹,没来南洋之前,他还以为这里是蛮荒之地,结果现在看来、南洋简直就是贸易和粮食的聚宝盆。

尽管三熟的平均每熟粮食产量只有百来斤,但是已经被明军打下的上百万亩耕地在收割之后,完全就可以保证五万大军常驻南洋。

“这南洋之地松散于海上,必须告诉殿下,让殿下重新作出五军都督府的规划才行。”

“不然按照诸多岛屿上那么多土著的数量,即便海军十二卫调来,恐怕想要围剿他们也需要数十年的时间。”

黄龙对南洋的局势很有见解,他认为这种时候应该把南军都督府直接划到南洋,不然以南洋土人的体量,海军十二卫的四个步卫根本看不过来。

“恐怕殿下不会同意……”

忽的、李旦皱着眉开口道:“南洋之地,土人众多,加之贸易繁荣,又开垦了土地,足以供养数量不少的军队。”

“五军都督府的模式,主要建立在所有军队的钱粮都被御马监所控制上。”

“而南洋之地情况复杂,只设立几个拱卫营,根本就管不过来。”

“但如果将南军都督府迁移过来,那兵马近十万的南军都督府一旦反叛,朝廷可谓鞭长莫及,恐怕要重复唐代安史之乱……”

五军都督府是没有财政大权的,这里是朱由检删除了一些唐代节度使的权力,并加以限制所导致的结果。

不过对此、李旦显然不是很了解都督府的模式,所以黄龙听到一笑道:“安史之乱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将士的家人都在河北三镇中,他们反叛之后,家人在后方,自然毫无畏惧。”

“但眼下,我朝五军都督府的拱卫营兵,都是从两京十三省招募,或者此地招募,去其他地方就任的营兵。”

“他们的家人在中原,而远赴他乡的他们,只会想着回家,而不会想着造反连累家人。”

“可都督……”李旦皱着眉道:“这样的话,远在海外的将士们恐怕会因为想家而刻意保命……”

“保命?呵呵……”黄龙忍不住笑道:“你看看他们是想要保命的样子吗?”

黄龙指着远处在谈论自己斩首了多少个西夷,土人,拿到了多少赏银的将士,戏谑的看着李旦,而李旦也醒悟道:“确实……对付西夷和土人,靠赏银来激励诱惑将士们,这个方法很不错。”

“只是、如果朝廷的国库短缺,恐怕将士们就会心生怨恨了。”

李旦说的话,也是晚明的一种边镇风气。

如入朝鲜作战的浙兵和蓟兵们,就是因为索响不成惨遭屠戮解散。

而历史上的崇祯对于山海关的关宁铁骑,虽然尽力满足,但也根本没办法把饷银发足的同时,还发出首级的赏银。

这也就导致了边镇将领需要自己解决麾下将士的饷银和赏银问题,而麾下将士看到了这一幕后,便只知道将军而不知道皇帝和朝廷了。

现在明军之所以勇猛,并且忠心朝廷,那也是建立在他们的军饷是朝廷直接一手解决的局面下。

如果什么时候大明再发不出饷银,那不用几年,朝廷的军队就会变成将领的家丁了。

家丁制度的出现,本身就是因为朝廷发不出足数饷银的局面下,所以李旦的担心是很正常的。

黄龙虽然只是将领,但毕竟和沈廷扬合作了这么久,也知道一些财政上的问题,因此他说道:“正因为要充实国库,所以殿下才会挥师打下南洋。”

“南洋一旦收复,市舶司每年将会获得数百万两银子的收入,哪怕除去成本,也能有二三百万两银子。”

“田赋这块,也能收获上百万两银子。”

“反正,咱们这海军十二卫的饷银和船只维护,补给费用是赚回来了。”

“不仅赚回来了,连带着还能为朝廷贡献一二百万两银子,这下我倒是要看看,谁还看不起我海军十二卫!”

黄龙一席话,说出了他们的憋屈。

这倒不是说其他五军对他们海军嘲讽,相反、五军将领都受过海军的帮助。

真正嘲讽海军十二卫的,还是皇极殿上的那群文官和御史们。

毕竟十二卫近七万人,算上后勤的辅兵就是近十万人,每年都要开支二百多万两银子,文官们不爽也正常。

黄龙忍受这憋屈许久,只要打下南洋,他便扬眉吐气了。

到时候近四百万两银子的赋税交上去,恐怕文臣们恨不得把他夸上天。

“要我说、殿下的封地就应该选在南洋。”

这时、黄龙身旁的一名副将忍不住开口,而李旦随即皱眉,同时黄龙也摇头反驳道:“一旦朝廷看到了南洋的富硕,恐怕不会愿意把南洋拱手相让。”

“倒是打下南洋后,殿下应该就会集结诸王议事,随后商议下西洋,为诸王分封海外做准备了。”

黄龙自然也是知道分封海外这件事情的,不过他心里实际上有些不舒服。

分封诸王到海外,在黄龙看来这是一步臭棋。

这倒不是说黄龙认为诸王会造反,而是他觉得这样做的话,朱由检也将在未来作为藩王,前往海外就藩。

朱由检如果走了,那么他们这么多被他提拔起来的将领又应该怎么办?

像黄龙这种,一手由朱由检从基层提拔到了眼下大明军方六大巨头的存在,更不愿意改变眼下的局面。

朱由检如果走了,类似他、戚金、秦邦屏、满桂、孙应元这群人应该怎么办?

戚金和秦邦屏还好说,毕竟他们从小就报效大明,对朱由检虽然感激,但也仅仅是感激。

如果要他们从齐王和皇帝两人之中选一个,他们必然会在犹豫过后选择皇帝。

但是满桂和黄龙、孙应元他们该怎么办?他们可是齐王的嫡系。

齐王就藩后,他们不可能跟着离去,因为他们是大明的官,不是齐王的官。

但如果齐王就藩,留下来的他们就很尴尬了,皇帝如果不信任他们,他们很快就会被一撸到底。

哪怕眼下的皇帝信任他们,继续对他们委以重任,但下一任皇帝呢?

下一任皇帝能像朱由校对朱由检一样信任吗?

只要皇帝一系和齐王一系发生矛盾,他们这三个人就要面对身首异处的最坏结果。

最令人难受的,还是他们三个人的年龄。

三人中,满桂最大,眼下已经四十六岁了,而黄龙不过三十二,孙应元也不过三十三。

朱由检哪怕十年后才就藩,那满桂、黄龙和孙应元也才五十六、四十二、四十三岁罢了。

要是他们和戚金、秦邦屏一样年纪,他们反而不担心朱由检就藩的问题了。

可问题是,他们比起戚金和秦邦屏年轻太多了,而他们的子嗣也必然是齐王嫡系。

这么一来、戚金和秦邦屏或许还能祸不及子孙,但黄龙他们就……

想到这里、黄龙脸色有些难看,他对皇帝并没有太多感情可言,最让他敬佩和崇拜的还是齐王。

一旦齐王离开大明,那他们这群嫡系的结果必然以悲剧收尾。

所以、在他看来,即便齐王必须海外就藩,但最少也要呆在大明三十年,给他们转型和摘除身份的机会和时间。

万一他突然被责令海外就藩,那满桂、孙应元、黄龙他们这样的齐王嫡系,要么愚忠被贬,要么就只有起兵自保了……

想到这里、黄龙起身走到了阳光照得到的沙滩上,眺望着远处的海平面,不得不在心里叹气一声:“殿下、您可千万别让我们失望啊……”

第245章 《明荷南洋条约》签订

天启四年腊月初六,面对明军封锁玛丽卡塔海峡,巴达维亚总督府再度颁发命令。

科恩声称华人如果想要留在巴达维亚境内,那么必须要到政府去申请到居住许可证,如果要迁移的,荷兰船队愿意护送他们前往北部的婆罗洲。

而且在命令中强调一点,船队的护送任务不收取任何费用。

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科恩还将曾经在巴达维亚犯事的华人给放了出来,并赔偿了他们一笔费用。

这样的行为,自然是因为大明海军所带来的窒息实力。

当科恩乘船北上,见识到了明军足以封锁卡里马塔海峡的实力后,他就知道荷兰军队不是明军的对手了。

他正在想方设法的和大明和谈,而给予巴达维亚华人极高的自主行动权力,便是他示好的第一步。

同时、巴达维亚的所有荷兰东印度公司员工,都开始收拾起了自己的家当和行礼,低价将手中的房屋、田地,贩卖给了当地的华人以及土著。

科恩等人的行为,所有人都看在了眼里,而当地的华人更是一改往日畏畏缩缩的形象,腰杆挺直的在街上四处显摆。

见到显摆的他们,以往会呵斥他们的荷兰宪兵也闭上了嘴巴。

有时候双方四目相对的时候,荷兰宪兵也挤出微笑,没有了曾经的趾高气扬。

而作为华人中的佼佼者,被称呼为甲必丹的一些大明走私海商也感到了身后有人的好处。

渐渐的,他们聚在了一起,开始商讨怎么在局势变化下,保护自己最大的利益。

只不过还没等他们商量好,就有人慌慌张张的闯到了里屋。

此刻的里屋内、十几个甲必丹坐在左右,还没开始议事,就见这跑来的人惊慌道:“不好了,红毛夷准备撤离巴达维亚了。”

“什么?”

一些人惊讶起身,追问道:“这都没有开打,怎么就投降了?这群红毛夷之前不是还前往入侵我大明沿海吗?现在怎么这么软弱了?”

“就是啊,他们不是之前动不动就用军舰威胁我们交税吗?”

“这也变得太快了,朝廷到底派了多少人远征?”

急忙跑来的人在众多甲必丹的催促下,连忙喝了一口水,缓解了火烧一样的喉部不适后,才急促道:“听说这次朝廷派来的战船和兵马太多,红毛夷已经派出了和谈的船只,另外还做出了第二手准备,如果朝廷不答应议和,他们就准备从巽他海域突围。”

“这……”听到这人的话,所有甲必丹面面相觑,心里满是震惊。

他们都不敢相信,以往嚣张的荷兰人这次居然这么狼狈。

这一秒、所有人都在想一个问题,那就是“朝廷到底派了多少战船和兵马”。

不过、他们的这个问题,或许只有此时此刻的荷兰东印度总督科恩能直观感受……

在一望无垠的卡里马塔海峡上,蓝天白云与深蓝色的海水让人倍觉风景美丽。

只是在这样美丽的大海中,星罗棋布的六百多艘船只让人倍感绝望。

站在八百多吨的巴达维亚号甲板上,科恩的内心只剩下了震撼。

巴达维亚号舰长33米,宽4.2米,排水量824吨。

这是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南洋地区最大的一艘军舰,而当这艘他们引以为傲的军舰在明军的关注下,驶入大明海军之中时,像极了一个混入巨人队伍中的侏儒。

四周大明军舰高耸,只有它们三分之一高度的巴达维亚号,全程难以见到阳光,几乎被军舰的阴影遮蔽了一路。

加上众多的船只在海面上停留,仿佛是一个迷宫,让科恩他们倍觉压抑。

上一篇:不灭神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