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235章

作者:北城二千

时间长了之后,加上对于假币的打击,百姓自然而然会接受这新式的货币。

至于货币的防伪,则是可以避开储量大的赤铜,从而选择数量较少的黄铜、磷青铜、白铜等铜混杂银和锡来铸造钱币。

总之、朱由检所递交的奏疏,表面上是在说卫所的革新,实际上却用卫所的革新,牵扯出了货币和大明税制的问题。

朱由校看的十分入神,并且在考虑朱由检对于卫所革新,以及税制革新的可能。

不得不说、朱由检的想法十分完善,虽然不说十全十美,但最少也十全八美了。

定额田赋来减轻收税难度,减少税种。

而摊丁入亩和士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的政策更是让朱由校觉得眼熟,只觉得这政策像是张居正一条鞭法的延伸,不过要更加完善。

至于最后的货币革新,则是用皇店贩卖货物加田赋缴纳的方法,让百姓接受新的货币,利用皇店将市面上流通的历朝历代铜钱都收归国库。

这一整套流程十分清晰,唯一的问题就是需要运行这样的制度,所需要的人力和官员数量不在少数。

按照朱由检的意思来说,事情会在天启五年或者六年开始进行,而到时候燕山学子毕业的人数也突破十万了。

有着十万胥吏,数十万军队帮忙,这样的动员能力足够将政策初步推行。

随后,伴随着时间的流逝,燕山学子毕业的人数越来越多,那么这个政策也就会随着人数和各个衙门人员调换而变得开始顺利。

也就是说、整个事情,朱由检已经想清楚了,唯一欠缺的只有时间和燕山学子。

因此、朱由校十分满意的越过了这军户裁撤和军屯田田赋的问题,看向了关于自家弟弟提出“五军都督府革新”的意见。

在奏疏上,朱由检说的十分清楚,那就是直接将兵部和五军都督府的职能彻底分开。

军户制度只要全面裁撤,那么五军都督府立马革新。

五军都督府由前军都督府、左军都督府、右军都督府、中军都督府和后军都督府,直接以地理的形式改为北军、东军、西军、南军、海军和上直。

东军都督府节制辽东、山东、浙江三省。

南军都督府节制广东、广西、福建三省。

西军都督府节制四川,云南、贵州三省。

北军都督府节制山西、陕西的同时,将陕西陇右以西的地方分出去,设为河西行省,如此组建为三省都督之地。

至于陕西,则是在等收复河套之后,将阴山以南的河套地区都交给陕西管理。

这么一来、陕西就恢复了唐代时期关内道的实力,没有了四方威胁关中八百里秦川,可以安心休养生息了。

海军都督府则是以大海为主,配以八卫水兵和四卫步兵,而最后的上直都督府则是属于五军都督之上的大都督统辖。

上直都督府需要节制北直隶、南直隶、河南、湖广、江西等两京三省。

这个五块地方分别代表了大明眼下的三大粮仓和一大赋税地方,以及目前最精锐的上直兵源地。

上直都督府最为重要,朱由检的建议是,最好让皇帝最信得过的人来担任都督。

只要上直都督府不出问题,东西南北四军再怎么厉害也无法对上直进行摧残。

另外,朱由检还特意画了一个出塞图,其中北军主要对付漠北和西域,中军和西军协同。

南军对付南洋和中南半岛的各国,西军和海军协同。

西军主要对付乌斯藏和卫藏方向,同时负责协助南军和北军守住来自西域、中南半岛的力量。

至于东军,主要便是向东北地区的建虏进行打击,监控朝鲜和日本,同时配合上直都督府对漠南和漠东、漠北地区清缴北虏。

上直主要还是对漠南、漠东、漠北进行打击,同时拱卫两京。

最后的海军,主要还是掌控南洋和大明海(东海),小东洋(西太平洋),榜葛剌海(孟加拉湾),小西洋(阿拉伯海)。

五军都督府,将节制辖区内的上直卫军、上直拱卫营和外拱卫营等最终形成二十八卫、一百八十拱卫营的七十万大军局面。

不过这样的局面下,是需要每年正常发放的一千零六十万两银子的军饷,以及六百多万两银子的辎重。

最后大明需要付出的,是每年一千七百万两银子的常备开销。

这是一笔恐怖的数字,饶是朱由校看到了,也忍不住攥紧了奏疏。

洋洋洒洒上万字的奏疏,让朱由校仿佛亲眼见证了一个中兴王朝的崛起。

七十万大军,除了未来两京十五省需要留守的六十个营、十八余万兵力以外,剩余的五十二万大军都将在外征战。

乍一看,这样的兵力和武力让人心生神往,但一切的一切都需要建立在一个问题上。

那就是朱由检的税制改革必须成功,让大明达到最少四千万两银子的财政收入,才能拿出一千七百万两银子来养活这个强大的军事怪物……

“弟弟、下了一盘好棋啊……”

合上奏疏,朱由校感叹了一句,却没有直接做决定,而是准备再考虑几天。

说到底,他经历的是现实,一旦一步走错,天下就可能步入大乱,因此必须谨慎再谨慎……

第227章 大都督朱由检

“把总!不好了,四骑卫和顺天二营的人把我们的军营接管了!”

“你说什么?!”

十一月十一清晨,当京城百姓还不知道恭顺侯府被废的时候,天策、羽林、龙骧、骁骑四卫联合大兴营、宛平营便接管了五军都督府与京营。

京城三大营的各支兵马以把总为单位,开始聚集了起来,然而当他们全部集聚后,才发现以往各把总、各营官的勋贵军官纷纷消失了。

一时间、京营内部人心不安,仅存的十六名无背景的把总更是找不出一个主心骨。

整个京营陷入了一种惶恐不安的气氛,在这样的气氛下,他们居然还毫无防备的穿着棉衣和四骑卫对峙。

“吱……”

当军营大门打开,所有人忐忑的向着大门望去,而策马进军营的,则是早早准备好的右军都督府右都督,孙应元。

他骑在高大的战马上,身着甲胄,身后跟着骁骑卫的铁骑。

伴随着他带人策马进军营,十六名把总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该不该行礼。

倒是这种时候、有一个二十六七出头的把总站出来作揖道:“五军营左军左哨把总周遇吉,参见孙都督!”

“五军营右军……”

“五军营左军……”

“五军营前军……参见孙都督!”

在周遇吉的带头下,众多把总分别开始站队,对孙应元称呼孙都督。

同时、孙应元微微颌首,便说道:“接万岁旨意,五军都督府、京营革新,本都督今日前来,便是来裁撤京营的!”

孙应元一开口便石破惊天,张口便要对三大营进行裁撤,这让众多把总纷纷不安了起来。

“不过伱们放心,但凡年轻力壮,吃苦耐劳者,都可以留下继续吃兵粮,只是就任的地方便不再京城了。”

孙应元给他们打了一针强心剂,同时宣布道:“我看人也差不多都到了,既然如此,那就开始吧!”

突如其来的裁撤,让京营数万人猝不及防,他们怎么也没想到、孙应元执行的这么快。

毕竟三大营号称十四万大军,孙应元带着四卫二营就敢来裁撤,属实有些……

他们说不出来,因为他们也知道,所谓的十四万听听也就罢了,整个京营实际上并没有多少人。

朱由检更是明白京营到底有所么虚弱,因此他才会直接让孙应元带兵来裁撤,说白了就是没把京营看在眼里。

京营一向有占役、虚冒的弊端。

占役就是士兵为诸将服劳役,一个三千人的小营中,这样的士兵能达到四五百人,并且还有卖闲、包操等弊端。

虚冒就是部队没有这么个人,诸将及勋戚、宦官、豪强以自己家的仆人冒充军队中的壮丁,每个月支取一份厚饷。

历史上东林党内的能臣李邦华主动请令,对京营加以清查,收回了占役士兵一万人,清出虚冒一千人。

他在上奏崇祯的奏疏里,更是说三大营兵力虽有十多万人,但有一半是老弱之人。

按照惯例,京营部队名额短缺时允许百姓报加,而这些老弱之人大都是通过贿赂勋贵进来的。

李邦华一个没有什么兵权的人,就凭着胆子,便对京营革新,并且对选拔士兵都亲自加以考试,不是年轻力强的一概不录用。

最后的结果就是,十四万人马的京营里,李邦华只选出了选一万名选锋,七千名辅兵,剩下还有三十六营的老弱没有裁撤。

也就是说、崇祯年间的京营,十四万兵马里,最少有十万是老弱病残,并且都是走勋臣的关系进门的关系户,能打的只有一万七千人,剩下的两万多人则是没有背景被裁撤的。

崇祯年间如此,天启年间也不差,这也便是朱由检敢于用四骑卫和大兴、宛平两营对京营裁撤的底气。

当然、仅仅是裁撤还不行,因为李邦华历史上就是这样被坑的。

崇祯二年,京城郊区受到建虏的攻打,对此李邦华选派了自己训练一年的三千亲信去守卫通州,两千亲信去增援蓟州,自己则是亲率各路部队驻扎在京城外边。

结果不久后兵部传令让李邦华的带着京营撤回来看守女墙,于是哨探不敢远出,内外消息就中断了。

李邦华这时请朝廷防备土匪,缉捕间谍,解散不法团伙,严禁传播谣言。

又因为京师外城兵力单薄,李邦华作为文官主动请求出城,凭借石桥固守,而不是以城墙固守。

但是这种时候、勋臣们为了夺回权力,便开始捏造流言蜚语,传入宫中,让崇祯多疑了起来。

襄城伯李守锜当时总督京营,也恨邦华压过自己,乘机诋毁他。

恰好这时满桂的部队在德胜门外抵抗后金的部队,李邦华也下令城上点燃大炮帮助满桂,结果不知道怎么的,平日里训练有素的京营炮手却挑着满桂的军营炮击,误伤了满桂很多士兵。

这件事情出现后,朝野上下所有言官也纷纷上疏谈论,东林党内部也有人看不惯实干派的李汝华,没有太多人出面保全他,因此崇祯无奈就只好罢官,让他回乡闲住。

从此接任的人都拿邦华作为教训,大都因循守旧,姑息养奸,兵政也就没法子讲了。

实际上,炮击满桂军营的那档子事情根本就不难看出,是勋贵在利用以前的影响力下暗手。

毕竟当时李邦华为了守住通州和蓟州,将自己亲信的五千人派了出去,而剩下的,大多都是和勋臣牵连的军官将领。

所以朱由检就吸取了这个教训,他给孙应元的传令就是把京营裁撤,随后彻底打散。

敢有闹事者,枭首于西市!

有李邦华的前车之鉴,朱由检可不想让军中混入别的人。

为此、朱由检甚至给了孙应元一条令,那就是必要时刻可以将京营所有士卒全部裁撤,每人按照京营的军饷,发一年军饷后遣退。

有了朱由检的军令,孙应元做起事情也就更加胆大了,他本就想把京营所有人裁撤,但刚才周遇吉的出现,倒是让他生出了一种莫名的感觉。

他总觉得,这个周遇吉给他一种亲近的感觉,因此在指挥大军开始裁撤京营的时候,孙应元将周遇吉叫到了跟前道:“你籍贯何处、祖上有没有出过什么显贵之人?”

“标下现籍锦州,原籍为今南直隶睢宁风虎山,祖上未有出过显赫之人,最高不过是锦州卫百户官。”

周遇吉作揖行礼,老实回答,而孙应元听到他没有什么背景,满意的点了点头道:“殿下宣我裁撤京营,随后以将京营分设为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宣武营、皇城营、彰武营……等上直六营。”

“依你之见,这京营之中能留下多少人?”

“依标下之见,六千人!”周遇吉耿直的回答,并且说道:“除了六千毫无背景的青壮,其余人都应该全部裁撤!”

周遇吉不傻,知道孙应元在给自己机会,他也想为自己谋一个出身。

对于他的上道,孙应元也满意的点了点头,随后道:“这裁撤之事便由你着手,若是事情成了,你为三千营参将。”

“标下谢都督提拔之恩!”年轻的周遇吉激动地单膝下跪,大声回礼。

“事情成与不成,还是看你。”孙应元起身,意味深长的看了一眼周遇吉,随后转身离去。

“恭送都督!”周遇吉高声唱礼,随后等孙应元离开后才缓缓起身。

他转身看向了京营之中被逐渐驱赶集中的各部人马,随后手不自觉的摸向了刀柄……

“苛责勋臣!私自废黜恭顺侯府!这难道不是对成祖文皇帝的蔑视吗?!”

当孙应元在为裁撤京营找到了好帮手的时候,皇宫外廷皇极殿内,高攀龙正在对着诸多臣工,以及龙椅之上的朱由校疯狂弹劾朱由检。

昨夜恭顺侯府的事情发酵了,谁都知道朱由检罢黜了吴汝胤的爵位,将这个传承两百年的侯府直接贬为了庶民。

之所以消息传递的那么快,也是因为今日一早,张维贤等诸多勋贵都前来上朝。

他们来的原因很简单,不是想威逼,就是想看看皇帝的态度。

如果皇帝也支持齐王,那么没有办法,勋贵那点底子,根本就不够那位齐王殿下折腾。

事实证明,朱由检和朱由校还有诸多文官还是低估了勋臣的废物,都已经被朱由检蹬鼻子上脸,甚至有的伯府再传一代便要被剥夺爵位,但他们依旧不敢放肆。

朱由检的布置太密了,反应太快了,勋臣唯一的底牌就是京营,然而当他们昨夜召回所有勋贵子弟议事的时候,却不想天才刚刚亮,孙应元就忽的出现在了京城,并且带兵去京营了。

京营是什么水平,勋臣们能不知道?

只看人数倒是有十四万,但真打起来,恐怕早朝还没开始,就要被四骑卫全部打趴下了。

没了京营,勋贵还有什么底牌?

盐商?

上一篇:不灭神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