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18章

作者:北城二千

正欲行礼的两人听到这话,连忙进殿,魏忠贤也跪在了正厅中央,王承恩则是走到了朱由检的一旁。

“你的来意我知道了,王安的事情不要着急……”

朱由检一开口,魏忠贤就是心头一紧,只觉得朱由检消息太灵通了,不由怀疑自己身边出了内鬼。

不过不待他开口解释,朱由检就开口道:“接下来的这些日子,你就先前往内书堂,好好学些字。”

“王安那边,毕竟是皇考留下来的老人,岁后我会提醒他,叫他前往南京养老的。”

“奴婢叩谢殿下恩!”听到朱由检的话,魏忠贤欣喜的连忙叩首,而朱由检则是摆摆手道:“虚礼就不用了,你若是做了司礼监的太监,不要辜负我与皇兄的心意,好好办事就行。”

“奴婢万不敢辜负圣恩和殿下的恩情!”魏忠贤舔着一张老脸,献媚的对朱由检示好,看的他一阵恶心。

“行了、事情说完就退下吧,王安南下前你也不要和他争吵了,惹恼了皇兄,你的那些破事被抖出来,我也保不住你。”

朱由检一开口、魏忠贤就心虚了起来。

所谓的破事、还不就是他当初投靠李康妃的事情么。

那些事情要真的被抖出来,掉脑袋都是轻的,于是他缩了缩脖子,连忙起身,再三行礼后退出了宫殿。

倒是在他走后,王承恩微微躬身道:“殿下、真让这斗大字不识一升的家伙入司礼监?”

“呵呵……这几年的司礼监可不是好差事。”朱由检吃着酥山,语气轻笑。

“对了、你叫化淳告诉王安,眼下不是皇考时期了,他当初与李康妃的那些事情,被魏忠贤捅出来也是要掉脑袋的。”

“叫他这几个月好好操办司礼监的事情,等岁后前往南京好好疗养,且让魏忠贤和客氏嚣张几年,日后他还会东山再起的。”

“奴婢领命。”见朱由检说的这么直白,王承恩点了点头,叫来自己的亲信就去给曹化淳传话。

等他做完这事,朱由检又询问道:“尚衣监、巾帽局、内织染局,这些地方有多少制衣的人?”

“额……这个奴婢不是很清楚,不过按照旧历,应该最少有三千人左右。”王承恩如实回答,而听到这话的朱由检也开口道:“你取一万两银子,去兵部给我支九万四千套鸳鸯战袄,另外取一万四千套,叫尚衣监、巾帽局、内织染局塞入棉花,制成冬衣,四日内必须完成。”

“这些衣服、我有用出,银子就从魏忠贤送来的两万两里面取一万两就行。”

“至于曹化淳,告诉他一声,等皇兄登基大典结束后,我会前往昌平,叫他在京城时刻关注着,浙兵一抵达通州,就带旨意传他们前往昌平休整。”

朱由检的话很长,不过王承恩记性很好,见自家殿下说完,他才微微鞠躬:“奴婢领命……”

“退下吧。”朱由检一抬手,王承恩也退了下去,而他则是从旁边的书架上,抽出了一本兵书,细细阅读……

第36章 小不忍则乱大谋

“你的意思是,五殿下想让魏忠贤那个狗东西上位?”

司礼监的偏殿内,王安坐在书案后,桌上摆放着厚厚的奏疏。

这些奏疏、都是内阁交由司礼监批红的奏疏,而书案的前面左侧,则是坐着曹化淳。

曹化淳看着自己干爹王安的脸色不好看,只能提醒道:“殿下的意思,相当于是让干爹您去南京休息一段时间,让魏忠贤和客氏得意一段时间,然后再着手处置他们。”

“眼下客氏在万岁那里备受恩宠,与客氏作对,并不是一个好选择。”

“嗯……”王安紧锁眉头,回应了一声,心里则是不断地盘算。

说实话、如果朱由校不偏不倚,单轮权谋宫斗的话,他可以轻松置魏忠贤和客氏死地。

但眼下尴尬的就是,他是先皇的人,并且先皇自己皇位都没有坐稳就驾崩了。

这就让他的局面有些尴尬了。

作为内书堂选出来,并且能被万历年间名宦臣冯保、陈矩所看重的人,王安知道眼下自己的这种局面有多危险。

这样的局面,在唐朝出现的最多。

唐朝中后期、大部分掌握兵权的宦官是不敢对付自己主人的。

但尴尬的就是、由于唐朝中后期皇帝短寿,往往继位没几年就驾崩了。

皇帝驾崩后,宦官没有了靠山,于是只能铤而走险,以兵权胁迫,立一个自己可以掌控的皇帝。

当然、这样的事情,在大明朝是不可能的,王安十分清楚。

首先内廷的净军战斗力基本没有,顶多收拾收拾一些宫女。

而作为宦官二十四衙门,只有御马监是有兵权的。

先前御马监倒是还处于王安的控制下,哪怕那两万多兵马只有几千能打的人马,也足够胁迫朱由校了。

但眼下、朱由检率先出手,在朱由校登基第一天,就把御马监的兵权给抢了,导致他无人可用。

这么一来、他就成了一个没有棋子的弈棋手。

想到此处、王安脸上的表情不断变化,或是阴沉、或是犹豫,但最终还是因为从小受到内书堂忠君爱国、以及岳飞、于谦的故事教育影响,他不敢谋逆。

“唉……”

许久、王安叹了一口气,只能对曹化淳道:“你回去告诉五殿下,就说我知道了,等五殿下开口,我会顺着坡往下走,前往南京的。”

“若是五殿下有用得到我的地方,叫他尽管开口。”

“干爹……”曹化淳于心不忍,毕竟王安照顾了他十几年,他做不到魏忠贤那种恩将仇报的事情。

事实上、朱由检让他来告诉王安这件事,他是比较抗拒的。

但他毕竟是朱由检的奴婢,不可能违背朱由检的想法。

至于王安、他也看出了曹化淳的不忍,只能开口安慰道:“不用难受,咱家眼下,算是投效了五殿下,加上有你在京城帮衬,就算去了南京,也不会受人欺负的。”

王安这句话倒是不假,只要朱由检想要保他,他也愿意前往南京,那么他在南京皇宫,就是名副其实的第一太监。

并且那边的太监、可不敢有和他争权夺利的人,日子必然要比在京城舒坦。

“我这些年也攒了不少积蓄,你去找福安,叫他取一半银子给你,带去东宫给五殿下。”

“就当是……我投效五殿下的心意了。”

“是……”曹化淳不忍的侧头,而王安也抬起手摆了摆:“你回去吧,咱爷俩在京城的日子不多了,也不知道我还能不能活到回来的时候。”

“干爹放心,只要孩儿还在,必然会在京城为干爹的安危做出周旋!”曹化淳一掸袍子,跪在地上就对王安重重的磕了三个响头。

之后他便起身,行礼走出了司礼监。

偌大的司礼监偏殿,逐渐变得寂寂无声,而曹化淳也在王安的安排下,前往他在京城的宅子,拉出了一车车的银子。

等他带着银子返回勖勤宫的时候,皇城刚刚关上宫门,而他也将手上的礼单递到了朱由检的手中。

“殿下、这是我干爹送给您的礼单,一共六万四千两,外加珠宝玉石两箱。”

曹化淳递过礼单,而朱由检接了过来,看了一眼道:“按理来说,我是不应该要你们的银子的。”

“不过我眼下确实缺银子,你什么时候得空,告诉你干爹,好好在南京做事,最好把南京皇宫里一些太监,还有江南的各种势力搞清楚。”

“他搞得越清楚,日后回来的几率就越大。”

“是!”曹化淳点头行礼,然后乖乖站在了朱由检卧榻的一层。

倒是朱由检、拿着这份礼单,心里盘算着江南的格局。

大明会亡的原因有很多,天灾、人祸,官员贪腐,乡绅抗税,百姓积压。

这其中、最重要的一条还是收税,而收税自然是要收乡绅和商人的税。

商税、关税,只要能收到这两种之中的一种,就足够缓解大明的财政危机。

但同时、这两种税,主要存在于南直隶、浙江、江西这三地的江南一带。

别的不说、哪怕是眼下这三地没有交商税、抗拒抗税、抗拒盐铁税的情况天,它们依旧支撑起了大明朝三成左右的税银。

一旦能在这三地征收商税,朱由检他自己也就不用沦落去自挂东南枝了。

不过问题就是,江南的乡绅官员都不是好相与的。

整个大明朝两百多年的历史,一直由这三地的官员掌控着朝局。

哪怕是洪武年间、他们都敢在朱元璋临死前,搞出了一个南北科举案,想着试试朱元璋是不是真的不行了,因此就更别提眼下了。

朱由检现在没有太多的牌可以打,哪怕他日后掌握了御马监的军队,也不可能凭着两万人就荡平江南。

不过他手里有一把很好用的刀,那就是杨涟为首的东林六君子。

把东林党推上去和浙党、齐党、楚党斗争,要比他自己出面和文臣撕破脸皮更好。

不过从历史上来看,东林党的杨涟等人终究是理想派,最后还是败在了魏忠贤背后的各大乡党手上。

哪怕历史上的崇祯上位杀了魏忠贤,但仔细一看,死的全都是小虾米,乡党的实力依旧完好无损。

因此、要收税、要收商税,这并不是一条简单的路。

最少、他要先把江南的格局搞懂,才知道能拉拢哪一派,能打击哪一派。

这么想着、朱由检低头继续看起了兵书,而与此同时、一支鲜明的人马也从南方徐徐北上……

第37章 浙兵戚金

“万众一心兮,群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

“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

“号令明兮,赏罚信……”

“赴水火兮,敢迟留!”

“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

“杀尽建奴兮,觅个封侯……”

河北大地上、一首吴音所唱的军歌向着四周扩散,四千人马高举大明的旗帜,一边歌唱、一边北上。

这些个头不高的南方汉子,一个个脸上洋溢着笑容,齐声歌唱,吸引了道路两侧农田中百姓的注意。

他们身上的南兵甲胄,到了北方反而十分显眼。

他们行军讲究,走狭窄的道路,并且路程很近时,整支人马如线列般行走,每五人以中间一人前后四人分两层,各去一步,押运辎重的板车在队与队的中间。

若是来到路宽道远的地方,则每层士兵照单摆列,每前后各去十五步,押运辎重和甲胄的板车,则是放在外围两侧,士兵走在内侧,预防突袭。

这样的军队,军容,在明末尤为罕见,只可惜数量太少了。

“啪!”

忽的、前方数里外响箭在空中炸响,负责领军的一名六旬老将立马抬手,瞬间骑在马背上的一名旗手连忙挥舞手中大旗。

大旗挥舞、原本还在歌唱的军队立马嘘声,静如止水。

很快、前方就出现了小股灰尘扬起的情况,而后一名策马而来的骑兵在那六旬老将前勒马作辑道:“戚将军!前方皇宫派人来宣万岁口谕!”

“唏律律”的战马喘息声作响、不过更让那被称为戚将军六旬老将激动的,是皇宫派来人宣口谕的事情。

“来人、下马,备桌案!”

戚老将虽然年过六旬,却中气十足,而他背后的三名中年、青年副将听后,连忙翻身下马,叫人摆案迎接天使。

戚老将本人也是如此,翻身下马后,看着手下的人马摆案,眼巴巴的看着那天际边策马十数骑,渐渐向他们靠近。

很快、他们就看清楚了来人的模样。

他们十余骑分别身着绯红曳撒,为首两人身着百户服,一人身着宫里太监的曳撒,赫然是锦衣卫和宫里的人。

在大明的地界上、还没有人敢冒充锦衣卫,因此隔着老远见到他们后,戚老将就带着三名年轻副将,单膝跪在了地上。

十余骑在戚家军探马的陪伴下赶到了军队前方的道路上,那锦衣卫百户和太监也纷纷下马。

他们在见到戚老将都准备好了所有东西后,也没有含糊,而是直接从马背的一个匣子里,取出了贴金轴的五色蚕丝圣旨。

“副总兵戚金接旨……”太监唱礼高喊,而戚金连忙带着所有人叩首高声:“万岁万岁万万岁……”

见戚金态度诚恳,传旨太监也张开贴金轴的圣旨,高声唱礼道:“奉天承运皇帝、敕曰:朕惟初登大宝,辽事混乱。而军帅戎将实朝廷之砥柱,国家之干城也。”

“吴松副总兵戚金、乃能文武兼全,出力报效讵可泯其绩而不嘉之以宠命乎?”

“今敕曰:尔吴松副总兵戚金,昔年抗倭有功、今闻辽事起而募兵北上,忠心可见。”

“兹特授尔为辽阳总兵,升授从三品定远将军。望尔勤勉、威震建奴,深眷元戎之骏烈而功宣华夏。”

“敕命泰昌元年九月三十日!”

太监宣旨结束,双手将圣旨递给了戚金,而戚金接过后,也再度叩首,高举圣旨唱礼道:“臣戚金、叩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谢恩结束、戚家军一众将领和戚金一同起身,而戚金脸上并没有什么高兴的表情,反而是十分沉重。

倒是那宣旨的太监,不忘说道:“戚总兵,万岁还让我给您带了一句口谕。”

上一篇:不灭神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