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149章

作者:北城二千

“辽河以西、山海以北的兵马有多少?”

朱由检忽的询问,而陆文昭闻言,也从怀里拿出册子,翻阅几下后说道:“按照黄册,应该是六卫五营二百四十五堡,总计六万九千兵马。”

“六万九……”朱由检眯了眯眼睛,而陆文昭也道:“按照辽镇的脾性,应该和之前熊经略所上奏的兵马数量差不多,四万六千左右,其中一万六千多人只能守备城池,三万人马可以出城野战。”

“不过根据满总兵对清河关后续军报来看,这三万人马比当时的羽林卫还要差。”

陆文昭的情报,大概将辽镇眼下兵力的战力做出了一个划分。

第一等无疑是白杆兵、浙兵,建虏的白甲巴喇牙。

次一等是建虏的普通八旗兵,贺世贤、尤世功等人的六千多老部曲。

二等便是眼下朱万良、祖大寿的辽西家丁,满桂的大宁三卫、宽甸戚元功等人的七营汉兵,山西三镇援辽的将领家丁。

第三等,便是守备城池的辽东兵马,山西援辽的普通士卒了。

这么看来、不管是从兵马数量,还是骁勇程度,都是朱由检他们占据上风。

但还有两个变数,一个是朱万良等辽镇兵马所掌控的辽西走廊,以及躲在山林之中虎视眈眈的野猪皮努尔哈赤。

上次一战,虽然把努尔哈赤打疼了,也消灭了建虏近三十分之一的男丁数量,但终究没有达到断其一指的程度。

建虏实力尚存,防备他们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

所以、要对付盘踞在辽西的辽镇兵马,首要就是将目前的新老两派两镇将领和兵马分化。

哪怕朱万良不愿意离开辽镇,但只要李平胡、李宁、李兴、秦得倚、孙守廉、祖大寿等李氏家将带着辽西的近万兵马跟随李如柏前往固原,那剩下的朱万良就很好解决了。

“继续监察李如柏,一有消息就通知我。”

朱由检对陆文昭交代着,而陆文昭也作揖应下,不过又开口道:“殿下、若是李平胡和祖大寿,朱万良他们都不回应李如柏,那又该如何?”

“不离开?”朱由检轻蔑道:“不离开,也不敢造反,那就等着被蚕食吧。”

“一部部的换调兵马,等到退无可退的时候,要么造反,要么低头。”

“眼下大宁有三卫兵马,沈阳有三万兵马,辽阳一万四兵马。”

“他们想要投虏,也得过得去才行。”

朱由检很是自信,这样的自信是源于早就布置的辽东局面。

倒是他在回应了陆文昭的疑惑后,便再度看向了王承恩,对其询问道:“马铃薯、番薯的种植选定地方了没有?”

“回殿下,选在了顺天府,马铃薯和番薯,按照殿下您的意思,大概需要布种一百七十万亩耕地。”王承恩回应道:“明岁秋收后,应该就能布种五百万亩,最多后年就能布种一千三四百万亩。”

作物的推广是缓慢,听到王承恩的话,朱由检并不觉得奇怪。

况且、他也并不需要推广太多的番薯和土豆,只需要让这个比例达到大明的10%就足够了。

说到底是辅粮,主要用于灾荒之年赈灾,和平之年喂牲畜。

这个占比也不算低了,按照大明的民田、军屯田、官田相加,可以达到七千七百万~一亿一千万亩之间。

到时候仅凭这10%的辅粮,就能养活大明上亿百姓三四个月。

它们的出现,会降低百姓对于稻、麦、高粱等作物的需求,变相能用有限的土地,养活更多的人。

不过仅仅是这样,依旧无法保证让大明上亿百姓渡过十七年的大旱。

因此、最为重要的还是对东北、西南、南洋、西域、河套等地的开发。

“满桂那边,记得先保障他们的红薯、土豆耕种,另外永平府的辣椒、西红柿、等来年开春也可以送往一些种子去大宁。”

朱由检开口交代,而王承恩微微颔首回应。

辣椒和西红柿,是附带找到的传入作物,不过产量没有后世的恐怖。

这个时代的辣椒亩产在一千六百斤左右,西红柿则是三千斤。

辣椒可以御寒,增加热量,西红柿则是亩产多,完全可以成为蔬菜市场上的大头辅食。

总之、一系列的作物,都是为了接下来几十年的严寒,十几年大旱做准备。

所要做的就是增加辅食,减少主食摄入。

尽管对于王承恩来说,他并不知道自家殿下为什么那么在意这些玩意,但他依旧尽心尽力的去做。

回应了朱由检后,他对朱由检也开口道:“殿下、您说的花生,我们的人在登来找到了。”

“花生找到了?”听到这话,朱由检眼前一亮。

花生在这个大豆亩产一百五六十斤,出油只有18%左右的年代,可以说是能让百姓渡过大饥荒的好宝贝。

人的肚子里要是有了油水,对粮食的需求就会大大的下降。

“当地的花生亩产几何?”朱由检急切的询问,而王承恩也道:“这玩意倒是好养,四月种,八、九月收,一亩能有个一百斤出头的样子。”

王承恩汇报的消息,并没有让朱由检灰心,因为按照大明的称重和后世比,这一百斤大概就是后世一百二十斤的亩产。

花生的亩产虽然比大豆低,但奈何它的出油率高达四成,也就是一亩花生快比得上两亩大豆了。

“好消息啊……”朱由检攥紧了拳头,随后对王承恩道:“在登来一地收购足够多的花生种子,在北直隶南部的官田耕种,等一下我会写一个怎么榨油的册子,你让人按照那个册子来就可以了。”

“奴婢领命。”王承恩作揖应下,而这个时候大帐外也飘来了饭香。

朱由检嗅了嗅,肚子也咕噜咕噜的叫了起来。

他倒不觉得尴尬,对陆文昭和王承恩一笑随后摆手道:“走!先吃饭,既然军屯田的事情要解决了,那我也该带六卫军返回顺天了。”

说罢、他一马当先的走出了大帐,而陆文昭和王承恩紧跟在他的身后。

只是当三人刚刚走出,不远处就有人一路快走而来,而陆文昭也下意识护在了朱由检的前面。

来人是身着百户服的锦衣卫百户,他走到了朱由检面前后,便先行作揖行礼,随后掏出手书道:“殿下、天津来信,腊月二十六、天津船坞的十四艘民船下水。”

“这么快就好了?”听到这个消息,朱由检接过手书,撕开后一目十行的看了起来。

果然、信中的船坞掌事已经回应,说是十四艘民船已经完工静置三天了。

眼下就等待腊月二十六那天的下水了。

民船是制造风帆战列舰的经验累积,对于大明未来的无敌舰队,朱由检十分重视,因此对王承恩道:“收拾收拾,明日我们先行出发,前往天津!”

第164章 强藩反应

“他要来就来,我还怕他不成?!”

腊月二十二、在西南糜烂、东北外敌的时候,一道声音自河南开封府祥符县的一座巍峨王府中响起。

这座王府几乎占据了祥符县十分之一的空间,完全是在北宋皇宫的基础上进行建造的庞大宫室。

作为天下第一藩,周藩比起其他藩王有一个最大的优势,那就是人丁众多。

就宗室子弟来说,仅仅郡王便有四十六位,各种将军、中尉、郡主、县主等等更是高达一万二千多人。

这么庞大的宗室子弟,所需要考验的,便是周藩亲王的执政手段了。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天下。

后世的人不了解,只觉得从齐家忽的跳到治天下,有些太过跳脱。

然而、在封建王朝来说,所谓的“齐家”,不是指后世的东西方小家庭,而是指一整个家族。

欧洲人无法理解“齐家”的难度,但如果了解宗族势力的华夏子弟,都知道这难度有多大。

一村为“一家”,家是家,户是户。

要服众、并且治理数以百人,乃至千人、万人的家族,所需要的才干,可以说是立马就能派往地方,担任一县父母官的能力。

正因为家族人丁旺盛,因此人丁越多,管理就越难。

周藩的亲王,便是将麾下宗室子弟治理的服服帖帖的藩王标杆。

也正是因为治理宗室子弟需要个人能力和谋略,这才导致了周藩的下场,可以说是诸藩最好的几个代表。

庞大的庄田,维系地方的长久时间,还有众多的宗室子弟……

这一切的一切、让周藩的亲王,往往都是诸王之中的佼佼者。

因此、相比较默不作声的诸王,得知消息而率先发脾气的人,便是眼下的周王朱肃秦。

五十八岁的他眼下坐在会厅主位,左右坐着王府的官吏,而会厅中还跪着一名前来传话的胥吏。

值得侧目的是,在五十八岁的朱肃秦旁边,还站着四旬左右的一名郡王,而郡王旁边则是站着二十岁出头的一个青年。

二人观摩着朱肃秦的发怒,只是在看,并不出言。

这时、堂下左首的一名官员作揖开口道:“殿下,倒也不必如此动怒,齐王殿下好歹也是您的皇侄。”

“皇侄?”朱肃秦紧皱着眉头,随后露出轻蔑道:“都开始对宗室子弟下手了,还称呼什么皇侄?”

说到这里、朱肃秦咬紧了牙关:“十一岁就如此歹毒,大了还得了……”

朱肃秦此刻、浑然没有了以往对朝廷的毕恭毕敬,倒有些咬牙切齿。

这模样,自然不可能是凭空而来,而是被触及了利益。

朱由检在山西、北直隶的宗室革新,等同是对他这样的大藩挖肉。

奉国将军、县主以下……

这简短的八个字,就要让周藩近万子弟出走。

或许那些宗室子弟得到了这个消息,高兴的会拍手叫好,但对于亲王和郡王来说,这就十分歹毒了。

说白了、和满清夺取天下后,被丢在关外吹冷风的众多下旗子弟一样,大明宗室子弟也十分苦逼。

例如周藩这种,宗室子弟上万,完全可以让他们耕耘周藩的庄田,可以说将他们视为自己的佃户。

因此、诸多藩王之中,周藩子弟过的最落魄是事实。

对于周王和周藩郡王来说,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出了五服的亲戚,还需要周藩来养他们,因此贡献一些劳力也是应该的。

在众多宗室子弟看来,考不上宗室的科举,又不能经商、不能打工,没有自己的庄田,那就只有苟活着,忍受亲王三服对自己的盘剥。

要是忍受不了,那连养济院都去不了,只能在街头饿死。

所以、他们没有什么选择,只要能活下去就好。

如果大明一直不对宗室制度进行变法革新,那么他们会被藩王压榨到王朝灭亡为止,并且还要为王朝陪葬。

但眼下不同了、朱由检给了天下宗室一个希望。

要知道、哪怕是二十亩田地,就眼下的物价来看,类似河南这样的地方,最少需要十五两银子才能买上一亩。

也就是说、他们只要乖乖地,什么都不干,等着朱由检来发田,就能平白收获价值三百两银子的二十亩地。

这还是最底层的奉国中尉,而其他的镇国、辅国中尉还能收益更多。

这就好比今天还在家里被人打骂干活,不干活没饭吃的乞丐,结果第二天就得到了当地二十套房子一样的惊喜。

三百两银子,这是普通河南百姓,不吃不喝五十四年才能赚到的银子啊。

这样的价值,足以让下面的宗室子弟疯狂,而事实也是这样的。

尽管时间还不长,但消息已经从山西、北直隶,扩散到了山东、河南、湖广北部、陕西一带。

闻言的宗室子弟,对于这则消息的第一反应便是“不可能!”

几十年没有拿到俸禄的他们,根本不相信朝廷会给他们发田,哪怕这个田需要交三成租子,并且不可买卖。

要知道这可不是一户二十亩,而是一人二十亩。

就眼下来说、寻常一户人家有七八人都不奇怪,而如果按照那流传来的消息,那便是最低等的奉国中尉,一户人家也能有一百五六十亩田地。

这是什么概念,这是寻常一户人家劳作上百年,乃至两百年才能积攒的财富。

因此、长江以北的十六个宗藩子弟,近三万人都不敢相信。

可当时间的推移,消息越传越久时,终于有人按捺不住了,给山西、北直隶的宗室子弟写去了信,而回信的内容更是让人激动地发抖。

发地了!真的发地了!

得知这个消息的宗室子弟们发疯了,尽管他们不敢明目张胆的支持齐王的革新,但他们私底下谈论的都是齐王什么时候向南革新。

这样的变动,自然逃不过各地藩王的耳目。

不过、对于大部分藩王来说,他们的宗室子弟多者不过千人,少则不过几十人,根本就不觉得革新损害了他们的利益。

如肃王这种小藩,整个藩都没有二十个人,庄田还没有三千亩,加上朝廷又不发俸禄,用西北之地的三千亩亩产养二十多口人,也就是过的比较富裕罢了。

但如果他们支持宗室制度的革新,那么按照新法来说,肃藩虽然失去了两千多亩庄田,但却得到了每年上万两银子的俸禄。

像肃藩这样的小藩,根本抵挡不住朱由检革新开出的条件,甚至不少人已经忍不住的主动上疏,支持革新了。

上一篇:不灭神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