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107章

作者:北城二千

他也不知道他为什么要跑,反正见自家皇兄和魏忠贤都跑了,他也就跟着跑了。

因为在燕山大营锻炼得当,他很快超过了魏忠贤,然后超过了自家皇兄。

不过这时自家皇兄却宛若见到了救命稻草,连忙拉住了朱由检的腰带。

他虽然因为做木匠活力气和身体不错,但怎么能和在燕山大营天天跑最少七八里的朱由检比?

朱由检被拽住了腰带,连忙准备抓着自家皇兄一起跑,却不想自家皇兄直接开口道:“弟弟留下来阻拦他们,你年纪小、太妃知道了肯定不会怪罪你的。”

一时间、表面兄弟四个字出现在了朱由检的脑后,他也懒得反驳自家皇兄,干脆拽着自家皇兄就跑了起来。

眼看要到内花园了,但是内花园却大门紧锁,朱由检只能拉着自家皇兄停下,随后道:“哥哥翻墙!”

“好!”朱由校是一点不含湖,在朱由检托着下,直接翻墙进入了内花园。

上了围墙后,朱由校没力气拉朱由检,朱由检便三步并两步,退后助跑,跳起来抓住了朱由校的手,跟着翻墙跳入了内花园中。

只是可怜的魏忠贤被落下了,而两兄弟休息几秒,立马绕路从坤宁门大摇大摆的走出了内花园。

这时、净军刚好来到了坤宁宫,而朱由检和朱由校则是坐在了坤宁宫主位上,脸上不见波澜的询问道:“怎么了?”

“回万岁,千岁,刚才有人偷看秀女选秀,被女官们撞见后逃遁,魏掌印说见到贼人跑来了坤宁宫。”

净军队长作揖跪下回话,而朱由校这一刻发挥了影帝级别的表演,他紧皱着眉头斥责道:“秀女的选秀都能被偷看?你们是干什么的?!”

“万岁恕罪,奴婢万死……”队长顿时以头叩地,仓皇的认错。

“行了、早点把偷看的人找出来,另外这坤宁宫也好好打扫一下,过几日选秀结束,皇后就能入住了。”

朱由校说罢、便起身向着乾清宫走去,而朱由检见状连忙跟上。

倒是净军队长起身后,旁边的净军太监才开口道:“万岁他们和魏掌印……”

“好好闭上嘴,别乱说话!”净军队长瞪了他一眼。

显然、在抓到魏忠贤的时候,他们就知道了偷看的人是谁,但这种事情怎么可能说出来?

太妃们要是知道了这件事,他们顶多被夸两句,但万岁和千岁要报仇的时候,他们可十个脑袋都不够掉。

在他们这么想着的时候、朱由校和朱由检已经回到了乾清宫。

而到了这里后,映入朱由检眼帘的,便是摆在乾清宫正厅内的一艘小船。

不、与其说是小船,倒不如说是他所绘画图纸的缩小版战船。

这艘船长三丈,高四尺,宽五尺左右,可以说是一个大型的模型。

“哥哥做出来了?”

看到这艘三桅帆船,朱由检惊喜的上前打量,而他这样的惊喜表情,可以说极大满足了朱由校的虚荣心。

“虽然还有一些后期的涂料上油和防水没有做,但也马马虎虎吧……”

朱由校背着手,一副这种事情并不难的模样,或许只有乾清宫的太监宫女才知道,自家万岁可是花了近半年时间才弄出这艘模型的。

“什么时候能下水?”朱由检欣喜的转头看向朱由校。

“额……差不多二三个月后吧……”朱由校挠了挠鬓角的头发,大概估计出一个时间。

这个时候、朱由检也看到了低着头走进乾清宫的魏忠贤,因此对魏忠贤道:“魏忠贤、暹罗国的柚木送到哪里了?数量多少?”

“是!”魏忠贤被吓了一跳,二话不说、先回答了一句是,随后才反应过来,作揖回礼道:“暹罗的老国王与去岁病逝,新任嵩贪王听说了万岁需要柚木后,便下令伐柚木一千棵,动用民夫七千运送,大概有三十万料左右。”

“目前柚木已经送到了松江府,比预期要快,大概两个月后就能抵达天津卫。”

魏忠贤交代了所有,而朱由检听到只有两个月的时间后,便将眼光放到了自己的自家皇兄身上。

“只有两个月了,水军三卫能不能成型,眼下就看哥哥的了。”

“额……呵呵……弟弟放心,这点事情,不过是小事罢了……”朱由校有些汗颜,心中在想自己这两个月估计得多补课了。

只是人与人的悲欢并不相通,朱由校在难受,朱由检却高兴的围着眼前的模样走来走去。

明料一料差不多是后世的325斤,三十万料就是差不多48750吨,哪怕除去一些废料,也能制造出两千吨的二十艘战船,总吨位达到四万吨。

这是什么概念?要知道西班牙无敌舰队也不过才五万八千多吨的吨位罢了,旗舰的圣菲利普号也不过一千吨罢了。

如果自家皇兄能制造出两千吨的战船,那么只需要二十艘,大明就足以称霸好望角以东的所有大洋。

不过按照眼下这船的吨位,两千吨的吨位,完全可以摆上上百门重量不一的火炮。

二十艘这样的风帆木质战列舰,按照五十多年后英国的标准,它们清一色的都是二级战列舰。

如果朱由检再给他们配上其他的一千吨的四级战列舰,那么完全可以在这个时代让大明成为日不落王朝。

只是这样的庞大舰队,对于眼下的朱由检来说并不需要,他目前只需要一支舰队来应对可能会发生的澎湖之战就足够。

他现在最需要的,还是超过三千吨的民用货船。

因此他将注意力放到了自家皇兄身上道:“皇兄、就是不知道、能不能研制出九千料的货船?”

“……”

一时间、朱由校有些无语,或者说、他已经品尝到了吹牛的代价,目前暂时有些不敢吹了。

“可以试试……”心虚的说了一句话,朱由校便咳嗽道:“咳咳!对了、还有一件事要和弟弟说一下。”

“哥哥但说无妨。”朱由检点了点头。

“我想调锦衣卫的一千五百大汉将军和城内外的六卫二营一同练下兵,弟弟怎么想?”

朱由校说出了他的想法,显然他是想要一支能保卫内廷的兵马。

尽管在骁骑卫、天策卫、羽林卫、龙骧卫和大兴营、宛平营都被朱由检调来防守顺天,并且会每日换防接管外廷皇城,但朱由校还是想要一支自己的人马。

皇城三卫是不错,但还是太少了,并且也不能调他们来打文臣板子,相比较之下,锦衣卫的大汉将军就不错。

对于自家皇兄、朱由检自然是没有理由拒绝的,外廷的自己人越多,对他来说越好。

想到这里、朱由检便点头道:“可以,稍等皇兄下旨,便调大汉将军前往东城的宛平营参与操演吧。”

“好!”见朱由检没有不高兴,朱由校松了一口气,随后对朱由检道:“现在辽东的局势不行,要不要按照弟弟所说、先调宣大两地的两万兵马前往援辽,然后在击退老奴后,整顿宣大两地?”

“臣弟也是这想法!”朱由检作揖回礼道:“臣弟之所以要整顿宣府和大同,便是看上了它们手中的军屯田,并想着在整顿他们之后,进一步将太原镇也给整顿。”

“宣府和大同加起来、一共是二十九卫、三十三所,二十一营。”

“若是加上太原镇的七卫五所四营,便是三十六卫、三十八所,二十五营。”

“以清查御马监南场,以及御马监北场的顺天府、永平府来看,三十六卫三十八所,便是二十三万九千六百军户,近一千两百万亩军屯田。”

“山西三镇每年所耗费军饷多达三百三十多万两,因此臣弟想的很简单,便是直接收复河套,裁撤太原和大同镇,设立丰州镇!”

朱由检的话十分大胆,裁撤太原和大同两镇,这无疑会让九边动荡。

但如果能压下来,再往后处理辽东镇就简单了。

并且,如果收复河套、在丰州滩开垦,建立丰州镇,那么等于大同、太原、榆林、固原这四镇都可以裁撤。

因为河套已经是大明的了,战线北推五百多里,军事压力降低,也就可以减少榆林和固原两镇的兵马,变相减少军饷用度。

闻言、朱由校起身渡步。

说实话、他对自家弟弟所说的话很心动,但这样的速度未免太快了。

一下子裁撤三镇,并且最后还要出兵进攻河套、讨伐土默川的北虏,这样的计划和规模,几乎能与万历三大征中的宁夏之役相媲美了。

这需要动用的军饷,绝对是百万两以上,并且后续的投入也需要数百万两。

但是!

朱由校停下了脚步,如果能收复河套,在北虏已经开发了一遍上的丰州滩开发,那这就是开疆拓土,并且还能将大明每年上千万两银子的军饷降低到七八百万两。

朱由校在犹豫,他年少气盛,自然希望开疆拓土,在史书中添上一笔浓厚的功绩,但他却又下不定主意。

不止是他在思考,就连提出这个想法的朱由检也在思考。

丰州滩、即后世呼和浩特自包头一带,甚至可以向西蔓延到巴彦淖尔。

尽管在小冰河时期,这里的降水量也大大降低,但开垦耕种得当的话,养活百来万人还是可以的。

朱由检之所以要打下这里,不止是为了减少九边的军饷,也是为了陕北的百姓。

小冰河大旱即将到来,如果朱由检没有记错,丰州滩是没有受到影响的,最开始受到影响的就是陕北,而后蔓延到陕西全境,而山西虽然也受到了波及,但还在可控范围内。

山西的百姓,朱由检是准备和北直隶的百姓一起,在日后前往东北的。

所以、要解决陕北百姓的难题,便是很简单的给百姓发田,将他们迁移,而迁移的目标有三块,第一块就是丰州滩。

这里经过蒙古人自己的开发,已经有了二十几万亩耕地,迁移过去后就有了基础。

唯一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黄河南岸的鄂尔多斯蒙古,以及黄河北岸的土默特蒙古。

鄂尔多斯蒙古倒是不难解决,他们部众只有两三万人,能上马征战的男丁也不过万余,甚至连万余都没有,只需要一营兵马就能将他们击溃。

这不是朱由检自大、而是眼下的漠南漠北蒙古人,已经被大明削弱的还不如西南的一些大土司了。

他们唯一的威胁就是流动性,但只要朱由检在河套南和丰州滩筑城屯垦,然后将他们击溃收编,就能很简单解决这个问题。

明初无法解决,是因为北方的百姓太少了达不到移民的条件,百姓手里的田也多,也不愿意走。

但眼下、陕西的百姓数量,恐怕要已经突破了八百万,甚至达到了九百万,乃至上千万。

朝廷在陕西占了许多的地,陕西的民田只有两千八百多万亩给百姓,只能勉强养活他们。

一旦发生大旱,陕西的百姓甚至还不如甘肃百姓的抗旱能力高。

所以朱由检要解决这个问题,便是开发丰州滩!

想到这里、朱由检抬头看向了自家皇兄,而自家皇兄也皱眉看了一眼他,随后犹豫再三道:“容我想想……”

“好,那臣弟先告退了。”见自家皇兄一时间拿不定主意,朱由检便作揖想退出乾清宫,给自家皇兄一点私人空间。

却不想他还没有退出去,自家皇兄却突然开口道:“这件事可以做、不过要等太仓充裕,要等太仓的粮食足够让百姓屯垦三年以上才行!”

“呵呵……”听到自家皇兄做了主意,朱由检便笑着作揖行礼道:“这件事情、哥哥就看着我怎么在私盐上为哥哥赚来足够的粮食吧……”

“你这滑头……”

见朱由检说完这话就熘了出去,朱由校也笑着打趣一声,随后摇头走回了养心殿……

第133章 叶向高入阁

“着叶向高任中极殿大学士,入内阁担任首辅,另赏、赐钱百枚……”

“万岁……”

承天门下、伴随着宣旨太监的宣读、一名年过六旬的老臣缓缓作揖,唱声谢礼。

紧接着、一百枚用黄金制造而成的赐钱被赏赐,老臣接住了赐钱,将赐钱递给了自己身后的一名小吏。

这时、宣读太监也笑道:“叶阁老,万岁在文华殿等您呢。”

“多谢……”老臣再次缓缓作揖,而到了这里,他的身份也就不难猜想了。

此人便是被誉为晚明独相的叶向高,而眼下的他再度入阁,只为让摇摇欲坠的大明王朝稳固。

在宣读太监的提醒下,叶向高穿着御赐的斗牛服,重新向着自己曾经无比熟悉的文华殿走去。

穿过左顺门,他眺望着远处的文华殿和更远的东宫,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只是过了数秒后向着文华殿走去。

当他跨过金龙桥来到文华殿门口时,已经有数十名内阁、六部、六科的官员在这里等着他了。

“叶阁老……”

所有人纷纷作揖,而叶向高却不觉得高兴,只是觉得肩头的担子又重了一些。

他能明显看出、眼下的朝局十分不同,曾经被打压的清流们意气风发,而曾经趾高气扬的齐楚浙宣昆五党官员则是老老实实。

局势变了……

叶向高在心中叹了一口气,随后作揖回礼,并不偏袒各党派,而是在作揖后便走入了文华殿后的主敬殿。

在这里、他见到了一个熟悉的太监。

“叶阁老,您来了?那咱家去知会一声万岁……”

魏忠贤笑脸盈盈,似乎与当年叶向高离去时有些变化,但叶向高却说不上来变了什么。

“叶阁老、万岁有请……”

不多时、魏忠贤折返回来,对叶向高笑脸盈盈的继续恭维。

叶向高微微颔首,随后回礼作揖,然后才走入了主敬殿,并在魏忠贤的带领下来到了主敬殿的偏殿,见到了坐在殿中处理奏疏的朱由校。

“像……太像了……”

上一篇:不灭神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