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第91章

作者:天子

朱万简早就看刘管家不爽。

这次朱嘉氏特地让刘管家跟着,他明白这是老娘对自己不放心,找个人来监视自己,就像是监军一样。

可他自视甚高,觉得自己做事哪里用得着别人在旁指手画脚?还把不把我当回事?

刘管家无奈,只能依言退到县衙门口。

……

……

知县衙门后堂,京钟宽会见朱万简。

这几天前来送礼的人不少,京钟宽能见的都见了,对他这样任期不过还有一年多的知县来说,干完这一任十有八九要赋闲,他也不是稀罕那点礼物,就是想多结交一些人脉,本地士绅比他有来头的大有人在。

“朱乡老大驾光临,未曾远迎,还望恕罪。”

京钟宽对朱万简也算客气。

如果说本地来头大的,朱家绝对算得上一号,虽然朱万简现在只是个草民,谁让他有个锦衣卫千户的爹?要说朱万简本身曾经也是锦衣卫百户……只是被夺职,说不定将来官复原职了呢?

京钟宽这几日跟士绅见面多了,称谓上也是秉承一贯客气的原则。

朱万简从没听别人称自己为“乡老”,顿时觉得颜面有光,心中对京钟宽多了几分懈慢。

这知县……来头小,果然不敢在我面前摆架子。

朱万简笑道:“京知县客气了,之前一直想登门拜访,未敢叨扰,今日得见……京知县可真是才貌双全。”

一边说着,一边心中暗爽。

虽然我看出这个京钟宽没什么能耐,但我还是保持了不卑不亢,老太太还以为我不会应付场面事?

瞧瞧我应付得多好!

京钟宽的反应却与朱万简想象的不同。

才貌双全?

这是什么鬼?

听了此等蹩脚的恭维话,京钟宽先是怔了怔,随即脸上泛起古怪的笑容……真是个大草包!谁不知道是你将前任申知县给坑惨了?要是能选择的话,我定然不想看到你这个灾星。

“朱乡老请坐,来人,奉茶!”

京钟宽不动声色,还是表现得客客气气。

朱万简竟果真坐下,然后翘起二郎腿,态度极为随便,显得他跟京钟宽有多熟稔一般。

又寒暄一会儿,朱万简切入正题:“今日在下前来,乃为家中一桩琐事……城中一间铺子,附上后宅和城外田亩,一并过到我朱家名下。”

京钟宽略带不解:“此等事,跟典吏打声招呼便可,何须朱乡老亲自登门呢?”

朱万简道:“说来惭愧,这件事涉及家中纷争,请京知县行个方便,我朱家自当感激不尽。”

说着拿出一份拟好的契约,交给京钟宽。

京钟宽本以为对方是来送礼的,才给了好脸色,一看对方是来找自己办事,心中顿时不悦,等看过上面的地址更觉得熟悉……这不就是自己进城第一天前去拜访过的儿子同窗朱浩家的铺子?

旁边县丞走过来,本要把契约拿去办理,京钟宽却做了个“暂停”的手势,转头好奇问道:“朱乡老,这宅子好像是忠义将军家的,不知忠义将军……”

朱万简笑呵呵道:“乃是舍弟。”

“哦。”

京钟宽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一丝不易被人察觉的冷笑,继续装糊涂,“忠义将军为国捐躯,朝廷特赐予田宅奖励,难道是他没子嗣传承,所以朱家要将其收回?”

朱万简一听,心中来气。

我弟弟的家产,凭什么要让他儿子继承?明明应该是我这个兄弟继承啊!

朱万简道:“舍弟没有子嗣,可怜啊可怜……”

这就是欺负京钟宽不是本地人,以为京钟宽不知朱家内部恩怨纠葛,纯属欺生。

京钟宽惊讶地问道:“可为何本县听说,忠义将军不但有子嗣,名字叫朱浩,且有遗孀需要抚恤……”

朱万简顿时露出一种“一看你就不知情”的浮夸表情,眯着眼把头侧向一边,用余光瞥向京钟宽:“没有的事,京知县从何听来的流言蜚语?我家的事,能不比阁下清楚?”

这架势……

连一旁的县丞都看不下去。

县丞提醒:“朱二老爷,县尊进城当日,就曾去拜会朱三夫人,对于朱三夫人的家境状况了如指掌。”

京钟宽其实想说的是我儿子跟朱浩一起在王府读书,每次回来都听他提及朱浩,最近儿子还提出让朱浩进县衙来读书……

你还真当我对本地情况一无所知?

朱万简听了县丞的话,有些恼羞成怒。

感情姓京的早就知道我弟弟有儿子,故意呛我是吧?

居然还有脸问我弟弟有没有子嗣?

朱万简态度转而变得冷漠:“舍弟他的确没有子嗣,那孩子指不定是野种,我朱家才不会认呢。”

京钟宽一听就分辨出朱家到底是什么货色,笑了笑道:“朱家恩怨,本县不加干涉,但既然明面上有子嗣,那就得尊重原主的意愿……不知是朱三夫人同意将田宅转回到朱家,还是朱浩本人?过籍契约可有带来?”

“人跑了!或去偷汉子了!田宅地契也被她带跑了!朱家是怕本属于亡弟的财物,被外人窃走,这才来官府办理过户!”

朱万简越发不耐烦了,信口胡诌,一点都不知什么叫家丑不可外扬,愣是编造弟弟遗孀的劣迹,横加污蔑。

县丞又听不下去,向京钟宽解释:“朱三夫人平时待人接物很是平和,在街坊中多有贤名。”

京钟宽道:“既没有契约,还是找乡老坊老做主,本县不好干涉地方事务,否则外人以为本县帮人窃夺孤儿寡母财货,于官声不利……朱乡老,请回吧!”

朱万简一拍桌子,起身怒斥:“姓京的,你什么意思?莫非不给我朱家面子?”

之前朱万简还觉得自己能应付场面事,但现在刚遇挫便暴露本性。

京钟宽也不怒,笑盈盈道:“给不给面子,咱也要照规矩办事,要么有契,要么乡老坊老一起前来做个公正,要是各方都觉得妥当,那本县也不会横加干涉……只是现在一切手续都没有,让本县来为朱家出头,恐怕不合适吧?

“本县前任……申知县的经历,本县也有耳闻,朱乡老不会是想让本县步他后尘吧?来人,送客!”

这次京钟宽不再客气。

你锦衣卫名头再大,那也是虚的,我一个只干半任的代理知县怕你个球!

就算你朱家不使绊子,我仕途也不会顺当,给我多少好处让我给你当出头鸟?

……

……

随后朱万简就被吏员和衙差“请”出县衙大门。

刘管家等候半晌,见朱万简气冲冲出来,急忙上前问询:“二老爷,田宅过户之事……”

就在此时,县衙里出来两名衙差,愣是将朱万简刚才派人送进去的两口箱子又给搬了出来。

抬进去的时候是四个人抬的,出来时候只需要两个人用手抱着就行。

衙差都有些不屑,这箱子并没多沉,就算没打开看,也大概猜到里面没啥值钱玩意儿。

朱万简怒道:“那个知县不识好歹,回头定要给他点颜色瞧瞧!”

刘管家其实不用朱万简说,光看衙差的反应就能看出一丝端倪。

他用可悲复可怜的眼神望向朱万简,好似挑衅一般:你怎么给他颜色瞧?

“二老爷,其实就是跟县衙通个气,县衙若是不肯相帮,找坊老乡老把话说清楚,三夫人都携子潜逃了,过户本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您何必要跟知县老爷过不去?咱还是赶紧回去跟老夫人禀报,寻找补救之法!”

说罢,刘管家便要去赶马车。

朱万简正觉得颜面扫地,需要找个地方找补,闻言手一挥:“要回你回,老子还有别的事做,以后进县衙这种破事……谁爱进谁进,老子还不干了呢!”

第112章 途经

已经是腊月二十八。

朱三和朱四一连多日都没被准许前往学舍,连陆炳年底都没进王府,二人平时就在内院读书,也没先生教导,只有王府典吏偶尔会过来监督一下。

姐弟二人也想找朱浩和京泓玩,但苦于没有机会。

终于这天上午,袁宗皋过来给他们辅导课业,二人急忙问询朱浩和京泓的情况。

“两位小主,京泓和朱浩都已离开王府,回家过年去了。”袁宗皋笑着解释。

朱三道:“过年?为什么没提前跟我们说一声?年底我们都在用心学习,他们不用读书吗?”

袁宗皋微笑摇头:“各地习俗都有不同,提前回去过年,无可厚非。”

朱四追问:“那他们年后,几时回来?”

这个问题,袁宗皋没有正面回答。

作为师长,他明白两个孩子已跟朱浩、京泓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无论是否有门第之见,至少在孩子纯真的心灵中,朱三和朱四没有把自己当成高高在上的皇室中人,和朱浩他们玩闹起来,就跟外面的同学一般无二。

“先不说京泓和朱浩的事,学习上你们可有不懂的地方?今日上午课业结束,下午就可以玩了,年后到正月十五,可能有新先生到来……”

自公孙衣“不辞而别”后,王府内教习位置空缺有一段时间了。

王府中学问高深者并不缺,只是大多数没有教学经验,王府不得不从外面请新教习回来。

朱四不依不饶地问道:“袁先生,本来不是说年底对京泓和朱浩有一次考核吗?那他们学问上谁更胜一筹?不出意外的话应该是朱浩获胜吧?就算要赶走一个,那朱浩是不是应该该留下来?”

朱四惦记的,是朱浩答应他把戏班那个“白娘子”叫到王府,为他单独唱曲儿。

这件事尚未有结果,就好像已后会无期。

袁宗皋仍旧只是笑着摇头,对他而言,应付这两个孩子很轻松,只要不回答便可。

……

……

袁宗皋停留没多久便离去,让两个孩子自修。

其实王府的孩子,没有人在旁监督,很难用功读书,马上就要到新年,他们都沉不下心。

“完了,完了……我算是看出来了,朱浩和京泓年后都不会回来,以后我们没有伴读了。”朱三一脸沮丧地说道。

朱四不解:“姐,袁先生没说他们一定回来,可也没说不回来啊……不是说了回家过年吗?”

朱三撇撇嘴:“你个小孩子懂什么?袁先生明知道我们很在意京泓和朱浩留在王府,如果年后还招他们回来,大可直说,干嘛要遮遮掩掩?大人世界里,这叫人情世故,等你长大就明白了。”

朱四嘟着嘴,不满地抗议:“我已年长一岁,过了这个年我虚岁都九岁了。”

“切,好像你在长,我没长一样,记住,我永远都是你姐,你的见识永远没有我多!”

两个孩子争了一会儿,但很快想到朱浩和京泓从此以后不会再回王府,两人没了玩伴,课堂上没人陪伴自己,也不会再有人给自己讲故事,带好吃的,到哪儿都孤零零,心情便极度失落。

“朱浩还说,会把唱白素贞的人叫进王府,单独给我唱曲儿呢。”朱四脸色很憋屈。

朱三则想到什么,支着头道:“朱浩离开王府后,还有机会读书吗?袁先生是不是也太不近人情了?如果有机会,最好跟父王提一下,再说朱浩救过你的命……两次呢!”

姐弟二人对视一眼。

明面上,朱浩只救过朱四一次,实则早在城外水潭朱浩就舍命救过姐弟俩,但这件事不能与外人说。

“如果加上上次替我……赴宴中毒,那就是救了我们三次!”

朱四噘着嘴道:“不行,我一定要跟父王说,朱浩必须留在王府,有他在……我们才能好好学习,可以接触新奇好玩的东西,开拓眼界,我们才能健康茁壮成长……绝对不能赶走他!”

……

……

大明正德十年,正月初一。

朱浩一行乘船抵达九江府城德化,乘船通过水门。

朱浩站在船头,看着船主上岸跟水关的人接洽,因为船上只有为数不多的货,再加上船主早就打通了关节,只需要缴纳不多的城门税就能入城。

“如果有货,卸到邸店就行,另外苏东主派人来知会,说是九江府有专人接待三夫人您一行。”

船主回来后,跟朱娘说明情况。

苏熙贵投桃报李,安排得很是妥当,既知朱娘是带着儿子到江西来游学,人生地不熟,特地嘱咐友人前来相助。

等过了水关闸口,船靠了岸,见到前来迎接之人,朱浩一阵讶异——居然不是油腻的中年掌柜,而是一名娴静的年轻妇人。

“这位想必就是三夫人了吧?苏当家几日前来信告知,说是这两日三夫人会从外地经九江府往南昌,贱妾早就安排人在水关等着,一有消息……便来迎接……”

妇人身材高挑,鸭蛋脸,柳叶眉,虽然算不上绝色,但举手投足爽朗干练,整个人显得极为精明。

上一篇:国姓窃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