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第800章

作者:天子

而张璁身边,还有个同样野心勃勃的桂萼。

张璁和桂萼目前在翰林院中为翰林学士,在朱浩不能履职的情况下,他们已将翰林院的升迁任免大权牢牢地掌握在手,当然他们也没轻举妄动,跟翰林院那些看不起他们的人针锋相对,因为此时张璁和桂萼二人的心思都一样,那就是累积政绩,为下一步入阁做准备。

如今朱浩不在京师,少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而他们自己跟皇帝之间还有矛盾,先前因为劝谏之事惹来皇帝不悦。

眼下朝中最受人瞩目之事便在西北军事。

张璁一合计,自己身边没有军事方面的人才,要说臧凤是新皇登基后培养出来的,可是其能力也没显得有多高,而且跟他们也没什么深厚的交情……一合计,只有曾经的吏部尚书王琼,在大明可算是深谙军事的一把好手。

还有一点……王琼在获得一定自主权后,开始在京师活动。

王琼没有派家人进行游说任务,而是靠一些门生故旧,还有同情和认可他能力的人,这些人在朝中势力不小,毕竟正德朝王琼在中枢时间很长,又掌控着许多人的官帽子,利用职务之便把心腹安插在了重要岗位上,不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吗?

“……这位王部堂,别看落罪多年,但出手阔绰,听说只要有人能在公开场合说一些对他有益的言辞,都会给以束脩,数目还不小。京师中目前多在赞誉其正德时拨乱反正的勇气,却都忘了,他其实也经常出入于豹房,乃危害朝廷的罪魁祸首。”

桂萼去找张璁,提到王琼时,其实对王琼的印象并不好。

跟张璁在朱四登基后才考中进士不同,桂萼是正德六年进士,在朝时间更长,体会过朝堂被王琼把持,官员升迁无望的那种悲怆与无奈。

虽然从道理上来说,跟王琼合作是好事,但桂萼心里还是下意识会有一些排斥。

张璁道:“其实王德华已频频给京师要员致信,其中就有找我的,意思是只要用他重新打理西北军政,以后但凡涉及边务,将会以我马首是瞻。虽然没有明说,但大致便是这个意思。”

“他胆子可真不小,这种话也敢乱说?”

桂萼皱眉不已。

张璁摇头:“以他的年岁,还能在西北逗留多久?自然要为子孙后代考虑……当初朱敬道不知抽了什么风,居然想用王德华来协同西北军务……眼下朱敬道拍拍屁股走人,却在西北留下一副烂摊子。”

桂萼好奇地问道:“朱敬道还插手过西北军务?”

“哼,你以为呢?”

张璁道,“我也是去了一趟陕西,才知道朱敬道的手段有多高深莫测……他人在京师,看起来和颜悦色,从不与人争,却屡屡有惊人之举。光说杨应宁之事,你知道他们背后勾兑了多少?”

桂萼听了也很郁闷。

本来张璁跟他商量的是二人携手请杨一清入朝,把朱浩的嚣张气焰给打压下去。

结果适得其反,朱浩一看他张璁在背后搞小动作,立即把他贬斥到外地,使得议礼派“群龙无首”,虽然议礼派中名义上以朱浩为首,但其实这些人心中早就人认定了张璁。

“杨应宁入朝后,也的确跟朱敬道交恶,不断上疏参劾,后来更是令朱敬道南下为南京工部尚书,但谁知朱敬道几时会回来?唐寅在西北声望不小,还是得益于皇帝对朱敬道的信任,现在我们只有用王德华,才能尽早让西北边将往我们身边靠拢。”

张璁对于掌控边军这件事,非常在意。

桂萼问道:“京官,尤其是内阁中人,不应该避讳吗?”

张璁冷笑着反问:“你看之前的杨介夫,他在意了吗?当初陛下登基后,头两年,为何要对杨介夫毕恭毕敬?还不是因为西北军权全在杨介夫和彭某人手中?

“本来李钺治军才能不低,你看看现在,想获得陛下器重都难,兵部更不让其回,不就因为李钺在西北时掌军未能符合陛下的预期?

“想要在朝堂立足,不但要理解陛下治国的意图,还要有所凭靠,西北万万不能放权于他人。”

第1056章 忙人

五月底,朱浩率领舰队抵达南京。

进南京城后,他很低调,苏熙贵那边已给他安排好了住处,无须住进南京工部尚书的公廨,甚至没去南京工部完成职务上的交接。

关德召当晚就来私邸拜见,同时给他带来最新消息:“……年初第一批海船派出去,到现在都没消息传回。这边的船厂已经停工……朝廷迟迟没有调拨银两过来,已很难维持下去……”

对于大明水军远征,关德召没有随船队前往,但关敬和陆炳都去了,舟山群岛打完第一场海战就出发。

关德召并不是统帅型人才,他留守南京,主要是帮朱浩盯着这边的“生意”,朱浩为了手下产业可持续发展,南京的织布、印染、琉璃工坊和马鞍山之地的钢铁厂一直开着,虽然盈利不见得多高,但每年的收入都很固定,给江南百姓带来了经济实惠的东西。

先前过来管理这边生意的人,正是欧阳家族的当家人,名义上是朱浩小妾的欧阳菲。

随后关德召把这几个月江南地区生意的总账册,尤其是花销部分,呈递给朱浩。

朱浩没着急看,派人去把苏熙贵叫来。

……

……

如今苏熙贵的老巢并不在南京,他是扬州人,跟姐夫黄瓒是同乡。

“小当家,这边的生意我都视察过了,一切安好,南京六部对于我们经营的工坊没有横加干涉,守备衙门也都打点好了。成国公过世后,如今南京守备由魏国公一脉把持……”

南京官场跟头几年变化不大,其权力格局一目了然,京城迁来的官员像是过江的强龙,地头蛇则是南京兵部尚书、守备勋臣和守备中官三方,南户部虽然有征税的权限,但多数时候只是油水丰厚而没有干涉朝局的权限。

“有一人,说想拜见您。”苏熙贵道。

朱浩皱眉:“谁?”

苏熙贵呈递过来一份拜帖,居然是南京翰林院侍读,掌南京翰林院事的严嵩,而苏熙贵对严嵩似乎很看重。

“黄公在南京为部堂时,与严翰林多有来往,而他不知是从何处听说小当家要来南京的消息,特地托了关系,将拜帖送到鄙人这儿,鄙人跟他……算是有一面之缘,高攀不起……”

苏熙贵嘴上说高攀不起严嵩,但论实际地位,却是严嵩高攀苏熙贵。

不是权力上的攀附,更多是想借助苏熙贵强大的人脉,毕竟严嵩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南京官场官员,如果不是后来他入京时受朱厚熜欣赏并留下,那他一辈子可能就在南京打转,很难触碰到权力高层。

苏熙贵这边情况就不一样了,苏熙贵不但有朱浩这个大靠山,其姐夫黄瓒更是如今的户部尚书,随时会接任吏部尚书,掌握着天下官员的官帽子。站在本地官员的角度,黄瓒属于“山旮旯里走出的金凤凰”,其在南京官场的人脉远比京城深厚。

宰相门前七品官,苏熙贵并不是个门子,他还是徽商中有名的白手套,严嵩想见苏熙贵,恐怕要递拜帖候见。

朱浩皱了皱眉,道:“我不想跟这个人有过多来往。”

朱浩不打算强行收拾严嵩这个历史留名的大奸臣,如同他之前曾强行做过的一些事,好像结果都不是太好,还不如顺其自然。再说现在他也不想搞什么派系斗争,他的目标已着眼于海外。

苏熙贵道:“这位严翰林乃前首辅杨阁老门人,说是门人其实不过是曾有一些书信往来,虽然得到过杨阁老拔擢,但其实不过是官场上跨了一小步,由南翰林院编修升为侍读,按理其在翰林院十六载,怎么都该得到提拔。

“但正是因为跟杨阁老不清不楚的关系,陛下亲政后他地位尴尬,许多人避而远之,甚至有谣言说他掌南翰林院院事的职务会被拿下,勒令其致仕。为此他想巴结一下小当家,消除当前的不利影响,或更进一步调去京师。”

朱浩笑了笑,苏熙贵说话倒是很直接,没有遮遮掩掩。

“苏东主,你一向无利不起早,难道说这个严嵩能给你什么好处,让你这般为他说话?”朱浩饶有兴趣地问道。

苏熙贵惭愧一笑,道:“他能给什么?只是觉得这个人做事矜矜业业,待人接物都不错,官声颇佳,前途或不可限量,非一般儒官可比。”

苏熙贵看人还挺准。

他欣赏严嵩,是因为严嵩身上有一种莫名的亲和力,说白了就是巴结人的水平相当高。

而且很合眼缘,与之接触有一种如沐春风,且懂得知恩图报的感觉,再加上此人从未有过显赫地位,朝中的关系最多有个杨廷和,而现在杨廷和还成为皇帝的眼中钉肉中刺,等于说严嵩在朝中没有过硬的背景。

做事懂得分寸还有能力,这种人其实很讨喜。

苏熙贵觉得,庶吉士出身的严嵩能一直记得他,委身巴结,甚至愿意给他一些官场上的便利,那他就应该投桃报李帮其引介一下。

朱浩心想,如果你知道此人未来迎合媚上,在朝权势只手遮天,对待政敌残忍无情,你大概就不会觉得他是好人了。

“还是不见了。”

朱浩现在没有整治严嵩的打算,但也没打算收拢对方当小弟,把这样一个人精收到麾下对他半点好处都没有,历史上严嵩对提拔他的夏言简直一点情面都不讲,穷追猛打,多加迫害,甚至造谣致使夏言被嘉靖皇帝下令斩首,其人品之卑劣可见一斑,提拔严嵩就跟养一只白眼狼无异。

“我来南京,不是为了接任南京工部尚书,陛下交托的差事,是让我去海外找寻灵丹妙药,虽然未必要我亲自去,但南京官场的事与我无关。”

朱浩的意思,不是我刻意针对严嵩,是我不会跟南京官场的任何人有实质接触。

苏熙贵摇头叹息:“那实在太可惜了。”

虽然他没说得很清楚,到底可惜什么,但朱浩却能觉察出。

所谓的可惜,就是朱浩本来有机会利用皇帝的宠信收拾和整顿南京官场,把南京兵部尚书、守备勋臣和守备中官都罗织到麾下,在江南建立起强大的人脉,未来不管是做生意或者在中枢任首辅都大有助益。

朱浩等于是过宝山而不入。

……

……

朱浩在南京,只做两件事。

一是筹措银子雇人,第二件事就是准备出海。

朱浩抵达南京不到三天,陆完雇请的一位名叫张连交的门人前来投贴拜见。

陆完去京城述职,可能要接受嘉靖皇帝新的委派,这个张连交只是个生员,据说是陆完于靖海卫落难时,得过此人救济,以至于陆完被朝廷起用后,便收下张连交在身边做幕僚。

“……陆公走之前特别交待过,等朱大人南下后,好生款待。”

张连交别看没官职在身,但他身家丰厚。

此人四十多岁的模样,看样子以后很难再去考乡试入朝为官,要上位只能靠给人当师爷,凭借东主的权势在官场经营关系网,交好各级官员,为子孙后代入朝做铺垫。

这次见到朱浩这般“大人物”,他表现得异常恭敬,本来要下跪致礼,却被朱浩拦住了。

朱浩问道:“陆中丞走之前,没说南方靖海之事有何困难?江浙沿海的盗寇是被他领军一扫而光,但闽粤之地并不太平,他这一走,只怕会令盗寇卷土重来。”

张连交道:“无碍。沿海各卫所,最近一年多频频出动,海盗、倭寇和乱民,已龟缩到海外岛屿,不敢进犯。”

朱浩摇头:“盗寇在岛上,难道不吃饭吗?饿肚子的滋味可不好受……为了不饿死,那些盗寇免不了会持续袭扰沿海地区百姓,劫掠来往海船,总不能指望他们自己种地自给自足吧?虽然我这次南下,不是为领兵平寇,但对于海防事宜还是要管一下。”

朱浩作为南京工部尚书,南方战事的确不归他管。

其实这是朱四的小心思,防止朱浩利用军队“做文章”,并不是说朱四防备朱浩领军叛乱,而是觉得朱浩如果留在南方打仗的话,回京城就更遥遥无期了。

朱四查过,要彻底靖海,没个三五年根本完不成,这次朱四将陆完调回京城,也有一种让朱浩到了南方,必须要跟南京守备、江浙地方官员接洽的意思,给朱浩领兵制造一点麻烦。

加上朱浩本身只是南京工部尚书,朱四觉得,这样定会让朱浩知难而退。

但其实朱浩的目的,并不在如何平海盗和倭寇,而是带一批人出海,这点朱四没有限制……可能朱四觉得,朱浩出海过不了多久就会回来,毕竟海外都是茹毛饮血之地,有探索的价值但没有长期居住甚至经营下去的价值。

你不回来,难道留在海外跟“野人”一起生活?

张连交道:“若是朱大人要见什么人,学生可代为引荐。”

陆完是出发去京城了,但留下张连交的意义却体现无遗。

作为陆完的亲信,张连交无官职在身,但地方官将要找陆完谈事,必须走张连交这条门路,再加上朱浩目前在朝中的地位已不再是秘密,那只要张连交帮忙引荐,谁敢不给朱浩面子?

而朱浩并不需要那些古板迂腐的文官屈从于他。

文官对他来说压根儿就没有价值。

他要的是沿海各卫所的关系网,尤其是那些卫指挥使、指挥佥事,再到下面的千户、百户等,把他们充分调动起来,招募人手,如此出海筹备工作就有了保障。

第1057章 下南洋

朱浩在南京没待几天就直接往浙江去了。

宁波府定海船厂内,朱浩等来了第一批远征海外的船队,不过这一批海船不是去寻找新大陆,而是到南洋探路。

明朝跟南洋间的贸易一直存在,明朝的货物运到那边可以换取胡椒、丁香等香料,还有南洋产的各种手工艺土特产品,唯独一点明朝时期南洋还没有种植橡胶树,所以贸易的货物中并没有橡胶。

朱浩派出海船到南洋去,更多是为后续计划做铺垫。

陆松带着下南洋船队的领头战舰的舰长,也是这次下南洋六条海船组成的舰队的指挥官彭晔来见。

彭晔并非兴王府出身,却是世袭的锦衣卫,在陆松成为锦衣千户后,彭晔一直在陆松麾下任百户,可说深得陆松信任,而这次下南洋本来应该是陆炳带队,但毕竟陆炳没有官职在身,且陆炳更喜欢探索新大陆,就把下南洋的任务交给了彭晔负责。

“朱大人,卑职在南洋时,见到诸多洋夷的海船,他们将大批货物运往西洋,其中有不少是从我朝运去的瓷器、丝绸、茶叶等等,至于目的地到底在哪儿并不清楚。”

彭晔到了南洋后,意外的是那边跟大明出产的商品绑定之深。

其实明朝到嘉靖年间,官面上注册的出海船只屈指可数,尤其是嘉靖元年停止浙江、福建市舶司运作后,南直隶、闽浙跟南洋间已无贸易渠道,更多是要靠广州市舶司出货,但账面上的贸易量不大。

可问题是南洋市场上堆积的明朝货物却跟小山一样。

根本原因,一是海盗、倭寇的走私,还有就是佛郎机人跟南方商贾暗地里的交易,另外东南沿海,走私不一定只有盗寇和商贾做,许多官将为了捞钱也会做,只是找来的白手套做事相对机密,货物的运量其实并不低于走私。

陆松在旁问道:“跟洋夷交战了吗?”

“没有。”

彭晔摇头道,“先前朱大人有吩咐,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跟洋夷的船队交火,再加上对方的船只众多,正所谓蚁多咬死象,真要开战的话,咱们未必能占便宜。”

此时印度洋贸易的主力是佛郎机人和波斯人,其中佛郎机人主导了欧洲跟东方的贸易,东方的货物源源不断卖去欧洲,撑起了海上贸易之路。

朱浩道:“回来时,沿途可有发现洋夷的海船?”

“有!”

彭晔道,“可他们很警醒,一旦发现我们的船只,远远就遁开,没有主动接触的意思!我们沿途剿灭了几波海盗,抓了三十多名海盗,除了一人是倭人,其余都是闽浙之地的边民,交战中杀死六人!”

“嗯。”

朱浩点头。

问过有关南洋带回来的货物种类后,朱浩没有亲自查看,让彭晔先去休息。

……

上一篇:国姓窃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