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第773章

作者:天子

朱万宏摇头苦笑。

那飘忽的小眼神分明是在跟朱浩说,大侄子,既然你都说咱俩知根知底,难道当伯父的不知道你喜欢坑家里人?

你让你兄长、我儿子光着屁股在大街上出丑,这种事你都干得出来,我会以为你是给我立功的机会?

咋这么虚伪呢?

朱浩继续道:“如果你不信,就跟着我的队伍一道过去,到时候我会让你见识到新式火器的厉害!”

朱万宏嗫嚅道:“那就是……此事没商量咯?”

“有商量。”

朱浩道,“我给你选择的机会,如果到时候你依然不想去,就回南京继续当你的锦衣卫千户,留在京城不可能……这就是你唯一可以做的选择!”

朱万宏有些迷糊了。

不让我留在京城,那就是不给我接近权力核心的机会,但问题是你让我去剿灭海盗,居然是跟回南京之间进行选择?

这什么路数?

你总不可能真的给我个立功的机会吧?我甚至不用去天津的船厂,就知道你是在坑我……凭什么让我相信你小子的鬼话?

“来人啊!”

朱浩一声令下,立即有扈从进房来。

朱浩道:“给他安排好住处,这几日让他跟在队伍里,一切等到了船厂后再说!”

……

……

张璁人在京城,终于收到桂萼的来信,而帮忙送信的乃是霍韬。

也就是说,桂萼怕这封信半道被人截住,特地把信写给不受人瞩目的霍韬,再由霍韬转交。

“……子实得到的消息,杨部堂出山乃收到一封来自京城的信函,随后杨部堂便告知地方官府,他要启程到京城,然后地方上就安排好了车驾和护送人员!”

霍韬道,“那时子实离开镇江已有五日,而子实在镇江时,杨部堂明言不会回朝。却不知是收到谁的信函!”

张璁皱眉不已:“子实乃带着圣谕前去,连皇帝的话杨部堂都不听,谁人的信函会这么管用?”

霍韬道:“有些事还真难说得准,或许是杨部堂故意不想受子实征召呢?会不会……他回朝,就是为了跟朝中议礼派划清界限?”

以霍韬的意思,杨一清其实早就想回朝了,但看到上门邀请他的人是议礼派的桂萼,所以才选择拒绝,因为杨一清根本不想与张璁等人扯上关系,哪怕杨一清曾表态过支持议礼,却不想卷入到大礼议的纷争中来。

张璁冷冷道:“有无可能,乃是朱敬道发去的书函?”

“不会吧?”

霍韬现在也清楚其中因由,直接便否定了这种说法,“朱侍郎如今乃是朝中独一号的人物,他为何要给自己找麻烦?再者,他的书函对杨部堂有多大的影响?杨部堂连圣谕都未遵,会给朱侍郎面子?”

这也是张璁想不明白的地方,虽然他怀疑这件事可能是朱浩在背后捣鬼,但以他的心态,还是无法理解。

“行了,你回去吧。”

张璁道,“此事不得对外泄露。”

霍韬有些为难:“还有一件事比较棘手,余姚那位谢阁老,无心朝廷征召。可能跟杨部堂面临的情况一样,据说……子实抵达前,也有人去拜访过,向谢阁老送上书函,至于是谁……一时查不到。”

“什么?”

张璁眉头深锁。

霍韬苦恼道:“现在看来,有人故意跟我们找麻烦……子实代表的是陛下,而有人却想越过陛下跟两位元老大臣联系,这分明是僭越。张学士你难道不该上奏一下,跟陛下说明情况?”

张璁道:“你以为上奏有那么容易?万一这是陛下的意思呢?”

“这……应该不会吧?”

霍韬又吃了一惊,疑惑地反问。

张璁叹道:“表面上看,陛下选择了子实去南方邀请二人回朝,应该不会再委派他人。但你可有想过,他们回朝最大的障碍是谁?”

“这……”

霍韬的段位跟张璁还有些差距,一时间愣住了。

不是说霍韬的政治敏感度差,而是因为霍韬不像张璁那样几乎知道所有的朝廷秘辛。

张璁作为皇帝身边文臣中的“准二号人物”,论地位,其实也就仅次于朱浩而已,甚至连席书都要往后靠一靠,所以他对皇帝身边的权力架构一清二楚。

他很清楚,黄瓒和唐寅一样都只是幌子,真正有实力左右皇帝意见的是朱浩。

连张佐、黄锦这些宦官都只能靠边站。

张璁道:“要么是首辅费阁老去信,要么是朱敬道,除了他二人,我实在想不出第三人。”

霍韬道:“经你这一说,好像阁臣去信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毕竟一件事没必要分两拨人去做,若是陛下有意,绝不会如此大费周章。再或者是……”

“你想说谁?”张璁问道。

霍韬试着分析:“有没有可能……是川蜀那位?”

张璁脸色突然变得严肃起来。

霍韬说的是杨廷和。

虽然杨廷和已经远离大明权力核心,照理说已经对朝廷无法形成实质性的影响,但随着左顺门事件发生,以及儿子杨慎被发配流边,杨廷和这个前首辅就一定甘于看到新皇这么乱来?

难道杨廷和就不能做出一些反击?

如果说杨廷和要影响如今在官场的人,无异于谋反,但要是暗地里给杨一清、谢迁等老臣写信,不是没有这种可能。

张璁道:“你或许不知他们之间的恩怨。再者,以一个已致仕首辅的影响力,怎可能把手伸到那么长?”

在张璁看来,这件事挺扯淡的,杨一清跟杨廷和并不和睦,杨一清为何会支持大礼议,就在于其看不惯杨廷和等人的作为。

杨一清跟正德皇帝交好,他的派系包括了被杨廷和打压的王琼、王宪、王守仁这些人,在杨廷和执掌朝政时,这些人都被干了下去。

霍韬试探地问道:“如果是跟宫里人有关呢?”

张璁的气息有些不顺了。

“这种话,也是你我能谈论的?”张璁立即叫停了霍韬。

但其实这话也落到张璁心坎儿里去了。

霍韬的意思,如果单以杨廷和的影响力,或者以杨廷和的野心,没资格与新皇掰手腕,但要是涉及到张太后……皇帝于大礼议方面愈发过分时,谁知道是否有这种可能?

眼下新皇大礼议初见成效,大臣被压住了,看起来君臣之间和睦了。

但问题是,张太后一定会甘于给自己过继个儿子当皇帝,结果这个儿子却跑回去认祖归宗?

难道张太后不想把小皇帝给按倒,换个新的上来?

张太后所能利用的力量,一个是勋贵的兵权,朝中……自然不能指望现在那些阁老、尚书,当然要另辟蹊径,而杨廷和、杨一清、谢迁这些人,就有可能会相助其一臂之力。

就算杨廷和跟杨一清之间有矛盾,但只要是涉及到张太后的调停,那就未必了。

霍韬道:“在下也明白,如此说是有些难令人置信,或许背后的阴谋过多,但在下也不过是提出个想法。从去年陛下提出议礼后,宫里实在太过安静了,到现在寿宁侯和建昌侯都还没回京师……一直有人说要给寿宁侯加封昌国公,却只刮风不下雨,不见实际行动,太后就真的会忍气吞声?”

“嗯。”

张璁点了点头。

大礼议这件事上,张太后的行为的确太过反常,好像一切事情都跟其无关。

就算朱祐樘和朱厚照父子已经作古,可张太后毕竟活着,怎么说皇室的伦理大事,还是掌握在张太后手里面,而当初张太后之所以未能垂帘听政,更多是杨廷和等文臣的限制。

但现在张太后真要出来主持大局……

乃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暂且不知。”

张璁实在想不明白。

其实很多人也没想明白,包括历史上的人。

张太后就这么把一个过继来的儿子重新送回到其亲生父母那边,怎么看都很离奇,也只能说大明君臣上下虽然有矛盾,但还是秉承了不危害大明江山稳固的原则。

管你认谁当爹呢,别让大明江山社稷跟着你遭殃就好。

第1022章 有抱负,无野心

朱浩一行人,三月初抵达天津,在这之前,朱浩还折道去了永平府一趟。

只是他去得很低调,以至于根本就没人知道他去做什么。

到达天津后,此时海边已经形成了一座城……

这座城虽然不大,没有西山那么繁华,但已具备造船、炼钢、铸造和造火器等功能,毕竟是从朱四登基之初就开始建设,到现在已经有三年时间,到底让朱浩把以船厂为中心的工业带给发展起来了。

两艘海船,正在海面上进行试验航行。

远远可看到诸多水手在甲板上,船只不但能通过风帆航行,还顶着个大烟囱,具备蒸汽轮机驱动的螺旋桨,甲板上左右各配备二十门固定火炮,还有六门可转动方向的红衣大炮,再加上可移动的佛郎机炮……

如果船只跟敌方船只发生海战的话,同时朝一个方向可以有四十多门火炮同时发射,而填弹速度极快,就算倭寇用小船在顺风情况下快速突进,逼近船只,理论上也很难将小船靠拢过来。

这主要是为防止敌人采用火攻的方式,船身外表蒙上了一层刷漆的铁皮,同时还可以防止对方的火器轰击,加固船身。

每艘大船配备了十几条小艇,可以做到进可攻退可守,吃水浅的地方也可以做到进退自如。

更加重要的是,海船上的士兵全都配备火铳等实战武器,不再靠弓箭、长矛等冷兵器,火铳的有效射程高达二百步,极大提高了士兵中远距离作战能力。

“那是我们的船?”

徐阶跟朱万宏一样,对此次来天津船厂很消极,可当他看到海上如同城堡般的大船后,似乎又提起了一些信心。

朱浩道:“我们就是要靠这些船,大船十五艘,小船一百艘以上,到东南进行剿灭盗寇的战事。朱千户,你不会临阵退缩吧?”

“这……”

朱万宏没亲眼上船见过,也没验证过船只的实战能力,光看大小看不出问题。

如果这些船只好像松散的枯树般,一碰就碎,建造得再大也没用,反而会因为船只上的人太多,一次性掉进海里的人过多而来不及施救,再或是被敌方的小艇趁虚而入,眼下大船有多风光,输的时候就有多惨烈。

“先入住驿馆吧。”

朱浩吩咐道,“最近就有一批海船要送往江南,大明江浙等地水军已训练多时,也是时候扬我大明水军的威风了!”

这种话,对于军心并无实际鼓舞作用。

朱万宏实在忍不住,凑近低声问道:“朱侍郎,敢问您一句,一共有几批这样的海船?”

朱浩道:“等朱千户你领兵到了前线,自然知道有多少这样的船只,训练水军和督战方面要你多费心了。莫非你还打算回南京不成?”

这问题朱万宏自然要回去好好琢磨一下。

来之前,他打定主意还是回南京混吃等死好,虽然南京接触不到更高的权力,但捞点油水还是可以的。

可到了船厂,看到这里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他又开始犹豫要不要深入研究一下。

如果就这么走了,或者自己会后悔终生。

……

……

当晚,朱浩去见刚入住驿馆,睡不着觉的徐阶。

“朱侍郎。”

徐阶起身迎接,此时他手上拿着本书,并不是有关工程或者是造船方面的书,尽管朱浩之前给了他几本相关书籍作为参考,但徐阶对那些丝毫也不感兴趣。

他想做的仍旧是在翰林院内百无聊赖一天天数日子过的翰林,既清贵,还能养名声,更主要的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到天津船厂来,对他而言是吃力不讨好的差事。

朱浩道:“子升,我不是故意让你为难,难道你不想早些晋升高位,让别人都知道你的存在?”

“怎么可能呢?”

徐阶对自己的状况很了解,重新坐下,由衷地发出感慨,“在下不过是一介布衣,出身贫寒,毫无名望和资历,更别说朝中一点人脉关系都没有,能留在翰林院,已是我生平最大的荣幸和骄傲。”

说来说去,就是希望朱浩能把他放回京城,让他可以回翰林院。

朱浩道:“几年下来,做个工部侍郎,哪怕不是正职,提督易州山厂或者管理如此大一个船厂,岂不是美事一桩?”

徐阶没回话,但他的神色明确告诉朱浩,这并不好。

“我这里有份东西,你看看吧。”朱浩从怀里拿出份书折。

徐阶问道:“这是何物?”

上一篇:国姓窃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