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第732章

作者:天子

杨慎道:“蒋阁老,如今朝中用人实在让人迷惑不解……很多衙门都有空缺,廷议时为何不能多举荐能臣,而将要职空着?只是因为陛下不答应?”

蒋冕皱眉问道:“你到底想要说什么?”

杨慎拿出一份名单:“这是目前在下整理的朝中所有空缺职位,尚且不包括那些不定额的职位,就以礼部右侍郎而论,如此要职,涉及到议礼之事,内阁更应该早些为陛下举荐能人,做出廷推,何以到现在都没有下文?”

蒋冕眯眼。

你杨慎是真不知道还是故意装糊涂?

“用修啊,既然你也知晓,礼部侍郎之职,涉及到议礼之事,必定是朝堂争锋之所在,无论内阁和吏部如何举荐,也断不会让乱礼法之人有机可趁,但如此无法迎合陛下心意,廷推并非没有进行过,只是谈不拢,最后只能不欢而散。现在能守住礼部右侍郎无议礼之人接任已属难得。”

蒋冕的意思,现在能让礼部右侍郎的职位空着,已是一种胜利。

还想安排个正统反对议礼的大臣去当礼部右侍郎?

皇帝能同意吗?

蒋冕再作补充:“而且老夫听闻,现在有人在朝中活动,想拿到此职。就问用修,你觉得何人当此职,能让陛下消弭芥蒂之心?”

蒋冕不问杨慎,你觉得谁合适,只问你,谁上去后能让皇帝满意,还符合你的心意?

真以为礼部右侍郎是谁想干就能干的?

杨慎道:“南京吏部右侍郎朱懋忠,或可胜任此任。”

他所推举的是弘治九年的状元,在朝一直都有贤名的朱希周。

蒋冕摇摇头:“这些人选,老夫早就跟陛下举荐过,但都石沉大海,我看你还是不必再争了,此等事与你无干,老夫会酌情处置。”

……

……

杨慎又是带着怨气离开蒋冕的府邸。

连他自己都不明白,为何自己去找别人谈事,别人总会带着怒火对他?杨慎是那种急功近利之人,根本就不理解别人那种“中庸”的心态。

杨慎回去见过余承勋,好似倒苦水一般,说了自己去见蒋冕的经历,想要博取余承勋的认同。

余承勋道:“我觉得蒋阁老没说错,现在议礼之人暗中活动,尤其是那个张秉用,他似乎对礼部右侍郎的职位很中意,近来他经常出入礼部,跟礼部席尚书往来频繁……”

杨慎皱眉。

张璁现在已成为杨慎的“头号大敌”,仇视黄瓒他还不够格。

从杨慎的角度来看,大礼议的发起者是张璁,而现在皇帝马上要在翰林院中安插一大批议礼派的人,也多是张璁在各地为官时结识的文人。

现在又是张璁在朝中到处作妖……

杨慎道:“陛下不是要增设议礼的翰林学士吗?他不争取一下?”

“这谁知道呢?”

余承勋也在叹息。

余承勋最近也算活跃,因为他知晓自己可能会晋升侍读或者侍讲,这在翰林院中可是不小的荣光。

好像一跃要变成有身份又有权力之人,余承勋开始以上位者的心态,开始多出去奔走和打听。

“敬道最近还没露面吗?”

杨慎突然问了一句。

余承勋笑问:“你是想让他去唐伯虎处打听一番?”

杨慎没说什么,其实是被余承勋说中了。

现在有关人事调动方面,暗潮涌动,皇帝那边是何心态,他们茫然不知,最好就是有人能去对面探听一下,而唐寅作为皇帝身边的幕僚,从唐寅处打听也是最好的选择。

可要是别人去见唐寅,唐寅怎会如实相告?

那就由朱浩这个弟子去,最为合适。

余承勋道:“我看你现在也别劳烦敬道了,他可能也是想到此乃朝中多事之秋,才刻意躲着。不如我去拜见一下唐伯虎?”

“不必了!”

杨慎没有同意余承勋的提请。

你去见唐寅?

唐寅能见你就算不错了,你还真以为自己能探听出点什么来?

关键是……我跟朱敬道的关系,根本就没法告诉你,有关那次暗地里的交易,朱敬道是知情者,而正因为有这层关系,我才想让他去探听,或许对面也会把我当半个“自己人”,或者觉得我被他们拿捏,会透露点消息给我呢?

余承勋道:“如果真要竞逐礼部右侍郎,以用修你现在侍讲学士的身份,或有一定的机会,你为何不去争取一下呢?”

“我?”杨慎皱眉。

余承勋笑道:“若是你做了礼部右侍郎,那议礼之事上或就会柳暗花明。浅见,你权当一笑。我要回去了,还要去见几个同窗,年前京师聚会多了不少,往常年你都会一起去,今年他们是想见你都没办法了!”

第968章 双剑合璧?

这天朝会结束,朱四召开了一次内部廷议,出席的人不多。

内阁只有蒋冕和费宏获准入内,加上吏部尚书乔宇,礼部尚书席书,外加一个一直名不见经传的唐寅,如果还要算,那就是皇帝身边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张佐,就这几个人完成了一次闭门会议。

会议结束后,蒋冕没有再往内阁值房去,而是匆忙去了翰林院,找到时为翰林学士的石珤和丰熙。

首辅大学士进翰林院,还是在宫廷内部会议结束后,很多人觉得事有蹊跷,但蒋冕到翰林院后也是跟石珤、丰熙二人进行内部商议,就算是三位侍讲学士,李廷相、刘龙和杨慎,也未被获准进内,他们都不知到底出了什么事。

等蒋冕走时,身后带着石珤,李廷相这才获准进入丰熙的公事房。

“丰老,不知发生何事?”

李廷相等于是替整个翰林院问出此问题。

丰熙道:“此事尚且还不能对外言明,等明日朝议后,自会与人知晓。”

李廷相心里也很别扭,我们同殿为臣,既然蒋冕都来找你们了,为什么连我这个侍讲学士都没资格知晓?

这是看不起人吗?

杨慎当天并不在翰林院内,他是在中午得到余承勋的通禀后,才知道此事。

“事情不简单。”

余承勋摇头道,“现在翰林院内都在传,可能跟先前陛下说要增加议礼翰林学士之事有关,看样子事情应该已经定下来了,但还不能对外公布。”

杨慎皱眉:“知晓的人不少,就没一个把消息传出来吗?”

余承勋道:“吏部和礼部那边,也未有消息。现在知情者,都暂时恪守秘密。”

“唉!”

杨慎重重地叹了口气。

余承勋好像知道杨慎为何如此郁闷,他道:“是否想早些找到敬道,让他去唐寅处问清楚?现在这些大臣中,最可能守不住秘密的应该就是唐寅了。”

杨慎道:“那他现在在何处?”

“不知。”

余承勋回答得也很直接。

杨慎摇摇头道:“我怀疑,此番绝对不是只增加一个翰林学士那么简单,蒋阁老和乔尚书在朝的时间都屈指可数,若是他二人也一并给裁撤,那朝中的秩序恐怕要大变了,也可能是议礼之事还要进一步推进。”

余承勋道:“那现在该如何?去找谁?还是用修你亲自去拜访一下唐伯虎?”

“不必了。”

杨慎好像胸有成竹,“最近多跟翰苑、六科中人往来,把六部主事级别的全都发动一下,若陛下想在年前推进议礼,那就只能走最后一步了。”

余承勋听到这里,大感欣慰:“用修,难得你这么坚持,你可知现在民间有一些对你不利的传言,说你晋升侍讲学士,是暗中跟陛下达成协议,陛下保你上位,让你放弃对大礼议的争执,但现在看来,那些人都是胡说八道,你性子如此耿直,怎会为了荣华富贵而坏了原则?”

听了余承勋的话,杨慎自己反而不太好意思。

我的确是跟皇帝做了交易,只是交易的方式比较秘密,但好像皇帝那边也是的,为什么没有进一步让我放弃对大礼议的争执呢?

不对。

万一皇帝那边还留有后手,等我去争大礼议的时候,皇帝把我们秘密交易的事公之于众,那我不名誉扫地?

也不对。

我一直如此坚持,别人怎会轻易相信?那时都会觉得皇帝是在离间我跟士子间的关系。

我去想这些作何?还是先想想怎么应付大礼议吧。

……

……

一直到第二天朝议前,有关昨日内部廷议的内容,外间都是一无所知。

参与到这次内部议事的人,除了有蒋冕去翰林院告知两位翰林学士的情况,别人对此都不知情,倒是第二天朝议开始前,等候入见的人中,出现了几个不太寻常的人物,让人多有揣测。

列席朝会的是唐寅、张璁,还有刚到京师不久的霍韬,以及昨日刚抵达京城的桂萼。

此时这几人,基本站在一处,别人一看这几人都是参与大礼议之人,被朝中主流所嫌弃,便没人上去跟他们打招呼。

黄瓒作为内阁大学士,虽然也是议礼派一员,并不在这几人身边。

另外一边,翰林院的主要官员也都来了,平时翰林院内中高层并不会每天都参与朝议,他们地位相对高,但实权较低,对于朝事的参与度不高,反观六科中人,即便很多人入朝时间不长,官职也不高,但作为御史言官,他们却几乎两三天一个轮换,每人每月上朝时间至少有十天。

朝会正式开始。

上来皇帝便拿出一份请辞的奏疏,对在场之人公布:“蒋阁老为朝廷呕心沥血做事,居功至伟,如今他再一次请辞,朕昨日已跟几位卿家商议过,决定同意他回乡。赐车马、奴仆,并赐白银二百两,供他旅途花销。”

“谢陛下。”

蒋冕当即对皇帝表达了感谢。

在场的大臣虽然没说话,但心中都波涛滚滚。

次辅毛纪先前已经退了,现在首辅蒋冕也退了,这意味着正德时期留下的内阁班子,到现在已经全数离开,一个时代结束了。

朱四道:“至于还有他人请辞的,朕一概不允,朝廷正是用人之际,诸位卿家还是专心做事,马上要到年关,请尔等专心公务,不能有丝毫懈怠。有事,等来年开春后再说。”

意思是这次只有蒋冕一人致仕,而除了蒋冕外,包括乔宇、费宏、刘春等人在内,他们的请辞奏疏不会被准许。

有的可能本来就不会被准允,他们上奏请辞,不过是给皇帝和自己台阶下,对皇帝的态度进行试探。

大明朝堂的规则向来如此,有事没事上奏请个辞,皇帝看谁不顺眼,也不至于说非要闹到君臣撕破脸的地步,直接把人赶回乡,那面子上太过难看。

就算矛盾激化诸如皇帝跟杨廷和那般地步,到现在君臣间也算“善始善终”,朝中人也不认为皇帝以后还会再追究杨廷和的责任。

朱四道:“事已至此,朝中很多事,也该有所定夺,尤其是用人方面,各衙署也该将缺少的职位补全。朕之前提过,要在翰林院内再加一名议礼翰林学士,不知翰林院内,有何人选供选择?”

此时黄瓒走列道:“陛下,臣推荐翰林侍读张璁。”

“啊?”

在场的大臣听到这个推荐,都不乐意了。

张璁当翰林学士?

那老小子何德何能?

一个刚考中进士的家伙,还不是一甲中人,让他当翰林侍读已是破格提拔,现在破格起来还没完没了了?

朱四不等在场有人跳出来反对,反而看向蒋冕问道:“蒋阁老,你认为,此人合适吗?”

现在严格意义上来说,蒋冕已不再是内阁首辅,是个已退休的老人,可皇帝还是让他给出意见,其实也好像是在跟在场的大臣说,这是我们昨天内部廷议的结果,你们就少出来掺和了。

蒋冕道:“臣附议。”

果然。

这下在场很多人心里都一阵懊恼,蒋冕怎么会在如此关键的职位上,做出妥协呢?

你退都退了,居然还同意张秉用当翰林学士?

朱四听了蒋冕的表态后,非常满意,点头道:“若是真要在翰林院中再增加一名翰林学士,那翰林学士的数量便有些多了,朕的意见,要在几位翰林学士中选一人入阁。”

好么。

你这是既要把张璁安插到翰林院当翰林学士,又想让唐寅入阁?别以为我们不知道你的鬼心思。

但在场有一定政治头脑的人,却不这么认为。

他们会想,既然蒋冕能在自己致仕和张璁做翰林学士这两件事上做妥协,那皇帝不可能所有都是“取”,总要“予”吧?

难道蒋冕就这么没骨气,干吃亏?

朱四再道:“以唐先生举人出身的身份,还有他在朝的资历,不足以入阁,但至于剩下两位翰林学士谁入阁,之后几日朝中再议吧。”

上一篇:国姓窃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