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第731章

作者:天子

叶桂章道:“可是敬道目前都还不知在何处。”

显然叶桂章对朱浩抱有一定敌意,毕竟朱浩先前风头太劲,明明一个散人,啥事都不想干,但有什么事好像总能把其想起来,别人在翰林院干了十几年,但经历的大事还不如朱浩的一半多。

杨慎道:“敬道的确不适合升侍读、侍讲,但要是他不升,便会外放地方,且他与兴王府之人素有交情,留他在京城,对我等有诸多助益。”

这也算是杨慎为自己选朱浩找了个理由。

我留他,就是为了找他办事,这样就算以后你们两个知道我先选了他,应该也不会怪我吧?

第966章 求官,求名

张璁在京师的府邸,当天来了一位特殊客人,系此番经黄瓒举荐入京,照理是其党羽的霍韬。

霍韬乃民族英雄霍去病后人,正德九年会试第一名,殿试二甲第一,曾在南京为兵部主事,半年前刚迁任山东布政使司参议。他在山东任上得知自己调任京师,立即上路,到京城的时间比起南京的桂萼和方献夫等人更快。

跟桂萼直接迁任翰林侍讲不同,霍韬调京城乃“待召”,也就是说,目前他还没有实际的官缺。

论年岁,霍韬比张璁小了足足十二岁,却比张璁早入仕七年,现在张璁贵为翰林侍读,他以议礼派一员的身份上门拜访,也是想知道自己到京城是来干嘛的。

“……乃黄阁老举荐你,明日我便将你的情况告知黄阁老,让黄阁老向陛下举荐,这两日吏部应该就会将你的官职定好。不一定进翰林院,但至少比之前更有作为。”

张璁完全把霍韬当作“自己人”,但霍韬志向高洁,并没打算投到名声不怎么好的张璁名下,此番只是礼数性拜访,并没说要跟张璁完全保持一致。

霍韬道:“秉用兄误会了,我并非为求官而来,只是不知若要因议礼进言,该以何门路启奏?通政司?还是说……翰林院?或者把奏疏直接给你?”

相比于张璁这样的投机者,霍韬对于官职什么的没那么苛求,更多是想借大礼议扬名。

一个是求官,另一个则是求名,选择行事的方式方法上自然就会有所不同,而且二人的最终目的也会有一定冲突。

张璁听出对方态度上的回避,心有不快,脸上却笑道:“有事直接跟我说便可,我们一同上奏,如此也好有个呼应,若单独上奏的话,只怕会遭来朝中臣僚非议。”

“我这人倒是不怕非议。”

霍韬丝毫也没给张璁面子,这让张璁很尴尬。

本来张璁还想对霍韬推心置腹说一些事,但因霍韬“不识相”,张璁只能有所保留。

霍韬又道:“抵京前,我收到兵科给事中夏公瑾来信,让我到京城后拜访他,却不知他在议礼事上持何态度?”

霍韬一早就跟夏言相识,但二人也不是什么朋友,更多是官场上的一种照应。

张璁问道:“你是说夏言?”

张璁到京的日子不长,跟六科的人不太熟悉,脸色有些茫然。

“是。”霍韬颔首。

张璁仔细想了一下,摇头道:“此人在议礼之事上,好像并未涉及其立场,先前因议礼事上奏,支持继统不继嗣的人中定然没有他,至于另一边……人太多了,实在是无法一一查证。”

要说追求名声,夏言可比霍韬强多了,此人直谏朝中非法之事上,屡屡都挺身而出,赢得偌大的名声,但涉及大礼议方面,则好像哑火一般从不参与。

或许夏言也知道,大礼议这种事,无论支持哪边都会惹来一身骚,自己既不是发起大礼议的关键人物,以后还想在朝中有所作为,自然不要表现出太强的倾向性,而后来左顺门案发时,因其丁母忧恰好错过,更是让其免于站队的困扰。

张璁又做出补充:“但既然他找到你,应该知晓你在议礼事上的态度,或可跟他言明一番,若是能在御史中争取到这么员干将支持,也不失为一桩大功劳。”

霍韬摇摇头:“坚定自身立场即可,无须他人支持与否。我去见他,若提及议礼事,意见相投倒还好,若不然定会据理力争,无须为收揽人心而刻意迎合。秉用兄,谢谢你的款待,我先去了!”

……

……

霍韬的来访,张璁感受不到丝毫诚意,甚至张璁觉得,霍韬这个人可能是自己举荐错了。

本来拉到京城是要引为己用,结果却是个自诩清高的家伙,以后无论是大礼议,还是当官,这种人怎么可以使用?

霍韬离开后,闫机观出现在张璁书房。

“……此人,不知可用否?”张璁问道。

闫机观道:“或可一用。当下朝中支持议礼的人本就在少数,此人到京城后不避嫌来访,其无论作何选择,他人定会以为乃张大人心腹。只要张大人为其仕途铺好路,他以后就算不愿,也只能唯命是从。”

以闫机观的意思,这人都来访了,就算表现出一些特立独行的性格,你忍一忍也就过了,以你三年便晋升高位的幸臣身份想招揽几个同党以为容易吗?

清流不愿意加入,愿意加入的有点小脾气,你想拒之门外还是怎的?

张璁对此不予评价。

闫机观又道:“外间都在传,说是此番陛下重提要在翰林院内增一名议礼翰林学士,或许是为张大人晋升翰林学士做准备……张大人可去跟黄阁老提及,他定会出手相助。”

张璁道:“我对翰林学士之位没兴趣。”

“嗯!?”

闫机观一怔。

你没兴趣?

那你之前为了唐寅晋升翰林学士大发雷霆,妒忌之意溢于言表,不知是闹哪样?

张璁道:“陛下先前只设一名议礼翰林学士,此位落到了唐伯虎头上,那无论唐伯虎是否认真为官,旁人只会当他乃是正职的议礼学士,哪怕增加一人,旁人也只会当其为副职,并无可取之处。”

闫机观点头。

张璁的分析还是挺有道理的。

如果一次设俩,一个唐寅一个张璁,那倒没什么,二者可以说并列,不分伯仲。

但现在先设一个,因为唐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再增加一个,别人不会再把增设的这个当回事。

闫机观道:“那……张大人不求翰林学士,当求何?光是有个翰林侍读的头衔,只怕在招揽人心方面,难有作为。”

张璁道:“如今礼部尚书已是议礼派中人,而左侍郎吴一鹏却冥顽不灵,礼部右侍郎出缺,若能得此职位,半年内或可迁左,于将来入阁多有助益。”

“这样……会不会太过急功近利?”

闫机观觉得张璁野心未免太大了点。

有当翰林学士的机会你不要,却想着去当礼部右侍郎?

翰林院这种闲职,皇帝把你安插进去,已遭来诸多非议,礼部右侍郎牵扯到六部部堂之事,是你这样的新人想进就能进的?

“如此多翰林学士,轮到下一个入阁指不定要到几时。”

张璁态度极为强硬,沉声道,“我会再上奏,逼着朝中人激烈反对,到时陛下感受到议礼的压力,自会让礼部多一个能相助他的人,到时或就是我的机会。”

……

……

唐寅府邸。

张佐这天为了朝中议礼之事,特地来找唐寅。

也是因为最近朱浩不在京城,朱四又急于想在年前把大礼议彻底搞定,而到现在皇帝却连个蒋冕都无可奈何,自然有些心急,看眼腊月降至,朱四开始向唐寅施压。

说是不用你承担翰林院内差事,但你也不能总在其位不谋其政吧?

唐寅因为新婚燕尔,最近身体已有所改善,只是距离他盼望的生儿子好像有点遥远,至少新婚妻子到现在一点怀孕的迹象都没有。

“这些事,张公公还是问敬道吧。”

唐寅一上来就推搪。

张佐叹息道:“而今这形势,要把朝中一些老臣撤换下来,尚需时日,而就算现在礼部乃席尚书主事,却还是上了反对议礼的奏疏,陛下的意思,是将礼部左侍郎发配南京,让礼部反对的声音彻底消失。”

唐寅皱眉:“敬道是何意?”

张佐摇头:“朱先生对此并未提出任何观点,不过目前看来,那位张侍读好像并不急于做翰林学士,先前陛下要在翰林院中培植亲信势力的想法,到现在都没有付诸实施。”

“嗯。”

唐寅点头,“翰林院的变动,应当等桂萼等人到京后,一并商议吧?”

张佐笑道:“却有一人先到了京城,姓霍名韬,他是从山东过来的,唐先生不找他来见见?”

“哦?”

唐寅突然想起来,朱浩给过他建议,让他去张璁身边“挖墙脚”。

来一个,招揽一个,不管成不成,先把自己跟张璁的矛盾给立住,引起张璁的厌憎,方便朱浩的“大计划”,就是给他树立政敌。

唐寅当然不想这么做。

他跟张璁往日无冤近日无仇,干嘛要去招惹张璁?

就算抢了张璁翰林学士的职位,回头给他就是了……张璁怎么还较劲儿起来了?给你个翰林学士,就不信你可以不要,连我这样的俗人都难以免俗,你张璁那么争名逐利一个人,会放弃翰林学士之位?

唐寅道:“还是让敬道早些回来,朝中事我实在搞不清楚,倒是最近精神一直不太好,也不知是怎的,或如敬道所言,这年关对我来说也是鬼门关吧。”

张佐不由苦笑。

说你胖,你还喘起来了。

没事就借口自己有病,就你这模样,脸红扑扑的,哪里像是有病的模样?

“朱先生回京,估摸要到年关前了,不过朱先生说明,会在年前把议礼之事奠定,您有时间多去信跟他沟通,问问进展,咱家也好跟陛下交差。”

张佐好似哀求一般道。

第967章 礼部右侍郎的竞争

年关将近。

各衙门都在做年前的扫尾工作,但其实朝中每个衙门的日子都不好过,便在于大礼议后,朝中各衙门主事人发生变迁,皇帝对于六部的控制愈发加强,对于执行面的干涉也增多,不但体现在用人上,更主要是对于各衙门上奏的批复。

这是朱浩给朱四的建议,就是在年前收紧对六部等中枢衙门的控制,给他们制造压力,体现出皇权的威严。

还有就是给各衙门出难题,以此来让那些尚未退下去的朝官感受到巨大的威胁,并以此让他们没心思去管大礼议之事。

翰林院相对是朝中各衙门中,年前最轻松的一个,毕竟当前翰林院最大的任务就是修书,而目前所修《武宗实录》仍旧没有收尾,主要是因为皇帝发起大礼议使得修书有些停滞,石珤向下面发出通知,要求年前把进度稍微赶一赶,也没说具体赶到什么程度,上面没人催,其实也就那样,最多是面子工夫。

杨慎这几天很少出现在翰林院,他在朝中各衙门游走。

借着其父在朝中编织的庞大关系网,还有他现在侍讲学士的身份,在朝中各衙门几乎是畅通无阻,如果说以前别人听他的,是给杨慎父亲面子,现在很多人是不得不听,因为他已隐约有要入阁的迹象。

朝中很多人都闹不明白,照理说,皇帝跟杨廷和关系闹得那么僵,最后几乎是把杨廷和给赶出朝堂,杨廷和致仕后,皇帝在朝会时当着大臣的面发牢骚,说杨廷和过多干涉朝政,甚至不把他当皇帝云云……怎么杨廷和退下去后他儿子还能得到这样的礼遇?

可不得不说,这一招也算是变相的“收买人心”,别人都觉得,原来小皇帝不是那种锱铢必较之人,就算跟杨廷和闹得不愉快,但对杨廷和的儿子该提拔还是会提拔,看起来很有胸襟。

朱浩这是变相帮朱四拉拢了一波人心。

杨慎在各衙门奔走的主要目的,是想在年底、来年年头人事安排上,更多依照他的想法行事,至少他要举荐一些人。

可惜奔波了几天,效果不大。

不是别人不配合,是因为本身人事安排,各衙门的参与度本身就很低,皇帝想要拿权,怎会让各衙门自行推选官员?

就连吏部那边都明确跟杨慎说了,一切要等实际情况出现,再分析和总结,到时人可以帮着举荐,但成不成那是另一回事。

杨慎发现去六部等衙门无效后,这天直接去拜访了首辅蒋冕。

目前蒋冕在朝中的情况相当糟糕,谁都觉得,蒋冕在朝时日无多,杨慎来的目的也不是劝说蒋冕要“恬不知耻”赖在朝堂上,而是想提醒一句,你走可以,但请按照家父曾经做出的安排,把朝中清流给维持住,留下政治遗产,事情你搞不定,但至少把人多给安排一些。

“用修,老夫在朝或没多少时日,你来说这些,其实是徒劳。”

蒋冕并不想招呼杨慎。

在蒋冕看来,杨慎根本就没法跟其父相比,这年轻人做什么事都毛毛躁躁,论城府,连他父亲的一半都比不上。

杨慎道:“正因蒋阁老在朝不会太长久,此时您跟陛下建言,陛下或能听得进去。”

蒋冕很不喜欢听这种话。

这也是蒋冕不喜杨慎的另外一个原因,这小子说话太过直接,总是伤人而不自知,就算跟首辅说话,也给人一种盛势凌人的感觉,好像朝中人都要听从他的命令一般。

“你的意思是说,老夫要退,所以陛下会做出一定妥协,同意老夫的意见?”蒋冕冷冷问道。

杨慎点头。

居然真的点头了?

年轻人,你这样会没有朋友的,知道不?

蒋冕板着脸道:“令尊致仕后,朝中已无人能与陛下正面抗衡,即便在议礼之事上,朝臣多坚定支持维持法统,但在朝中其它事务上,已难阻陛下控制朝堂之心。

“君王者,天下有之,应以臣治理万民,但当今陛下显然要将治理万民的权力拿回手上,以大臣为附庸。让我们这些臣子能做什么呢?”

杨慎也不喜欢听蒋冕说话。

杨慎觉得,蒋冕总是在阐述面临的各种困难,其实就是在为各种不作为找借口。

你身为首辅,不该说困难,而应该迎难而上,为群臣扫除一切艰难险阻,这才是你在首辅位置上的作用。

你不行,我上!

上一篇:国姓窃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