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第694章

作者:天子

你这皇帝真是客气啊。

替自己的臣子做决定,也是没谁了。

朱浩道:“最近来找张公公说项者,应该不少,张公公恐怕早就不厌其烦了吧?”

“啊?”

张佐一怔,赶忙解释,“咱家一直长居宫中,并没有像前朝太监那样住宫外私宅,他人想说项,也寻不到咱家的人,朱先生过虑了。”

朱浩笑道:“可要是出了城,马上要因大礼议而起争执,无论是明面还是私下,总会有人试图跟张公公说点什么。”

张佐很尴尬,他想要说明的是,自己没有跟文官接触的渠道。

但其实文官真要联络他,用得着亲自见面?

大明皇宫,最不缺的就是太监,明朝太监的规模非常庞大,能跟外界接触者比比皆是,因为朱四出自兴王府,从兴王府带到皇宫的太监本就没几个,以至于皇宫现在主要人员,包括各级管事,多由前朝太监充任。

这些人要替文官传个话给宫中高层,诸如带讯息给皇帝、皇后、太后等,并不容易,太监中除了极少数有权有势的外,谁有胆量替外臣给主子递话?

但要是太监内部互相报个讯,哪怕是传话给司礼监掌印太监张佐,也并非难事。

张佐看似内相,但充其量就是个奴才头子,时值嘉靖初年这个节点上,张佐这个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司礼监掌印太监一直都不显山不露水,好像朝中没人把他当回事。

“朱先生,您跟咱家提这个……是何意?”

张佐一脸费解。

朱浩笑道:“在下的意思是说,议礼之事不如由张公公亲自出面提请,如此既能宣扬张公公美名,又能体现张公公忠心护主,诸多好处不一而足……不知张公公意下如何?”

张佐摇头苦笑。

他自然知道,出面跟文官唱反调,对自己没好处。

此番前来游说朱浩出面,不过是替皇帝传达意思罢了,另外张佐自个儿也有小心思,觉得朱浩得罪了文官,以后注定在朝中举步维艰,或许就更加体现出他张佐的价值……从某种角度来说,张佐跟朱浩利益并不完全一致,始终存在竞争上岗的矛盾。

“朱先生,您就别拿咱家言笑了,咱家书都没读几天,说出去的话,有谁会信服?还是您……状元出身,朝中素有名望,这也是为您将来着想……”

居然演变成二人间互相推诿了。

朱浩要的就是这个结果。

你张佐不想出面,就别打着皇帝的名头来找我说项,就好像谁愿意出来跟文臣作对似的。

张佐再道:“朱先生,到现在还没确定由谁替陛下出面,迎战群臣,等那位张少卿入宫,只怕时间上来不及了,唐先生又言明不肯出面,您……到底是何想法?关键时候,可要有人为人陛下撑腰啊。”

朱浩道:“张公公稍安勿躁,一切均已安排妥当,放宽心即可。”

……

……

到此时朱浩都没对张佐说明具体计划。

张佐很纳闷儿,难道皇帝也不知晓内情?朱浩和皇帝若都清楚的话,为何不告诉他?这是把他这个司礼监掌印太监当外人?

皇帝一直劝朱浩出面跟文官辩论,目的只是为了让朱浩跟文官划清关系?

皇帝再迫不及待,也该知道朱浩当了首辅大学士,定会引来诸多麻烦,朝臣应该也会不服吧?

再说朱浩就算入阁,距离内阁首辅还有一段距离呢,难道让朱浩继续隐在暗处,不正是眼下最好的选择?

这次会面后,朱浩去城内见过远方来客。

却是从南京日夜兼程赶来的苏熙贵和黄瓒。

黄瓒是以南京户部尚书之身,受朱四诏书入京,在南户即将进入秋收季节时,黄瓒此举属于“擅离职守”,但以朱浩给黄瓒所做规划,让其入内阁出任阁老,大概半年到一年时间退休……

以这个时间段来说,黄瓒并不在意自己南京户部尚书到底还能不能当。

就算因此卸任,他也知足了。

南京户部尚书曾经是他的最高理想,但现在他的人生目标变成了入阁,作为大明文臣中少有的官迷,为了当上阁老,黄瓒就算背负世人的攻讦,他也在所不惜。

“朱当家。”

苏熙贵在自己的秘密宅院门前迎客,随后朱浩就见到一路风尘仆仆、眼圈都有些发红的黄瓒。

黄瓒看起来很疲累的样子,以其年岁,不到一个月时间从南京赶到京城,真不是一件容易事,最关键是其安排得当,到现在南京那边都还不知道黄瓒进京了。

朱浩继去年南京与黄瓒会面后,再一次坐下来商谈。

这次所提自然是大礼议的问题。

朱浩道:“黄公,话我先说明白,若您替陛下出面,陛下可以直接委任您为翰林学士,主持礼法之辩,顺理成章你将在半年内入阁。但如此也会开罪朝中诸多文臣,所以您一定要想清楚。”

朱浩力主黄瓒入阁,可不是白帮的。

你黄瓒想当阁老,心情我能理解,可问题是你并非翰林体系出身,总要先进翰林院镀个金再说吧?

要进翰林院,就必须要有令人信服的功绩,如果是帮皇帝议礼方面出了大力,哪怕冒天下之大不韪,皇帝不提拔你当翰林学士,又能提拔谁呢?

你是南京户部尚书,本来就是顶级文臣,让你当翰林学士并不算破格提拔。

这就要看你是否能准确掌握皇帝心意,并且敢跟正统文臣作对了。

第916章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之前任何一次关于大礼议的论战,黄瓒都没有出面或是表达主观意愿。

等于说,在大礼议这件事上,黄瓒在朝中属于彻彻底底的透明人,没人会管他的意见怎样,本来一个南京户部尚书的礼教观点,并不在朝廷正统舆论的关注范围内。

黄瓒对于大礼议本来没什么兴趣,但现在事关他是否能当翰林学士,以及未来入阁之事,那他就要充分重视起来。

没什么观点,就需要别人给他观点。

朱浩作了一篇完整的策论,书稿加起来足足有一本书那么厚,让黄瓒抽空研究一下。

至于具体说辞,可能涉及到的争论等,朱浩还会给黄瓒整理出来……对黄瓒参与大礼议这件事,朱浩可说准备周全,好像保姆一般,给黄瓒安排好了一切。

“那老朽就先进书房,好好参详,不送朱翰林了。延邦,你帮老朽送客。”黄瓒做事属于务实那种人。

既然知道到京城来的目的,就是为大礼议,跟朱浩结交之事,完全可以等大礼议结束后再说。

连送客都让苏熙贵代劳。

……

……

苏熙贵送朱浩出门,一路上毕恭毕敬,又提到要给朱浩送礼。

朱浩笑着拒绝:“苏东主,你送的东西够多了,我这边用都用不完,送礼之事就不要再提了。”

“要的要的。”

苏熙贵道,“此番黄公入京,多亏您从中斡旋,有陛下的御旨,即便吏部那边问询,也能应对自如。如此好的机会,先做翰林学士,再入阁,对黄公来说,系毕生所求。”

朱浩笑了笑。

你这小舅子真是直接,你也知道你姐夫是以升官为毕生追求目标是吧?

知道就行了,干嘛在我一个年轻人面前说?

不给你姐夫留面子的么?

苏熙贵道:“有关黄公议礼之事,还要朱小当家多多提点……此番毕竟是与朝中多数文臣作对,黄公来京的路上,屡屡跟鄙人提及,想要让人留意他的观点可不容易。”

朱浩点点头道:“这么说吧,只要黄公愿意,那在正式出面前,陛下就会有一道诏书下达,以黄公为翰林学士。”

“是……之前?”

苏熙贵眼前一亮。

本来以为,要替皇帝做过事后,才能得到翰林学士的殊荣,但现在听朱浩话里的意思,只要黄瓒同意坚定地站在皇帝一边,舌战群儒时就已头顶翰林学士的名头了。

这就是先付款还是后付款的问题。

“是之前。”

朱浩言辞笃定,“明日黄公可能就要面圣一次,地点在思贤居,你知道在哪儿,事关机密,不能提前透露,到时黄公要先去等候,接受陛下问话……算是一次正式辩论前的预演吧。”

“好,好。鄙人定会如实转告。”

苏熙贵更高兴了。

这说明朱浩在大礼议这件事上,有着充足的准备,不是说给黄瓒一个样稿,让黄瓒自由发挥。

而是为黄瓒全面谋划,如此既能体现出皇帝和朱浩的重视,也能让黄瓒减少很多顾虑。

当然,苏熙贵也明白,让黄瓒提前拜见皇帝,也是让他姐夫当着皇帝的面表露心迹,不能你说什么就是什么,你说会替皇帝出头,给你个翰林学士,结果却临阵反水?

只有在皇帝面前做出保证,绝对不会欺君,如此皇帝才能更加信任和器重。

……

……

苏熙贵本来的任务,只是把朱浩送走,再给朱浩送点“土特产”什么的。

但朱浩给黄瓒安排得太过周到,苏熙贵感觉自己非要尽一下地主之谊不可,特地邀请朱浩去看他刚买的园子。

“……地方不大,占地只有两三亩,位置却极佳,毗邻国子监,满是书香气,在下知晓朱小当家不缺院子住,但留下充作外宅,将来送人或是用以金屋藏娇,都是好的。”

苏熙贵很直接。

既然送银子你不要,那就给你送宅子。

朱浩道:“苏东主,咱俩是生意上的合作伙伴,你我都有钱赚,不是挺好吗?屡屡承你厚赠,弄得好像我很缺钱的样子,多不好意思啊……”

苏熙贵笑道:“合作归合作,交情归交情,利益捆绑再严实,哪有真情实意交往来得重要?听说唐大家一直都有心愿,说是要回姑苏开辟个桃花园,此番鄙人特地去看了下,选了几个不错的园子,供唐大家挑选……这不,详细图纸都带来了。”

不但要给朱浩送礼,还要给唐寅送。

朱浩心说,你这家伙果然是个腐化人心的高手。

完完全全的对症下药,知道唐寅喜好什么就给他送什么,可问题是……唐寅这辈子还有没有机会回姑苏种桃花都另当别论呢。

朱浩笑道:“唐先生最近怕是没可能回姑苏,陛下不会同意他离开京城!”

“那也无妨,北方桃花虽然开得晚一些,但一样鲜艳,京师左近就有好园子……”

苏熙贵掰扯起送礼的诀窍,让朱浩咋舌不已。

简直是行家里手。

难怪黄瓒走到哪儿都要带上小舅子。

以前总觉得苏熙贵掉进钱眼儿里去了,现在才发现,这货既爱钱,也知道怎么用钱,论花钱的本事在大明无出其右者。

“对了朱当家,先前您提过,让黄公往京师的路上,拜会一下镇江的杨部堂,黄公去了,二人彻夜详谈,提到了当今朝局,杨部堂的意思,暂且没有入京的打算,但也未给黄公留下信函,大概意思是让黄公跟陛下透露,说是其有意回朝,但不是现在……”

这涉及到另外一件事。

朱浩的设想中,杨一清、谢迁二人回朝入阁,可以正式提上议事日程了。

谢迁回京后或不起眼,但杨一清作为杨廷和一直以来潜在的政敌,回京定会掀起一场巨大的波澜,政治舆论带动起来的效应非常大。

而且杨一清并不迂腐古板,说话很直接。

要我入朝是可以的,但不是现在,大概意思就是……

现在杨廷和余党还把持着朝政,我还不具备回朝后就发起正本清源行动的资格,这就需要有人预作铺垫。

朱浩问道:“那……黄公可有跟那位杨部堂提过,他入京是作何的?”

“嗯。”

苏熙贵点头,“自然提了,以后都是同僚,黄公要以诚心换真心,如此才让杨部堂真诚以待。不过黄公也表明了态度,只要杨部堂入朝,做了阁老,他自会退下,不会给杨部堂形成什么障碍。”

黄瓒虽然是官迷,但大概只想入阁当阁老,成功给自己镀一层金后便引退,没有野心说要当首辅大学士。

或者说,黄瓒也知道自己不够格。

但杨一清则有如此实力和威望。

可毕竟杨一清年近七十,如果回朝,最好是直接当首辅,不然让其在内阁熬几年资历,怕是首辅没轮上,人就先入了黄土。

黄瓒既然告诉杨一清他进京是准备入阁的,那就会跟杨一清说明白,他这个阁老只是人生目标,当过就算,不会对杨一清做首辅形成什么阻碍。

朱浩笑道:“格局打开了,以后内阁无论有谁,黄公都能应付自如。”

苏熙贵陪笑道:“话是如此,但眼下内阁靠前那两位……怕是不好应付。”

黄瓒自然能看清楚朝堂形势。

蒋冕和毛纪是杨廷和的政治遗产,黄瓒怕的不是跟费宏、刘春等人打交道,而是跟蒋冕和毛纪沟通,从情理上来讲,此二人既不会支持黄瓒入阁,甚至连黄瓒入翰林院也会百般阻挠。

上一篇:国姓窃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