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第675章

作者:天子

毕竟没有杨廷和在,朝中无人能压得住杨一清和谢迁这两个“老妖怪”。

孙交道:“老朽担心的是,若此事成行,只怕会有很多计划外的人事任免,到时朝堂上会多出许多新面孔!”

第890章 付出就有回报

孙交不担心朝堂上多老面孔,而担心多新面孔。

也就是告诉蒋冕,若是杨一清和谢迁等人重新被起用,结果就会是朝堂上群臣大换血,皇帝用老臣只是个幌子,目的是为了增加一些新人。

这算是孙交在给蒋冕打预防针。

回头要是朱浩在朝中崛起,你可别怪我没提醒你。

蒋冕跟孙交谈完,回到内阁值房,随后就被毛纪叫到一边。

杨廷和走后,内阁好像冷清了不少,每个人都沉默寡言,各有心思,除了蒋冕跟毛纪走得近外,费宏和刘春也没有刻意要接近的意思,似也知道现在的蒋冕未必能得到皇帝的信任和器重。

“……志同跟你说了何事?”

毛纪直接问道。

蒋冕将孙交的话,大致一说。

“唉!”

毛纪叹息了一声,道:“看来介夫担心的并不是没有道理,陛下最近很想在人事上做一番更动,那如此看来,陛下的意思并不是要重用……那两位?”

毛纪刻意压低声音,所指自然是费宏和刘春。

现在蒋冕和毛纪对费宏、刘春可说是很戒备,因为杨廷和之前的担心,是皇帝准备以费宏来取代毛纪为首辅。

可皇帝现在好像并没有要重用费宏之意,却积极推动将杨一清和谢迁召回朝。

蒋冕道:“莫非陛下,想一次将内阁的人全都撤换?那当初他为何要积极让仁仲入阁呢?”

蒋冕思忖半天也不得要领,就在于即便皇帝要重新征召杨一清和谢迁,还要以二人中一位来当首辅,问题是眼前内阁四人若不撤下去,单以入阁早晚来算的话,杨一清和谢迁总是要排在后面的。

内阁排定次序,只讲究入阁的早晚,无论以往杨一清和谢迁为官经历如何,就算当初谢迁是弘治三阁臣之一,可重新入阁后就要再次排定顺序,这跟中途守制不得不离开大不相同。

若是让杨一清或谢迁当首辅,意味着内阁四个人一个不留,这又跟皇帝之前积极推动让费宏和刘春入阁的意图不符。

毛纪道:“若陛下真有意增补阁臣,也当以翰林学士优先。”

“嗯。”

蒋冕点头同意此说法。

目前翰林学士有二人,分别是石珤和丰熙,这两位都算是杨廷和派系的人,就算不是核心,至少在政策执行方面不会走形,能受蒋冕制约,尤其现在石珤还掌制诰之事。

照理说,真的有下一个入阁人选,石珤乃众望所归。

……

……

杨廷和一退,朝中人心不安。

所有人都在琢磨,下一个退的人是谁,会不会轮到自己,再或是下一个入阁的官员是谁……

心中有了猜测,就会影响日常公务,朝中做事效率好像都慢下来了,也可能是少了杨廷和制约,朝中各衙门做事开始懈怠,能水则水。

这几天。

朱浩在忙一些“私事”。

一是帮京泓进国子监,现在没了杨廷和的制约,只要有人出面,就能顺利完成,而办理此事的恰好是刚回京已是翰林检讨的唐寅。

二就是朱浩自己的工坊扩建。

还是因为杨廷和走了,朱浩需要把一些本来秘密经营的工坊,逐渐公开化。

朱浩在京城的织布工坊已基本能满足小半个北方的衣料用度,单以织布机效率来说,不是这时代手工作作业可比,之前朱浩多将布匹用在军需上,但随着产量进一步增加,逐渐开始走向零售。

还有就是陆湛卿的安置问题。

朱浩回京后,第一次登门就得到盛情接待,毕竟陆湛卿一直都受朱浩接济。

陆湛卿见到朱浩,心情很好,但不是因为见到朱浩,而是因为她知晓杨廷和已致仕还乡。

“可惜未能让他下狱,以罪人之身遗臭万年。”陆湛卿有些遗憾。

女人啊。

一旦有了仇恨,就再也顾不上别的了。

朱浩道:“你祖父的信件,相信你已经看过了,他现在没事,留在卫所也是出任文职,得到很好的照顾,已有亲眷前去投奔。再过几年,就能顺利还乡,颐养天年。”

陆湛卿对朱浩行礼表示感谢。

朱浩随后拿出一些银子,都是上好的一封封银锭,摆在那儿,加起来足足有一百多两。

“老爷,您这是作何?”

陆湛卿见到这么多银子,一时间不明白朱浩的意思。

朱浩道:“一次多给你些用度,未来不见得我有时间过来,有什么需要,找人知会一声便可。”

陆湛卿面带遗憾之色:“所以老爷还是不肯接纳妾身这样一介浮萍是吗?”

言语间泫然欲泣,楚楚可怜。

但其实陆湛卿现在并没有那么落魄,她在京城生活安定,有了自由,甚至张罗做一些小生意,想要亲自当东家,朱浩本有意让她参与到工坊和女学的事情中来,可惜没法落实,一切就在于陆湛卿始终无法站到台前来。

她跟朱浩的关系没法清楚界定,朱浩不想让人知道自己跟陆湛卿以及陆完有什么关联。

毕竟陆完孙女的身份,依然太过敏感。

朱浩道:“我没限制你的人身自由,如果你要婚姻嫁娶,这些就当是我送你的嫁妆。”

陆湛卿一听,带着一股孤傲道:“老爷请勿要轻视妾身,妾身虽不得老爷眷宠,但早已将自己当作是朱家之妇,哪怕无名无分,老爷的恩情也是要回报的,陆家人绝对不会忘恩负义。”

“哦。”

朱浩却不觉得陆湛卿多么的有情有义。

再或者,如果他朱浩只是个普通人,陆湛卿还会这样吗?

利益之交吧!

朱浩道:“你本家兄长,已到了京师,如今以军户落在锦衣卫中,你要见见吗?”

“不见。”

陆湛卿回答得很直接。

“嗯。”

朱浩再度点头,“不见也可,但你家人已知晓你现在一切安好,陆家事我基本不会亲自出面,但若是在职位和未来前途上,我能帮就帮。”

陆湛卿道:“陆家能保全,全靠老爷庇护。”

“不能这么说,只能说你们陆家处在一个非常特殊的位置上,你祖父有罪,但罪不及亲眷,你现在也不是戴罪之身,无须躲躲藏藏……这里有两份契约,一个是这所宅院,另外一处就在街口,是个铺面,现在做一些米粮生意,掌柜和帮工都是现成的,你拿去吧。”

朱浩说着,又从怀里拿出个信封,里面就是朱浩所说的房契。

陆湛卿拿到手上,好像明白了朱浩的意思。

如果她收下那些银子,表明要单飞,或许朱浩就不会再把房契拿出来,直接跟她分道扬镳了。

她表明要留在朱浩身边,就等于是坐实了朱浩外宅的身份,朱浩需要给她生存的基础。

靠她自己小打小闹自己出去做生意,既难成事,又要抛头露面,不符合朱浩的身份,朱浩直接送了两处宅子,光是她所住的院子,别看地方小,但在京城之地,少说也价值千两银子,要不怎么说京城居大不易呢?

至于铺面……那就更加值钱了。

陆湛卿道:“这些都是老爷送我的?”

“嗯。”

朱浩道,“你总要有办法来讨生活,给你便留着,以后不够还会再给。”

尽管陆湛卿并不看重这些身外之物,但能得到这些,她还是很感动。

这充分说明,朱浩是那种负责任的男人,只要她肯付出,那就能从朱浩这里得到回报……而且朱浩出手阔绰,既说明朱浩有权有势,更说明朱浩荷包很鼓,一个养在外宅的女人就能送这么多,那朱浩到底有多丰厚的家产?

陆湛卿道:“老爷以后位列朝班,应该不想让人知晓与妾身的关系,但妾身总要回报,老爷几时正式要了我?我说的是……我的身子。”

现在陆湛卿想明白了。

名分什么的都是浮云。

既然决定留在朱浩身边,就别想名分的事了,先想想几时确立跟朱浩的关系,如此她心里也算有数了。

朱浩没想到陆湛卿会如此直接,微笑道;“你我都年轻,作何着急?再说了,你就这么想一眼把自己的人生看到头,确定不再更变了?我最近多忙于公事,这样吧,以后我经常过来跟你吃顿饭什么的,多沟通一下,培养下感情,至于别的事……顺其自然,到了合适的时候自然水到渠成。”

朱浩是贪恋美色之人?

如果是的话,他现在身边早就妻妾成群了。

做大事之人,对于儿女私情看得不是很重,到了朱浩的身份地位,他也实在难以兼顾身边这些男女之事。

连孙岚那边,他都只是拖着,更就别说是陆湛卿了。

朱浩转过身,向门口走去,陆湛卿紧随其后相送。

朱浩看着院子里的陈设,叹道:“这栋二进院还是小了点,以后再给你置换吧。”

“这已经很好了。”

陆湛卿真没什么奢求。

能在京城混一套宅子,还奢求什么?

朱浩点点头:“那你早点带人过去把铺子接收一下,怎么经营由你自己决定,我看过账目,上个月营收,尚且不到十两。一年下来百多两银子,绝对够你生活。如果想好好打理,让利润多一些,全看你自己的本事。”

第891章 三把火

紫禁城,乾清宫。

朱四召见刚进翰林院当侍读不久的张邦奇。

对于张邦奇,朱四还是很礼重的,说了一些鼓励的话,没谈及政务,毕竟翰林侍读很难过问朝事,再加上张邦奇属于刚回朝廷当官,需要先适应一番。

这次朱四召见张邦奇,更多是为表现出对张邦奇的重视,让人清楚地看到他的态度。

召见结束,本来朱四要留张邦奇在宫里吃饭,为其回绝,于是朱四便派了张佐送张邦奇出宫。

出宫的路上,张邦奇对张佐很客气,毕竟内相的权责可不是开玩笑的,多数时候这都是可以代表皇帝的顶级大佬,在诏书的批复方面更是有极大的决策和自主权。

“……张翰林,您以后有事,可以多问问唐先生的意见,哦,就是翰林院检讨唐寅唐先生,另外也可以多跟朱先生,也就是吏部员外郎朱浩,深入交流,这都是陛下希望看到的情况。”

张佐上来既称呼唐寅为先生,又称呼朱浩为先生,让张邦奇多少听出一些苗头。

既然你这么尊重文人,为什么不称呼我为“张先生”,而只是称呼我张翰林呢?

“好。”

张邦奇拱手应允。

张佐则很高兴,道:“难得陛下又多了张翰林您这样一位才德兼备的名士为其谋划,以后大明国运定会蒸蒸日上。”

张邦奇听了这番恭维,不由想到自己一直以来的疑惑,问道:“那……张公公,在下斗胆问一句,陛下何以要让在下入朝,来做这个翰林侍读呢?”

一个简单的问题就把张佐给问住了。

用你就用你呗,毕竟你跟兴王府渊源深厚,老这么刨根问底干啥?说白了,不就是朱浩一直在陛下面前举荐,说要多重用你这样的“老人”吗?

有些事,张佐明白其中道理,却不能直说,不单纯是防止泄露朱浩之事,也是避免让张邦奇感到难堪。

你一个成名已久的大儒,朱浩考生员的时候你还是他的主考官呢,现在靠朱浩把你举荐拔擢上来,说出来很有面子吗?

张佐道:“是这样,陛下想多用一些跟王府关系密切之人,如此才不至于在朝中孤立无援。”

“哦。”

张邦奇一听就明白了,这是任人唯亲。

换作一般人,肯定不开心,但张邦奇属于那种豁朗大度的官员,他从接到圣旨来京当翰林侍读,就知道自己是通过跟兴王府的关系才会被皇帝器重,将来前途无量,所以现在他也不会惺惺作态。

但张邦奇还是问了一句:“陛下莫非有大事,需要朝中有人支持?”

又是个尖锐的问题。

张佐这次不着急了,既然张邦奇这么问,说明很可能未来会在某些事上相助皇帝,属于“有心”的行为,不应该阻止。

上一篇:国姓窃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