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第628章

作者:天子

此话一出,现场三名大臣都用怪异目光打量孙交。

你不但公开把朱浩招募到麾下,成为你的党羽,还直接跟皇帝请命,让朱浩未来进入户部,并得到仕途上的保证?

你孙志同口口声声说不想牵扯到朝堂纷争,真是口是心非!

朱四道:“既然孙卿家如此提请,朕不能不答应,若是朱浩卸任永平府知府的话,回朝至少给他个户部郎中做做。”

皇帝如此直接跟大臣商议人事变动,而不经过吏部,将眼前的首辅和次辅大学士当成了透明人……这样真的好吗?

“杨阁老对此有何意见?”

朱四像模像样询问杨廷和。

杨廷和道:“老臣并无异议。”

意思是,这件事就算有点不合情理,但我也接受下来。

孙交道:“陛下,若是以户部和工部两名主事前去打理矿山,却不知该以何人意见为主?只怕到时……会有分工上的争执。”

以六部朝官去地方上打理某件事,还跟当地知府分工协作……说起来容易,实际操作起来,会形成三不管或是主导意见上的分歧。

朱四道:“就以地方知府为首,户部和工部即便派出主事,也只是偶尔前去监督一下,无须时刻留守矿场。”

皇帝此言,等于是突显朱浩在开矿这件事上的主导权。

工部尚书赵璜突然插嘴问道:“如今永平府的铁矿事已定下,那西山煤矿呢?”

乾清宫内的氛围突然变得紧张起来。

好端端的,连杨廷和、蒋冕二人都没提及,你个一向不靠拢杨廷和的赵璜,居然关键时候问出个致命的问题,你是想卷入到两大派系的纷争中去吗?

连孙交都觉得赵璜问得有点不合时宜。

朱四却像是早就料到会有这一幕出现。

先前谈的只是一个铁矿场,现在谈西山煤矿矿场,是不是也该谈谈以后皇帝再开别的什么矿?

朱四道:“西山煤矿,朕的人一直都打理得不错,这也不是朕先去搞的,先前西山就有很多煤窑,产出的煤多用于京师以及周边府县百姓取暖做饭。朕在西山煤窑上,花费不少心血和钱财,若是要让朕直接转交给户部,怕是不妥吧?”

话里透露出的意思,这件事还是可以拿来谈的,但要开出一个令朕满意的条件。

蒋冕拱手道:“陛下,开矿劳民伤财,极易危害地方安稳,臣请陛下杜绝以中官和锦衣卫开矿之事,并严格阻止朝廷各级衙门参与到具体事情中去。”

朱四道:“那意思就是说,以后发现储量巨大的矿脉,也不开采了,是吗?现在有多少矿场,保持定数,以后一概不能加?”

蒋冕连想都没想便作答:“是。”

这在朱四听起来极其不合理,在文官心目中却觉得理所应当。

自古以来文官当政就是这样,恪守一个既定的原则,守旧而不知变通,讲究一切循规蹈矩……

哪怕规矩非常不合理,但就是不改,谁进行改革谁就是罪人,文官们就会一拥而上进行攻击,哪怕一时不能改变,等改革之人失势后也会群起而攻之,使得人亡政息。

这也是华夏社会千百年来科学技术始终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

朱四笑了笑道:“好,以前杨阁老便给朕定下规矩,不能新开矿窑,如今蒋阁老旧事重提……户部这两年没在开矿上调拨朕一两银子吧?对地方有损害的话……西山煤矿原本就在,如今永平府铁矿,朕也交给户部、工部和地方官府来打理,朕没有越界吧?”

难得皇帝这时候还能笑得出来。

这次孙交对小皇帝刮目相看。

年轻的帝王,心态挺不错。

蒋冕道:“西山煤窑,陛下也不当再以中官和锦衣卫前去打理。”

朱四笑着摇摇头:“朕说过了,西山煤矿,从勘探到建成,再到如今成规模开采,都是朕的人在做,让朕直接交给户部打理,朕损失太大。除非……朕有个想法,先前朕不是说要造火车吗?现在西山周边的火车,已有十余里长度,朕准备把西山的火车架设到京师来,还缺点银子……”

杨廷和跟蒋冕一听,心里不由犯起了嘀咕。

原来在这里等着我们呢?

就说你搞那个铁疙瘩和铁路,凭你本事搞不出来,那需要多少人力物力?现在缺钱了,想着把煤矿交出来,来换取户部拨款支持?

想得美!

蒋冕急忙道:“陛下,此等事劳民伤财……”

“蒋阁老,你先别着急啊,听朕说下去。”

朱四道,“朕是说缺银子,但没说让朝廷和地方上调拨,朕想让商贾出钱出力,帮朕把架设铁路的事完成。”

蒋冕苦笑。

又让商贾出钱?

在皇帝眼里,那些商贾都是蠢货吗?

开矿时找一些刚勘探完毕都还没正式挖掘的矿,直接找商贾来参与拍卖,现在要搞一个根本看不到任何收益的铁路和火车,还想让商贾出钱?

难道你以为商贾家的银子都是大风刮来的吗?

杨廷和终于开口了,问道:“陛下,不知此事上,陛下打算筹措多少钱粮?”

朱四差点儿就要当着几名大臣的面扒拉手指头,最后放弃了,对一旁的张佐道:“你来说。”

张佐笑道:“几位臣僚,是这样,有人为陛下算过,完成这一切,需要花费八十万两银子,现在陛下通过开矿产出的钢铁和煤炭,还有目前调拨的人力,大概折合四十万两白银,尚缺……一半。”

缺一半?

四十万两?

西北去年打仗,调拨个十几二十万两银子,朝廷就天天争吵,感情你皇帝真是会胡闹啊,想搞四十万两银子?

真当银子是随随便便就能弄来的?

说是现有的人力物力折合一半四十万两,也是吹牛逼吧?

朱四道:“朕的想法是这样的,只筹措四十万两,能保证把铁路架设起来,但不能保证多造几辆火车,所以朕打算一次筹措六十万两……目前朕能提供的有四十万两,但设计和运作方面折合二十万两。朕打算把铁路一半的运营权交给商贾,并以此来换取他们出钱出力来支持。”

杨廷和听了很生气。

虽然开铁路造火车听起来很扯淡,但皇帝张口就要把这玩意儿交给商贾打理,意思是以后在铁路和火车方面,你打算分权力给那些唯利是图的商人?

蒋冕出面道:“陛下,怕是不妥吧?”

“你们等朕把话说完。”

朱四又补充道,“铁路嘛,这东西不见什么效益,莫说是你们,连朕都觉得亏本的可能性很大,很可能几年后,这铁路和火车就完全作废了……朕的意思,只是把十年的运营权交出来,等十年过后,收益就全归朝廷。若是你们答应的话,朕就同意把西山煤窑一并交给户部打理。”

蒋冕听完,只能用征询的目光望向杨廷和。

现在小皇帝自己都分析了,火车和铁路这东西,本来就很离奇,若是商贾真愿意出资,那亏了也不用朝廷来承担任何试错的成本。

毕竟从一开始,朝廷就没在铁路方面出一文钱,现在皇帝还拿西山煤矿的经营权来换取在场几名大臣的支持,看起来皇帝在这件事上,并没赚到什么。

那就……可以考虑接受。

杨廷和沉默了一下,出面问道:“陛下,此等事,就怕商贾也不愿出资。”

“呵呵。”

朱四笑道,“有关出资与否的问题,诸位卿家就不必担心了,朕打算让唐寅去民间筹措,他跟徽商走得近,让他出面最合适不过。而且只要你们同意,朕立时就把西山煤窑交给户部打理,你们选择吧!”

第827章 往自己身上扎

皇帝所开条件,听起来不错,但在正统文官听来近乎胡闹。

以西山煤矿交给户部打理为条件,换取皇帝对社会面进行融资。

对杨廷和来说,条件可以接受,但又不想破坏规矩,他自然联想到先前皇帝以商贾资本开煤矿这件事上曾做出的反应。

他大可先同意,等事情到关键处再叫停嘛。

当皇帝的要一言九鼎,却没说当大臣的要言而有信,反正只要让我杨某人觉得不爽,到时我就据理力争,让你收回成命。

朱四好像也意识到这一点,提醒道:“诸位卿家,朕丑话说在前头,可不能今天你们同意了,回头再反悔。而且朕也不想把这件事无限期拖延下去,最好现在就做出决定,若是经费不够的话,朕就从别处挪借一些,总归这火车和铁路要尽快建成。总之不用朝廷出银子便是。”

皇帝态度坚决,语气中带着几分要挟。

你们不同意,朕照样会修造,现在是给你们一个机会,让你们把朕的钱袋子重新归于户部掌控中。

在这种大事上,无论是孙交、赵璜,还是一旁的蒋冕,都没有权力表态。

只有杨廷和有资格回答皇帝的问题。

杨廷和道:“陛下要修造一种自古从未有过的东西,可有想过,若不成,将靡费海量钱粮,而这些本该用在百姓身上?”

朱四道:“杨阁老是要跟朕讲大义吗?朕所做一切,就是为了百姓,同时也是为了大明的安定,想想如今大明漕粮、军需运送,全都靠运河,北方没有运河的地方,走陆路,成本颇大,若是这火车真能派上用场,岂不是令朝廷和百姓都从中受益?

“再者说了,如今朕又没让朝廷出钱出力,几位卿家也不妨去问问那些帮忙开矿和修造铁路的人,看看他们是否被拖欠薪资,朕现在想用商贾的钱财,相助大明完成一件跨时代的壮举,为何在一些大臣看来,就是在损害百姓利益呢?”

杨廷和很想驳斥皇帝的话。

但有些事,明明有大把理由去驳斥,却不能诉诸于口。

君臣间的矛盾本来就很大,并逐渐外显,现在皇帝如此固执就是要修铁路造火车,经费不用朝廷出,杨廷和现在有点师出无名。

孙交提醒道:“杨阁老,你有意见便直说,就算不同意也可。”

杨廷和道:“涉及资金调度,还是由孙尚书你来做决定。”

对杨廷和来说,这个态他不想表,明知小皇帝是在胡闹,现在却没更好的选择,必须要别人来替他做这个决定。

蒋冕未来是要当首辅的人,自然也不能轻易出来表态,那就只有再把孙交当枪使了,你孙交还在乎名声吗?

被文官和儒生群起痛骂的任务,就交给你了。

孙交一听,好你个杨介夫,这是拿我当枪使上瘾了啊,刺出去收回来再刺出去,是要用我把小皇帝身上扎几个洞?

还是说你这枪头对着的人就是我自己,我是在往自己身上扎?

孙交把心一横,道:“陛下,此事老臣认为,不可!”

你想拿我当枪使,我孙某人还不同意呢。

你不是让我来做决定吗?那我就顺着你们文官的意思,不同意这件事。

朱四摇摇头,苦笑道:“那好吧,既如此,那以后诸位卿家也不要再跟朕提西山煤矿的事,至于以后开不开矿,再说吧!”

……

……

事情算是有了结果,也可以算是没结果。

朱四本来开出条件,只要杨廷和答应,君臣就能达成意见上的统一,以后什么开矿、矿税之类,都会受户部管控,皇帝的私人荷包将收紧。

但在杨廷和看来,有些事的先河不能开,否则后患无穷。

孙交和赵璜出宫去了,杨廷和与蒋冕则返回内阁值房。

只剩下蒋冕跟杨廷和独处,蒋冕直接问道:“你应该能料到志同他不肯配合吧?在我看来,介夫你应该更倾向于答应陛下条件。”

杨廷和道:“你是想问我,为何没有直接允诺陛下?”

蒋冕苦笑了一下,他正是想问这个,却又不好意思开口。

作为正统文官,到了他们现在的身份地位,哪里能跟普通人那般任性妄为?就算双方条件都谈好了,互相都觉得满意,也不能把话说得太过直接,现在孙交违背了杨廷和的意思没有答应下来,其实换一种方式来说就是替杨廷和回绝了皇帝。

对杨廷和来说,接受也可,不接受也可,反正以后还有机会阻止皇帝开矿,西山煤矿迟早会落到朝廷管控中。

杨廷和叹道:“我是怕,此等事愈发增多,今日与陛下谈妥了一件事,那回头是否每一件事,陛下都会开出相应的条件,把朝堂当成市井扯皮的地方?难道过往的规矩不应该遵守吗?”

蒋冕点头,算是接受了杨廷和的说法。

若是先前接受了,那是因为双方条件谈妥;若是不接受,那就是不能开此先河,让皇帝以后继续讨价还价。

翻来覆去,好像都挺有道理。

这世上的事不都是如此么?

利益得失,也是要从不同的角度来区分的。

蒋冕道:“可要是陛下执意要推进修造什么火车、铁路呢?”

杨廷和摇头道:“我问过懂行的人,得知光是钢铁一项,耗费就无比巨大,光靠永平府的铁矿产出,绝对不够用。或许陛下要将铁矿和煤矿同时交给户部,就是想从户部仓房中提取物资协助修造火车,皇帝的用意不简单啊。”

蒋冕问道:“你是说,陛下是以小博大?”

杨廷和没正面回答这问题。

皇帝毕竟没明面上这么做,如此揣测对皇帝多少有些不敬。

当臣子的,心里怎么想,也不是说非要讲出来。

杨廷和对蒋冕,多少也有一些防备。

上一篇:国姓窃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