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第602章

作者:天子

先不说这官职卖不卖,就说现在礼部是杨廷和控制,就算毛澄退下去,杨廷和会容许一个非其派系的人执掌礼部?

找罗钦顺上来,也是因为此人乃理学大家,跟王守仁的心学一直都在博弈,且一度不分伯仲。

这样的人在朝堂和文坛都有名望,再加上坚守大礼议的一些原则,才会被杨廷和安排接替毛澄。

你黄瓒就算当官声名不错,但在文坛和礼教方面有何建树?

凭什么由你黄瓒来当礼部尚书?

“不行。”

朱浩笑着摇摇头。

很明确告诉苏熙贵,别想了。

“哎呀,鄙人想想也是,那位罗尚书,在南京一向有才名,且清高孤傲,倒是跟杨阁老性情相近,或是主持礼部的不错人选。但若是把朝中谁调去南京,或是让旁人来当这个礼部尚书……”

直接由黄瓒来当礼部尚书不行,那可不可以变通一下?

比如说把京师六部中某个尚书调去南京当吏部尚书,而把其位置空出来交给黄瓒?

再或是找孙交等人来当礼部尚书,把北六部某个尚书或是左都御史的位置让给黄瓒?

朱浩笑个不停。

苏东主你真会玩花样,不过黄瓒有你这个善于谋划的小舅子,当真不易,难得你苏熙贵这么为你姐夫着想,总之不管怎样,都想为黄瓒找个北六部的尚书来当当是吧?

“急什么?你觉得杨阁老在朝还剩几天?为何这么着急呢?”朱浩笑道。

苏熙贵叹道:“不急不行啊,就算未来杨阁老真的致仕归乡,朝中留下空位,但那也不一定就是黄公的啊。黄公之前遭受的非议太多,听说眼下还有人暗中攻讦他……朝中那些忠的奸的都将黄公当仇敌,还是早点上去,比守在原位上等候好许多。”

黄瓒因为通过跟朱厚照走得近,为朱厚照办事而上位。

加上黄瓒跟王琼、王宪和陆完等人都有交情,跟钱宁、江彬、三张等奸佞也有往来,这就让黄瓒成为朝中很特殊的存在。

到现在,黄瓒之所以还没有从其位置上退下来,更多是因为当初黄瓒的南京户部尚书职位是杨廷和出面斡旋的,当时杨廷和也有意把一个能人调到南京,欣赏黄瓒的才能而不欣赏黄瓒的人品。

后来杨廷和想对南京官场出手时,被朱浩协助朱四把路给堵上了,到现在南京官场的变动都没有涉及到太多党争的因素。

黄瓒才得以留任在南京户部尚书。

或许黄瓒和苏熙贵都知道,若是黄瓒不能早点上位,等新皇彻底掌握朝政后,或许黄瓒会因为是杨廷和举荐提拔之人,而被一并清算,就算朱浩会出面,但朝中还是会有很多人把黄瓒当成杨廷和同党。

党派这东西……

很多时候没有清楚的界限。

黄瓒明明不可能投靠杨廷和,但就因为其升南京户部尚书跟杨廷和有关,别人也会把他归类为杨党。

朱浩正色道:“这么说吧,杨阁老致仕之前,孙部堂或提前致休,或更进一步,北户部尚书或是北兵部尚书中,必会给黄公留一席之地。”

“啊?”

苏熙贵没想到朱浩的回答如此“直接”。

先前只是画大饼。

这次是直接摊牌了。

苏熙贵大喜过望,急忙道:“若真是如此的话,二十万两白银,必当送到小当家手上。”

朱浩等于是卖了个兵部尚书或是户部尚书的官缺,得益二十万两。

要么怎么说苏熙贵出手就是大方?

先前苏熙贵来京师,送礼时只提黄瓒一句,连政治目的都没有,就送出去七八万两银子,现在朱浩真要帮黄瓒把北六部尚书的空缺给搞定,他送二十万两好像也不是太多。

但其实不少了。

换作别人,别说是二十万两,连两千两都未必能拿得出来。

就比如说孙交,孙交的家底加起来,可能连一千两都不到,京城的宅邸还是朱四给安排的,连个京师的宅子都买不起呢,而京师一个官员所住的普通三进院宅子,就算地脚不佳,至少都要一千两银子以上。

苏熙贵这就等于是,一次拿出二百栋左右的京师宅院,换黄瓒北六部的尚书之职。

毕竟黄瓒本身就是南户部尚书,调任北六部尚书不算是超越规制,甚至只能算是平级调动,就这样还肯拿出这么大价钱来疏通,足见苏熙贵和黄瓒对于这个北六部官职的热衷。

黄瓒这辈子做官,钱财和名声都得到了,唯独没得到他梦寐以求的北六部尚书职位。

这也是不同人当官,目的也不同,黄瓒可能就是为了身后名而在努力。

“好,那我先给你记下了,你这银子不是给我的,而是给陛下的。”朱浩道,“不过我丑话也要说在前面……”

苏熙贵有些紧张,连忙道:“请讲。”

朱浩道:“这么说吧,黄公若是当了北六部部堂,或就是仕途的终点了,前后任期或不会超过两年,毕竟黄公是在新老交替的多事之秋上位,就算陛下和我多加维护,也难抵挡朝堂滚滚向前的洪流。”

“哦,明白。”

苏熙贵本来还担心黄瓒上位有麻烦。

听了朱浩的话,他也就放心了。

本来也没指望黄瓒能在北六部尚书多干几年,能当个一两年北六部尚书,对黄瓒来说便已知足,而对他苏熙贵来说,也算是完成使命。

之所以说是使命,因为苏熙贵做好准备,以后要全心全意投靠朱浩做事。

黄瓒?

那都是过去式了!

第791章 惹一身骚

毛澄致仕的事终于定了下来。

对于毛澄的致仕,杨廷和很不情愿,虽然这两年毛澄在很多事上并不是完全听从杨廷和的安排,但到底有毛澄在,朱四一直都没有再在大礼议之事上做文章。

现在贸然换个礼部尚书上来,谁知道小皇帝会不会再整出什么幺蛾子?

但毛澄是病休。

病也的确很严重,以至于没法上朝。

本来毛澄乞老归田得到准允后,应该回南直隶故乡,但因为病情严重,不良于行,只能暂时留在京师。

继任毛澄礼部尚书的人也定好了,果然是南京吏部尚书罗钦顺,此人尚且还在来京师的路上。

毛澄离开朝堂后,朱四果然蠢蠢欲动,几次跟朱浩商议看看是否能提早在大礼议上做文章,似是想以大礼议把杨廷和给逼走。

不过朱浩不断安抚朱四,让其平心静气,安心等待杨廷和离朝。

……

……

四月中旬一天。

工部尚书赵璜带着一份书折,连夜前去杨廷和府上拜会。

因为赵璜在朝属于中立派系,本身工部也没有卷入到朝政纷争中去,赵璜作为六部尚书中地位最低,在朝中的存在感甚至还不如左都御史金献民。

这次他来找杨廷和,是他得知了一件离奇的事情。

杨廷和在自家书房接见了他。

赵璜把书折打开,却是一张图纸,画的正是火车沿着铁轨轰隆隆向前的场景,而此物是工部从西山煤矿那边得来的誊抄本,上面详细描述了有关火车运行的情况。

“……中堂,在下听闻,此事陛下已暗中布局多年,听闻此物力大如牛,可一次装载上千石粮食,一次能运走上百人。此物需要以下面名为铁轨的东西支撑,不分寒暑皆可运作,却是工部自始至终都未参与其中。

“如今铁轨已铺设十数里长,从矿窑的人传来的消息,说是朝廷打算将此物从西山铺设到京师,与运河相连……”

赵璜不得已才来找杨廷和。

因为这件事,是小皇帝搞出来的。

在赵璜这个工部尚书看来,朝廷搞了一项大工程,却没有跟工部打招呼,等于是把工部当成透明的。

看这架势,分明是劳民伤财的大型工程,皇帝不跟工部打招呼是几个意思?

分明是不相信工部!

这种事若是被外人知晓,还以为他这个工部尚书暗中帮皇帝做事,故此赵璜不得不跟杨廷和解释清楚,讲明此事与他无关的同时,也希望杨廷和能叫停这件事。

赵璜可不希望以工部的名义,做危害朝廷的事。

搞什么火车?

大明以前没这玩意,想来以后也不需要。

杨廷和眉宇间呈现出一股匪夷所思的焦虑,道:“你能确证,真有其事?”

杨廷和其实不怎么相信。

西山开矿,就算再折腾,也不过是几个矿场的事,居然要弄一种这时代从没出现过的交通工具?

看样子,好像还得开山铺路,如此必然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这些就算只是前期准备,估计耗费也要超过十万两,甚至能到几十万两。

皇帝再怎么任意妄为,想搞这个,哪儿来那么多钱?

赵璜叹道:“派人去查过,应该没错。”

杨廷和琢磨半晌,没理清这其中到底有什么门道。

皇帝在他杨廷和还在朝的时候,就整这些不靠谱的东西,可不可以说,其实这又是某种针对他杨廷和的障眼法?

杨廷和总要把碰到的事跟自己牵扯起来,因为他知道,自己在朝一天,皇帝的主要目标都集中在他一个人身上。

杨廷和问道:“那……工部是否有可查账目?”

赵璜摇头。

“户部和内府,可有消息?”

杨廷和继续问。

赵璜仍旧摇头,但做出补充:“不知。”

赵璜当个工部尚书,工部账目能整理清楚就算不错了,还能管到户部和内府?

再说现在孙交强势崛起,谁知道这件事会不会是孙交在背后相助皇帝完成?但若是孙交参与其中,银子必然要从府库出,问题是但凡有超出一般用度的额外开支,杨廷和怎会完全不知情?

事情太过离奇,让杨廷和琢磨不出其中诀窍。

“你去问问孙志同。”

杨廷和好似下令般,对赵璜道,“若他也说不知,再于朝堂上论。不然……或只是雷声大雨点小,耗费不了多少帑币,也就无须小题大做。”

……

……

杨廷和非常小心谨慎。

在不清楚小皇帝到底搞什么名堂前,他不会贸然跑到朝会上跟皇帝争论,若叫停不当,到时再被皇帝给顶回来,那他杨廷和又要丢面子。

只是看图纸,觉得工程量大,但事情如何谁也不知,毕竟只是铺设了十几里路,从图纸上看其实也就那么回事,没见过实物,谁知道是个空壳子,还是有真材实料?

就连铁轨的宽度,杨廷和这样动笔杆子的也没有太过直观的感受。

赵璜于是在杨廷和授意下,连夜去拜访孙交。

孙交本来都已经入睡,被赵璜贸然驾临给打扰好梦,还不得不起床待客。

“廷实,你深夜前来,到底为何事?不会是为了皇后父亲府宅之事吧?”

孙交年老体衰,好不容易入眠却被人吵醒,难免有些起床气。

最近工部有一件重要差事,那就是在京师营造皇后父亲陈万言宅院。

由于是按照伯爵府邸规格建造,耗费银钱不在少数,先前赵璜以工部尚书身份跟皇帝争论过,请求降低规格,或是以现成的宅院进行改造,但皇帝一概不听,故孙交自然以为赵璜是为此事找他援手。

赵璜拿出给杨廷和看的图纸,问道:“志同兄可知此为何物?”

孙交打眼一瞧,什么鬼?

但稍微一琢磨,赵璜大晚上跑来,只为了问他见没见过这东西?

有猫腻!

孙交不正面作答,反问道:“你既来问,想来是你是知悉的?”

赵璜不做遮掩:“此乃陛下命人在西山修造,说是要以此来连通西山和京师,将西山的煤炭运到京师,并以运河船只运往江南。”

“呵呵。”

孙交一听释然了。

上一篇:国姓窃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