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第60章

作者:天子

“后来,郭靖怎样了?”

京泓一看朱三他们没回来,不由想继续听故事。

朱浩道:“说好了中秋回来再讲,不能食言,好好学你的吧。”

……

……

下午没再见到朱三。

太阳西斜时,陆炳跟着他老爹陆松来到书舍。

“你们可以走了。”陆松前来传话。

京泓“哦”了一声,把手头的书本放下,起身要走,却见朱浩笑盈盈走向陆松。

“陆典仗,明儿就是中秋,既然今天先生不来,为何不让我们早点回家?”朱浩问道。

陆松瞪了朱浩一眼,没回答。

陆炳则带着几分兴奋问道:“爹,今年我是不是也能往家里带东西了?”

陆松还是不答。

等回到西院,朱浩发现自己和京泓住的屋子外,摆着两个竹篮,竹篮里放了很多东西,应该是王府送给伴读的过节礼物。

陆炳兴奋过去看,被陆松一把抓回去:“你的那份,我已经让你娘带回家了,回去就能看到。”

“好耶。”陆炳很高兴。

自己小小年岁,虽然在王府没赚到俸禄,却已开始往家里带东西,小孩子挺有成就感。

陆松道:“你们进去收拾妥当就可以回家了。”

说完陆松也不盯着,跟侍卫交待一下,便先一步带儿子走了。

……

……

朱浩和京泓各自收拾东西,他们对竹篮里有什么也很好奇。

看过后,发现其实并不是多金贵的东西,有熬制八宝粥的一些材料,五谷杂粮合起来一袋子,另外是一些咸鱼干,再就是两块墨台,几只毛笔,另外用包袱包着一些咸鸭蛋和熟鸡蛋。

最后,就是月饼了,有八块,什么包心尚不知。

“王府待遇真不错。”朱浩笑着说道。

京泓抬头看了朱浩一眼,他很想说,这还叫不错?

平时你吃的都比这个强。

朱浩道:“我先回家了,你走不走?”

“走!”

京泓也不想在王府久留,匆忙收拾完毕就跟朱浩一起出了王府。

路上侍卫看到俩小孩都没理会,此时还有人往王府里搬东西,显然这些东西并不是王府买来准备下发的,而是外人送给兴王府的礼物。

即便兴王府平时跟地方官绅有少来往,但逢年过节官绅礼数上还是要做足的,这也是惯例,毕竟以兴王府超然的地位,如果存心滋事会引发地方动荡。

尤其那些家底殷实的官绅,最怕被强权巧取豪夺。

兴王府在安陆地方上名声不错,一来是朱祐杬为人和善,再就是王府长史袁宗皋待人谦和,即便王府中有一些宵小,可有人压着他们就不敢轻易生事。

相反一些藩邸存在的地方州府,则不一定会如此太平,最显著的就要数南昌的宁王府。

“朱浩,我们要不要去听听书?”

京泓出王府后,并不着急回家,想去书场看看。

朱浩摇摇头,发出警告:“京泓,我得提醒你,散学后早点回家,这样才不会被家里面发现我们逃夜的秘密,如果非要听书的话,不如晚上邀约家里人一起去,就说在王府听到王子说书场那边很热闹……”

这算是经验之谈。

小孩子贪玩好耍是天性,可问题是家里人都知你现在要回家,一旦时间对不上,你怎么解释?

京泓似懂非懂地点头,二人在街口作别。

朱浩没走出多远,就见知县衙门的衙差前来接京泓,显然兴王府提前通知县衙那边说下午孩子会早些回家,或许朱浩的地位不高没人管,但京泓作为县尊的儿子,若是出事,王府方面也不好交待。

若是京泓跑去听书的话,会跟前来迎接的人错过,回去后真不好解释了。

……

……

朱浩回到家里。

铺子很热闹,有不少街坊前来选购过节物品。

中秋乃是四大传统节日之一,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风俗,再加上秋收刚过百姓手头有余钱,自然会来买一些东西欢庆节日,平时冷清的铺子生意明显转好。

“小浩,你娘在后边等你。”

正在柜台后算账的是李姨娘。

朱浩提着篮子往里走,听到外面的大妈在议论:“朱娘的孩子?这么大了?听说现在在王府做事?真厉害。”

朱浩很想说,谢谢夸赞。

进到院子,见朱娘和朱婷正在那儿摘菜,马上要过节,家里在提前做准备。

“你姨娘的手割伤了,这两天不能沾水,就让她在柜台前支应,我过来做点活……小浩,这是什么?”

朱娘很和善,没有因为自己是大妇而李姨娘是小妾便以大欺小,丈夫不在了,二人在世俗枷锁中没法再出嫁,以后就是相依为命的姐妹。

朱浩道:“是王府发的过节礼,里边有月饼和咸鸭蛋……小婷,你要不要吃?”

朱婷眼前一亮,转头去看朱娘。

朱娘笑道:“跟你哥进去吃吧。”

“娘,我帮你。”

朱浩把东西放下,就要坐下来帮忙。

朱娘连忙摆手:“你在王府读书很辛苦,这些活让为娘来做就行……小婷,你也进去吧,小浩如果有闲暇就教你妹妹认字,她很聪明,学习很快。”

对朱娘来说,儿子是读书人,将来有大出息,这时代君子远庖厨的理念根深蒂固,朱娘不想因为要让自己减轻些负担,而令儿子做出任何折损读书人体面的事情来。

当天并不是中秋,但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团圆饭。

朱娘很高兴:“今年咱终于稳定下来,银子有了,小浩也开始读书了,以后咱家一切都会好起来。”

朱浩道:“娘,既然咱有了闲钱,先不忙做别的,请个丫鬟回来吧?”

第72章 大少爷

“丫鬟?”

朱娘和李姨娘对朱浩的提议觉得很奇怪。

朱浩点头道:“是啊,咱也不用签什么卖身契,就找城外小门小户的姑娘回来,要手脚勤快的那种,每个月给俸禄,让她帮家里搬抬什么的……娘,我们有了银子也该学会减轻自身负担,如果太过辛劳的话……你和姨娘身体累垮了,那咱的日子还怎么好得起来?”

朱娘一时沉默下来。

之前她为了节省银子给儿子读书,还要应付朱家那边的盘剥,就算再苦再累咬牙也要把这个家撑起来,每一文钱都要用在刀刃上,事事亲力亲为,根本就没想过请人的事情。

可现在被儿子提及,连她自己也觉得很有道理。

眼下家里条件好了,生意又很忙,虽然儿子有很多时候不在家,但总靠两个女人把生意和家务一肩挑,的确难为人了一些。

李姨娘道:“浩少爷,不必请什么丫鬟,家里的活计不多,我能应付过来,让夫人好好打理生意就行……这几天只是出了点状况。再说,如果真忙的话,不是可以请邻里过来临时帮忙吗?”

似乎李姨娘觉得有点不好意思,要不是她的手割伤,家里也不会窘迫到要找丫鬟的地步。

“娘,只有家里安定,我在王府读书才放心,何况咱日子过好一些,别人反而更加愿意来照顾咱的生意呢。”朱浩笑道。

朱娘不解道:“这是为何?”

朱浩笑道:“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我们请了丫鬟,会让人觉得咱日子过得好,做生意也更实诚,所以前来光顾的客人也更多……再说娘和姨娘都只顾着生意,小婷怎么办?她也需要人照顾一下。”

“不……不用……”

朱婷怯生生地道。

朱娘本来没下定决心,但看朱婷年岁小,平时已在帮大人做事,小小年岁就要承担部分家务。

如果家里条件还跟以前一样困难,那也没办法,但现在生活状况明显有改善,还这么刻薄孩子,就显得太过吝啬了。

“好,就听小浩的,明日出城请个丫鬟回来……”

朱娘做出决定。

朱浩笑道:“娘,我也跟去看看,最好一次请俩,一个负责打扫院子,浣洗衣物,一个负责帮忙烧火做饭,娘和姨娘专心照顾生意就好。”

……

……

一家人其乐融融。

可第二天清早,老太太朱嘉氏便趁城门开启时进了城,直奔小院而来,把朱浩叫过去问话。

这次朱浩没打探到更多消息,朱嘉氏听完有些不满意,但无可奈何,没过多久便黑着脸离开。

“你祖母说什么了?”

朱娘刚才没被允许入内,很怕儿子被婆婆欺负。

朱浩道:“就是问我在王府的经历……这次回去我没遇到什么特别的事,王府对我的戒心依然很重,我如实说了,然后祖母就走了。”

朱娘将信将疑地点了点头。

对于儿子进王府当伴读,她始终心存顾虑。

当天上午,于三驾着马车到米铺接上朱娘母子,出城招募丫鬟去了。

于三昨晚就得到通知,今天一早就派人到村里知会,此刻早有几个老婆子等候在村口的大树下。

朱娘让儿子留在马车上,自己跟着几个婆子进村找村老说事。

介绍村里的少女到城里有钱人家做丫鬟,村里一直都有人做,不过都是直接签卖身契,现在却是雇请一个回去做长工,除非是没出嫁的,不然只能找寡妇,所以找村老是最稳妥的选择。

“浩哥儿,这两天书场生意太好了,不过麻烦事也跟着来,有人跑到咱的摊子收税,衙门那边也有皂隶过来收保护费,烦不胜烦……”

于三神色间多有无奈。

以他的关系网,可以防止地痞流氓跑来捣乱,但遇到有官方背景的地保甚至就是衙门的人,他就没办法了。

别人看到你赚钱,肯定会想办法从你身上盘剥一层。

朱浩道:“就算我们盘个铺子开书场,结果也不会好到哪儿去,该敲诈还是会敲诈,只有按规矩给钱……回头我再想想办法!”

虽然朱浩是已故锦衣卫百户的儿子,家族还有个当锦衣卫千户的祖父,但别人根本就不知他是书场的幕后老板,而且就算知道了也很清楚他母子跟家族关系不善,难以借到势。

朱浩本想拉陆松入伙,以兴王府的威风压制地方,可惜陆松拒绝了,现在看来必须想办法托关系给这个书场撑撑门面。

“对了,还有别的说书人专门跑来咱的书场听故事,拿纸笔记录下来准备回去讲,巡场时我要是发现了会立即赶人,不过有些人脑子特别好使,多听几回就记熟了,防不住啊……”

生意好,哪儿都被人惦记。

有人上门摊派苛捐杂税,还有人想抢生意。

朱浩想了想道:“这样,你在书场旁边多搭建几个棚子,然后去拜访一下城里那些说书的,邀请他们到我们书场来说书,我会给他们不同的说本,每日在不同的棚子里说书。

“以我们说本的质量以及更新速度,想来会吸引不少人,相信要不了多久安陆地界便只有咱一家说书……以后城里人要听书只能到我们西大街的书场来,如此也可避免恶性竞争!”

朱浩只能拿出个临时解决方案。

于三看起来机灵,但毕竟没有做生意的经验,所以遇到麻烦才会手足无措。现在朱浩出主意,于三只需要负责具体实施,脸上愁容尽去。

至于效果如何,只能实践过才知道。

就在这时,朱娘出来了。

“娘,刚才为什么不让我跟着你进村子?”朱浩没有继续跟于三说话,到了朱娘面前,“丫鬟找到了吗?”

朱娘道:“村里大姑娘小媳妇儿多,你终归是男孩子,不方便……我们回城吧,晚些时候村里就会把应选的丫头送进城……”

朱浩面带讶异之色:“没现场敲定?”

于三提醒道:“村里的丫头,但凡没出嫁的,多半都在帮家里干农活,现在正是秋收时节,粮食虽然抢收下来了,但还得忙着晾晒,翻地和种菜,家里活实在太多,恐怕要等手头的农活做完才会让人进城应选。”

上一篇:国姓窃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