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第589章

作者:天子

当众赞叹杨廷和的本事,其实也是在说,先前的朱鸣阳和唐寅就是俩混子。

这么浅白的案子,居然都搞不定,不是给朝廷丢人吗?

刑部尚书林俊出列,这次他语气平和了许多,直接建议:“陛下,既然此事已查明,的确系子虚乌有,便请陛下下旨,将结果昭告天下,若再有人寻衅滋事的话,应当拿下法办。”

“言之有理。”

朱四颔首道,“朕看来,此事若由锦衣卫或是刑部出面,恐怕会激发士子的逆反心理,要不这样吧,让顺天府的人出面张贴告示……诸位卿家以为如何?”

林俊没意见。

在场其他大臣也没意见。

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

……

……

看起来杨廷和主动替皇帝分忧,亲自出马解决了一次士子对京试的信任危机。

刚开始有很多人觉得,皇帝在背后推波助澜,但以结果论,皇帝在平息谣言这件事上,出了不少力,光是一直用心帮忙调度,以及在关键时候找锦衣卫为杨廷和撑腰,都体现出新皇对于君臣嫌隙弥补的诚意。

以至于到现在事情结束,朝中再没人怀疑这件事跟新皇有什么关系。

诚然先前之事,是打击到了杨廷和的名望,但也不能说新皇是得益者,就是新皇派人干的吧。

若真是新皇所为,那就直接搅浑水什么都不做就行了,为什么要帮杨廷和呢?这不是帮政治对手解除危机吗?最后还让民间的士子觉得,新皇偏袒杨廷和,连同新皇在内也一并恨上了?

这么做对新皇有什么好处吗?

很多人看来,皇帝此举真有明君圣主之风。

事情结束,杨廷和出了奉天殿,驻足长长地呼出一口气,一群人已围了过来跟他恭贺。

朱鸣阳也苦着脸,凑上前向杨廷和诚恳认错:“是在下无能,未能及时平息谣言,还要劳烦中堂您亲自出马。”

杨廷和点点头:“无妨,你已经尽力了。”

朱鸣阳显得很遗憾。

这次的事没做好,为他以后升迁留下了巨大的隐患,连一群普通士子都对付不了,还引起哭庙这种大规模的抗议行动,把首辅杨廷和给卷了进来……你这样的人不外调地方当个小官,真是对不起那些兢兢业业干活的人。

蒋冕笑道:“这次的事,其实更多是需要内阁大员出面调停,无关他人对错。”

这算是为朱鸣阳开脱。

朱鸣阳拱拱手,对蒋冕伸出援手表示感谢,头也埋得更低了。

蒋冕又望着杨廷和:“看来陛下是诚心相助啊。”

站在蒋冕的角度,先前对皇帝的一些猜测,真是小人之心。

可在杨廷和看来,事情真没有那么简单。

从头到尾皇帝都没有卷入其中?

背后没有捅刀子?

那先前为何会主动召见他并谈及平息谣言之事,还假模假样让他派人跟唐寅一起查?难道先前哭庙之事,不正是因为朝廷表示出了关心,才酿成那般局面?

当时杨廷和觉得自己受了小皇帝的利用,还在儿子面前大发雷霆,可现在结果出来了,却发现误会了小皇帝?

杨廷和的政治思维,终归要比蒋冕高出一大截。

这反而不涉及当局者迷的问题,正因为杨廷和是当局者,先前感受到被皇帝耍弄而出离愤怒,现在结果出来,众人一边倒认定皇帝大仁大义,他才觉得其中有问题。

因为在这件事上,吃亏最大的人还得数他杨廷和。

小皇帝看起来一直都在偏袒,但其实不还是在利用他?

只是比皇帝单纯害他,要高明太多,先在背后捅刀子,再给你包扎伤口,让人觉得皇帝大仁大义……

这心机和手段,是刚当皇帝两年都不到,不过才十七岁少年郎能干出来的事情?

越想杨廷和眉头皱得越深。

……

……

无论怎样,会试风波结束,接下来就是确定殿试的时间和流程。

因为这算是朱四登基之后第一场正式的考试……

先前那届,毕竟朱四只主持了个殿试,这次朱四才算是从选才到用才,是他一把抓的一届,因而朝廷上下分外重视。

还因为一个原因,这也是杨廷和全面主政后,第一次会试、殿试连考。

先前闹出偌大的风波,不也因为他杨廷和在朝的声望下降,而录取的贡士中又有很多是他杨廷和的人?

可以说,没有杨廷和主政,那些士子不会闹事。

没有杨廷和的声望下降,士子也不敢闹事。

杨廷和敏锐地感觉到,正因为他在朝的影响力大不如前,才两年都不到,君臣间矛盾都已闹到街知巷闻的地步,再加上新皇在理政方面展现出的才能屡屡碾压他杨廷和,才导致现如今的局面出现。

杨廷和能感受到一股自己在朝日暮西山的气息。

“父亲,这几天儿到民间查探过,议论此事的人的确少了很多,现在也有人出来为父亲辩解,说此番乃是小人在背后攻讦,离间陛下跟父亲间关系所致……”

杨慎作为杨廷和安排在朝中的棋子,此时需要查探一下读书人事后的反应,自然还是杨慎亲自出马比较好。

至于杨惇,现在正忙着备考殿试呢。

杨廷和点头:“这就好。”

书房内,杨廷和手里拿着不少外地官员写来的信函。

按照一般道理,即便作为首辅大臣,也不应该过跟下面的官吏有私下往来,但这却是杨廷和巩固朝堂关系的一种手段,但凡权臣,都需要建立自己的党派政治,跟下面的官吏建立起一条稳固的通讯联络渠道必不可少。

杨慎道:“那父亲,今上在这件事上,到底扮演了如何角色?他……是否真在暗中谋划和推波助澜?”

杨廷和低头继续看信,漫不经意道:“此事与你无关,毋须多想。”

杨慎正是因为想不通,才来跟父亲求证。

他清楚记得,父亲先前好像觉得新皇就是这件事的始作俑者,怎么到现在,外面现在反而开始一边倒地议论皇帝偏袒杨廷和?

难道皇帝不应该抽身事外,等着隔岸观火看热闹?

这件事,好像皇帝也是受害者,为了帮杨廷和,而被士子给盯上了。

“父亲,马上要开始春讲了,儿请求以后不入宫侍讲。”杨慎道。

杨廷和听到这里,不由抬头打量儿子,皱眉问道:“为何?”

杨慎道:“儿自觉才能不及,应该让那些学士多去,儿要潜心研究学问。”

杨廷和本来想利用杨慎对小皇帝施加影响,不敢多倚重李廷相、丰熙这些侍读、侍讲学士,毕竟人心隔肚皮嘛。

但可能在某些事上挫伤了杨慎,以至于杨慎做事积极性不高,现在更是在他面前打起了退堂鼓。

“此事回头再说,为父还有旁的事要做。”

杨廷和皱了皱眉,“你要记得,你是杨家子,做事不能任性妄为,否则跟你弟弟一样,哪怕考中进士,一点小事就会惹人非议。下去吧。”

杨廷和没有直接安慰儿子。

更多是在警告杨慎别乱来。

一个熊小子,你年岁不大,脾气还不小,先前对你冷漠一点,你就要造反?

真把自己当盘菜?

没有为父罩着你,你在朝算个屁啊。

封建礼教浓厚的家庭,当父亲的往往就是这样,不是开导儿子,而是拿出威仪逼迫儿子往自己规划的道路发展。

因为没有任何一个成功的父亲会觉得,儿子比自己强。

但时代却是在不断进步中。

杨慎脸上的肌肉微微抽动几下后,行礼告退。

他跟父亲内心的距离,已是越拉越远。

第774章 自恶名声

殿试时间不变,仍旧是三月十五。

距离殿试还有几天时间,但朱浩十天的假期已正式结束,如往常一般,回到翰林院继续当他的史官修撰。

回来后本以为又会被杨慎缠着,毕竟先前苏熙贵的事还没了结,可能先前他在家里照顾老母亲,杨慎不好意思登门打搅,可这次回来,却没见到杨慎本人。

余承勋倒是安如泰山一般继续在他的位子上做事。

此番升迁侍讲,与他余承勋可没任何关系。

“……你问用修?他最近都忙着家事,没时间过来坐班,已跟丰学士打过招呼了。”余承勋道。

朱浩这一问才知道,原来杨慎最近也偷懒没来翰林院应卯。

朱浩往四下看了看,面对空旷的修撰房,摇头叹道:“这翰苑的差事,到底多么悠闲?为何同僚总是难相见呢?”

余承勋用奇怪的眼神打量朱浩:“敬道,你这是第一天到翰苑?你自己不也经常不在……还有这心思感慨呢?喏……这里正好有几本史书,你给看看,帮忙整理一下。”

难得见到差遣得动的人,余承勋便想把手头的活交给朱浩来做。

朱浩一耸肩,推脱道:“抱歉,连续在家休息十天,积累下不少活,我这边也挺忙的,回头吧……回头我一定帮你。”

……

……

谁都会偷懒。

无论哪个衙门,偷懒都是门大学问。

还没到中午,便见到翰林院中人已三三两两往外去,脚步匆忙,似乎各自都有什么重要差事一般,其实就是去各种地方赴宴……

现在京城殿试还没举行,贡生以及尚未离京的落榜举人,会设很多饭局,这种饭局一般都在中午举行,翰林院的翰林作为大明读书人清贵的典范,自然就成为京师官员中受邀最多的存在。

尤其那些涉及地域的聚会,都会试着请各自省份、府、县在京的翰林,叫上一起吃饭,既是为了认识一下攀附关系,也是为将来能巴结一位潜在的高官做准备。

举人嘛,已算跻身士族阶层,身价地位提高后,就想做点巴结权贵之事。

可京城那些高官,他们基本没门路攀关系,可翰林院基本是一群清闲没油水苦逼哈哈的贵人,其中部分将来的前途还高得吓人,自然就成为了结交成本小,未来收益却高的群体。

就看谁眼光准,能巴结到一个未来的阁老或者部堂,甚至能巴结个首辅。

“我这边有川蜀之地的宴会,你去不去?”余承勋也要去赴宴,临走之际,想叫上朱浩一起。

无论朱浩先前做过什么,至少在余承勋看来,朱浩是“自己人”。

再说以往坑朱浩的地方也不少,找个机会请朱浩吃顿饭,还是借花献佛,不请白不请。

朱浩摇头苦笑:“我既不是川蜀人,也从未去过川蜀,怎么跟他们攀谈?怕是你们的方言我都听不懂,还是……不去了。”

“呵呵。”

余承勋笑道,“也没多难,看你就是不善交际,这不是什么好事。算了,这次不去也罢,回头有一次宴席,你非去不可,不要推搪啊。”

朱浩问道:“可是杨家二公子考中进士后的宴席?”

余承勋一怔,微微惊讶:“这你都能猜到?不过也是,用叙他马上就是进士了,以后用修和用叙兄弟二人在朝,或能做不少事,你……也不知到时用叙是否能进馆,以他会试的成绩,只怕进馆或有不足。”

杨惇虽然取中贡士,但想考一甲,或是选中庶吉士,以其成绩并不是容易的事。

但谁让他老爹是杨廷和呢?

若是没有这次会试风波,杨廷和暗地里安排一下,让其补个庶吉士,也不是不可能,但他年岁毕竟不小了,三十多的样子,加上其会试成绩不好,在外的名声也过于放浪形骸,自然不适合来翰林院这种修身养性之所上班。

“回头叫你,先走了。”

……

……

余承勋离开后,修撰房内只剩下朱浩一人。

朱浩继续修《武宗实录》,但以其修撰身份,只能帮忙整理文稿,真正要校对选定哪些内容可以作为大事记录之用,这得要学士级别的人才能拍板。

一直过了午后。

还是没人回来,朱浩这才收拾心情准备回家吃饭,下午他就不留在翰林院。

上一篇:国姓窃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