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第547章

作者:天子

“这……”

蒋冕和毛纪对视一眼,二人眼神中都多少带着些许不理解。

其实这就是格局了。

杨廷和在朱四登基后,一直采取的是强硬但不失委婉的方式去跟小皇帝沟通,看起来杨廷和很强势,但其实在大礼议、人员调度等方面,杨廷和表现出了极高的涵养,明知跟小皇帝死争到底会破坏君臣间和谐的关系,所以在很多事上都选择妥协。

自打新皇登基开始,从六部尚书的任命,以及对王琼陆完等人的定罪,还有让袁宗皋入阁,对唐寅入朝之事的妥协……

每一件事上,杨廷和都是多少有些利益损失的,也就是说,杨廷和不是那种为了强硬而强硬的人,他懂得审时度势,心胸豁达,乃是个会做实事的权臣。

这也是为何历史上杨廷和在朝时,即便跟朱四矛盾重重,却能得到善终的根本原因。

当然君臣间还是会有一些不可调和的矛盾,先前杨廷和表现最强硬之事,就在于拍卖煤矿、征收矿税,当时杨廷和也是觉得自己被小皇帝给戏弄,本来可以跟小皇帝好好商量,后来干脆以硬碰硬的方式逼迫小皇帝收回成命。

但最后还是“各退一步”,小皇帝放弃继续拍卖煤矿,但杨廷和也同意西山继续开采煤矿……双方没有闹到彻底撕破脸的地步。

这次的事。

杨廷和也是体现出极高的政治涵养。

其实这也是他内心选择妥协的结果。

相比于让杨一清回朝入阁,杨廷和更能接受刘春入阁,虽然刘春不是自己派系的人,但至少是正统翰林学士出身,在朝的声望也不低,刘春入阁之后也还难撼动他杨廷和内阁首辅的地位。

可若是杨一清入阁,那情况就大为不同,杨廷和承担不起这最坏的结果,所以只能选择妥协,选择答应听小皇帝的建议,把刘春给安排进内阁。

……

……

毛纪和蒋冕多少也听说过杨一清要回朝的事,但因为杨廷和没明说,他们只能猜测,可能与之有关。

等翌日再朝议时。

由内阁次辅蒋冕走出来提议:“陛下,臣也认为,以翰林学士刘春入阁,较为妥当,他在朝日久,掌诰敕之事一向都中规中矩,严守大明法度……”

一上来,由蒋冕代表内阁对刘春吹了一顿彩虹屁。

内阁人员出来表达态度,这事就变得很微妙了。

本来很多杨廷和派系的,准备继续出来据理力争,表明刘春入阁之事有多不适合,再论断一下丰熙和石珤入阁有多少好处……毕竟石珤也做了几个月的吏部尚书,从吏部尚书退下来当了翰林学士,不入阁真是可惜了。

但现在蒋冕代表内阁出来说话,就等于说是告诉朝堂上的人,内阁已在谁入阁的事情上,达成了共识。

谁再出来反对刘春入阁,那就有些不识时务。

朱四听完蒋冕的话,皱眉道:“蒋阁老,朕没听错吧?先前好像……朝中对刘卿家入阁的事,多有抵触,怎么今天突然……”

蒋冕道:“臣只是想问一句,陛下此番是要一人入阁,还是……多人?”

朱四笑了笑道:“一人也可,再多找一人……都是为了给你们分担辛劳。”

此话一出。

很多人听出来问题所在,好像皇帝昨天嘴上说很支持刘春入阁的事,但今天听内阁支持刘春入阁,不太满意,还要临时再加个入阁人选?

第720章 刘阁老

皇帝的话一出,杨廷和便感觉自己好像押对了。

小皇帝的目标果然是杨一清。

自以为做事机密不露痕迹,却不知你要跟杨一清会面,这种事你能瞒得住朝中人,你能瞒得住我一个内阁首辅?

想让杨一清回朝?

等他死了以后吧!

蒋冕继续道:“陛下之意,如今廷推人选可是还要增加一人?若再行变动的话,只怕要费一些周章,臣以为只以一人入阁为好。请陛下钦准。”

言外之意其实是在要挟皇帝。

我们同意刘春入阁的条件,就是你不能再提出增加内阁人选,算是“各退一步”。

朱四道:“朕之前一直在寻觅有能力的前朝老臣,若是他们同意回朝的话,朕还是要为他们留个位置的……”

蒋冕礼貌回道:“此等事,以后再议也不迟。”

也不是堵上你把杨一清和谢迁等人召回京师的途径,我们说了,再议。

但那时我们是否同意增加内阁人选,是不是要继续据理力争,两说。

至少这次,你别再提什么让杨一清回朝入阁之事,就算他回朝,也往六部里给安排,请不要干涉我们内阁的运行。

“好,那此事就这么定了吧。”

朱四环视一圈,问道,“诸位卿家,对于刘学士入阁,可还有异议?”

言语间听不出是喜是悲。

换作是对普通皇帝,比如说朱厚照说了这话,那杨廷和等人都要琢磨一下,不会是中了皇帝的圈套了吧?

或者皇帝本来的目标就是让刘春入阁?

但现在对象是朱四。

朱四当皇帝后,一反常态的举动可太多了,朱四越是表现出积极的样子,文官反而越喜欢配合。

你这个当皇帝的不是喜欢这么做吗?

想玩欲擒故纵的把戏?

我们成全你便是!

“臣等无异议!”

群臣皆俯身作答,看得坐在龙椅上的朱四一愣一愣的,随即想到什么,不由哑然失笑。

……

……

没有任何悬念,刘春入阁之事敲定下来。

刘春将以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右侍郎的身份入阁,排次将会在现有四位阁臣之后,排在第五位。

因为内阁人手多了起来,自然会有朝臣认为,皇帝想把排在前面四位赶走一个。

杨廷和不会退下去,费宏刚回朝不久,加上费宏还是内阁中的“中间派”,是小皇帝要极力拉拢的对象,所以也不会退,那若是内阁要有人退下来的话,基本就在蒋冕和毛纪中来选择。

而往往次辅大臣,也就是蒋冕,是比较危险的存在。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要开刀基本就是从他入手。

一个部门中二把手往往做事是最多的,但遇到什么事,也最容易被针对,大概任何一个时代,都逃不出这规律。

刘春入阁之事定下来后,对此最为意外的反而是刘春本人。

倒是孙交对此好像早就料到了。

孙交大概弄明白了小皇帝的套路……

以刘春入阁为幌子,或者说让杨廷和以为这是幌子,暗地里却派人跟杨一清沟通,让杨廷和觉得小皇帝的目标其实是让杨一清入阁,以此让杨廷和做出一定的妥协,同意让刘春入阁……

兜兜转转,最后目的还是那个目的,但事情看起来,就比那些蛮横直上的举动要有技巧多了。

尽管孙交也不太确定这件事一定能奏效,或者说他也不知道朱浩哪儿来的自信敢确保能把刘春推进内阁,但现在看起来,结果是好的。

刘春入阁,翰林院的人算是彻底炸锅了。

总体来说……

支持多于反对。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杨廷和党羽。

再说了,我支持杨廷和,难道就不能支持刘春?刘春好歹是翰林学士,还是执掌翰林院的学士,平时跟这些翰林接触最多的人就是刘春,再加上刘春这两年待人和善,很多人觉得跟刘春的关系不错。

刘春入阁,许多人都觉得自己有机会靠跟刘春的良好关系上位,自然对刘春入阁之事就很推崇。

翰林院的人都跑去跟刘春道贺。

唯独杨慎没有去。

好像这件事跟他没任何关系,如今在翰林院中,虽然也有人为杨慎做事,但却总感觉少了余承勋和朱浩在身边时那种圆润自如、如臂指使的感觉,做事有人可以商议,偶尔还可以插科打诨,开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

“用修,为何你未去见刘学士?”

杨慎正坐在自己的办公桌前发呆,一人走了进来。

居然是刚以翰林学士接任翰林院事的石珤。

石珤作为曾经的吏部尚书,很长时间都只是作为一个不痛不痒的翰林学士而存在,之前他以詹事府詹事的身份管理詹事府,但詹事府的主要职责是栽培太子,现在皇帝年少且刚大婚,没听说皇后和后妃怀孕,就算生下皇子也要八岁才能出阁读书,所以处境非常尴尬……

随着刘春高升,石珤终于有了实缺,不用再像以往那般只能管经筵日讲之事。

杨慎起身:“石学士,您这是……?”

石珤显得很随和,笑道:“刚得到朝廷调令,说要我过来掌管翰苑事务,结果来了后,发现所有人都去贺刘学士入阁,我这不就到处走走看,就看到你在这儿发呆。”

现在的石珤,有点墙倒众人推的意思。

作为曾经的吏部尚书,何等的位高权重?

但当了不久就被撤换下来,足以说明在皇帝和杨廷和眼中,石珤并非什么有能力的大臣,至少在管理部堂事务上,不是什么人才,再加上这次入阁之事,石珤未能突出重围,反而是连杨廷和嫡系都不是的刘春入选……

就算石珤现在以翰林学士掌管翰林院事务,别人也不会太把他当回事。

谁知道几时就被人撤换下去?

杨慎道:“我一介翰林修撰,就不去凑那热闹了。”

杨慎的落寞,其实也体现在石珤身上,二人都能理解。

明明是杨廷和嫡系,也明明在理想的规划中都有光明的未来,明明在翰林院中根深叶茂、地位稳固,但别人就是对他们会进入那种“敬而远之”的模式。

随着朱四皇位坐稳,谁都觉得,杨廷和在朝的时间不会太长久,以至于现在杨廷和在朝廷的影响力,已远不如一年前。

那时候所有人都在巴结杨廷和,把杨廷和派系的人当神明一样供奉,但现在谁都只对杨廷和亲信和党羽保持礼数上的尊敬。

“用修,我觉得你在翰苑中日久,该让你更进一步了……听闻你在日讲中屡次得陛下赞许,不如回头由我来牵头,让你进侍讲?”石珤一来就以翰林院掌院学士的身份,给杨慎画饼。

杨慎急忙拱手相谢,却礼貌性回绝:“此等事,在下并不强求,望石学士能理解。能在翰苑中混个耳根清净,已是难能可贵!”

杨慎的落寞写在脸上。

而石珤至少现在还有雄心壮志。

从吏部尚书位置上退下来,这一年时间几乎都是半赋闲状态,好不容易有机会执掌翰林院,那还不得好好表现一下?

或许下一个入阁的人,就是他了呢?

……

……

刘春在得知自己入阁之事后,一天下来,就没停止过接待前来道贺的亲朋故旧。

这比先前朝廷放出风声以他为入阁人选时,来的人都多。

有很多刘春都不认识的中下层官员也跑来相见,更有人带了厚礼前来,让刘春颇为尴尬。

好不容易等跟石珤做了职务交接,回到家准备接受朝廷的朝服,来日以文渊阁大学士的身份入朝谢恩,并正式接受新官职进入内阁值房时……门子来报孙交登门拜访。

当天被挡在刘春府门外的官员不在少数,也只有孙交这样户部尚书级别的官员前来,才有资格登堂入室。

刘春甚至还亲自到院子里相迎。

“仁仲啊,都未来得及跟你说声恭喜,你可算是得偿所愿了。”孙交上来便笑着恭贺。

刘春则是以自嘲般的口吻道:“距离致仕的那天又近了。”

“哈哈。”

两个老家伙相视一笑,随即进入正堂内。

坐下来后,茶茗奉上,下人都退走后,厅堂内只剩下二人。

“却说今天你这府门口可真是车水马龙,不知道的还以为你这是要办喜宴呢。”孙交感慨了一句。

刘春问道:“给你带来一些麻烦?”

孙交道:“这是自然,我进来的时候,有同僚围上来,要与我一同前来拜访……你说这算怎么个说法?”

“唉!”

上一篇:国姓窃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