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第546章

作者:天子

朱浩问一句。

余承勋摇头:“唐伯虎到了内三关后便杳无音信,据说他在内三关没得到实际兵权,上有宣大总督制约,跟他同行的还有建昌侯和监军张永,他没什么带兵经验,能做出什么事来?倒是最近……鞑靼人好像消停不少。”

朱浩点头。

鞑靼人看似消停了,其实是在集结兵力。

这没什么好隐藏的,其实不用朱浩特意提及,西北督抚和军将都能感受到一场疾风骤雨将要到来。

不然的话,朝廷先前也不会接连往西北调拨钱粮物资,其实就是为了备战。

秋粮入库后,入冬前将是鞑靼人最后一波掠夺高峰。

鞑靼人被明军驱逐到了漠北荒原,所行之事都抱有同一个目的,那就是为了生存,让族群延续下去。

想到过去几年草原接连遭灾,一场严酷寒冬将要到来时,想想他们缺什么,就知道他们会干什么了。

……

……

居庸关。

唐寅带着朱浩为他准备的“家底”,浩浩荡荡进驻。

居庸关总兵名叫李镗。

大明战时才会设总兵,平时则是以守备、卫指挥使、指挥佥事等分守在各处,而李镗并不隶属于朝中任何派系,相反他跟先前被撤换的宣大总督臧凤关系不错,据说在臧凤为宣大总督这半年多时间里,对李镗也是多有器重和委命。

居庸关内守军有四千多人。

这算是非常多的了。

若是鞑靼人真的杀过来,四千人守住关隘,鞑靼几万兵马也难以攻克,再加上居庸关背靠京师,可以得到京城援军的相助。

理论上如此,但其实居庸关的存在很鸡肋,看起来险要,但无论是先前的土木堡之变,再或是后来的庚戌之变,再或是大明败亡于李自成时,居庸关都没有起到应有的防御作用。

唐寅进了居庸关后,才正式跟监军太监张永沟通。

张永以监军身份拜见唐寅第一件事,就是巴结唐寅,一点都没有正德朝时军中说一不二的威风,简直是把唐寅当成祖宗一般供奉。

张永看似听命于张太后,也属于杨廷和安排到西北来的,但张永是何等聪明的人?他难道看不出,眼下西北局势,其实是新皇跟杨廷和之间的角力?他作为一个失势的太监,又算是杨一清、王琼派系的人,正统文官早就把他打到了奸佞的行列,现在还不得赶紧巴结皇帝眼前的红人?

有资源就要用,而且要用好,只要讨得唐寅的欢心,那他今后在皇帝跟前就有了跟脚,不至于御史一弹劾他就只能乖乖回家闲住,失势的滋味可不好受啊!

于是乎……

在杨廷和看来,原本完全有资格牵制唐寅的张永,一到西北之后,立马就成了唐寅身边的跟屁虫。

这天唐寅带张永、张延龄和蒋轮等人一起去检校城内守军。

总兵李镗亲自在前引路。

蒋轮一路上笑哈哈,好像来西北是多么荣幸的事一般,反而是以往不学无术的张延龄,人前却表现出一股沉稳内敛的样子,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有什么心机城府,其实就是他最近心里不爽,居然跑来西北打仗,正怨恨自家姐姐给他安排的苦差事呢。

“唐军门,西北各关口中,居庸关位于京畿重地,却是连年城防得不到加强,兵马一再被抽调去西北,连役夫如今都征调不齐全,您看现在居庸关各处城墙,都有缺损了,若是鞑子挑选薄弱处攻打,只怕会很危险。”

李镗说是带唐寅去检校三军,其实就是找唐寅诉苦。

说白了。

就是要钱要人。

西北局势就是这样,从弘治年间改了盐税的开中法之后,西北的财政就一年不如一年,到现在基本全靠朝廷调拨,若是朝廷调拨不来,将士们就要喝西北风,朝廷不负责养活,而屯田也没法进行,使得将士们没事就只能去打秋风一般找地方官员和百姓的麻烦。

修城塞?

对不起,除非是西北重要的关隘,才会去修。

你一个内三关关口,等鞑靼人杀到你这里,直接面对京城了,还修你干嘛?直接把京城城墙加固一点,不比修居庸关强?

如此也体现出内三关在战略地位上的尴尬。

既不能正面迎敌,说是作为京畿防御的最后一道屏障,但其实朝廷有什么好处,都不会想着内三关。

上面不给调拨钱粮和专款,现在好不容易西北有了战事,鞑靼人的掠夺也延伸到了内三关周围,朝廷还派了新皇派系中赫赫有名的唐伯虎来当内三关总督,李镗当然要趁机来找唐寅诉苦要钱。

唐寅叹道:“有关内三关的情况,本官到来前已有耳闻,只是我此番只是带兵来镇守,加强防备之事,并不归本官管啊。”

你跟我要钱?

我唐某人是给朝廷打理过一些账目,但我就是个跑腿的,要钱没有要命一条。

几人上了关口城头。

从城门楼子往远处看,但见前方崇山峻岭,沿着官道过去几里,便是一马平川的旷野,此时因为正遭逢鞑靼人叩边,原野上见不到任何活动之物,只有天上飘着一些不知道什么物件。

“唐军门,您看,最近周围总有一些东西飞在空中,也不知是什么,是否乃是鞑子派来的?”

李镗指着远处道。

蒋轮笑道:“不用怕,那是我们派出去的。”

张永惊讶地问道:“天上那些?那是……什么?”

唐寅道:“叫热气球,就好像放天灯一样,用火烧着就能升空,若是停了火,球就会逐渐下降,若是配合这个,可以刺探敌情。”

说着,唐寅拿出望远镜。

“好东西。”

张永瞥了一眼,笑呵呵说道。

张永作为正德时期军中有名的人物,当年兴王府为朝廷采购的望远镜,他是有份得到的,当唐寅拿出望远镜,张永就知道唐寅也算是行家。

李镗道:“唐军门是说,以这能升空之物,在高空用望远之物,刺探敌情?”

张延龄冷冷呛一句:“敌人又不在此,刺探什么?”

张永笑道:“建昌侯或有不知,这是提前做防备……所谓登高望远,若是能在半空中,配合望远之物探查,鞑靼人只要杀来,必然能提前预警,这可比烽火台有效多了啊。”

“本侯就不信了!”张延龄冷声道,“就算看到了,怎么传信?他们飞回来,怕是黄花菜也凉了。”

唐寅道:“会有专门的传信信号,这不难。”

正说着,远处热气球突然晴空发出一个红色的信号弹。

张永突然紧张起来:“这是有敌情?”

“没有,这是每个时辰要报的情况,表明平安没事,并且他们也没遇到什么危险,无须他人驰援……现在这热气球只是在居庸关一处使用,回头还要用在紫荆关和倒马关。”唐寅微笑道。

张永疑惑道:“这是咱大明造的东西?从京城走的时候,没听说过啊。”

唐寅笑了笑,没多做解释。

其实他也是到了西山军工厂后,才知道有这玩意儿。

而且朱浩还特地让锦衣卫训练了哨探,所用都是前兴王府嫡系人马,在西山时遇到晴天就放出去,观察天气和风向,同时也监视西山周围是否有盗匪出没,这东西经过几个月的训练,已培养出一批相对懂得操控的人手。

但因为技术相对落后,只能在晴空、无风或风力低的时候派出去,并且可能会遇到临时“迫降”的情况,用在前线第一线,可能会出现偏差。

现在等于是在以战代练,靠在内三关周围放飞,刺探周围是否有鞑靼人袭扰内三关。

“好了,还是由李将军带我们去检阅一下城中兵马,最近本官带来的人马,也都驻扎在城内,希望不要引起什么纠纷,有事的话要严格执行军纪……城头这边,本官打算多派一些人,顺带把刚铸好的火炮运上来,培养出一批合格的炮手!”

唐寅自信满满。

第719章 政治涵养

检校三军回来。

到了临时设立的内三关总督衙门,蒋轮兴冲冲跑了进去。

同是勋贵到西北,与张延龄如丧考妣不同,蒋轮就感觉自己已拿到权贵阶层的敲门砖,虽然他已是玉田伯,但在都督府中丝毫声望和地位都没有,他就靠这次机会为自己正名,也想在新皇体系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连以往只精通诗画的唐伯虎都能一飞冲天,凭什么我蒋孟载就不行?

“老唐,你可真有本事,看你在那些军将面前,说话丝毫不怵,就知道你有大将之风,看来这次军功唾手可得。”

蒋轮一脸恭维之色。

他就没好意思说,你在得到军功的同时,一定要记得提携一下兄弟我,你吃肉我喝汤就行,若是再有点骨头渣渣那就更好。

唐寅叹道:“什么军功,我何等模样,别人不清楚,你还不了解?”

蒋轮撇撇嘴道:“你这怎还谦逊起来?安陆时,谁不知你的军功卓著?要不是这样,当初兴王……兴献帝也不会对你那般器重。”

“呵呵。”

唐寅自嘲一般笑了笑,“孟载啊,你是不知道敬道在那次战事发挥的作用是吗?要不是他,别说是军功,怕是我早就被宁王派来的盗寇给擒获,现在坟头草都老高了。”

“哈哈,伯虎兄,就算朱先生厉害,当时不也要靠你来为他撑着门面?不然光凭他一介稚子,谁听他的话啊?再说了,这次不是还有朱先生在背后为你出谋划策?他到底怎么说的?咱下一步,是不是就要出兵跟鞑靼人决战了?”

蒋轮越说越来劲。

唐寅闻言皱眉,心想这货哪里来的自信?

你当打仗是好玩的事情呢?

唐寅道:“他说要出击,但前期得诱敌深入,把鞑靼人吸引到内三关关口来,不一定是哪边,先前我已派人知会内三关各处守军将领,告知他们会从西山调运一批辎重进去,同时还会有大批工匠进驻,就地进行取材和配制。”

“配制啥?”

蒋轮瞪大眼。

唐寅想了想道:“就是先前那种猛火药,炸贼寇营寨使用过的,因为不太稳定,所以需要带材料到地方后再进行配制。”

蒋轮兴奋道:“如此说来,我好像明白了,你想想咱现在有那个叫热气球的东西,飞到高空,若是把鞑靼人吸引过来,咱从空中把那东西给丢下来……乖乖,这叫神兵天降,他们不死也得脱层皮。”

“别总想好事。”

唐寅白了蒋轮一眼,“当战事那么好玩的?鞑靼人会那么听话摆个营地铺开随你炸?再说了,难道鞑靼人不会预警?那猛火药虽厉害,但主要的作用体现在震慑敌军,而不是用以造成多大死伤,真要炸,怕是所有猛火药一起用上都不够炸半个营的……”

“嘿。”

蒋轮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还是老唐你懂得多些……我都听你的……”

唐寅叹道:“其实敬道跟我说的,也有这方面的意思,若是真有机会,飞临敌营上空炸他丫的,最好不过,配合骑兵突击,能收获奇效。但那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就单说一个风向……就很不好把握。

“现在已经入冬,天气骤寒,西北风很大,用以袭击敌营必然要夜晚出击,夜晚的风更大……你以为容易吗?”

蒋轮坐下来,认真点头:“有道理。”

唐寅道:“所以我们还是要做好苦战的准备,当然现在我们先做守城之事,保证内三关的安稳,比什么都重要。”

蒋轮笑呵呵道:“鞑子来了,有机会的话一定让我上阵前去看看。”

“咦?你想冲锋陷阵?”

唐寅皱眉。

蒋轮连忙摆摆手:“可不是去送死,是想站在城头上,看看那些火铳、火炮什么的发威……光是运过来时,听那些工匠在那儿谈论,就感觉很厉害的样子,他们吹得很邪乎,但谁都没真正见识过威力,若真有机会,非要好好开开眼界不可。”

唐寅这才知道,蒋轮是觉得大明军队的武器装备很强,再加上有一股“天朝上邦战无不胜”的心理作祟,以为此战必胜。

他没好意思打击蒋轮的积极性。

毕竟西北战事中,大明军队一向保持守势,靠的是关隘的险峻和人命不值钱般往里填才保住疆土,真要跟鞑靼人血拼……在双方兵马、武器等条件对等的情况下,大明军队很难讨得便宜。

……

……

京城内,有关新人入阁之事正如火如荼进行。

廷推已经开始。

但第一次廷推,除了朱四提出的刘春之外,只有石珤和丰熙二人得到了提名,但显然石珤和丰熙在声望上不如刘春,一时间刘春入阁的呼声高涨,连翰林院中很多人都觉得,这次入阁的机会非刘春莫属。

可也有人认为,礼部尚书毛澄应当入阁,若是毛澄出来应选的话,那几乎是十拿十稳的事情。

但毛澄自己对此事却没半点兴趣,甚至都没做相关的运作,也是他知道,现在留在礼部还能当一部大佬,能做点事情,或是在某些事上不受杨廷和的管控,可若是入阁……那就彻底成了杨廷和附庸和小弟。

毛澄可不傻,这种给自己找麻烦的事,他才不会去做呢。

第一次廷推后,杨廷和私下跟蒋冕、毛纪二人商议。

毛纪直言不讳道:“我看明日陛下很可能会再有动作,现在怎么看,事情都好像有些不对头。”

蒋冕神色拘谨,未予以评价。

杨廷和则感觉到,此事多半跟杨一清或者谢迁回朝入阁之事有关。

毛纪问道:“介夫,不知你作何感想?”

杨廷和道:“若是再无人选推出,或当以刘东川入阁,如此既能安人心,也能让陛下不再于此事上纠缠。但要确保入阁者,只有一人。”

上一篇:国姓窃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