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第532章

作者:天子

朝廷现在却是一两银子都拿不出来。

新皇不着急。

好似等着看杨廷和笑话。

你杨廷和不是要把臧凤给撸下来,换上你的人?

现在出了事,你倒是承担啊,别说回头又让朕从内府往外拿银子……这次朕是一文钱也不会供应你,朕可不当冤大头。

毛澄道:“若是战局再无起色,只能跟陛下商议调兵事宜,或是派他人来总制九边,或是以三边总制宣大,调度军务。”

毛澄说出另外一个建议。

你杨廷和不是觉得从三边调兵,可能会激化三边跟宣大两边矛盾吗?

那干脆我们不只调兵,连三边总督李钺也以三边总督之身总制九边,这样他一个人把九边军务一肩挑了,再让李钺把治所从延绥迁到宣府,这样就跳过了陈九畴……

杨廷和冷冷回道:“如此宣大局势就能安稳下来?”

调三边兵马去宣大都容易引起大的波动,现在还要把三边总督调过去?你毛澄是怎么想的?

你一个礼部尚书,怎么对兵部的事情那么上心?这跟你有关系吗?

你既然这么有主见,朝堂上怎不见你出来提议?反而到我这边来单独建言?我为什么要听你的?

毛澄苦笑一下。

他原本绞尽脑汁帮杨廷和想对策,谁知得到的竟是这么个答案。

自从大礼议之争发生后,毛澄发现自己很难得到杨廷和的信任,本想以此次宣大危机为契机,扭转杨廷和对自己的看法,却未曾想……好像矛盾更激化了。

毛澄自然知道,这是因为新皇不断给杨廷和施压,让杨廷和心态失衡所致。

杨廷和也不是说有多刚愎自用,只是现在他已不可能在每件事上都去参考身边每一个人的意见,这时候作为文官统帅的杨廷和,不得不搞“一言堂”,只有这样,才能遏制小皇帝侵夺文官权力的野心。

本身杨廷和没有做错。

若杨廷和继续让众人出来参议,最后来个取长补短……可能最后小皇帝把这群文官都干趴了,文官集团还没商议出个对策呢。

杨廷和以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独断专行,换来人心浮动,对杨廷和来说,更像是雪上加霜。

……

……

朱浩仍在南下路上。

泛舟沿运河而下,一路看不到太多风景,却也能见识不少风土人情。

朱浩自己倒是很轻松惬意。

他甚至懒得去打听京城发生了什么……摆出一副去南京就是公费旅游的心态。

“……敬道,我已跟人打好招呼,让岸上的人先行骑马到前面水驿帮忙打点,明日上午我们迟一些出发,这几天赶路太过匆忙,今晚好好休息。”

余承勋不像朱浩这样,可以清心寡欲当和尚。

这次没有带家眷,连续赶路六七天后,余承勋也有点吃不消,显然他想趁机到岸上“放松”一下,找地方消遣,毕竟运河是大明南北运输大动脉,商贸体系异常发达,到了岸上,想找什么都能找到。

朱浩道:“懋功兄,我们不是应该星夜兼程,及早抵达南京吗?你这是病了么,居然还要休息?”

朱浩很不满意余承勋这种态度。

好像你跟我南下,就是来监视我的,结果你自己受不了,要跑去岸上找地方花天酒地,看样子也没打算带我一起。

我知道你是杨廷和的女婿,就算要去岸上喝花酒也要藏着掖着,但你这么做,岂不是忘记自己的本职工作?

余承勋老脸一红,强行辩解:“其实我到岸上是去问问南边的情况,话说咱这一路南下,身边没带多少人,若南边真有人贪赃枉法,必定涉及南京守备衙门或是地方将官,他们或可能对我们不利,多探听一下虚实为好。”

好完善的理由。

朱浩心想,你这是深思熟虑后编好的说辞吧?

“那……辛苦懋功兄了。”

朱浩拱拱手。

“哪里哪里,都是为朝廷当差。”

余承勋嘴角含笑,眼睛亮闪闪,一副春风荡漾的模样。

大概想到了晚上就能一解这路上的苦闷,此时已经开始期待起来,甚至觉得朱浩很好骗,有一种糊弄人后的畅快。

……

……

入夜。

一行入住官驿。

余承勋果然带人离开,跑去岸上找乐子去了。

朱浩在房间里,拿出本书看。

没过多久,于三偷偷溜进房来,低声对朱浩道:“爷,陆千户派人求见。”

“陆千户?他不是在永平府吗?距离这里不近吧……”

朱浩很奇怪,陆松明明跑去京西之地统筹开矿事宜,且不在随行名单中,怎么会派人来?那就只有一种可能,陆松在永平府遇到了麻烦。

第700章 南下多个伴

朱浩见到陆松派来的人,不由莞尔,原来是老朋友陆炳。

陆炳已是十二周岁的少年,身高窜升一大截,突然出现在朱浩面前,几个月不见感觉又高了半头,身上英气毕露。

见到朱浩,陆炳一副没正形的样子,咧嘴笑道:“朱浩。”

朱浩让他坐下,本要起身沏茶,却被陆炳拒绝。

“我爹让我来告诉你,永平知府等地方官,想把咱的矿拿走,好像朝中有靠山为他们撑腰,就算我爹以锦衣卫千户身份出面,他们也不给面子。”

陆炳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

朱浩没有纠缠这个问题,笑着问道:“你怎么过来的?”

陆炳道:“哦,我爹听说你要南下,便让我沿着运河往南,快马加鞭追赶。其实前天我就追上了,却始终没法与你碰面,今天终于看准机会来见……你且放宽心,没人看到我进来。”

朱浩笑了笑。

陆松主持开矿出现麻烦,不去上报皇帝,却来向他问策,是因为陆松很在意这次出差的功劳。

若是求助于皇帝,那就说明他这个锦衣卫千户很不称职,本来以锦衣卫千户的身份,跟地方官府相斗一点问题都没有,直接抓一些人恐吓即可,但陆松脑袋瓜灵活,猜想可能地方上找麻烦就是为了激怒他,让形势失控,以此给文官派系口实,说开矿滋扰地方云云,到时若致铁矿厂关停,那他陆松可就是罪人。

上报显得无能,不上报地方又频频找麻烦,疲于应对,最好的办法就是向朱浩问策。

朱浩心想,陆松倒是很聪明,没有自以为是。

“朱浩,你快想个办法,把那些专门跑来捣乱的地方官给办了,我爹是在替陛下开矿,怎么地方官员还敢为难?谁给他们的胆子?你有办法吗?”

陆炳非常耿直,接连问出心中疑惑。

朱浩道:“陆炳,你爹是怎么个意思?”

陆炳想了想,摇摇头:“不知道,我爹只说,要问你的意见,然后按照你的吩咐行事。”

朱浩笑了笑,出门下楼到伙房要了壶热开水,慢悠悠沏上茶,再把陆炳面前的茶杯倒满,一切都显得有条不紊。

少年郎行事冲动,不计后果,风风火火一时定不下心来,朱浩要做的就是让陆炳彻底安静下来。

见陆炳不情愿地喝下一口茶,朱浩才道:“就算要收拾地方官,也要等我从南京回来再说……现在只能让你爹稳住地方,若有人找麻烦,就派人把矿场整个围起来。先示敌以弱,回头再好好收拾他们。”

陆炳道:“万一他们硬抢呢?”

朱浩不由叹了口气。

在大明,想要做点实事太不容易了。

连替皇帝办差,地方势力都敢往里边扎,儒家所讲规矩,一向都是“强龙不压地头蛇”,这就让地头蛇有恃无恐,就算天王老子来到自己的地盘,也敢闹上一闹,搞得好像朝廷不敢把他们怎么样一般。

“那就打!”

朱浩正色道,“把他们彻底打服,就什么事情都没了。不过切忌闹出人命,在这前提下,怎么都好说。甚至可以主动反击……”

说到这里,朱浩若有所思:“你爹让你来,可有说,让你早些回去复命?”

陆炳摇头:“我爹说,让我跟你做事。”

果不其然。

朱浩明白陆松的良苦用心。

让陆炳来问策,一是自己的儿子最值得信任,不会对外泄露消息,再就是陆松想给陆松谋个好前程。

站在陆松的角度,让儿子进入仕途最好的方式,自然是跟着朱浩,连皇帝都推崇的能臣,甚至任何事都能提前考虑周全,朱浩收的弟子一个比一个有出息,陆松知道自己没法把陆松培养成才,只能让朱浩出手相助。

“行,你跟我去南京,但还是老样子,你只能暗地里跟着,不能露面,再便是……适当收敛一点,看你这模样,就像个行侠仗义的江湖客,这世道太过嚣张容易招惹来祸端,你没有官身,真被人盯上,很容易吃亏。”

朱浩顺带教育起陆炳来。

陆炳笑嘻嘻的,嘴上连连称是,实则左耳进右耳出,估计心里已在琢磨到了南京后,怎么出去玩了。

朱浩道:“我这就找人通知你爹……你先找地方歇宿。”

朱浩没有跟陆炳说太多,只有余承勋进城这段时间,他能见见陆炳,其余时候陆炳只能远远跟着,两人没法待在一起。

……

……

进入九月。

年少的嘉靖皇帝即将大婚。

此时满朝文武关注的重点,几乎全在西北战事上。

宣大一线承受的压力非常巨大。

鞑靼人已成建制进入大明境内抢掠,因为有之前土木堡之变的前车之鉴,加上朱厚照应州大捷前的刚愎自用,所以大明朝臣的态度很明确,那就是无论西北乱成什么样子,都要让乱象隔绝在居庸关外。

也就是说,皇帝不能御驾亲征,大明京师人马不能北调。

这给了杨廷和巨大的压力。

因为从杨廷和的角度来说,最好的策略,莫过于从京营调兵前往宣大,避免从三边抽调,也不用从辽东等处调动人马。

可现在因为朝堂上已经定下基调,京城防备不能有丝毫松懈,连杨廷和都不好打破这种规矩。

如此一来,杨廷和只能被迫走一步“险棋”,那就是从三边调兵往宣大。

为了尽量避免宣大地方将官狗急跳墙,叛逃至鞑靼人阵营,霍乱京畿,杨廷和在君前奏对时特别提请小皇帝下旨,意思是就算调兵之议是我杨某人提出,背黑锅的也只能是新皇你!谁让你算计我,挖了个那么大的坑让我往下跳?那现在我就摆你一道,敢问你这旨意下还是不下?

朱四对此却十分支持,因为先前他已让张佐去内阁、兵部等处传达意见,及早从各地调兵增援,其中就包括三边。

大明属于朱四这个皇帝所有,他比谁都着急平定西北,所以杨廷和于朝堂上建议皇帝下御旨后,朱四便当机立断,让兵部草拟策略,最后以诏书的形式,将军令下达于西北各处。

……

……

九月初三。

内阁值房。

当晚由杨廷和跟毛纪二人值夜,这是在西北军务重新变得紧张后,内阁方面再一次增加值夜班的人员。

“……看来陛下有心快速平息西北战事,按照往常年的经验,或在入冬前,这场旷日持久的袭扰就能结束。毕竟入冬后,鞑靼人想抢也抢不到东西了。”

毛纪本来跟杨廷和一样担心,新皇会借助宣大乱象大做文章,并跟杨廷和正面对抗。

但出人意料,朱四表现出的态度极为诚恳,一副要为大明排忧解难的模样,几次有关西北局势的朝议,朱四都没有跟杨廷和发生正面冲突。

唯有钱粮调度方面……

朱四对此收得很紧,一直让户部酌情调拨,而户部则借口秋粮收获没有完成,当年秋税还没征上来,总之孙交找了一大通理由,表示朝廷没钱,使得宣大钱粮缺口不断扩大。

杨廷和道:“现在军中将士,连过冬的衣物都没筹备妥当,若此战熬到冬天,将士们如何过冬?”

鞑靼人在宣大一线劫掠,大明边军基本都龟缩在城塞内,双方发生遭遇战的可能性不大,其实鞑靼人那边也没有主动要跟大明开战的意思。

大明骑兵数量要比鞑靼人多,毕竟宣大是大明的地盘,鞑靼人一旦发现大明骑兵杀出城来,立即一哄而散,反之若鞑靼人马集结,数量超过城塞内大明骑兵,大明骑兵也撒丫子就逃回城塞。

双方保持了一种默契。

你抢劫你的,我做我的门面功夫,只要不短兵相接,爱咋咋地,就算你们鞑靼人把营寨安到我大明堡垒下,我们也可以做到跟你们相安无事。

上一篇:国姓窃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