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第531章

作者:天子

还有个原因,二人都不是严格意义上杨廷和派系的人,所以才会惺惺相惜。

“……仁仲,你不必多想,就是陛下在朝会上推荐你入阁,让大臣们议一议,不打紧。”

孙交笑着安慰。

刘春道:“陛下为何要将我单独推出来?岂非让我成为众矢之的?这朝中上下,谁人不眼巴巴望着内阁门楣?我是否应当去找陛下申明……”

刘春没说太明白,他是想说,我干脆直接去找皇帝,说我没有入阁的打算,所以以后再次廷推内阁大学士的时候,不要把我加在其中。

但就本心而言,刘春还是希望自己能在致仕前入阁,于是乎连“申明”具体指什么都含糊其辞。

孙交自然明白刘春说的是什么,很想吐槽,你要是真这么想的话,倒是直说啊。

孙交似笑非笑,看向刘春的目光中满是揶揄……殊不知正是你欣赏的朱敬道要把你塞进内阁?

你觉得自己在提拔朱浩,却不知正因为你把朱浩当自己人,对朱浩像子侄一样照顾,现在他反过来投桃报李,想助你入阁?爱屋及乌,如今连新皇都对你信任有加,真不知道谁欣赏谁。

可这些话,明明就在嘴边却没法说出来。

孙交道:“敬道走之前,你可有见过他?”

刘春皱眉,不明白为何老友突然提到朱浩,简单停顿后,摇摇头表示没有。

“哎呀,说起来,老夫倒是见过他,眼看都要去南京了,却总想着京城的事……有些事明明不可为,他偏偏为之,真是太执拗了……你心安理得,好好看戏就行,不要把自己当成局内人,无论朝堂发生什么,由他去。”

孙交先提朱浩,再安慰刘春。

刘春听得一脸懵逼。

你孙老头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说话方式跟谁学的?

我问你是怎么回事,你却让我安心?要不是每天那么多人来拜访,我不厌其烦,你以为进入舆论漩涡中心很好玩吗?皇帝怎么不提你孙志同入阁?让你也尝尝周围人对你冷嘲热讽指指点点的感觉?

孙交没什么好说的。

他在想,朱浩会用什么手段帮刘春入阁。

现在事情这么直截了当说出来,丝毫转圜的余地都没有,很是耐人寻味,若皇帝和朱浩真就这么个直来直去的性格,大概也不会让杨廷和等文臣那么头疼了吧?

……

……

杨府。

杨慎当晚在自家书房见到父亲,他已有多日未曾见到父亲身影,过来也是想问问有关刘春入阁之事,毕竟这已是翰林院乃至整个朝堂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事情。

“……或否有人入阁,谁入阁,你不必理会。”

杨廷和明显没心思跟儿子探讨。

杨慎道:“可现在陛下已在朝会上提出……若陛下强行推进的话,岂非朝堂不宁?”

杨廷和不耐烦地摆摆手,道:“为父现在顾不上这些!”

杨慎看到父亲手上拿着西北边关奏报,涉及三边和宣大等地军务。

宣大一线,安排彭泽的门生到宣大任总督……

不单纯是陈九畴,陈九畴还带去了一整个总督衙门班底,全都是彭泽的人,等于说宣大一线的兵马大权现在彻底落到了杨廷和手里。

但随着军务交接完成,陈九畴将更多情况上报,杨廷和才知道前任宣大总督臧凤在宣大总督任上多么如履薄冰。

简直是个烂到不能再烂的烂摊子,府库严重亏空,军械不足,军户逃户缺籍,边关城塞和堡垒年久失修,官制混乱……

真不是一两句话所能概括,这也让杨廷和深刻地理解到,为何臧凤要为白羊口一战中的战报进行遮掩,因为真到了不能再有丝毫差错的地步。

要是太平年景倒还好。

可问题是……现在鞑靼人知道大明宣大一线已是纸老虎,其袭扰重点从三边转移到了宣大。

杨慎问道:“父亲可是为宣大战事发愁?最近京师街面上出现不少内迁商贾,说宣大地面已有小半年时间无法通商,一些土堡经常被鞑靼人袭扰,军户们没法出去种地,导致田土荒芜。有的土堡甚至长期被鞑靼人围困,中断消息月余甚至两三月……”

杨廷和打量儿子:“此等事,民间也有传闻?”

显然杨廷和没料到,这次西北战事,牵连如此大,有什么消息竟然很快便传遍京城各处,引发人心浮动。

杨慎道:“还有消息,说先前那位总督……在宣大时,并未引起什么乱子,把各方关系平衡得很好,可父亲一意孤行,非要拿到宣大军权,丝毫不顾前方军情紧急,断然将臧凤撤掉,换上了彭尚书的人。

“许多人都在说,彭尚书这位故交,毫无带兵能力,任宣大总督,只会令边疆形势趋于恶劣。”

“哼!”

杨廷和冷哼一声,“这是有人刻意在外边放消息吧?”

杨廷和不是傻子。

这次宣大军情,肆无忌惮为民间议论,很可能是有人想借机打压他杨廷和在朝中的威严,为将他赶下台做准备。

杨慎道:“若有人刻意传谣,必须尽快遏制源头,儿的意见,请旨从三边调拨兵马,增援宣大一线,如此方能化解宣大一线面临的巨大压力。”

再简单不过的道理。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既然鞑靼人的进攻重点从三边转移到了宣大,那就从三边调兵到宣大,难道鞑靼人能集中优势兵力,我们不会照做?

杨廷和面色漆黑:“你以为有那么容易?”

杨慎被顶回来,心里自然不服。

杨廷和叹道:“从宣大撤换总制开始,宣府、大同和偏头等处将官,跟新总制之间的矛盾便已种下,若此时从三边调兵,宣大地方将官作何感想?他们会不会以为朝廷要对宣大之地彻底进行清洗,提前调兵弹压?”

“父亲过虑了吧?不过是平常换防而已……”

杨慎觉得父亲完全是杞人忧天。

杨廷和也很郁闷,因为局势突然发展到不可控的地步。

“此话若放在几个月前说,那的确担忧过甚,可现在……陈九畴到宣大后,连治所都不敢选在宣府,而宣大地方上有诸多前朝余孽,他们本就怕被朝廷清洗,如今朝廷稍微有动作,他们就会遐想……关键是……不该把臧凤撤换啊。”

到现在,杨廷和也后悔了。

若是臧凤还留在宣大总督这个职位上,那宣大一线出现军事压力,西北换防属于正常调动,杨廷和也就没那么多顾虑。

但现在朝廷有了撤换臧凤的先例,又有三边出身的陈九畴继任宣大总督,如此一来,宣大地方上人人自危,你现在搞什么换防,不怕引起军变啊?

要是一般时候,你们敢哗变,直接调兵灭了就是!

问题是现在什么时候?

鞑靼人正在猛攻宣大一线,若激起军变,一步不慎……那宣大之地可能就要翻天,京畿也将会面临危险境地。

杨慎听出父亲话语中蕴藏的焦虑,当下道:“经父亲这一说,的确如此,儿在想,会不会有人在臧凤的事情上,为父亲挖坑设绊呢?”

杨廷和抬头瞪着儿子。

你小子会不会说话?

你意思是你老爹我掉进别人预设的陷阱?你老爹我不要面子的么?

杨慎看出父亲着恼,急忙改口:“如今宣大地方已在父亲掌控下,父亲可以用的方式很多,实在没必要过分担忧。”

意思是,不管你是不是掉进陷阱,但宣大军权拿到手却是无法辩驳的事实,小皇帝军权旁落,现在手头就只剩下京城的戍卫权,如此一来,小皇帝不就被你牢牢地控制在手里了么?那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杨慎见父亲脸色没有缓解,再道:“若军情紧急,大可从辽东等地,甚至可以直接从京营调遣人马往宣府,必可保万无一失。”

杨慎不说这个还好,听他这么一说,杨廷和脸色更差了。

“用修,你可知今日陛下遣司礼监太监来内阁传了什么话?”杨廷和问道。

杨慎自然不知。

杨廷和叹道:“陛下说,宣大军情紧急,希望从三边调遣人马往宣大,而京城周边则需加强防务,最好从辽东等地将兵马调遣至京城,仿正德朝先例。”

“陛下分明是乱来!”

杨慎道,“那他岂非跟先皇一样了?”

杨廷和摇头:“先皇时,奸佞调遣人马来京,谋取的是京师防卫大权。而如今,陛下提出此议,乃是因宣大军情紧急,提前筹谋……能一样吗?此议一出,内阁无人反对,均觉得此乃老成谋国之言,慨叹于新皇的睿智。

“先前为父都没往深处去想,如今看来,这是陛下早就布好的一步棋,为父或许已深陷棋局,不能自拔!”

第699章 一言堂

杨慎很想问问父亲,该以如何方式应付足智多谋且咄咄逼人的小皇帝?

他想为朱浩和余承勋说句话,及早把他们调回来。

如今杨慎在翰林院中,少了余承勋和朱浩帮他做事,别人看似依然恭敬有加,但感觉更多是一种敷衍,那是一种对他父亲的敬畏,对他本人只是保持礼数上的尊敬,杨慎觉得,还是余承勋和朱浩才是真正能帮他做事之人。

杨慎走出父亲书房时,脑海里还在回想杨廷和刚才说的话。

“……不要去打搅你二弟,近来他正用心备考会试,希望来年金榜题名,再次为我杨家门楣增光添彩。”

此话伤到了杨慎。

杨慎对着夜空,心里无比惆怅。

这边父亲为了跟小皇帝角力,奇招频出,看起来父亲赢了,但其实父亲对朝局尤其是宣大战局的掌控已走向崩坏,父亲对弟弟杨惇充满了信任和期待,反而对他……

先是一口回绝皇帝晋升他为侍讲的好意,又将他身边可以信任的余承勋和朱浩调走。

他知道父亲是怀疑他身边人出了问题,连带着他这个儿子也受到牵连。

“本来还想说,或许懋功和敬道是为他人做事,我愿意替父亲抓出这个卧底,但现在看来,父亲对我失望透顶,短时间内找不到陛下身边出谋划策的军师,就拿我撒气……最近他何尝听过我一句意见?”

以往杨慎提出点什么,杨廷和就算不采纳,也会鼓励两句。

但现在杨慎明显感觉到,自己在父亲那儿已失宠,父亲不再把他当成可予信任的参谋看待,最多有事交待他办一下,没事一见到他就会直接赶人。

……

……

西北战局一步步恶化。

鞑靼人攻势,随着秋收季节的到来,越发猛烈。

大明在西北屯田虽然不及前几代,可毕竟基数在那儿,依然种植有大量粮食作物。秋收时节,鞑靼人攻破关口进入大明关塞内进行劫掠,大明官军基本龟缩在城堡中不出,鞑靼人改而当起了农民,放下武器改用镰刀,每次入关来第一件事就是把田地里的庄稼给收割掉,能抢走的牲口也一概不留。

这种作战模式……其实跟强盗差不多。

甚至连强盗都不如,更像是一群如同蝗虫过境般的流民。

但就是这么一群进了大明境内就跑到田地收割粮食的鞑靼人,大明官军对其一点办法都没有。

毕竟鞑靼人上了马背,单兵作战能力比大明官军强许多,再加上陈九畴履任宣大总督后,该地军政一片混乱,上下根本做不到齐心协力,陈九畴对三边熟悉对宣大局势却一知半解,以至于总督府政令连大同府城都出不去,更别说偏头关或是宣府防务了。

没有人愿意承担责任,所以在发现鞑靼人可以攻破关口长驱直入时,几乎所有兵马都选择龟缩防守。

抢就抢嘛。

抢完了麻烦早点走,我们也不追击,最多就是出城装个样子,免得被御史言官参劾,剩下的事……

尽人事听天命吧。

……

……

皇宫内苑举行的选三正式结束。

三位皇后候选者,朱四没有经过朱浩任何提点,完全由他本心来做决定,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他依然选择了陈氏。

随着陈氏被选为皇后,陈氏的父亲陈万言本只是个生员,瞬间被提拔为鸿胪寺卿,但只是挂职而非实职,随即又升中军都督府都督同知,尚未封爵,但以大明敕封皇后父亲的传统,陈万言未来至少是个伯爵。

皇后选定。

随后就让礼部拟定大婚细节。

礼部随即上礼仪注,定为九月初二辰时祭告天地、宗庙,将大婚婚期定在九月十一日。

与此同时,朱四提出大赦天下。

此议却为大臣群起反对……

这天朝议上,内阁四名阁臣一同出来反对朱四的大赦提议,一下子将君臣关系闹得很僵。

从奉天殿出来,礼部尚书毛澄单独跟杨廷和叙话,问及有关大赦事宜。

毛澄话很直接:“介夫是否担心,陛下此举是有意针对先皇旧臣?想为他们开脱,让他们尽早回朝?”

杨廷和沉默不言。

现在是个人都看得出来,杨廷和在西北军政方面所做事情很不得人心,为了跟小皇帝斗法,把本来还算平静的宣大局势给彻底搅乱,前宣大总督臧凤以刑部右侍郎之身调回京师后,随即就被卸职查问,到如今臧凤虽然未被下狱,但还是处于被软禁的状态。

继任臧凤的陈九畴,明显没有令宣大局势缓解,宣府、大同、偏头关现在天天向朝廷奏紧急军报,不断跟朝廷伸手要钱。

上一篇:国姓窃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