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第460章

作者:天子

第606章 教训那群龟孙

杨慎跟朱浩交待完,回到家见到父亲,立即便将跟朱浩前去寿宁侯府之事,一五一十说了。

杨廷和问道:“那你有无察觉,此子身上有异常之处?”

很明显,杨廷和父子对朱浩有了一些怀疑,主要是因为朱浩在兴王府中做的事太多,知情者并不限于兴王府核心人物,还有一些妒忌朱浩受朱祐杬宠信的小吏,在新皇登基后,他们也没得到多少好处,稍微被人收买便将王府内情外泄。

杨慎道:“并未察觉有何不妥。他甚至当面斥责,说这是破坏朝中君臣和睦,大有袖手之意。”

“嗯。”

杨廷和点点头。

站在一个老狐狸的角度,做事看重利益得失,对人对己有无好处,以此来判断朱浩的行为动机。

若朱浩有意投靠,杨廷和自然要好好考虑一下,朱浩能从自己身上得到什么。若朱浩隐身背后相助新皇,那其就该无所惧怕才对,实在没必要在夹缝中艰难求存,把其自身摆在了一个不上不下、不仁不义的位置上?

再说了,朱浩替杨廷和联络新科进士上奏劝谏君王,在大礼议上公然站在自己一边,在那顽固的小皇帝看来,简直就是赤果果的背叛,怎会容忍亲信站在敌人立场上做事呢?

所以,综合方方面面的情况,朱浩不为新皇所喜,投向文官集团是再合理不过的事情。

这涉及到一个认知问题。

杨廷和从朱浩的出身,武断地认为朱浩背后的家族参与到对朱祐杬长子的谋杀中,不可能为新皇所用。

又按常理分析,断定朱浩不可能一边帮新皇,一边为给新皇拆台,这不符合小皇帝锱铢必较的人设。

这才是杨廷和逐渐放下对朱浩怀疑的重要原因。

“不过……还是有解释不通的地方。”

杨廷和沉思半晌,道,“杨达甫到了南京,并未有僭越之举,他以往跟兴王府间也无更多往来,何以会突然卖身投靠过去?再就是既然朱浩能跟王府中人有往来,何以就能断定陛下一定不会用他?”

朱浩的身份令杨廷和实在揣摩不透。

一个少年郎,居然能得到部分兴王府高层人士认同,显然不单纯是因为其是唐寅的弟子,以杨廷和的政治头脑,直观地认为背后定有猫腻。

但就是这猫腻,他怎么都想不明白,毕竟其中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

杨慎道:“父亲,不如看朱浩将消息泄露给陛下身边人后,陛下会作何反应,再来决定以后是否用他吧。”

“嗯。”

杨廷和听了微微颔首,不再坚持,随即将一份诏书交给杨慎。

杨慎看完后,略带惊喜:“如此,陛下在大礼议方面妥协了?”

杨廷和道:“这也是为父不解之处,照理说宫里这把火,令陛下处于不败之地,为何先前一直不肯退让,却在占得先机后主动缩回去了?其中必有蹊跷……由此也可以看出,我们面对的不单纯是个固执的少年帝王,他身上有很多东西连为父都无法把握。”

若是朱四揪着皇宫纵火案不放,继续为兴献帝夫妻争取封号,杨廷和才会觉得放心,因为他印象里朱四就是这样一个人。

但现在朱四明明占据了道德制高点,却主动放下姿态,这就让小皇帝身上蒙上了一层薄雾,让人看不清楚,或者说让人觉得其城府很深,这是杨廷和不希望看到的一幕。

杨慎道:“朝中反对声此起彼伏,陛下退让,也是情理中事。看来接下来只要让陛下开矿之举失败,东南海防筹措钱粮事务落回父亲身上,那陛下在朝中推行之事便全盘皆输。”

杨廷和摇头:“为父不担心东南海防用度,靠开矿和民间筹措,短时间内,绝对筹措不出二十万两银子。这笔钱开春就要用到,怎来得及?为父倒想看看,小皇帝如何应付勋贵反击。”

杨慎听出来了,父亲命令他去挑唆张家兄弟跟皇帝的矛盾,确实是在破坏朝廷的稳定,朱浩没有说错。

所谓的让朱浩去当细作,更像是一种托词。

就算杨慎心中保留意见,也不能当着父亲的面说出来,反而更加认同朱浩的观点,杨廷和为达目的确实有些不择手段,心底对朱浩的信任与日俱增。

……

……

朱浩在官所见到锦衣卫指挥使朱宸。

“……暂时就这样,张氏外戚的人手,大概会在明后两日,抵达其原先煤窑,事情一旦起了冲突,或就收不住。”

朱浩将事情告知朱宸。

要想通知朱四,得等朱四出宫,或是由张佐把话带回宫里。

年后朱四并不常走出宫门,宫里宫外的联系需要时间,事实上朱浩也不着急将此事告知皇帝,有关煤窑那边的应对,朱浩在话语权方面甚至比朱四还要高,朱四对其中内情并不了解,所有事都要听朱浩的。

朱宸迟疑地问道:“那是打,还是退?”

朱宸到底在锦衣卫指挥使的位置上已稳定下来,开始有了政治方面的考量。

朱浩笑道:“从情理上来说,敌人希望看到的,一定是我们要极力避免的。但在这件事上,我倒觉得,可以如敌人所愿,将事情闹大。”

朱宸道:“让寿宁侯和建昌侯就此被天下人唾弃?”

朱浩笑了笑:“不尽然,就算他们不带人去械斗,也早就被世人唾弃了,这次的事得要让某些人下不来台!”

有些话,朱浩只能对朱四说。

煤矿归属问题,朱浩其实并不关心,主要是让张太后难堪。

刚让你两个弟弟背黑锅,说好了拿走他们的煤矿,以此换取双方和睦相处,互不干涉,结果一扭头,张家兄弟就带人去跟新皇的人火拼,就问你张太后有什么颜面训导新皇?

新皇一再退让,而你背后的张家却咄咄逼人,简直是不给皇家面子,以后朱四甚至都不用去向张太后请安了。

朱浩道:“这样,调锦衣卫副千户林伯年去守煤窑,通知唐先生及早防备,只要对方人一到,无论是否动手,直接开打!人员方面,多用锦衣卫旧人,兴王府旧僚尽量袖手旁观,等场面控制住后再下场收拾残局。”

朱宸有些担心:“是否应当等陛下下旨?”

朱浩叹道:“知会到陛下并等旨意下来,只怕时间上来不及,从这里到西山有一段距离,要提早调动人手,可不是一夜间就能完成。”

“明白,卑职这就去办……”

朱宸看明白了,就算朱浩在这件事上没有拿到新皇的旨意,但因事情紧迫,他就非听朱浩的不可。

若是因为自己按部就班非要去请旨,而耽误了事情,回头朱四一定会把怒火迁到他朱宸头上。

现在朱浩相当于皇帝身边第一幕僚,非听朱浩的不可。

……

……

当天下午,锦衣卫便派了骆安前去京师城北的康陵,通知林百户,也就是现在的林副千户林伯年,让其带一个看护陵寝的小队,前去西山换防。

还特别交待,让林伯年将朱浩的二伯,锦衣卫百户朱万简一并带上。

“林副千户,咱们这是去干嘛?”

朱万简骑在马上,异常颠簸,身体起伏不定,仿佛随时都会从马背上坠下。

在康陵这几个月,朱万简的臭脾气基本被磨没了,也是当兵没人会惯他的毛病,他到康陵就是被发配吃苦的,说是个百户,但其实手下能调动的不超过两个人,多数时候连吃饭都成问题,需要求爷爷告奶奶才能把肚子填个半饱,还得不时干一些体力活。

林伯年道:“上面只知会务必带上你……定没好事,你连这个都想不明白?”

朱万简一怔,瞬间感受到林伯年对他的憎恶。

或许正是因为其跟朱家的关系,才令林伯年到现在没好日子过,现在更是被朝廷调去西山看煤矿,虽没明说是什么事,但也能感觉到定不是什么好差事。

不能对前来传令的骆安发火,就只能朝朱万简撒气。

朱万简道:“那能不能容许我……先回京师家里看看?”

林伯年用奚落的眼神看过去,不屑道:“你家人早就迁南京去了,这会儿估计都到戍所了,不会没人通知你吧?也是,你兄长走前,对你好像挺气恼的,你们朱家人就是不会办事,难怪在安陆那么多年,都没巴结上潜龙!”

朱万简脸上满是不忿。

心里既责怪老娘把自己丢了,又愤愤然,腹诽当年林伯年在朱家捞了那么多好处,现在却连口饱饭都不给自己吃。

……

……

到晚上,朱浩见到出宫的朱四。

朱四听到朱浩的计划后,两眼放光,一脸兴奋道:“好!就该打!好好教训那群龟孙!敢在天王老子头上动土,真把自个儿当成朕的舅舅了?”

朱四的兴奋,说明他最近的确憋坏了。

朱浩道:“打归打,但也要适可而止,不能影响到我们开矿的大计。”

朱四冷笑道:“非但他们的煤矿不能归还,连同别家的也一并抢来!”

张佐想说什么,却噤声不敢言,眼巴巴望着朱浩。

“陛下,做事要讲规矩,如此才能赢得人心。”朱浩道,“我调查过勋贵在西山各处的煤矿,产量方面……有点过于低了,所用人工成本太大,且极其危险。这些煤矿,对我们而言没什么价值,实在无抢夺之必要。”

第607章 纸老虎

正月十六,元宵节刚过,西山煤矿就发生一场大规模械斗。

跟以往勋贵之间的火并不同,此番恶斗,却是张家两兄弟的家丁跟锦衣卫对上,结果显而易见……

张家兄弟派去的二百多号人,被打死三个,伤近百,伤的和被抓的有一百多,只有三四十人逃离现场。

这场械斗,让朝野震惊莫名。

没人想到,张家兄弟如此乱来,自家矿井被朝廷查封,居然主动挑衅,连锦衣卫的人都不放在眼里。

同时朝官议论纷纷,觉得张家兄弟太过愚蠢,这已不是弘治、正德时代,新皇跟他们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如此胡作非为,等于是往枪口上撞,随后发生的一切印证了这个观点……东厂和锦衣卫的人将寿宁侯府、建昌侯府给包围起来。

皇宫内。

张太后紧急召朱四前去相见。

朱四去了,不过这次他带了不少人,司礼监掌印太监张佐、新任东厂提督黄锦以及锦衣卫指挥使朱宸等……呼啦去了几十号人,大有逼张太后移宫的架势。

“……太后,朕不明白,先前话不都说明白了么?为何两位国舅,竟连大明王法都不顾,居然敢派人去西山跟皇家亲军动手?锦衣卫因此伤了不少人……敢问母后,朕当如何教训他们?”

朱四这次也变得硬气了,一上来并不是摆出一副俯首帖耳、听命行事的架势,而是朝张太后发难。

这也是朱浩的策略。

先前朱浩给朱四制定的方略,先夹起尾巴做人,能不起争端,就先忍着,因为张太后这边立他为皇帝属于皇室私事,若张太后真有废立之举,哪怕事不成,也会让朱四的皇位正统性受到怀疑。

而现在张家兄弟犯事,朱四就没必要再忍气吞声了,因为涉及皇家与外戚之争,张太后如果偏向娘家,会引发朝廷官员以及各地藩王群起反对。

而且朱浩很清楚,张太后在历史上就是个纸老虎,自打她同意兴王府世子过继为自己儿子后,就再也没有任何作为,其在嘉靖朝的影响力,甚至还没有首辅杨廷和那么大。

是时候让张太后出局了。

张太后果然不复之前那般硬气,一反常态,改而用商议的口吻道:“皇帝,寿宁侯和建昌侯始终是你的舅舅,再有错,也是你的亲人,能原谅就原谅吧。”

朱四怒道:“可是太后,他们所作所为分明是在打大明朝廷的脸!今日一早,朝中参劾他们的奏疏,摞起来能堆成小山高,所有朝臣都建言朕严惩二人,难道就因为他们是国舅,朕就有法不遵?”

张太后一脸为难。

她自己也匪夷所思,两个弟弟莫非真是猪油蒙了脑子,居然敢派出家丁跟锦衣卫械斗?这是疯了吧?

黄锦在旁打圆场:“陛下,此案应当细查,不能以表面情形怪罪于寿宁侯和建昌侯,或许背后有何隐情呢。”

张太后一听。

好家伙,过继子这边也有人看不下去了,为哀家两个弟弟说话?

本来黄锦在张太后和皇宫一班老人心目中,属于侵入者,他当上御用监掌印太监,乃是将功勋卓著的张永给挤下去的结果,其声望根本没法与张永相比。而这次提督东厂,换掉的则是几朝元老萧敬。

张太后本想找个机会直接把黄锦给打发了,但听了这番话,突然感觉到,此人或可一用。

朱四瞪着黄锦:“能有何隐情?莫非是有人背后挑拨离间?故意疏离朕跟两位国舅的关系?”

张太后连忙道:“皇帝,你还是查清楚为好,或许真有人这么做呢?”

“好!朕便一查到底!”

朱四一脸愤怒的样子,甚至都没有行大礼,只是简单说了一声“儿告退”,便带人离开仁寿宫。

……

……

朱四回到乾清宫后,立即在身边近侍服侍下换了身常服,准备出宫去见朱浩。

今天对他来说,实在太解气了,他甚至没想明白,为何之前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张太后,会表现得如此软弱,竟为两个弟弟的事,低声下气哀求?

朱浩定下的策略,简直准到家了,一下子就把张太后和她背后的外戚势力的嚣张气焰给打压下去。

“回头好好查。”

朱四先前还对黄锦吹胡子瞪眼,眼下神情却变得柔和下来,嘴角隐隐带笑,但他还是指出了不足,“黄锦啊,你应该等朕说差不多时,再出来接茬……看来你还是太过紧张了,等见到朱浩后,听从他的吩咐行事。”

一旁侍候朱四换衣服的张佐问道:“陛下,东厂查案,也要以朱先生意见为准吗?”

朱四侧头打量张佐:“你觉得,这种事可以交给旁人?”

上一篇:国姓窃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