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第429章

作者:天子

……

……

朱浩的确没必要对吴杰痛下杀手。

既然敢在吴杰面前表露自己的身份,也敢表明自己代皇帝朱批,就不怕吴杰去说,关键是这话说出去要有人相信。

如之前朱浩对朱四的分析。

吴杰在杨廷和派系看来,已是叛徒,无论他做什么都于事无补,相反他也不敢让杨廷和知道在暗中举报的人是他,张扬的结果是自己一家人遭难,杨廷和还未必会信,为何要去逞能呢?

退一步说,就算吴杰真的把消息传到杨廷和那儿,也要看杨廷和信不信。

谁会相信一个叛徒的话?

再或者说,你的这些话,是不是太令人匪夷所思了?

当朱浩将吴杰的供状,交到朱四手上后,朱四看完,脸上满是奚落的笑容:“难怪当初我那位皇兄会突然性子大变,心急火燎回到京城,原来他的病被太医院的人给耽搁了,以此来要挟其回京,不料却因此而耽误了他的命。说起来,杨阁老如此授意,也算是间接帮助了朕。”

朱浩道:“一切都是天意。”

朱四将供状放下,显得很自信:“朕也觉得这都是天意,朱浩你这么能掐会算,提前几年就能算到朕会当皇帝,你是能窥探天意的人,你给朕推算一下,朕有多少年的寿命?”

当皇帝之后,马上开始在意自己寿命问题了。

朱浩摇头:“这种天意,我可算不到。”

朱四吐吐舌头:“我看你不是算不到,是不想对我说吧?是怕我知道后有负担?你别怕,就告诉我好不好?”

“真不行。”

朱浩感慨道,“天意涉及到命数方面,会有很多变化,后天的很多事也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命格,而陛下乃是九五之尊,越是如此越难以推算。”

朱浩一套唬下来,颇见成效。

朱四好似相信了,连连点头:“那你若是知道朕有危险,或是谁要威胁到朕的时候,一定要早点跟朕说,让朕有防备。”

“嗯。”

朱浩点头表示同意。

……

……

朱浩没给朱四灌输什么无神论思想。

在这年头,讲无神论本身就不靠谱,连朝廷都有钦天监来推算星相、天机等,还以星辰的变化或是出现流星、彗星等天文异状,来表明是否有灾祸,甚至堂而皇之记录到正史之中,跟皇帝讲无神论的结果,就是皇帝把你当成蠢货。

跟上天为敌,以为自己比老天爷还厉害,谁敢重用这种人?

所谓的子不语怪力乱神,也只是言及妖魔鬼怪的事,而不涉及天机命数等。

而朱浩不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朱浩知道,未来朱四对道家或是这些神神叨叨事情的取信,终有一日会到来。

若是自己被冠以“天师”的名声,让朱四觉得自己真有这方面的能力,那到时朱浩才不至于被一群别有用心的方士给坑了。

君臣不可能永远保持关系和谐。

当朝中无政敌,那时朱浩就是皇帝的政敌,而历史上严嵩父子的倒台,不也正是因为被方士一两句话给算计了?

只有你也擅长这玩意儿,并能说出比方士更令皇帝觉得信任的话,才能让皇帝不去取信那些江湖术士。

以朱浩对历史的了解,想要在合适的时候说明一些“天机”,还是很容易的,比江湖术士的谶言要靠谱许多,到时皇帝也就知道谁才是真正的“世外高人”。

……

……

翌日朝堂上。

朱四在议事中期,表明要宽仁对待陈敬、郑宏和吴杰等太医。

这点倒是杨廷和始料未及的。

太医院被查,看似是因给事中的参劾有关,但杨廷和知道这是朱四有意做文章,想杜绝有人在药理上相谋害,现在朱四却宽宏大量,表明不去追究几个内外勾结之臣的死罪,反倒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

如此倒是跟内阁定其死罪的严苛形成强烈反差。

“陛下,提督太监陈敬,与先皇之死有莫大关联,应当严审之,以正视听,还请陛下三思。”

在此等事上,刑部和大理寺都有人出来表明要严明律法。

也不是他们非要将此案的人置于死地,而是他们觉得,新皇登基后宽仁对待害死先皇的御医,会引起有关“这件事是否兴王府在背后暗中指使”的猜忌,就算要赦免,也不该是现在。

朱四道:“若仅靠一些捕风捉影的事情,就要朕杀那么多御医,敢问以后谁还敢进太医院?还有谁敢为朕诊病呢?”

如此一来,反而让朱四站在了道德制高点上,这就让在场大臣很难接受。

“行了,此案就当是朕特赦于他们,几个案犯酌情由刑部再议定,以其罪行区分,若是不太严重的,削职为民便是了。”

朱四道,“等刑部再奏上来后,朕再酌情来定。就这样吧。”

……

……

杨廷和回到内阁。

没等蒋冕过来跟杨廷和说事,另一边费宏先过来道:“据闻仲德已病入膏肓,怕就是这两日的事情。”

“哦?”

杨廷和皱眉。

仲德就是袁宗皋,历史上袁宗皋是在正德十六年九月初七死的,而眼下却是九月十二,也就是说,袁宗皋因为朱浩的影响,至少寿命延长了几天。

但因其是患疾病而殁,属于老年的慢性病,朱浩能做的事情并不多。

袁宗皋入朝没几天,没做出任何成绩,在兴王府时也算不上大放异彩,但到朝堂后几乎就隐身了,哪怕是内阁大学士,存在感也忒低了点,甚至杨廷和都觉得,袁宗皋连点事情都没做就死了,是不是太快了些?

“知道了。”

蒋冕替杨廷和回答一句。

就算袁宗皋真的死了,内阁的人也不可能亲自前去吊唁,这种事朝廷会派治丧的官员前去,朝中大臣要忠于职守。

等费宏离开,蒋冕才道:“陛下突然赦免太医院的人,不知是何原因?”

杨廷和摇摇头:“或许正如陛下所言,是不想引起太多波折,便息事宁人吧。”

去宣扬正德皇帝死因的问题,明显不是得了便宜的新皇应该推崇的,管他怎么死的呢,现在皇位归了朕,就是上天的恩赐,把那群人打发出朝廷,让他们不能再危害到朕就行了。

“总觉得哪里不对。”

蒋冕突然说了一句。

杨廷和自然也能感觉到。

事情既是朱四故意挑起的,那就应该有目的才对,不应该是朱四主动出来为涉案的人开脱,若最后结果如此,那皇帝从一开始为何要追究责任呢?

仅仅是为了把这群太医赶出太医院?或是杀鸡儆猴,让别的太医不敢在皇帝的药方上做文章?

而且之前朱四一向是拿朝中事来治文官,但明显这次皇帝出手很反常,等于是给文官面子,没有多制造杀戮。

文官都还没求情呢,事情就这么过去了?

……

……

袁宗皋的确是病入膏肓。

唐寅和蒋轮先后前去探望,回来后跟朱浩所表明情况,去世也就是这几天的事。

好在最近几个月,袁家的主要人等都已经到了京师,袁宗皋临死前,也算是跟家人团聚,就算合眼,也不至于亲人离散、客死异乡。

“弥留之际,你还有办法?”唐寅回来后,问询朱浩。

朱浩摇头。

对袁宗皋,朱浩还是心存感激的,毕竟在入王府这件事上,袁宗皋曾出过大力。

但后来,袁宗皋则因为朱浩跟唐寅的结盟关系而一再打压,甚至在王府中形成对立关系,就算现在人之将死,一切过往当不再深究,可朱浩还是没能力去救袁宗皋一命。

第568章 命中注定?

袁宗皋病故是在九月十三。

朱四对此很重视,让礼部的人安排丧事,对待袁宗皋的家人也算极尽恩荣,连袁宗皋的孙子袁汝霖,也得到进国子监读书的机会,并允诺在袁汝霖学习几年后,授以中书舍人的官职,以继承袁宗皋的遗志为朝廷效命。

兴王府体系官员,都在为袁宗皋的丧事而奔波忙碌。

朱浩却没有露面,甚至连去吊唁都没有,一如既往做自己的事。

最近翰林院的事倒是不忙,但人员奇缺,一来是像杨慎和余承勋这些人经常不露面,二来则是因为秋凉后经筵日讲增多,那些侍读学士、侍讲学士都入宫授课,本来应该由他们做的事,会一层层压下来。

平时朱浩到翰林院,见不到几个人。

最近朱浩空闲下来,跑到翰林院的藏书阁,随便找本书带回修撰房,其实不是为了学习,更多是打发无聊。

两世为人,基本都是从事教育和科研,找点东西看看,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一上午过去,一天工作就算完成,没事就读读书看看朝廷邸报也是打发时间的最好方式。

九月中下旬,朱四出宫的次数明显减少,一共才出来两趟。

以朱四的话说,现在他被人紧盯着,没办法每天都出宫门。

但朱浩隐约感觉到,朱四应该是找了某种更让其觉得有意思的“乐子”,以至于没时间出宫了。

这天晚上张佐又过来跟朱浩一起批奏疏,朱浩顺口问了一句:“陛下最近在宫中可还好?”

本来只是简单的问话,张佐面色迟疑,好像不太想跟朱浩说。

朱浩笑道:“是该早些为陛下大婚了。”

“对对对。”

张佐连连点头,好似有什么事被朱浩言中一般。

朱浩笑而不语,心里确定是怎么回事了。

朱四虽尚未大婚,但并不影响他接触女人,尤其宫闱中最不缺的就是女人,就算是地位很一般的宫女,架不住人多,总归能在其中找到不少姿色出众的,再加上朱四刚接触这种事,必定是“荤腥不忌”,还管姿色到底如何?

怕是见一个上一个。

朱浩坐下来,拿起奏疏随便翻了翻,张佐有些为难:“唐先生最近为了官田秋收之事,还有为袁阁老治丧,忙里忙外不能前来相助,这里就要多劳烦朱先生了。”

“没事。”

朱浩随和一笑。

平时都是唐寅在这里帮忙分拣奏疏,唐寅别的没学会,至少鉴别一件事是否重要已基本能做到。

朱浩给他做过详细的总结,只要涉及到民生问题,一律由朱浩来朱批,而若只是地方奏风土人情的,或是朝中六部等衙门报上来的事,则由张佐以内阁票拟为准,大差不差誊录上去就行。

张佐道:“最近萧公公问及,说进司礼监后,少有侍奉陛下批阅奏章之事,言语间似有试探之意,会不会……杨阁老已有所怀疑?”

照理来说,一般的奏疏都应该由司礼监众太监一起参详批阅,不应该由掌印太监张佐一人完成。

之前萧敬自知不是新皇派系,少有问及奏疏的批阅,多是在奏疏批好后,来日早朝上,帮皇帝镇住场面,或是宣读一些奏疏,引发文武大臣在朝堂上展开议论。

相当于打杂的。

如今萧敬还替皇帝掌控东厂,使得朝中人心相对安定一些,尤其是东厂和锦衣卫那些旧派势力的人不会出来造反。

朱浩道:“你就告诉他,陛下凡事都喜欢亲力亲为便可,少让外人在乾清宫之外的地方见到陛下。”

意思是,圆谎要有技巧。

不能一边说皇帝勤勉克己,一边让人知道皇帝跑内帷去找宫女厮混。

张佐点点头,却还是有话想对朱浩说。

大概是想让朱浩劝朱四以国事为重,不能把什么事都交给外人,反而自己在内宫胡来,如此会有大权旁落的倾向。

但目前替皇帝处理朝务的人就是朱浩,张佐又觉得朱浩意向不明,或许朱浩就是想当那个大权独揽的幕后之人呢?

“大婚之事,应该有眉目了吧?年底之前,遴选可否进入到入宫的环节?”

朱浩又问了一句。

张佐点头:“快了……另外,听说孙老部堂,不愿意将自家女儿呈报到候选名单之列,或许是……不想与陛下攀亲。您看……”

张佐在皇帝大婚的事情上,都会特别提及孙交的女儿。

这说明蒋太后还有跟孙交联姻的倾向。

上一篇:国姓窃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