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第418章

作者:天子

……

……

朱浩现在的确想让自己稍微轻松一点。

不能白天在翰林院上班,下午回来还要给朱四当替身,最开始他还觉得能处理大明朝务有种巨大的成就感,但久而久之整个人也开始懈怠下来。

我又不是皇帝,为什么要把自己搞得那么累?

想改变大明,不是靠批阅奏疏来完成,更应该拓展一下商业体系,还有就是搞一些科学研究,让工业文明早点降临华夏大地。

所以现在朱浩对做生意的热情,远比当官更大。

当天他就去找了苏熙贵。

“……小当家,银号刚开张,徽商和各地商贾不太认,但借助鄙人高超的游说能力,已接纳六万多两银子存银,另外还有铜钱四五万贯的模样……”

苏熙贵很兴奋。

本以为开钱铺子有点拾人牙慧,根本无法做大做强。

但有官府的背景就是好办事,这种以财生财的模式,才是赚钱的王道。

苏熙贵以往太专注于实体产业,尤其是商品的低买高卖,从没想过金融服务业也能如此赚钱。

朱浩道:“给他们利息,他们当然想往银号里存银,他们赌的是你未来这两三年时间不会倒。但因为黄公只是在南京为户部尚书,所以前来归附的人还不是很多……银子放贷出去多少?”

苏熙贵笑道:“有个四五万两的样子,听小当家的,留了一些存银……其实留不留都还好,这点银子我赔得起。”

相比于苏熙贵的家大业大,随便筹措个几十万两银子还是能办到的。

苏熙贵就算做不到富可敌国,之前几年靠盐场改革,还有黄瓒在北户部当侍郎,以及将大批盐引交给他,令苏熙贵成为大明最大的盐商。

毕竟滩晒法的改革,就是黄瓒搞出来的,生意场上自然会便宜自家白手套。

朱浩道:“十万两还是太少了,要在一年时间内,把银号的规模,发展到百万两级别,三个月内将南北两京体系建立完善,半年左右把银号开到中原各处省会城市,一年内发展到大江南北……”

苏熙贵咋舌:“小当家,要说有野心,还是您更胜一筹,鄙人实在是自愧不如。”

“说这片儿汤话有何意义?咱都是生意人,搞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没用,陛下在大礼议之事上扳回一城,我估计文臣的反击将要开始,必定会从户部钱粮方面出手,加上之前酝酿的河工账目,户部和工部的自查也快要结束。”

朱浩分析了当下局势。

苏熙贵笑道:“大军未动,粮草先行,小当家深谋远虑。”

朱浩打量苏熙贵,总觉得这货今天有点不太对劲,恭维他的话很多。

“一百两银子,按月息一分,或是年息两分,扣除给出去的利息,一年的收入不过才十万两的样子,还是太少了,现在朝廷有何用度,一年开销怎么也要个四五十万两银子,才能对大明经济起到刺激作用……”

大明到中叶后,南美洲的白银开始逐渐流入,银价逐步下降,白银成为市面主要流通货币。

朱浩入朝后,留意过大明历年开支,虽然大明的账目没有算总账的习惯,但单以太仓银出入来算,一年大概有三百万两左右,粮食调度多归于地方仓储,地方税收所缴纳的也都是以市价兑换白银来上缴太仓。

照此推算,到正德末年,朝廷一年的开支,折白银,不会超过五百万两。

其中九边调度占到了四成到五成,战乱年景甚至能占到七成往上,因为粮开中制度已崩坏,西北商屯荒驰,西北用度几乎全靠太仓支撑。

河工在正常年景,又占到大明用度的两三成。

除此之外,最大头的开支就是官员俸禄和修建宫庙,如此便已入不敷出,若是地方有灾情,或是遇到点什么事,朝廷没法平白变出银子,又不能以通货膨胀的方式从民间掠夺财富,的确很容易让朝廷财政出现赤字。

大明中后期各种社会问题,不就是因此而产生?

收商税,必然会跟后来所发生的那样,与士族阶层产生极大的矛盾,毕竟现在掌握大明市场经济的主要是官宦阶层,看似当官的不能经商,但任何时代权力转租都无法遏制,有权就有钱,谁不想把自己手上的权力变现?

再就是大地主阶层。

这些人掌握了社会话语权,谁动他们的奶酪,他们就会把谁当敌人。

朱浩知道一些改革暂时看来没法推行,想要让大明朝廷变得富裕,最好的办法就是先发展金融业、商业等,既然不能以政策从士族阶层手上抢钱,不能跟你们收税,那我就以你们擅长的东西,从你们手上捞钱。

正常做生意,你们技不如人,亏本了,总不能赖朝廷政策上剥夺你们吧?

苏熙贵也替朱浩憧憬了一下:“若是一年经营个一千万两,赚到手一百万两,对朝廷相助应该会更大吧?”

“还是少。”

朱浩比苏熙贵更贪心,“最好是一年赚出个朝廷用度,大致就够了。”

“这……不可能吧?”

苏熙贵毕竟是南京户部尚书的白手套,对大明户部的开支用度情况还是多少有些了解的,“那可能需要五千万两以上,就算是把天下所有商贾的财富聚拢起来,怕也没那么多。”

朱浩笑道:“要做大,就不能只盯着商贾手上那点钱,要把业务发展到民间所有百姓。”

“这……”

苏熙贵心想,这位可真是敢想。

做梦呢?

普通人攒点钱不容易,你还想让他们把钱存进银号不成?

“百姓也是注重利益的,首先我们要做到童叟无欺,不能盲目扩张,并愿意牺牲一些利益来笼络百姓,才能取得他们的信任,以后就算是有什么大事,朝廷也可以从银号借钱,同样按利借贷,那时朝廷府库就不会在发生大事时捉襟见肘了。”

朱浩更说出一种苏熙贵未曾听说过的理论。

朝廷找银号借钱?

等朝廷用完了,那还能还么?

再一想,不对,若是朱浩能影响新皇,从皇帝到朱浩这个未来可能会出现的权臣,都遵守契约的话,那这件事还是可执行的。

重要的是……本来银号就是朱浩开的。

等于说朝廷把银子左手倒右手,自己把银子存在银号,回头再找银号借钱,利息付给银号,而朝廷又在盈利中占了大头。

真是稳赚不赔。

“小当家,京师各地的商会,如今对银号多有顾虑,您看是否找个机会……或是找什么人,去跟他们沟通一下?”

苏熙贵见朱浩还有个目的,就是想获得政策上更多的支持。

现在商贾肯存银子,多数都还看在他苏熙贵的面子上,而不是朝廷。

朱浩道:“回头让户部唐主事去见他们,宣扬一下政策,让他们知道,如此乃利国利民之举。”

第553章 借题发挥

唐寅最近在朝中混得风生水起。

明天他将第一次出席朝会。

作为户部出事,本没有参与朝议的资格,但因为他掌控的皇庄体系,背后有一大批兴王府旧僚跟着他吃饭,这可是涉及朝堂安定的大事,再加上皇庄处置尚未完全尘埃落定,需要他偶尔到朝堂上汇报工作进展。

唐寅想到自己将以正六品京官的身份在朝会中述职,就算他再放荡不羁,也激动得两天没睡好觉。

朱浩白天找他说银号的事,看到唐寅顶着两个大黑眼圈,大概就知道老家伙有点不太矜持。

“先生,在我的设想里,以后你想以正统文官的方式成为大明柱梁,有点困难,不如另辟蹊径,从管理商贾以及邦交等事宜上,逐步成为大明的中流砥柱……”

朱浩给唐寅洗脑。

唐寅看了看窗外的车水马龙,此时还没到中午,朱浩明显早早就从翰林院回来了。

说话的地方,正是在朱浩的火锅店。

“人怎么少了那么多?”

唐寅答非所问。

“哦,我又在京师开了两家分店,把一部分客流给引了出去,这里晚市更热闹一些,有时候还会加桌。”朱浩道。

唐寅瞠目:“你都进翰林院,还顾着生意上的事?”

“有钱不赚是傻子。”

朱浩撇撇嘴,“明天朝会上,你要说的话,我帮你做了整理,回去后好好看看。剩下就看你临场应变了。”

朱浩作为兴王府体系的“大管家”,什么事都给唐寅设计好。

唐寅拿过一本好似讲案的册子,叹道:“真不知你是如何想的。哦对了,你说的什么管理商贾,是怎么回事?”

朱浩笑了笑。

大明对于商贾一直都不够重视,士农工商,商人的社会地位最低,但历史已经证明,真正把世界推向工业文明的,恰恰就是很不受待见的商贾。

商人逐利,只有激发他们的逐利热情,给他们社会地位作保障,让他们去改进技术,发展生产力,才能让落后的农业文明一点点进步。

朱浩笑道:“比如说以后朝廷在六部之外设立一个商部,你当部堂,就是这样……”

唐寅皱眉:“你小子可别乱来。”

“我是那种乱来的人吗?至少你心里有个数,明天朝堂上别让我们失望。”

朱浩笑嘻嘻地,好似个天真的孩子,“再就是银号那边的事,我要跟你对接一下,以后陛下可能会将内府的一些权限交给你……”

……

……

唐寅在朝中只是户部主事,就算有点权力,但绝对谈不上是什么重要人物。

但在兴王府体系内,他的地位却很高。

皇帝没法把朝廷的权力分给没有当官经验的唐寅,但皇帝自家事务,诸如管理内府等,完全可以交给唐寅,本来唐寅就负责内府有着大笔进项的皇庄,让其负责内府的财政大权,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但没有具体落实。

翌日清晨。

朝堂上,唐寅一身六品朝官服,立在众大臣中很是显眼。

很多人很好奇,大明赫赫有名的才子,曾经以装疯卖傻逃离南昌,落了个疯癫骂名的唐寅,怎么就一跃龙门与我等同列了?

据说是兴王府内当幕宾?

这老小子很懂得见风使舵啊!

逃离宁王府,跑去兴王府避难?

然后以能力获得兴献帝的推崇?

那将袁宗皋置于何地?

或者说,唐寅到兴王府,是否就是袁宗皋在背后推波助澜?

轮到唐寅出来述职。

他按照朱浩给他准备的文案,先讲述了从他接手皇庄后,一个月内发生的变化,包括安置兴王府到京师的家眷等事,再就是提到了一项很重要的内容……

勋贵田地兼并。

杨廷和在旁听了,马上感觉到唐寅想借题发挥,以皇庄之事,牵扯到打压勋贵的话题。

勋贵在正德一朝,日子过得很逍遥,主要因为正德皇帝胡闹,没心思去管这群吸附在朝廷体系上的蛀虫,而江彬和钱宁等人又不想跟实权人物争锋,加上张家兄弟带头,使得正德一朝,京师以及周边地区土地兼并问题日益严重。

弘治时,京师周围的好田,勋贵只占了少数。

但到嘉靖初年,京师周边过半的熟田都落到了皇庄、勋贵和大臣手中,有地的农户逐渐变成佃户,很多人更是迁徙离开京师之地,前边河北地区发生水灾后,也有过将周边百姓往中原迁居的经历。

总的来说……

京师周围隐患很多,最大的问题来自于土地兼并。

到此时,户部尚书孙交仍旧没有到任,以至于唐寅提出这些事时,就好像是在跟在场的朝臣叫板,甚至在户部找个能直接喝斥唐寅让其住口的人都没有。

再说了,唐寅说的都是社会现状,符合文官针砭时弊的作风,为何要打断他?

但杨廷和听了心里却很不是个滋味。

新皇打压勋贵的目的,还是为了巩固皇权,让皇帝皇权更加稳固,对文臣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杨廷和觉得或应该跟勋贵保持立场一致,方符合文官的利益。

“户部,怎么看?”朱四听了唐寅的讲述后,转而看向户部侍郎、主持户部部堂事的秦金。

秦金很清楚,现在户部已逐渐成为新皇的禁脔,即便自己可以在大礼议等问题上站在杨廷和一方,但涉及户部内部事务,他已逐渐失去话语权。

秦金道:“回陛下,皇亲国戚侵占土地之事,历来皆有,先前朝廷已发诏书,着令皇亲自查,近来侵占田地要归还,过去者……也要上报朝廷,如今尚且在进展之中,但因年代久远,一时处置不易。”

在此等事上,秦金明显不想得罪人,有点搅浑水的意思。

先前在皇庄事务上,皇帝提出一个说法,就是皇庄的设立乃陈年旧事,并非从正德朝而起,一时要解决不容易,应该一步步来。

秦金照搬过来,意思是勋贵兼并土地的事也不是一天形成的,短时间内无法解决。

本来就是嘛。

上一篇:国姓窃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