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第402章

作者:天子

朱四道:“这有何区别吗?”

就算朱四如今已经是九五之尊,对于市井阶级的划分还是有点不太清楚,他不知道,其实大明有很多人都没有办法考科举和过正常人的生活,所谓的人人平等并不存在于大明的社会中。

等朱浩解释一下后,朱四点头道:“别说是公冶姑娘,就算是戏班里的人,一并都特赦了便是。”

旁边张佐连忙道:“陛下,一下子赦免太多人,难免会让人起疑。”

“这样啊……”朱四想了想,笑看着向朱浩道,“那就听朱浩的,他说给谁良人籍,就给谁。”

正说着话,唐寅在骆安护送下回来,向朱四行礼。

朱浩问道:“唐先生今日不是去工部调取过去几年河南和山东两地的复结奏疏?是没调成么?”

唐寅道:“工部回复,说是这些陈年奏疏,都没有保留。”

朱四疑惑地问道:“不是说前朝所有奏疏,都要备案,以备后来的修史人将其整理和记录吗?为何工部却说这些奏疏没有留下?”

朱浩道:“陛下还听不出来?其实就是他们不想给罢了……因为涉及到很多亏空,交出来,帐查清楚了,他们没法填补亏空。再便是他们眼里根本就没把一个正九品的户部小吏当回事。”

“混账!他们这是没把朕放在眼里啊!”朱四勃然大怒。

张佐急忙道:“陛下息怒。”

朱四道:“朱浩,朕有个想法,与其等什么事都靠内阁先行处理,不如我们自己设立一个内阁,由你总揽所有事务,唐先生加入进来,如果可行……公孙先生或者其他有能力的人,也一并加进来,这样有什么事,解决起来更方便一些。”

张佐在旁瞪大眼。

新内阁?

那把我摆在什么位置?

我既要受制于内阁,还要被新内阁压制?那我这个司礼监掌印太监,名义上的内相,岂不成了摆设?

朱浩望着张佐道:“陛下,其实一切应当以张公公为首才是。”

虽然张佐知道朱四不可能听从这个建议,但心中依然一阵温暖,总算朱先生记得有我张某人。

朱四道:“他的确可以加入进来,但有事的话,还是以朱浩和唐先生的意见为准,执行的话……则需要相对有经验的人才行,最好能在朝中有人……”

朱浩听出来了,朱四的设想,类似于清朝在内阁之上设立的“军机处”。

直接对皇帝负责,但并不具备明面上的官职,也就是说都是兼职,但身份和地位却相当于宰相,总揽朝中军政大权。

当然设立之初,不可能达到这种高度,这大概是因为朱四刚登基,发现内阁那边权力太大,也发现皇帝在处理很多事情缺乏自己人支持,而无法做到事事统筹,便感受到华夏流传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有其必要性。

若是宰相可以受皇帝完全控制,的确在处理事务上更具效率,而且皇帝可以做到事事掌控在手。

“以后朕不可能每天出宫,最好朱浩和唐先生能入宫去,大不了在西安门内给你们找个办公的衙所,进出宫门时低调一点,大概就不会被人察觉……”

朱四之所以想设立这样一个特殊机构,概因宫内和宫外联系很不方便,要么是他出宫,要么是张佐从中穿针引线。

还不如直接让唐寅和朱浩进宫当值。

朱浩连忙道:“陛下,此事当从长计议,戏马上要开锣,陛下不如一边用膳一边欣赏,这件事等晚上时我们再详细商议。”

……

……

朱四跑去看戏了。

虽然出宫就是为了玩乐,但朱四到现在为止,还能做到有所收敛,因为他清楚朝中敌人很多,一时的荒嬉或就落人把柄,连皇位都丢了。

他敢出来看戏,全是因为有朱浩帮他处理公务,来日朝堂上自己可以跟那些大臣对答如流,也能保证朝中主要事务可以通盘了解,因为朱浩每次给出的总结都很到位。

“看来陛下很信任你啊。”

唐寅回来坐下,帮朱浩批阅奏疏。

最近唐寅也在练字。

按照朱四的要求,唐寅要帮朱浩分担一部分压力,最好能模仿朱四的笔迹。

但其实根本无此必要,在朱浩看来,只要唐寅能分清楚哪些奏章紧要,哪些只不过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分门别类,一部分由他朱浩代天子朱批,另一部分交给司礼监代劳便可。

所以唐寅对此不太上心,以他这年岁,模仿一个十几岁少年的字还要做到不被人察觉,的确有点困难。

朱浩道:“若是唐先生可以进入新内阁,那不等于位极人臣?”

“别言笑了。”

唐寅并不觉得这是什么值得高兴的事,“不能露面,一直躲在暗处,为朝廷效命却不为人所知,如同锦衣夜行。朱浩你前途似锦,能耐得住一时寂寞,但我这把老骨头,在朝中还能剩几年?说是不求虚名,但虚名就在眼前,实在很难拒绝。”

朱浩点点头。

唐寅有时候就是这么“淳朴”,至少在他面前,算得上有话直说。

以往唐寅想追求功名,没有那资格,现在有资格去追求,却垂垂老矣,发现很多资历和论资排辈上的事无法逾越,有点心灰意冷。

朱浩道:“那唐先生就多追求仕途上的成就,最近陛下有意让你做户部主事,以此为契机,或有跻身权力中枢的机会。”

第531章 肥差

紫禁城,奉天殿,朝议。

当天例行商讨国事。

新任司礼监秉笔太监萧敬,当众宣读有关涉及军政、治国等大事,交由大臣们商讨。

一切都有条不紊进行。

“……京东盗起流劫霸州、永清等处,钦命都督桂勇率兵捕之,仍敕涿州、河间、霸州、天津各守备兵备官严兵慎守,以防奔突……”

非大事不会拿到朝堂上来议。

这个议题涉及一件京津地区的盗寇事件。

霸州和永清距离京师很近,最近有盗寇出没,前半部分是事由,后半部分是皇帝所制定的对策,以都督桂勇领兵前去平剿,并以各处守备将官严阵以待,防止盗贼突袭或是流窜,滋扰地方。

当然批阅者是朱浩。

事情公之于众,在场大臣听不出其中有任何问题。

朱四问道:“兵部对此有何意见?”

新任兵部尚书彭越出列,举起笏板行礼:“无异议。”

“照此执行吧。”

朱四抬起头,瞥了眼天花板,有种翻白眼的冲动。

你们这群人,还不如我身边一个从小到大的玩伴厉害,他做出的应对策略,你们根本就拿不出更为合适的方案进行反驳,真是白养活你们了。

“……顺天府通州知州刘绎奏,近京地方若皇庄及皇亲驸马功臣旧土,大为民害,乞以皇庄田地尽付所在军民耕种,输纳国课,管庄内臣永为裁革,其或以皇庄建立以久,遽难议革……”

萧敬接下来宣读的这件事,涉及正德朝时积弊。

大明皇庄裁革问题,从朱四登基后,朝廷已经接连商讨过几次,明确要将皇庄裁撤,并已将之前负责管理皇庄的张永给革职了。

但涉及到皇庄诸多土地,若是直接革除的话,将会涉及到薄利变卖的问题。

之前张鹤龄和张延龄两兄弟,叫上蒋轮一起买裁革的皇庄土地,说是有关系,随便出点钱就能买,结果这件事被捅到皇帝这里,皇庄裁革的问题重新变成悬案。

总的来说……

之前说要变卖,现在朱四不想卖了。

就算以后要卖,也要等朝廷给出具体方略后,不是说裁撤了皇庄就把这些田地变卖后把银子收归户部。

这些田地算是正德皇帝留下了“政治遗产”,收入本来就属于内府,凭什么现在卖完过后,就一并归户部了呢?

所以萧敬最后说了“其或以皇庄建立以久,遽难议革”,意思是这皇庄制度又不是正德朝才有的,一种说法是永乐年间就有,更为主流的说法则是天顺八年宪宗登基后才正式有了皇庄。

《明史·食货志一》记录:“宪宗即位,以没入曹吉祥地为宫中庄田,皇庄之名由此始。”

皇庄在宪宗和孝宗两朝并没有形成气候,直到正德时期快速膨胀,成为京畿地区重要的社会问题,据说正德九年时,皇庄占地达三万七千五百余顷,同时皇庄内有大批官校、庄头、管庄太监等,欺男霸女,百姓苦不堪言。

改积弊本是好事,但如果是一次全都革除,还让内府蒙受巨大的损失,这就有些操之过急了。

而且这次提出的,除了皇庄外,还有勋贵的“旧土”,说白了就是权贵靠兼并所获得的土地,大多不是以正常价格从市面上购买,近乎于强占,这年头权贵少有经商的,多是占地,土地是这时代最大的财富。

杨廷和出列道:“陛下,裁革皇庄之事,不早有定论?为何要旧事重提?”

朱四没回答,一抬手,让萧敬退下,由司礼监掌印太监张佐出来解答:“杨阁老,是这样的,先前定下裁革皇庄谕令后,陛下派东厂和锦衣卫监督,发现频频出现贱卖皇庄田地的情况,诸多皇亲国戚侵占的庄田却并未出手,反而大批进购土地,如此造成的恶劣影响,只怕比之前更甚吧?”

杨廷和不语。

张佐道:“这不通州知州奏报,皇亲驸马功臣的土地急速增加,造成的民害不小,就算要处置,也一定要适当,不能一次就更正过来,这中间要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杨廷和将头别向一边。

他当然知道这其中的问题,但现在的大趋势是否定正德朝的一切,这既符合文官的利益,又符合新皇的利益,双方本来应该达成共识才对,但现在皇帝为了保住皇庄,开始整幺蛾子了。

朱四道:“户部,之前朕让你们负责裁革皇庄之事,为何会出现贱卖的情况?”

户部侍郎秦金走出来道:“陛下,此事……户部并不知情。”

秦金刚被调到户部左侍郎的位置上,因为现在户部尚书孙交还没上任,很多事其实他很难去控制,本就不是尚书,再加上还有个强势的杨廷和在左右朝局,一个户部侍郎能在这种事上出什么力?

蒋冕瞪着秦金道:“秦侍郎,户部负责此事,你怎敢说不知情?”

秦金道:“户部先前为审计河工之事,调动太多人手,且户部中本就未有人专职负责裁革皇庄之事,此番说要裁革,涉及田地太多,有都督府之人将皇庄之田契拿走,说是会在官府办籍,户部难以接洽……”

总的来说,就是户部以往没有设专门管理皇庄的职位,这本就不是户部之事,以前都归内府打理。

现在皇庄内的管庄太监什么的一并被裁撤,等于说那些皇庄都成了无主之物,都督府内的勋贵靠着跟张太后和杨廷和的关系,直接把皇庄处置权拿走,这才导致了贱卖皇庄田地之事发生。

朱四道:“朕没想到,只是想革除先皇时一些积弊,就出现如此状况,那些皇庄好歹也是朝廷资产,如此轻易被人窃夺,让人心寒啊。”

杨廷和一听,这小子分明是在指桑骂槐,说我公私不分,把皇庄处置权交给了都督府?

“朕做了处置,诸位卿家且听听,是否有可行性!”

朱四说着,对萧敬示意了一下。

萧敬再次走了出来,朗声道:“钦命,凡皇庄田地明白开造册籍,附之所在官司管理,别设户部主事一员,专管督理一应租税,依期解送户部,转送内府,其勋戚田土亦乞差官查理,果旧额颁赐听令,管业照依旧制,每亩起租银三分,此外不许丝毫侵削佃户,若系近来包占夺买等项,责令退还。”

萧敬到底是皇宫的老人,当他把朱四的意见当众宣读时,语气缓慢,一字一句,抑扬顿挫,在场之人都听得清楚明白。

自然就带着一种帝王的威仪。

新皇的意见总的来说就是……这些田地暂时不卖了,继续交由朝廷来打理,但不再设立什么管庄太监之类的职务,而是增设一名户部主事,专门负责打理皇庄,所收租税再由户部递交给内府所用,勋贵的田地也需要由户部来管理和缴纳税赋,并制定严格的租税制度,不能任由那些勋贵乱来。

至于最近侵占的土地,则需归还。

听完后,杨廷和率先出列道:“陛下,如此岂非将皇庄之旧制保留?”

朱四道:“这怎算保留?很多皇庄,都是陈年所设,若是一并出手的话,京师何来那么多买地之人?那皇庄田地必定被贱卖,还会出现皇亲国戚自行购买的情况,这是置朝廷利益于不顾。”

杨廷和道:“但皇庄之弊,应当及时扫除!”

朱四摇头轻叹:“杨阁老,朕的意思是,要先以户部来管理这些庄田,户部总归是朝廷所辖,在制定和遵守制度方面不会有偏差,皇庄在未来几年,一点点归还于民,若是一次出售这么多庄田,对于京师周边有农田的百姓来说也非善事,你说呢?”

杨廷和黑着脸,不知该说什么才好。

问题在于朱四不是无端发作,先前还通过秦金口述,向在场大臣表明一件事,即在处置皇庄资产方面出现极大的问题,户部无法管辖不说,还出现勋贵往自家买田的情况,土地只是从朝廷手中转移到了那些勋贵手里,只是给了户部一点打发叫花子的钱……

听起来显得很儿戏。

朱四有理有据,那现在提出将皇庄交给户部来打理,就显得合情合理。

户部左侍郎秦金出列道:“陛下,不知以何人来领此差事,以主事之职领管辖皇庄之权责?”

杨廷和不由打量过去。

听这话里的意思,秦金应该是得到了皇帝的耳提面命,让他在朝堂上如此说。

看你这浓眉大眼的,居然敢背叛革命?

再一想,现在户部被新皇委派给了孙交,工部名义上也在新皇手上,之前杨廷和还在嘲笑新皇查河工案是在自己查自己,属于“狗咬狗”,现在怎么好意思出来横插一杠子?

朱四道:“此人选,必须要有管理庄田的经验,朕会酌情拟定,跟诸位卿家商议……着吏部和户部提交人选,让朕来做参考。”

在场大臣一听。

这种肥差,居然是“海选”?各派系的人都可以举荐自己人上去?听起来……好像油水很丰厚啊。

毕竟皇庄很多账目都是糊涂账,谁来管理谁就能从中捞取不少好处。

朝中谁不想从中分上一杯羹?

第532章 你行你上

朝中大多数人不知道皇帝的心思。

上一篇:国姓窃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