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第401章

作者:天子

张璁终于明白,为何新皇对朱浩会如此倚重,这亦师亦友的关系,就不是平常人所能相比的。

……

……

张璁如愿以偿。

临走之前,终于见到了新皇,走的时候脚步都轻飘飘的,手脚有点不搭。

脸上一直竭力遮掩,依然笑容满面,春风得意都写在了脸上。

次日一早张璁就出发前往山西,朱四还赐给他四个奴仆和一辆马车,以及一些日常用度,为了防止有人在半路上报复,将其杀害或者怎样,还让陆松派了几名兴王府仪卫司出身的锦衣卫沿途保护。

“听说今天你带张秉用见陛下了?”

入夜,唐寅才知道这件事,直接问询。

朱浩正在批阅奏疏,闻言道:“是又如何?他出任地方,若是不加安慰的话,或会心灰意冷,以他这般年岁,遇到挫折是否能撑到回京都难说……我这算是帮他一把。”

“哈哈。”

唐寅笑道,“你小子,真是处事周到。”

朱浩笑道:“唐先生,下一步就轮到你了!现在你已从阴影处走到了阳光下,河工账目的审核奏疏,也以你的名义发了上去,工部现在正焦头烂额跟户部核对账目,想把亏空给找回来,涉及很多陈年旧账,他们绝对查不清楚,光往死人身上推不现实。”

“呃……所以呢?”

唐寅没明白过来朱浩说话的意思。

“我的意思是说,涉及到糊涂账的时候,让陛下在朝堂上召见你一次,让你去跟户部和工部的人舌战,战出你的威信来,这样陛下就有理由,以犒劳功臣之名将你在朝中的位置拔擢起来。”

第529章 派系之争

转眼已是七月初。

京师一切平静,张璁被发配到山西为按察使司副使后,大礼议之争暂时平息下来。

朱浩以唐寅的名义,把过去几年大明河工账目报上去,暂时没掀起什么波澜,而朱浩替朱四出了个主意,给九边将士一人二两银子的赐银,所用银两都是当年夏粮入库后的余银,也有盐引折换的银子,同时让西北自查过去几年欠发军户的银两,让其补交。

事情看起来很小,但对于收买人心却很有用,同时也是给户部继续出难题。

你们不是说没银子吗?那就继续消耗你们,让你们暂时为银子之事发愁,也给新皇处理河工案制造由头。

六月底还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正德皇帝的陵寝正式定名为“康陵”,将义勇中卫改名为康陵卫,负责对康陵的镇守。

“……天气终于凉快了些许,可这天还是连场雨都不下啊。”

苏熙贵这天宴请朱浩。

在京城第一家银号开业之后,苏熙贵一直想把朱浩这个幕后东家请过来喝酒,但朱浩一直以公务繁忙为由推辞,进入七月后,《武宗实录》的编录也步入正轨,朱浩作为一个普通的修撰,没之前整理书稿时那么忙,就溜号出来跟苏熙贵见见。

苏熙贵给朱浩斟茶,用的是冰镇过的茶水。

“这是按小当家所说炮制的凉茶……您尝尝味道对不对?”

苏熙贵一副热心的样子。

朱浩道:“苏东主,听说最近吏部对南京六部的整肃开始了,你不会是想问我相关的事情吧?”

苏熙贵一听,眼睛瞬间瞪圆:“什么都瞒不过小当家,有关黄公之事……可有着落?听说孙老尚书已在赶赴京城的路上,估计再有个十几日……就将抵达京城。”

苏熙贵希望的是让黄瓒成为北户部尚书。

户部是黄瓒的主场,而且能给苏熙贵带来不少的利益。

朱浩摇摇头:“有点难度……孙老是没到京城,但他的威望在那儿摆着,出任部堂没人能质疑,至于黄公那边……先确保南户部尚书的位置不变动,若是有人要调他个闲差,或是让其致仕……”

“闲差的话……当个南礼部尚书?还是吏部?呵呵,只要别致仕就好,黄公身体还算康健,能再为朝廷多出力几年呢。”

苏熙贵有黄瓒当靠山,赚得盆满钵满,现在刚跟朱浩一起合作开银号,关键时刻黄瓒下台,对苏熙贵影响可不小,所以他要不惜成本保住黄瓒的职位,等候升迁。

朱浩道:“以我所知,现在有人想拿陛下南巡时,南户部账目不清楚做文章,提到府库很多存银、存粮与账目对不上,说浅白点就是有人想把北户部的亏空挪到南户部,再加上过去几年黄公曾为北户部右侍郎,这件事……”

“这……这怎么可以?黄公在北户时,多治理宣府粮饷,京城太仓仓储几时轮到黄公插手?朝中人做事不能不讲规矩啊!”

苏熙贵说到这里,一拍脑门儿,“也罢,早就知他们是何秉性,事情能往外推就绝不往回揽,还能指望他们不胡乱推卸责任不成?真要亏空不大的话,鄙人联系一些人也能补上,就怕这缺口……”

朱浩打量苏熙贵。

这老小子对事的态度跟对人还是不一样。

听说有亏空,不论是不是自家靠山所造成,居然想拿银子往里边砸?你苏熙贵真是会做人啊!

就是你的家底能跟朝廷相比吗?

真以为自己富可敌国呢?

朱浩道:“还是让黄公把攀诬坚决顶回去,不能什么事都往自己身上揽,明眼人都知道黄公过去几年力撑户部财政不倒,若一切都要他来背负责任,岂不是趁了那些无耻小人的心愿?

“今年为了填补户部空缺,夏盐或再加一百万盐引,南户部就算不缺银子,也要把这批盐引尽多往南边争取。”

苏熙贵琢磨了一下,一时间没听明白朱浩的意思。

“就是让南户跟北户对着干,为孙老尚书回朝做铺垫,不然怎么来个新官上任三把火呢?”

朱浩笑着提醒。

苏熙贵再一想。

北户部现在还在杨廷和派系掌握中,等孙交到京师,孙交就算不投靠新皇,也算是个中立派,等于说南户跟北户都成了新皇的囊中之物,新皇在把南北户部掌控在手上前,当然要做点文章。

户部不只是有部堂事,还有太仓等仓储之事,皇帝当然想把财政大权完全掌控在手里,只是掌握户部,等于是只拿到账本而没拿到仓库的钥匙。

“明白了。”

苏熙贵到底精明,朱浩稍微点醒,他就已理解。

先造成对立局面,让孙交出来收拾残局,趁机再把局面外的事务一并给收拾,这就是新皇接下来的计划。

……

……

正事谈完。

苏熙贵暂时不用担心黄瓒职位变动问题了。

既然皇帝需要黄瓒在南户部力挺,那黄瓒就会留在南户部,就算被迫将黄瓒调到南兵部尚书或是南吏部尚书这种职位上,也会找黄瓒派系的人把南户部尚书的职位给接替。

大明主要职位接替,很讲派系之别。

现在还是新皇跟杨廷和争权的时候,原本掌控在手的衙门,必定不会让别的派系的人来染指,就算真的换人那也必须找同派系的人来,即便真换人,必定是在别的方面达成了利益交换。

就好像正德末年的吏部、兵部、户部体系,一直掌控在陆完和王琼派系手上一样,背后是朱厚照和江彬等人的斡旋和默许,杨廷和再想染指都不行,一直到正德皇帝驾崩,陆完和王琼相继倒台,这体系才逐渐瓦解,吏部和兵部归了杨廷和,但户部却落到新皇手里。

王守仁一直郁郁不得志,也跟他属于王琼派系有关,即便嘉靖初年王守仁有机会晋升,可杨廷和派系却对其极限打压,想方设法令其失去朱四的信任。

除了王守仁外,目前赋闲在家的杨一清的情况也类似。

所以张璁提出大礼议后,无论杨一清或是王守仁之前的意见如何,却全都站在了张璁的立场上,力挺张璁提出的大礼议方略,这也是派系争斗的结果,因为他们知道,支持杨廷和不会给自己带来任何利益,还不如撑新皇给自己的仕途带来转机。

“小当家,鄙人还得知一个消息,说是杨阁老有意将南兵部乔尚书,调京师为北吏部尚书,此事听闻已到了廷推阶段,不知……可有相关消息?”

苏熙贵在确保黄瓒地位暂时不动后,关心的就是南六部的官场接下来将会是如何一个局面。

显而易见,接下来南六部尚书中,杨廷和派系的人会得到高升,不是杨廷和派系的最多保持原官职不动,有的甚至可能会勒令致仕,江彬和钱宁已死,但二人案子的牵连并没有结束,加上之前陆完案的波及,很多人被无端卷入其中。

要的就是有个让你辞官的由头。

朱浩道:“陛下之意,要以赣南巡抚,参赞军务的王中丞为南兵部尚书,此事正在争取中。”

“事……准确吗?”

苏熙贵面有喜色。

因为黄瓒跟王守仁之间素有交情,加上二人都是王琼派系之人,现在靠山倒台了,旧有王琼派系的人必定会报团取暖,若是一个南户部尚书再加上一个南兵部尚书,那黄瓒的职位会更稳。

朱浩摇头:“不太好办。”

“嘶……”

苏熙贵当然知道,南兵部尚书这职位,本来就是杨廷和派系的人,怎可能会轻易将职位交给王守仁?

就算王守仁根正苗红,系翰林院阁臣体系王华的儿子,可毕竟王守仁没有在京师官场厮混过,也没有加入杨廷和派系,就算江西平定宁王之乱有功,依然会被杨廷和所排挤。

“王中丞……或也不想在朝中任部堂吧?”

朱浩又说了一句。

苏熙贵问道:“小当家不打算出手相助?”

朱浩很想说,我不是不想帮忙,而是时机不对。

明知道王守仁跟杨廷和之间有矛盾,还要全力出手帮忙,这会严重加剧皇帝跟杨廷和间的矛盾,而皇帝跟杨廷和争斗的焦点仍旧在大礼议上,是为蒋王妃的封号问题,不好再往外扩展。

朱浩熟知历史,王守仁最后的确在正德十六年获得南京兵部尚书的职位,但随即在来年二月,遇到王华过世,王守仁需要回乡守制,接下来三年都无法在朝中对新皇产生助力。

想要好好利用王守仁这张牌,最好是先等杨廷和倒台。

而且王守仁的确不是治理六部衙门的行政官员,他的能力在于治理地方,平盗、剿匪,甚至镇守九边,那才是王守仁的绝活。

朱浩道:“南兵部,此番陛下势在必得,只是方式方法上需要斟酌,这点苏东主毋须担心。朝廷目前在军饷方面极度缺乏,陛下的意思是,想让唐先生在户部更进一步,至少……混个户部主事,但需要有功在身。”

“哦……”

苏熙贵随即笑道,“明白,明白。军饷之事,包在鄙人身上了。”

第530章 新内阁

进入七月后,朱四未再跟臣子产生正面冲突。

但随着河工审计结果上报,一场新风波已在酝酿中。

户部和工部拿到新皇转交的相关审计结果,发现表面亏空就有一百多万两银子时,自然要想办法填补。

如同朱浩预料的那般,先前几年在户部为右侍郎的黄瓒注定要被人推出来当替罪羊。

“……工部还好,但涉及河南巡抚以及地方河工事务,从去年开始就已停下来了,现在户部仓场已很难再调出多余钱粮,若是陛下继续追究下去,只怕前几年户部和工部官员要被清查不少,这会引发朝廷动荡……”

蒋冕走出内阁,与杨廷和并肩而行,很快便提到最近河工审计之事。

杨廷和冷冷回道:“陛下不是想将户部和工部全权掌控在手上吗?让户部和工部自查便可,为何要让外人卷入其中?”

蒋冕闻言一阵担忧。

听杨廷和话里的意思,好像要将户部和工部之事直接来个撒手不管。

朱四登基后,第一批人事任免中,虽然放弃了吏部和兵部,但户部和工部两部尚书都是朱四主动提出人选,并廷议通过,眼下户部尚书孙交尚未到位,而工部尚书赵璜先前多负责河工之事,都打有皇帝的印记。

此番兴师动众,皇帝颇有点拿自己人开刀的意思。

蒋冕道:“可此番陛下审查账目之人,却是兴王府出身的唐寅,若是其立功心切,揪着河工账目不放,要找银钱出来,该当如何?”

朝廷官员,如今基本都在杨廷和控制下,一般来说没有不懂规矩的莽夫。

但唐寅不同。

这是个非正常出身的“野路子”,因为卷入鬻题案而断送了科举前程,势必对正统朝官产生一股恨意,再加上其仗着有新皇撑腰,难保不会做出什么过激的举动。

朝廷之事,最怕的就是一板一眼深究,表面上看起来一片和气,一旦刨根问底会发现所有衙门在光鲜亮丽下都是腌臜事。

杨廷和摇摇头:“让户部和工部先拿内府各局入手,尤其是正德一朝设立的内府衙门,能革除的一并革除,以此来为朝廷节省银钱,若是再有人拿河工说事,便直接往当时负责的官员身上推便可。”

以杨廷和的意思,皇帝不是喜欢查吗?

我们先给你来点虚的,看看你是否会见好就收。

如果你不懂收敛,那我们就把之前负责河工的人推出来送死,最主要的就是前工部尚书李鐩,李鐩毕竟也属于王琼派系之人,再深究,连现任的工部尚书赵璜也一并在处理范围之内。

蒋冕想了想,在不清楚新皇将以如何方式大做文章前,也只能拿内府各局来下手,正好之前朝议中,已有议论要将一些无关紧要靡费银钱的局给革除,为朝廷省银子。

……

……

朱浩给唐寅计划的,让唐寅去朝堂舌战群儒,这件事暂时没办法落实。

或者说这只是局限于设想范围内,真要操作起来,除非皇帝跟文臣之间矛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不然还是让唐寅先遵循一下文官的基本礼数,那就是循规蹈矩,徐徐图之,不至于一当官就开罪那么多人。

这天下午,朱四出宫后,点名要看公冶菱的戏。

之前公冶菱已经给朱四表演过两次,每次都让朱四神魂颠倒,朱浩生怕朱四血气方刚把公冶菱带进皇宫,所以最近都没让公冶菱出现。

“陛下,公冶姑娘乃乐籍,陛下是否赐她良人身份,让她早些过正常人的生活?”朱浩问道。

上一篇:国姓窃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