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第308章

作者:天子

但旋即又想到,如今掌控朝野话语权和舆论导向的,恰恰就是拿着笔杆子的文臣,或许杨廷和与其党羽喜欢地方上出题时抨击当今皇帝的无道,说好听点叫规劝……总之这种题目不但不会犯禁,或许还会被文官高层推崇。

朱浩觉得这题目还行,正是他想写的内容,正好正大光明抨击一下那个荒唐皇帝,满足众内帘官的喜好。

……

……

除了五经题。

再就是论、诏诰、表、判各一题。

因为诏诰、表和判都是应用题,相对来说只是让你以固定形式写出应用文便可,没什么可说的,相当于科举考试中的完形填空,你没法写出来说明你造诣不够,至于是否会影响到最后录取……

总归乡试还是以第一场三篇四书文为主,只要你第一场发挥好,后两场的题答得大差不差,也就过关了。

而此番论的题目出得比较特殊:“论:文武之道,有国家者不可偏废也。”

这道题并不在朱浩前世见过的《湖广乡试录》中,可以说是因蝴蝶效应而新产生的题目。

文武之道的概念,出自《论语·子张篇》:“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礼记》中也有相关论述:“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此题出在时政题中,恰好跟上一道《诗经》题相悖。

谁都知道当今皇帝属于“穷兵黩武”的类型,文官高层并不喜欢当今皇帝的尚武之风,认为其坏了大明王朝的根基,即以文立国,但现在却要论述文武都不可偏废,这就摆明了出题者中产生了互相矛盾的看法。

一来是觉得朱厚照做的很多事都天怒人怨,但对其在武功方面的建树,又很推崇。

因为乡试出题的不是一个人,而是内帘官十几个人联合出题,最后由主考和同考进行选择,这说明在内帘官中,他们也没法统一思想,确定皇帝尚武到底好不好。

你不尚武,宁王谋反,难道眼睁睁看着宁王叛军长驱直入,连下两京,将皇位给抢走?这就是文官推崇的文治?

内帘官这种自相矛盾的心理,让朱浩在答题时仔细斟酌,到底要不要把当今朝局批判得一文不值……

看来光是逞“愤青”之举,以为迎合了文官阶层喜好,最后的结果却可能被内帘官认为你政治方面不够成熟,此番乡试中难以取得好成绩。

如此看来,论点还是偏中立一些比较好。

……

……

第二场考试,在一种相对平和的氛围中进行。

或许考生们都觉得,第一场四书文才是重中之重,第二场作答好不好已无关紧要,这就好像考试时给你出几道附加题,让你必须作答,却又说成绩不记录进总成绩中……那你是好好作答,还是潦草应对,蒙混过关?

不管选择如何,至少在答题心态上,没有第一场那么紧张。

但考场内依然没有异常声响。

三天两夜的考试转瞬即止,八月十四早晨,交卷的人可就多了,考场一下子涌出两三百人,考生们匆匆回去,稍事休息,准备第三场时务策的考试。

……

……

有了前两场各三天的痛苦煎熬,第三场考试时,朱浩越发适应了。

五道策论,分为经史策和时务策。

经史策就是以古论今,时务策则是论当下时局。

让朱浩失望的是,五道策论题,只有最后一题隐约算是针砭时弊的时务策,却非常隐晦,论述方向有点像“湖广熟,天下足”,论的是西北九边粮草物资调运,以江南粮草无法推行,反而是湖广与河南、陕西交界,调动粮草兵马反而更加方便……

朱浩看过题目,总感觉出题者指向的是苏熙贵。

因为过去几年,正因为苏熙贵来回奔走,粮草得以直接从湖广调动北上,比之前从江南调运走大运河,既节省路程,又让湖广之地粮草最大程度发挥效用。

经史策中也有相似题目:“问,古之为国者必务训农,其民富而俗醇,良有以也,方今朝廷重臣,既专领司农之官,郡县长吏,又兼任劝农之职,而田里之间,地有遗力,人多游心……”

策论题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题目比较长。

先说一段很长的句子,带来一个观点,最后让你尝试去论述,最后以“请试言之”之类的话作为总结,这就是道标准的作文题,比那种引用四书五经中某一段话让你论证更符合后世写议论文的习惯。

而且这种策论题的回答有个好处,无需使用八股文。

基本上是自由发挥,有立意,能把观点清楚无误地表达出来便可。

但若从字面意思着手,这道题作答方向紧贴“训农”,那就有失偏颇,因为光是这上半句,就能看出出题者指出,劝农最大的问题是“地有遗力、人多游心”,这就明白无误地告诉你,其实土地能生产出来的粮食应该更多,造成粮食短缺的局面在于“人多游心”,意思是有人不事生产,而专门想着去做生意,在读书人看来,行商对务农损害极大,需要大力抑制。

所以要“抑末”,不能本末倒置,要追求农业生产,把那些经商者一并干趴下。

朱浩很想说,你们这些所谓的大儒,有没有想过是谁把粮食从田地运到你们嘴里?是你们的家人?还是农民本身?

一个个不事生产,却批判沟通八方的商人……

华夏一直处于资本主义萌芽阶段而没有脱离封建专制,就是你们这些读书人对商贾压制太狠导致的。

若是大明可以早早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何至于几百年后遭遇劫难?

光靠农民,是能把你们的肚子填饱,但却没法带来科学技术变革,促进社会的整体进步。

朱浩本来应该好好批判一下这些书呆子……可问题是,我这是在考试啊。

难道我去抨击考官?

我他娘的是不是疯了?

这就让朱浩很无语,明明我反对你们的观点,却要写一篇同意此论述的文章,还要说得丝丝入扣,把自己批判一通……

科举考试可真是压制人心,要按照出题者的规矩来办事……

考经史策,或许真不如考四书文,至少那不会违背良心。

……

……

三场考试结束。

回到住所,朱浩什么都不想,只想好好补个觉。

这九天的煎熬,是个人就要疯狂,想到若是考不中,每三年就要来省城经历一番几乎要脱三层皮的残酷考验,真是一种让人绝望到窒息的经历……但这也正是封建科举考试最要命的地方。

其实想想到了未来,也要经历各种考试,依然需要挑灯夜读,奋笔疾书。

好像任何时代都一个鸟样。

谁都不比谁更好。

那就干脆一梦解千愁,梦里啥都有。

朱浩睡得很香,却有不识时务的访客扰人清梦,当朱浩拖着疲惫身躯出来见客时,却听专程来拜访的陆松坚持先回安陆。

“陆典仗,你要着急走的话,可以先回去,但那位夫人,不能与你同行。”朱浩道。

陆松急忙解释:“如今宁王之乱已平息,兴王府与湖广布政使司、都司衙门的联络也就无从谈起,我长久留在武昌府,会惹人怀疑。”

朱浩道:“可你本来的任务,不是陪我来省城参加科举考试的吗?现在还没等放榜,我就说要离开……若是中了,鹿鸣宴不吃也罢,但会不会让人觉得我担心考不中,夹着尾巴灰溜溜逃回安陆了呢?”

陆松摇头苦笑。

之前他一直等朱浩考试,现在考完了朱浩还不走,说要等放榜……以他王府典仗的身份,却陪着一个王府伴读来省城考乡试,让他有种擅离职守不知所谓的感觉。

至于保护娄素珍……他从不认为是自己应担负的职责,连兴王府都是被朱浩利用。

他实在理解不了朱浩为什么要救一个不相干的娄素珍,如此给兴王府惹来麻烦不说,难道人家唐寅会领情?

最后无端惹来一身骚……

第403章 无好人

朱浩人在武昌,等待乡试放榜,正好履行对苏熙贵的承诺,去写戏文和话本等。

在一般人看来,给皇帝送戏本什么的,属于做无用功,皇帝富有四海,会稀罕这点儿东西?只有苏熙贵这样善于投人所好,且曾经对皇帝送过礼并得到认可的,才知戏本等物的奥妙……

就算珍宝、女人以及一些稀罕物,对于皇帝来说基本都不缺,他们缺的就是精神娱乐方面的享受,而朱浩写的东西,恰好可以填补皇帝内心的空虚。

一连几天,朱浩都闭门谢客,连孙孺来拜访,他都懒得去见。

如此过了三天,陆松突然心急火燎跑来告诉一件事,逼着朱浩不得不提前返回安陆。

“……朝廷下旨,将派宫人到安陆,接兴王前往京师等待受封,此事极为着紧,王府已无章法,不知该如何应付。”

陆松很清楚兴王府上下是什么德性。

老兴王刚死,派系斗争愈演愈烈,这时朝廷突然说要把朱四召到京师去,王府中诸位官员,有谁会真心为朱四的利益着想?

估计一个个都想着怎么捞权,没想过如何保证朱四北上后不会出现什么偏差,或者说以他们的见识,会打从心眼儿里觉得无法跟朝廷相斗,索性听之任之。

朱浩道:“谁传来的消息?”

陆松并无避讳:“乃王府仪卫司得唐先生之命,传信而来。”

袁宗皋和张佐,听说这种事后,估计不会想着求助朱浩,只有唐寅感觉朱浩跟这件事有关。

毕竟朱浩曾在他面前提过,要让小兴王远离王府长史司和王府承奉司掌控,会想到来函征询意见。

朱浩再问:“可有说过,朝廷派何人赶赴安陆迎接世子进京?”

陆松摇了摇头,表示不知。

朱浩知道唐寅和兴王府为何如此紧张。

若是朝廷下旨,让兴王府自行把朱厚熜护送到京师,那王府派谁去都行,但问题是现在是朝廷专门派人来迎……这意味着主动权完全在朝廷手里,而现在皇帝本人尚在下江南的途中,会在意自己堂弟是不是要在京师接受他的敕封?

这明摆着就是太后下的懿旨。

而张太后跟杨廷和等人走得很近,这意味着文官集团高层可能也有此等想法,这就让兴王府非常被动了。

朱浩最担心的是朝廷派之前来过安陆考察朱四情况的太监张忠前来,就算过去多年,张忠还是能认出朱四跟当年比对不上吧?不过料想此时皇帝南巡,张忠作为皇帝身边近侍,此时多半会陪伴正德左右。

“唉!看来我在这里等放榜结果,已无意义,只能早些回安陆。”朱浩叹道。

陆松这才长长地松了口气。

好说歹说,朱浩终于松口答应回去,他自己在武昌府都快待抑郁了,这位小祖宗没折腾别人,好像只折腾他陆松。

“几时动身?”

陆松毫不拖沓,直接问询。

朱浩笑道:“现在就雇船,明日上路,争取早日回到安陆。”

……

……

安陆,兴王府。

最近几天王府上上下下的官员均焦头烂额,本想商议如何应付朝廷,找客观理由促成朱四不去京师。

但内部开过一个会议后,袁宗皋分析了如今局势,最后结果却是非去不可……

说得很严重,好像朱四不去京师,这王位就继承不来……

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袁宗皋是朝廷派到王府来担任长史,无论他心中多倾向于兴王府,但眼下是朝廷直接下旨,他作为“中间人”必须要起到纽带作用,不能以自己牵头挑起兴王府跟朝廷间的对立。

袁宗皋帮朝廷说话,张佐在其中则充当着和稀泥的角色。

眼下长史司跟承奉司的明争暗斗已呈白热化,长史司一改之前被承奉司压制的局面,现在逐渐掌控兴王府局势,重新拿回大账,只是开销方面还要过张佐的手,但银子怎么花已轮不到张佐来管……

这样就带来一个结果,长史司和承奉司都想着让朱四暂时离开兴王府,方便他们进一步收拢权力。

至于朱四被送到京师,本来就是朝廷的意思,根本拒绝不了,料想朝廷也不至于会痛下杀手,那就索性让朱四去京师待着呗?

反正朝廷说过了,等朱四承袭王位后就会折返安陆,料想用不了多久吧?

有人想要争取常伴世子跟前?

不存在!

现在朱四只是个尚未承袭王爵的世子,就算论地位他是皇位第一顺位继承人,可问题是现在皇帝很年轻,活蹦乱跳的,也没说有什么灾什么病的,精神好得很,王府中人谁会料到两年后皇帝就会挂?

再说就算朱厚熜当皇帝又怎样?到时王府里一个个鸡犬升天,难道陪伴在朱四身边就能比现在更好?

跟着一起去京师,直接的后果就是安陆这边的权力拱手让给政敌,对于朱四当皇帝后自己地位的改善就有实质性的帮助?

只有朱浩知道,陪伴一个即将在一年半后就要当上皇帝,留滞京师期间孤立无援的少年有多重要,这是一种心理上的牵绊,带来的信任可不是留在安陆角逐一下王府内的权柄所能比拟。

唐寅觉察出这件事背后凶险万分,否则朱浩也不会说要跟他一起去京师暗中辅佐朱四,他的选择就是赶紧通知朱浩,让其考试完毕赶紧回来。

“唐先生,咱家已与王妃商议过,若实在不行,无法阻止世子往京师承袭王位,到时恐怕需要有人陪伴世子左右……否则世子小小年纪在京师遇到什么事,没人照应,境况堪忧啊!”

张佐这天特地来找唐寅,语重心长,好似要委托唐寅一件无比重要的事情一般。

上一篇:国姓窃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