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第249章

作者:天子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朱浩的文章遇到懂行的王守仁,自然被高度重视起来。

第321章 铁打的幕僚,流水的教习

朱浩当天直至中午才回家。

此时朱娘她们早就知道朱浩府试顺利过关,还得了案首,见到朱浩回来,朱娘喜笑颜开,带着朱浩去亡夫灵位前上香。

“浩少爷,你可真给咱们家里争气,又是县试案首,又是府试案首,太风光了……哦对了,我和你娘都不太清楚,县试案首可以进一个秀才公的位子,那府试案首能得个啥?是不是能直接当举人老爷?”

李姨娘对于科举之事不太清楚,眼巴巴望着朱浩问道。

朱浩笑着回答:“没有,府试案首就是个荣誉,什么都得不到。”

李姨娘一听,顿时泄气了:“那……是不是案首也没区别?”

朱娘道:“再怎么说也是一种荣誉,中案首当然比一般名次更好,不过也不要骄傲自满,我问过了,很多举人老爷都不是案首出身,如果小浩将来能考取举人,最不济也能选官,再不用靠他爹留下的军职过活。”

现在的朱娘,一步步打消心中妄念,只想着儿子科举连捷,安心做文曲星,不再想什么继承锦衣百户的事。

“娘,今天朱家没来人吗?这么大的事,要不要派人通知一声?”朱浩问道。

李姨娘抿嘴一笑:“估计你祖母听说这个消息,能把她气死。”

朱娘白了李姨娘一眼,道:“小浩,你是朱家人,就算……朱家有对不起你的地方,可读书人始终讲究孝义礼法,如果你在外人面前表现出对朱家人的轻视和厌恶,那别人也会看轻你。”

现在的朱娘不再教育朱浩要以德报怨,她清楚朱家人都是什么路数,只教导儿子在外人面前装样子。

朱浩心想,这就是一种进步啊。

娘终于想开了。

“你四叔上午时来过,知会了你得府试案首之事,另外还点评了你的文章,说你写得很不错。”朱娘道。

朱浩点头:“不知祖母得知这个消息作何感想?我觉得可能真如姨娘所说,祖母会气得半死吧?”

……

……

正如朱浩所言。

当朱嘉氏听四儿子说自己的孙子考中府试案首时,气得身体颤抖个不停,人都快站不稳了。

一旁的朱万简以前可能还想着上去搀扶什么的,可自从剿匪一战中,见识到老娘老而弥坚的一面后,他明白这个老娘乃是个不让须眉的巾帼英雄,也就平时表现出一副老态龙钟的样子。

都能骑马上阵,斩将杀敌,还用得着我来扶?

旁边听到这个消息的长房媳妇姜咏荷,手捻着佛珠,先念了一声“阿弥陀佛”,然后道:“朱家又要出个有功名的读书人,这是好事啊。”

等于是无视了婆婆气急败坏的模样,刻意在老太太面前说不中听的话。

但令旁人不解的事,朱嘉氏却没对儿媳的话表现得多排斥,只是冷冷地说了一句:“希望我两个孙儿,能一并考中生员。”

言外之意,你儿子朱彦龄也是过了府试的,几年下来都没考中生员,现在堂弟这么小年岁就过府试,是不是该留点神了?

两人携手考个生员,那朱家振兴有望!

朱万简道:“娘气糊涂了吧?老大家那个……不是安心等着继承他爹锦衣千户之职呢?”

朱嘉氏声音冷漠:“上面两代人健在,何时轮到他承袭锦衣千户职务?”

“那……娘是想小浩子中秀才?若是他以后比老四更早考取举人……不知道娘是该高兴,还是生气?这孩子名义上是朱家人,可现在人家分家单过了,说句不好听的,就算别人当他是朱家人,也不会觉得是咱朱家培养的……”

朱万简说出的话非常刺耳,老太太听了心里越发不舒服。

朱万泉道:“二哥,我看过朱浩写的文章,才学非凡,若说他将来比我先考中举人,机会很大。”

“闭嘴!”

朱嘉氏怒气冲冲打断朱万泉的话。

朱万泉只能老老实实低下头。

朱嘉氏怒道:“你这个当叔叔的,启蒙比他早十几年,居然有脸说这种丧气话?从此以后,你就在家里好好读书,若是本次乡试落榜,看为娘怎么收拾你!”

或许自尊心受损,老太太发了狠。

朱万简心里暗爽,让你小子在老娘面前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现在让你知道马王爷有几只眼……老娘对朱浩那小子鞭长莫及,可要惩罚你这个在家白吃白喝的小子,还不顺手拈来?

“哈哈哈哈……”

朱万简乐得不行,居然笑出声来。

“还有你!”

朱嘉氏怒视二儿子,“让你留在安陆也是混吃等死,这一年多来,你大哥杳无音讯,为娘这就安排你去京师打探消息,务必将他寻到为止。”

“啥?”

朱万简一听急了。

好家伙,老大经年不归,多半又被锦衣卫抓去当人质了,你让我去京师寻人?若是弄不好,我也进去了……

“怎么,耳朵聋了?”

朱嘉氏怒目相向。

朱万简赶紧道:“娘,咱铺子上的生意,不是需要有人打理吗?再说若是京师的人不怀好意,把我也扣下了……你可就要一下子失去两个儿子。你真的忍心?”

朱万泉用怜悯的目光打量自己这个奇葩二哥,眼神好似在说,你第一天认识娘?她什么人你不知道?为了她的家族发展大计,牺牲个你有什么好稀奇的?三哥不就那样被牺牲掉的?

朱嘉氏道:“刘管家,安排好人手照顾好二老爷沿途起居,记得找外人,不能受他挟制,一路上花费由派去的人负责。老二,你要是这次差事办不好,我看安陆你也别回来了,就留在外面自生自灭吧!”

……

……

兴王府。

朱浩当天下午跟着唐寅、范以宽一起去找兴王,照例府试拿到案首,要去感谢兴王府培养。

书房里,袁宗皋和张佐在场,但朱三、朱四不见身影。

朱祐杬听说朱浩中了府试案首,笑着说道:“朱浩真是栋梁之才,县试、府试都是案首,想来院试也不会例外。以后好好提点一下世子。”

朱浩赶紧躬身行礼应是。

袁宗皋道:“范学正年中就要到外地赴任,应该不会在王府停留太长时间,在新教习安排好前,让朱浩偶尔给几个孩子上上课,或许他们更能听得进去。”

“哈哈。”

朱祐杬只是笑,看向朱浩的眼神满是欣赏。

范以宽无心长时间滞留王府,习惯了儒学署几十乃至上百人的大班制教学,且学生都是过了院试的秀才,学问有了一定基础,平日只需他稍加点拨,便可起到醍醐灌顶的作用,那种成就感无与伦比,让他整天守着几个孩子,教授基础的四书五经及集注,有点不适应。

但王府不会亏待世子曾经的先生,可能是帮忙给安排一下,到外地任个州府的儒学教谕,甚至可能安排个县丞、知县什么的当当,也不是没可能。

有在兴王府镀金的经历,对于在湖广当官还是很有帮助的。

“以后不能只让伯虎一人教世子,王府还是要及早找到接替人选。”袁宗皋又提议。

“嗯。”

朱祐杬微笑着点头。

朱浩一听琢磨开了,由于无法掌握财政大权,现在的袁宗皋在王府内地位直线下降,但有一点绝对不会受影响,那就是对世子的教育,谁让他目前是王府中唯一一名进士出身的官员呢?

而且袁宗皋的学问在那儿摆着,一旦涉及儿子的教育问题,朱祐杬首先征询的必然还是袁宗皋的意见。

可能袁宗皋想削弱唐寅在世子那儿的影响力,范以宽不是他的人,正好可以借范以宽离开之事,培养一个对他俯首帖耳的教习,他能容许范以宽请辞而不着急,说明他心中早就有了人选,只是现在不方便说。

至于朱浩,暂时可以帮忙顶上几天……

或许袁宗皋跟朱祐杬提议,找代课先生给孩子上课,水平如何姑且不说,孩子们只是应付了事,远不如让朱浩上讲台授课,更能吸引几个孩子的注意力,毕竟朱浩不是正式的先生,孩子会好奇朱浩懂些什么,又能讲些什么……会把学习当成一种游戏,充满了乐趣,自然也就会认真听讲。

以往朱浩就有授课的能力,现在马上就要有功名,更有资格教学,课堂可以暂时脱离唐寅的掌控。

袁宗皋心想,要对付唐寅很难,控制朱浩还不简单?

朱祐杬又望着唐寅:“唐先生,我本想跟朝廷上表,请求将你晋升为王府佐官,或是上请让你出任湖广府县的地方官员,你考虑得如何了?”

朱祐杬现在对唐寅礼遇有加。

这也是袁宗皋担心的地方。

一场剿匪之战,让唐寅在兴王府内收获威信和声望,连兴王都觉得唐寅不可或缺,想方设法要把唐寅留在王府。

生怕不给唐寅官职,只给点俸禄,早晚唐寅会请辞。

所以现在不惜公告天下,说唐寅在我府上,并以此为唐寅谋求官职,把唐寅绑定在兴王府的战车上。

唐寅拱手:“殿下好意,在下心领了,但在下闲云野鹤惯了,留在安陆只是为教导世子……实在是跟世子有几分缘分,不忍埋没良才美玉,再便是尽可能为兴王府做一点微不足道之事,以报答兴王收留大恩,至于做官……实在无心于此。”

第322章 新知州的威胁

唐寅拒绝当官,在兴王府上下看来是很正常的事情。

朱祐杬未加勉强。

最后只是交待唐寅替他出面接待新知州,以及送别赣南巡抚王守仁……综合方方面面的消息,也就是这几天的事。

从书房出来,唐寅直接了当问道:“朱浩,之前王伯安说要等本地知州到任后再走,你可知是何缘由?”

朱浩道:“这还不简单?从你嘴里套不出实情,邝知州也不肯直言相告,当然要从新知州那儿打主意。等完成交接,州衙的人自会向新知州汇报之前战场情况,王巡抚觉得或许有机可趁,获悉新火药的秘密……我只是猜测,做不得准。”

唐寅点了点头:“难怪,其实州衙中人并不知作战细节,无妨,无妨。”

朱浩笑道:“外边不明内情的人可不会作此想,还以为官府掌控大局呢……想来王府中人也不会主动刻意传播此等消息。”

“你说谁?袁长史吗?”

唐寅淡然一笑,“就算袁长史对我有成见,也不会出卖王府换得自身利益,更何况他对于你如何制造新火药也不知晓……朱浩,我提醒你一句,苏东主会随着新知州一起前来,你可别为了银子,把方子透露给他。”

朱浩瞄了唐寅一眼,你居然能想到这一层?

我怎么可能会为了利益,把新火药的配方卖给苏熙贵?但从某种角度而言……或许真有可能。

谁让我之前就有卖苏熙贵晒盐秘方的经历?但那涉及民生,而这种新火药则是划时代的军事革新,我能分不清轻重?

“多谢提醒!”

朱浩随口一说,却没有准确表达自己是否真的有意向出售新火药的配方。

让唐寅自己去猜。

……

……

府试后两场,乃儒学署出题,对于录取与否已没那么重要。

很多以往过了府试的考生也可以申请参加考试,相当于州儒学署对本地士子的一次集中考核,这些过府试的考生毕竟还没资格进州学读书,这种机会他们非常珍惜。

而朱浩仍旧选择不参加。

所考不过是四书文外的东西,对他而言,没有任何难度,最近比较忙索性就放弃了。

蒸汽机还在研究中,并不太顺利……加上还要陪唐寅把王守仁给打发了,以及准备接待苏熙贵……学业方面只能暂时放下,毕竟院试要等到正德十二年年中才会进行。

如兴王府所料,新任知州张也铮和苏熙贵一行,于三月二十二抵达安陆地界,王守仁已定好计划,见过张也铮后,翌日便离开,当日下午唐寅陪同其一起在城门口恭迎张也铮一行,不想等候一个时辰,只把苏熙贵和新任长寿知县贺珠给等了来。

以王守仁巡抚之职,去迎一个知县,明显身份上不对等,所以贺珠只是礼数做足后便行礼告辞,苏熙贵却厚着脸皮留下,试着跟王守仁攀关系。

唐寅引介:“这位苏东主,乃本省黄藩台内弟,行商于江南、江北各处。”

“黄藩台?难道是说,湖广布政使黄瓒黄宗献?”王守仁这才知道,这个看起来不识时务的商贾,居然有这么强大的背景。

唐寅点头:“正是。”

黄瓒在治理江西时就很有声望,主要是他与宁王府不和,连续上奏参劾宁王,而现在王守仁在江西为官,负责征剿地方盗寇,要是有黄瓒这个小舅子出手相助,或有一定效果。

“另外,黄藩台马上要调任京师,出任户部侍郎。”唐寅直接把这一茬说了出来。

王守仁不由皱眉。

这种事还能提前获悉?

王守仁虽然为官十八载,但对于官场中那些党同伐异之事很抵触,自然不会关心未来谁要当户部侍郎,而他王守仁本身背景也很雄厚,算是官宦世家,在朝中人脉宽广,毋须为此等事劳心。

“若是王中丞有何需要用到鄙人的地方,只管知会一声,鄙人在江西有一些人脉,涉及钱粮调度……应能略尽绵薄之力。”

苏熙贵知道王守仁名声很好,加上现在王守仁要平江西盗寇,对他做生意有帮助,自然想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上一篇:国姓窃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