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第239章

作者:天子

也不是他非要示弱,全在于县试中名次就是不如朱浩,最开始那股居高临下的气势瞬间便崩塌。

张列维道:“朱公子和袁公子有名师授课,就连范学正都认可他们的才华,想来县试根本难不倒他们。”

说话间,张列维望向朱浩的目光中满是羡慕。

人家才考一次就能考个县案首,小小年岁马上要成为秀才公,这意味着以后可以免除徭役,这年头,光是一个徭役就足以让成年男子苦不堪言,一旦服役的路上出点事情,那整个家就毁了……

有个功名在身,可说是商贾家族孩子的毕生追求。

袁汝霖道:“朱浩才学很好,他是凭真本事考取县案首的。”

“真的吗?我看未必吧?”

彭东语气还是不善。

虽然心怀不满,但这次府试,四个人还是互结,另外增加一人,却是个曾经参加过几次府试都没过的老儒生,人家没来参加这次聚会,可能是觉得不好意思。

张列维笑道:“现在外间流言传播得很广,都说王府跟州衙间有勾连,但我觉得纯属以讹传讹,如果官府真有意偏袒王府出身的孩子,为何中县案首的人不是袁公子,而是朱公子呢?”

一句话就说到点子上了。

说官府跟王府间存在猫腻,私相授受,把王府选送的两个孩子保送过县试一关,听起来非常符合一般学子潜意识里的认知,可不好解释一点——

袁汝霖乃是进士出身的王府长史袁宗皋的嫡孙,年岁还更大一些,符合一个县案首应有的条件,让袁汝霖当县案首不会惹来非议,别人毕竟会觉得袁汝霖出自名门,自幼得祖父教导,又到了即将成年的时候,考个县案首怎么了?

非要找个九岁孩童当县案首?故意让外人怀疑?再说朱浩是出自兴王府,却不是王府中哪个官员的孩子,这对王府来说有何好处?

张列维道:“上次没来得及跟两位好好探讨一下学问,明日就要参加府试,不知两位的先生可否押题?”

袁汝霖一脸迷茫:“为什么要押题?”

朱浩脸上露出会心的笑容。

刚才张列维还替他澄清,说官府跟王府间不可能勾连,一扭脸却问有没有押题?意思很明显,你们的先生如果押题了,不管中不中,都有可能是明日府试的考题,告诉我我回去后也好准备一二。

连一旁的彭东都明白了其中的意思,也用期待的眼神看向朱浩和袁汝霖,希望二人能透露一点题目。

朱浩叹道:“最近先生出的题可多了,不知道算不算押题……汝霖,是这样吧?”

袁汝霖想了想,不由点头。

备考府试,先生当然会出题目让写文章,这没什么好稀奇的,可是从唐寅到范以宽,再到袁宗皋,都出过题,而且还不少,没说哪道题目是专为府试的押题啊?袁汝霖不明白朱浩为何要这么说。

“那……都有哪些?”

张列维循序渐进问道。

朱浩想了想,摇头道:“一时记不全。”

“记不全,那就挑重点说,比如说你们的先生是如何指导的,是否特意写出范文让你们默背下来……”

张列维就差说,你们先生是否帮你们写过文章,让你们在明日府试中照搬。

朱浩好奇地望向袁汝霖,问道:“汝霖,你记得先生几时给我们写过范文吗?”

袁汝霖实诚地摇摇头。

是真没有。

范以宽和唐寅都是眼高于顶的人物,平时对朱浩和袁汝霖的文章是有一些指点,但多是对于句子通顺和语法上的错误进行纠正,尤其是八股对偶需要严加指正,至于帮他们写……人家可不会干这种事。

张列维问道:“那你们先生有没有多次提点,备考时重点关注《论语》哪篇哪章?”

朱浩嗤笑道:“张公子,要不你直接问明天府试考题是什么吧……这样好像比你现在问的这些弯弯绕的问题更加简明扼要,也更好回答一些。”

张列维被朱浩戳中心思,一张脸羞得通红,低下头连话都不敢说了。

“不说就算了,何必这么为难人?”

彭东开始为张列维鸣不平。

先前你还在帮这二人说好话,你看看,人家根本就不领情,直接出言挖苦,好心当成驴肝肺了吧?

朱浩道:“我说二位啊,咱都是一起参加府试,你怎么会认为我们能提前得知考题呢?范学正如今在王府教书,素以治学严谨著称,你们要是被他知道问了此等问题,他肯定会吹胡子瞪眼。”

张列维当然知道范以宽在本地儒生中的地位。

那是属于博学鸿儒,桃李满天下,想想若真被其知道自己质问朱浩和袁汝霖其是否泄题,人家不跟你急才怪!

你瞧不起谁呢?

我范以宽的弟子……虽然没培养几天,但终归还是弟子,还能以泄题的方式助其进学?那我以后怎么在教育界立足?你们说话可要讲证据,没证据我让你们以后别想在士林中混下去。

“在下并未有此等意思,只是想看看你们的备考情况。”张列维赶紧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辩解。

朱浩笑道:“没关系,马上要考府试了,想多了解一些题目,看看名师的押题情况,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这样吧,我把最近先生出的几道题目告之,你们回去后好好备考,也算是朋友一场吧。”

张列维没想到朱浩这么“好说话”。

之前还一副要跟他们决裂的样子,一扭脸就帮忙押题?

“多谢多谢。”

张列维表示感谢。

在他看来,说不定这其中真的有明日考试的题目,只是范以宽没跟朱浩和袁汝霖说明呢?

……

……

半个时辰后,朱浩和袁汝霖一起回王府。

路上袁汝霖不解地问道:“朱浩,他们是不是在怀疑,觉得我们有什么方法,得到明日府试的考题?”

朱浩道:“我说汝霖啊,你到现在才反应过来?”

“他们……他们怎么能这样?”

袁汝霖平日不善言辞,还有些愚钝,可自尊心很强,发现被人侮辱后居然撸起袖子,大有想跟人拼命的架势。

但朱浩觉得……

你这样会不会太过后知后觉了?刚才人家说的时候你傻愣愣没反应,现在回味过来想找回场子,晚了点吧?

朱浩叹道:“汝霖,咱俩都在王府,如果考砸了,他们会嘲笑甚至讥讽,觉得我们近水楼台都不能先得月;可一旦考好了,他们就会非议,说我们是通过不正常的关系才成功踏过进学的门槛。”

“他们……他们怎么会这样?”

袁汝霖有些委屈。

自己兢兢业业学习,以真才实学考试,却被人如此误会?

朱浩笑道:“其实不怪他们,他们所恨并不是我们,而是对于阶层或是门阀、士族特有的一种偏见,是人心对于自己失败的一种保护……每个人都不想直面失败,让自己颓废下去,要寻个继续努力的动力不是吗?”

袁汝霖这次就完全听不懂了,眼神空洞,呆呆地看着朱浩。

“这么说吧,如果我们失败了,也会找一些借口,比如说当天发挥不好,或是因为太过紧张,再或是最近被俗事烦扰,不能安心读书……他们的理由就是,不是我们学问不行,而是因为别人有关系有门路……大概就是这意思吧。”

朱浩又解释了一下。

袁汝霖道:“可他们是在冤枉我们。”

朱浩道:“有时候他们真不一定就错了,我大明上下都讲人情,不能说这种情况就不存在,只能说我们要尽量避免,不能落人口实,清者自清。而这种不按规矩的便利,本身不也是一种规矩吗?”

“啊?”

袁汝霖完全接受不了这种正反辩证的说辞。

朱浩叹道:“你要改变别人的偏见,是不可能的事情,只有你站得够高,别人连仰视都看不到你,他们自然也就没有偏见了。只有当你被人高山仰止后,才有资格改变一切,不是吗?”

第309章 府试

三月十六。

这天对唐寅和陆松等人来说,最重要的事便是去迎接到来的王守仁。

对朱浩和袁汝霖来说,这天是决定他们命运的一天……考府试。

府试的流程,跟县试大同小异。

清早天没亮,就要提着自己的考篮前去文庙,准备进场考试,排队的人似乎没有之前县试那么多,但因府试已经过县试一层选拔,参加者平均学识更高,更因府试有过去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没考过的老儒生存在,使得府试的参考人员的平均年龄比起县试要大许多。

朱浩和袁汝霖排队时,前后全都是三四十岁的儒生,脸绷得紧紧的,身躯微微颤抖,看上去非常紧张。

学了几十年,考了几十年,这还只是府试,而不是最后能决定是否取得功名的院试。

朱浩明白,任何时代考公的人都不少,尤其在这封建时代,只有功名在身,才算一只脚迈进士绅阶层。

又到入场时。

对于朱浩和袁汝霖这样本身就在安陆参加过县试的考生来说,轻车熟路,连搜检都还是那一批人,进场时的流程也基本一致。

不过进场后,朱浩和袁汝霖享受的待遇就有所区别了。

作为新科县试案首,以及两县本次县试的前十名,都要被提座号,划到单独的考场进行考试,也就是甲字号考棚。

只要朱浩把自己的具结亮一下,就会有衙差给他指路,让他往甲子号的考棚走,至于袁汝霖则只能留在丙子号考棚。

……

……

入场很顺利。

坐下来时,天才蒙蒙亮。

考棚尽头挂着的灯笼撤去。

朱浩的甲子号考棚内本来有六十个座位,但两县考生前十名坐进来,其实只坐了二十个位置。

这些考生年龄普遍不大,以二十岁上下居多,他们进场时就留意到朱浩,长寿县考生自然知道朱浩是谁,可京山县那边虽然也听说过,但大多数都是第一次见到朱浩本人。

看到果真是个稚子考取了长寿县案首,他们心中多有不屑。

这里相当于是一个特别为优等生准备的考场,按照惯例,每届府试四十个通过名额,甲子号考棚内这些各县俊杰能有半数以上通过,而府试案首虽然没什么进学的便利,但案首基本出在这二十名考生中。

坐定。

仍旧没有认保和唱保的流程,照例是需要检查考生带来的具结、互结等案牍文书的。

大明对于读书人还算礼重,这跟清朝时加强对读书人管控,严防死守,为杜绝一切作弊可能,对考生不惜羞辱,有了怀疑甚至连排泄孔都要搜查完全不同,简直是斯文扫地。

府试跟县试有一点不同,就是考生不需要带草稿纸。

官府会发几页纸,看得出来待遇大幅度提高,不再是一种大家伙都可以来参加的考试,而府试使用的试卷和草纸等,开销一概由官府承担,并不需要考生缴纳银钱,这也算是官府给想进学的考生行的便利。

“注意一点,今日知州老爷会亲临考场,若有人喧哗,直接拖出去打板子!”

有衙差头目出来威吓在场的考生。

这个衙差头目气势十足,在甲子号考棚走了一圈,当看到朱浩时,脸色一变,头也不复之前的高昂,明显剿匪一战时他曾见朱浩出现在城头,认得这个常伴王府总指挥“陆高士”身边的小幕僚。

等他走到考棚尽头,才重新把头抬起来,而后一句多余的废话都没有便扬长而去。

除了朱浩外,考生们没看出有何不同。

所有人都在等开考。

……

……

仍旧是发考卷不发考题,所有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祖上三代的名讳写好,随后就等候放题。

因为不涉及正式的功名,考试看起来很正式,其实也不过是走个形势,对于大明的考生来说,真正的挑战还是院试,前面要过童生考,对于一般接受过系统教育的人来说,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可问题是……

这年头接受过系统教育的人真心不多,大多数人属于野路子,年少时上过几天私塾,把《四书》、《五经》的字认全,粗略了解其意思,大致知道怎么写文章,十四五岁就开始务农、做活,后面再学什么都属于“自学成才”,水平自然参差不齐。

朱浩已不算科场新人。

等候放题的时候有些无聊,拿着根毛笔在手指头转。

对面考棚的考生一看,这小子有些门道啊,毛笔居然能玩出这么多花活来?

很多人想学,但因为他们为了一会儿发卷后能及早动笔,很多毛笔都已经蘸上了墨汁,肯定不能像朱浩这么玩。

对面那十个考生,尤其是居中的四五个人,看过来的目光中都带着凌厉的杀气。

朱浩很好奇,京山县的县案首是哪位?就因为我是个孩子,抢了州治所在的长寿县案首之位,你们就要这么苦大仇深?

终于放题。

仍旧是两道四书文题。

上一篇:国姓窃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