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第214章

作者:天子

见礼后,袁宗皋笑着问道。

唐寅道:“涉及一点私事,不知袁先生有何指教?”

袁宗皋本想跟以往那般,跟唐寅东拉西扯一会儿,顺带问上一问唐寅这个异乡客在安陆能有什么私事?可话到嘴边……他还是改变主意,因为有些事在他看来迫在眉睫。

“伯虎,老夫想私下里跟你谈一些事。”

袁宗皋面色显得很慎重。

唐寅点点头:“愿闻其详。”

……

……

唐寅所住小院,袁宗皋把去见朱祐杬的事说了,提及过去这一年多时间里,王府做的一系列事情,因此在朝中威望及口碑急速提升等等……

“伯虎,对此你有何看法?”袁宗皋问道。

唐寅看出一些苗头,袁宗皋特别提到兴王跟张佐的看法,既然对方单独来问自己的意见,那就说明袁宗皋不赞同兴王跟张佐这种相对乐观的心态。

“王府完全没有必要在此等事上表现得太过突出。”

唐寅说出自己的观点。

袁宗皋皱眉:“王府之前受朝廷冷落,源自陛下无子嗣,以及朝中一些人非议,你为何认为,王府不该冒头呢?”

唐寅心想,你这是明知故问吧?

这算是对我的考试么?

还是说想拉我进你的阵营?

“其实是这样的,在下认为,陛下有无子嗣……并非臣子应该关心的问题,即便有人对兴王府颇有微词,以为就此生出不能有的心思,也跟兴王府无关……当下兴王府更应低调处置,朝局风平浪静,对兴王府反而是最好的结果。”

唐寅有些话不好意思说出来,但袁宗皋却明白是怎么回事。

兴王府中有着皇位第一顺位继承人,相当于皇储,所以才会被朝廷中人关注,有好事者想以攻击兴王府来换取皇帝以及太后的认可。

此等时候,兴王府更应该低调谦卑,无惊无险混到皇帝挂掉,把皇位真正拿下,才算大获全胜。

现在当出头鸟,不是给自己找麻烦么?

袁宗皋点头:“看来伯虎与我的意见相近,这几年朝廷多番给王府找麻烦,也幸亏王府早有防备,才不至于出乱子……王府越是做一些出格的事情,越让人担心!”

唐寅赞同袁宗皋的意见。

言语间二人有了共识,认定接下来的时间里王府应戒骄戒躁,不能争当出头鸟,以此来压制喜欢冒进的张佐。

明着不说,但唐寅大概明白就是这么个事。

……

……

当晚。

蒋轮邀请唐寅去喝酒,唐寅出奇地没有赴约,而是到了西院宿舍,见到正在埋头写戏本的朱浩。

“你还有心思写戏文?未免太过放松了吧?”唐寅先让京泓在里面继续温习功课,把朱浩带到院子里,轻叹着说了一句。

朱浩道:“劳逸结合,写文章不是一天两天一蹴而就的事情,更多是要靠平时的积累,唐先生曾经考中江南解元,应该明白其中关节……”

唐寅没说什么。

即便以他的才华,也是临近三十岁才考中解元,但在名利场上也只有那一年风光,次年就被打回原形,从此一蹶不振。

作为当世名闻遐迩的才子,最理解“有才华但无法进学”的痛苦,不是你的名气大,在考场上就能无往而不利,写文章好坏是一方面,关键要看考官对你的文章是否欣赏,以及阅卷官的心情,还有你当天临场发挥……

文无第一。

唐寅道:“今日袁长史找过我,说及有关兴王府今后处世策略……”

唐寅直接道明来由。

在朱浩面前,他觉得藏掖反而不如直说,有时候就算他不说,朱浩也猜得到,那不如坦诚实在一点,该说的都说了比较好。

朱浩一边听,一边搬了两把小板凳到葡萄架下,与唐寅同坐。

唐寅讲完,不等朱浩发问,直接说明自己的见解:“此等事上,我赞同袁长史的意见,波澜不惊才是当前最好选择。”

“呵呵。”

朱浩的笑声有些大,对唐寅来说有那么几分刺耳。

“你不认同吗?”

唐寅觉得,这次你小子总该说跟我的意见一致了吧?

以你小子的狡诈,不会觉得兴王府应该高调?

朱浩问道:“唐先生,说句不好听的,若是有一天……今上突然驾崩,你觉得皇位传续,由谁来决定?”

“嗯?”

唐寅皱眉。

朱浩讲道理,素来就是设身处地,不跟你玩虚的。

唐寅仔细思索:“当今陛下春秋鼎盛,恐怕不会立储,一旦暴毙,将由阁臣与皇后、太后等议定。”

由于只有师徒二人,唐寅也就据实而言,并没有顾虑什么大不敬之言。

朱浩点头:“那你觉得,那时候世子要承袭皇位,最大阻碍是什么?比如说阁臣跟太后等人有何顾虑?”

唐寅从未思考过此等问题,一时间愣住了。

过了好一会儿,唐寅才道:“说来听听。”

朱浩道:“我认为,一切就在于一个名正言顺的问题……要看太后以及朝中重臣,尤其是阁臣的意见。你觉得呢?”

唐寅听到这里,若有所悟。

“所以你认为,若是兴王府没有辅国安邦的好名声,朝廷中谁会认可兴王府并推举世子上位?”唐寅问道。

朱浩微笑着点了点头:“低调做人,那是儒家为人处世之道,涉及皇位争夺,显然不合时宜,如果你连争都不去争,凭什么让朝臣把大明基业交给你?不过你我此等时候商议……此等大事,有些杞人忧天,当今天子未届而立,说这些未免早了些。”

唐寅却摇摇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有些事情得提早布局,不然事到临头就来不及了。”

朱浩笑道:“只要兴王府有威望,一旦陛下驾崩,大臣们第一时间就会想到兴王世子,并极力向太后推荐,这才是对兴王府最有利的事。

“至于什么低调做人……你低调到最后,就像个局外人一样,什么好事朝臣都想不到你,如此低调有意义吗?”

第275章 谁信谁傻

格局不同,想事情的方向就不同。

唐寅没想过有一天,自己居然会被一个孩子说服,思来想去,朱浩说的话完全在理,是为人谋者应有的睿智。

他在朱浩这里得到答案后,之后见张佐,或是被兴王单独召问时,说话也就有了针对性。

兴王对于王府在朝中有了一定的威望而感到高兴,袁宗皋你就没这层觉悟么?还是单纯只是跟张佐不对付才处处反对?

唐寅将走之际,朱浩起身提醒:“唐先生,一家之言做不得准,这世上权谋之争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别被我的想法轻易左右。”

唐寅微笑点头。

而后离开院子。

朱浩望着唐寅的背影,无奈摇头:“这老小子,好像愈发依赖我了,别到最后变成我的应声虫才好。

“我是知道历史发展,清楚朱厚熜有一天会登上皇位,才这么说,但若是因我出现而产生蝴蝶效应,那可就说不准了……非要追求高调还是低调,有必要么?更多还是随遇而安,静观其变吧!”

……

……

二月初五。

县试开考前一日。

朱浩仍旧留在王府,这几天他都没打算回家,名义上是要留在王府备考,其实就是怕朱家那边趁着考期将近时整幺蛾子。

这天早上朱浩特意去了一趟学舍。

上课前,陆炳正在教室外的空坝上打拳,京泓坐在树下抱着书本看,朱三和朱四则凑一块儿玩弹珠。

年后陆炳已经开始正式习武。

作为王府仪卫司典仗的长子,将来家里的武职必然是由他来承袭,在王府中读书更多是当世子的玩伴,而将来他要应科举的话也只能是去应武举。

至于京泓……

看起来心情很差,考期越近,想到同窗好友去参加科举而自己还要被当成孩子对待……

心中那股憋屈和郁闷便愈发强烈。

众人看到朱浩前来,立即放下手里的一切,上前热烈寒暄,随即簇拥着朱浩进入课堂。

近来课堂气氛有些压抑,因为这几天朱浩和袁汝霖基本都没来过,之前朱浩就是这课堂上的明星,几乎所有人都围着朱浩转。

朱浩不在,几个孩子平日乐趣少了很多。

“你还有心思回来啊?”

朱三撅着嘴,不知道的还以为她跟朱浩间有什么。

朱浩不在,朱三倒是勤奋起来,最近几天都跑来上课,这会儿说话的口吻……就跟个深闺怨妇一般。

朱四一脸殷切之色:“朱浩,明天你就要去参加科举了吧?这几天你都在学什么?能把你的书给我看看吗?”

朱浩道:“跟平时学的没什么不同,写文章嘛,最重要的是深入理解题目,论据、论点准备得越充分越好……怎么说呢,就是保持一颗平常心。”

京泓小眼神瞄了过来,语气听起来也有点小幽怨:“有备考的书籍,也该跟我们分享一下嘛,看你从来都不在我们面前用功读书,这样你都能轻易过县试的话……真不知你脑袋里装的是什么。”

这几天朱三和朱四他们见不到朱浩,可他每天都能见面,当然只有晚上的时候才能见到……

朱浩没回家,也没去上课,但基本也不会留在宿舍,朱浩在外面忙活什么京泓几乎是一无所知。

当初进王府当伴读的两个孩子,因为朱浩要参加县试,令双方身份地位已不在一个层面上,让京泓很是郁闷。

这番话属于典型的羡慕嫉妒恨。

朱浩笑道:“朱四不用考科举,朱三更加不用,陆炳嘛……未来可能会应武举,只有京泓你会参加县试……县试三年两考,你以后有的是机会。”

京泓翻了个白眼:“那意思是,咱俩一定不能同考咯?等我考县试时,你至少都是生员……等我考到生员时,你已是举人,甚至有可能已经是进士?”

“哈哈哈哈……”

朱三笑得很开心,“小京子,你总算有点觉悟,你的才学我们都看出来了,也就那么回事,你能跟朱先生比吗?”

“姐,别这么说……”

朱四赶紧去拉姐姐的衣服,觉得姐姐的话太伤人了。

朱三直接把弟弟的手甩开。

本姑奶奶连在课堂读书的机会都没了,在这里消遣京泓几句怎么了?要说心里不平衡,谁能比得上我?又有谁来安慰我?

朱浩道:“朱三说的不对,科举这东西,不是谁有才学一定能通过,一篇文章的好坏,好似一出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在科举中写出偏激文章来很容易翻船……这次我只是抱着尝试的心态应县试,不一定就能过,或许下次会跟京泓一道参加县试也说不一定。”

京泓坐回自己座位上,无精打采把书本拿起来:“你别安慰我了,先生说你一定能过,那就没有任何问题。我并非小肚鸡肠之人,祝福你早点过……你过了再把经验传授给我就行。”

看起来很洒脱。

但朱浩知道,想治疗京泓心灵创伤怕是没那么容易。

朱四则带着羡慕:“我一定要跟父王提请,怎么也得参加一次科举,看看我学的到底行不行。”

几个人都用古怪目光看向朱四。

这已不是朱四第一次表达出要以平常人的身份参加科举的想法,以他的身份地位,却对科举如此向往,足以说明兴王日常的教育有了效果。

朱四跟寻常人家的优秀孩子一道成长,就会不自觉把心态摆正,把自己看作普通人,追求的名利和荣耀也就跟普通人没多少区别。

没人会跟朱四说你将来要当皇帝,也没人拿培养太子的一套流程来要求和教导他,让身为皇家人甚至皇储的朱四保持这样轻松的心态,难能可贵,可说是兴王府的成功。

……

……

第二天就要参加科举,朱浩下午返回西院继续读书。

王府已安排好送考流程,来日清早会由陆松陪同朱浩、袁汝霖去城中贡院,今儿朱浩自然不会回家。

可此时朱浩家中却迎来了不速之客。

上一篇:国姓窃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