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姓窃明 第351章

作者:浙东匹夫

朱和坦措辞很谨慎,最后等于什么结论都没自己下,只是说了什么事儿该什么专业人士管,具体他也不知道。

朱树人依然没有点评,又转向朱和址询问,但朱和址年纪又小一岁多,如今才刚刚九岁,显然三观还没成型,学识也不如两个哥哥,支支吾吾说了一些天真讨巧的话,似乎是想揣测祖父的想法。

但朱树人哪里能看不出一个小孩子的拍马屁企图?

他就假装露一点口风,一会儿暗示该打,一会儿又暗示该持重,朱和址果然也摇摆不定。

于是朱树人终于确认:他就是想抄正确答案拍马屁。

这三个孙子,一个勇气果决,一个知道自己能力边界,一个情商机灵,擅长讨好父、祖,算是各有优劣了。

朱树人也见好就收,怕继续养蛊影响他们兄弟感情,就让三个孙子散到一边,他直接跟朱慈煜说道:

“孩童所言,虽不可用,但所发提问,还是值得深省。让李定国现在组织生力军远征追击,能继续击破噶尔丹、扩大战果,那是必然可以做到的。

但是轮台周边,准噶尔故地能否打下来守住,值得商榷警惕。当地胡虏素来不服我大明,便是当初大明立国时,那些前蒙诸汗国,都不曾归顺。如此,并不可能击破一个部族,就让周遭部族都全部归心。

哪怕那些周遭部族,此前几年刚刚被准噶尔部吞并,他们最多也就在我大明对付准噶尔时,落井下石跟大明联手,以图复国。但从此之后,他们会直接对我大明称臣么?”

朱慈煜听后,觉得父王的意思似乎是倾向于不打,他也有些不甘心:“如此,难道就只是击溃,不扩大战果?”

朱树人智珠在握地摸了摸胡子:“要扩大!但是对于西北,目前还不能以拓地为目标,要做好心理准备,咱就只是去削弱准噶尔有生力量的!甚至,也可以联络、鼓励其他被准噶尔所吞并诸部酋长,各种许诺。

如此,噶尔丹核心各部的实力一旦削弱,周边被征服诸部便会自发蠢蠢欲动。如此,便如曹操诛蹋顿后,对公孙康迫之急、则公孙康与袁尚袁熙联手。若曹操迫之缓,则公孙康二袁自相图害。

轮台毕竟远在数千里外,如今指望长期驻军占领是耗不起的,灭准噶尔部注定是一场持久战。我大明要做好花费十年国力,甚至十五年,来永定西陲!根除中亚草原游牧!”

朱慈煜默然,承认姜还是老的辣,父王的见识,实在是老谋深算,非他可比。

他只是还有点不甘心:“那这几年之内,就一直以削弱为要,不能得到开疆拓土方面的实打实好处?”

朱树人不语,却露出一个高深莫测的表情,让他们自己再动动脑子。

几分钟之后,兴趣相对广泛、同时也喜欢学习人文地理的朱和坦率先想到一个思路,不由卖弄道:“父皇,祖父,孩儿想到一个点子,不知对不对。”

朱树人老神在在地捋着胡子:“说来听听。”

朱和坦紧张地说:“听祖父刚才所言,西域诸胡之所以难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蒙元诸部诸汗国,在我大明立国之初,便从未臣服过我大明。

只是三十余年前,虎墩兔汗后人率察哈尔部来降,但那也只是北元的继承人,不能代表当初成吉思汗立下的另外三大汗国的意思。

所以,短时间内能不能臣服对方、占稳其地,跟当地的民众、通商、文化是否亲近汉地,亲近大明有很大关系。

如今准噶尔疆土可以分为两部,地理所刘学士给我上课时,曾说过其北半部疆地与天山外诸胡,皆是鞑靼后裔。而青藏之地,前元呼作乌斯藏,我大明肇基后,也多有零散对我大明称臣者。

此番更听说,准噶尔部打到喀尔喀蒙古时,部分归化城周边的喀尔喀部落弃明投暗,理由便是‘察哈尔人笃信藏地喇嘛,而噶尔丹能兼并藏地,可见他才是一切蒙古人的精神领袖’。

既如此,我大明能不能反其道而行之呢?对准噶尔的北部疆域,以打击削弱为主,助其内乱。对其南部半壁疆域也就是青藏,以武力征服解救为主。

当地土司原本就对大明称过臣,现在大明再去解救他们,要改土归流怕是也不会如西北那么抵触。一旦掌握藏地,咱大明才是所有蒙古人的精神领袖,到时候再去往北圈占,或许能事半功倍、以顺诛逆?”

朱树人终于有些欣慰,叹了口气,教育旁边的朱和坤:“作为皇子,只学好勇斗狠是不够的,也要学学你三弟,地理、文化、信仰、民族、历史,这些都要考虑到。”

教育完后,朱树人才起身,跟儿子最后下结论:“老三说得不错,虽然不如我想的周密,但大方向一样。就按这个思路细化吧。”

……

朱树人表态之后,因为他所言确实有道理,朱慈煜也不会唱反调。

朱慈煜如今也三十六岁了,早就到了成熟的年纪,也不再急切想证明自己超越父王了。所以审慎考量之后,又交给兵部等衙门合计,再参考了籓部对属国的历史认知,通盘谋划,

最终定下了“以昆仑山脉为界,对准噶尔北半部疆域以打击削弱、挑动内部自立为主,对昆仑山以南疆域,以解救光复、派兵占领、实打实改土归流为主”的分阶段灭国计划。

准噶尔部的疆域面积还是太大了,一口或者说几年之内是吃不完的。

那就先吃青藏,再吃疆地和中亚!

第五百二十五章 大明有把握同时打赢跟准噶尔和罗刹国的两场战争

大明和准噶尔部的战争,在整个小康二十二年,都是以运动追歼战和骚扰战为主。毕竟刚刚歼灭了近二十万准噶尔雄兵,大明自己也略伤元气,物资损耗也很巨大。

最终那一波追击运动战结束时,也已经到秋天了,北方苦寒,没必要再深秋和寒冬接连用兵,就互相暂时缓口气,歇息几个月,给伤兵们也有时间养伤回复。

再想有下一步的动作,也是小康二十三年开春后的事儿了。

而大明国内的种田、改革、变法、科研事业,那是会一直稳步推进的,并不用担心。反正打个准噶尔部还不至于大乱大明的内部治理节奏。大明的国力只会随着时间越打越强,不会竭泽而渔以燃烧潜力为代价。

时间很快来到小康二十三年春,而大明的军队,也严格按照了去年定下的计划,在二月底高原地区天气刚刚转暖,就着手推进了。

北路李定国筹备了大约十万之众的骑兵,分别部署在从兰州到酒泉一带。有机会就远征奔袭骚扰,以杀伤俘虏敌有生力量、以及掳掠财物和战略物资为主。

连粮草都尽量“因粮于敌”,遇到准噶尔部民就屠掠一阵把牛羊都抢过来杀了吃了,减少后勤压力。

这种奔袭侵扰,也不会把十万大军都派出去,往往两三万的小部队,最多不超过四万,就敢横行西域,动辄出击一千里两千里。

以至于去年刚刚惨败的准噶尔人,都放弃了哈密周边的草场,全部退走了,只因哈密距离嘉峪关、玉门关还是比较近,太容易被明军劫掠烧杀。

但即使从哈密大踏步退到轮台附近,也依然没法完全躲过明军的袭扰。

明军在追击时,还动用了一种近年才新造的、但其实难度并不大的后勤车辆,那就是后世19世纪米国人在西进运动中才用到的“科内斯托加大篷车”。

科内斯托加大篷车是一种长度达到两丈多的长体车,四轮车厢,连自重在内,满载全重能有三吨,需要多头牛马拖拉。

如果对这玩意儿没什么印象的,可以想象一下《猫和老鼠》动画片,以及其他米国西部片,或者玩玩《荒野大镖客》就认识了。

而说白了,这种车唯一的质量优点,就是可以水陆两用,便于渡河,车厢形状本就是舟船型的,两头上翘,水密性也不错,开到河里能直接当船划。

而大明要进攻西域,其实也不是全程都不能依赖水运,西域也是有河流的,尤其河西走廊。只是因为所有的河都是内陆河,往往互不连通没法形成河网,所以就算有船,也没法从一条河流切换到另一条河流,得不断水路装卸换载具,那成本就得不偿失了。

而有了水陆两用大篷车,就可以能有顺流而下的河道就蹭一段水路,没水路了再用马拉车,运力极大提升,后勤成本也成倍下降。

得到这件后勤利器加持,大明远征骚扰的部队能携带的弹药补给量也能倍增,于是打得噶尔丹满地找牙。

前几年刚刚才被他覆灭吞并的中亚诸部,和天山以北巴尔喀什湖附近的其他鞑靼部族,终于蠢蠢欲动。在一次明军突袭轮台、大肆烧杀劫掠一把并退走后,旁边各部的反抗终于被点燃了,鞑靼人再次进入了内战。

而噶尔丹为了立威,杀鸡儆猴,这时候当然也不能手软,就对着带头敢造反的部族以重手严惩,甚至对其中第一个造反的直接实施了屠部,鸡犬不留,把该部所有贵族的首级传示其余各部,以为震慑。

但不管怎么说,噶尔丹这样疯狂四处扑救灭火的姿态,让他的国力进一步严重削弱。

虽然他多次强征新兵入伍,勉强把军队人数规模重新往二十万甚至三十万补充,可部队的战斗力下降了一半都不止。而征兵比例高了之后,还连年战乱,鞑靼百姓也是面有菜色,族中都靠女人孩子放牧,男人连老人都被抓去当兵了,畜牧产量都整体下降了。

……

噶尔丹的北部疆土如此乱成一锅粥,自相残杀,他对南部疆土的控制,也就彻底衰弱到了极点。

而明军哪能不抓住这个机会?所以从这年三月份,明军就以三四万人的小部队,进行了收取青藏的操作。

说起来,还得感谢噶尔丹六年前入藏追杀仇敌鄂齐尔图汗时那一系列的杀戮。

本来嘛,乌斯藏的那些土司,对中原朝廷也是很不服的,从来都只是名义上尊奉大明为正朔,但也仅此而已,大明一点实控好处都捞不到。

但现在好了,因为从六年前到三年前,噶尔丹在青藏陆陆续续四年的疯狂征服杀戮,凡是不臣的土司贵族都被他杀得差不多了,在噶尔丹征服过程中,直接被杀死者就达到了数十万之巨,堪称血腥雷霆手腕。

明军如今再来反过来洗一遍,再把忠于噶尔丹的统统杀光,最后剩下的阻力就小得多得多了,杀完后简直就要出现权力真空。

这实在是一个千载难逢让敌人的敌人先拉仇恨的妙招——只不过这里的敌人的敌人并不是朋友,是三方都互为敌人。

明军一路猛进,不过半年时间,就拿下了青海大部分地区。过程中,明军一线将领还耍了一点小伎俩,

比如遇到青藏土司看到王师来了之后、准噶尔的骑兵被吸引走,自己的驻地空虚,然后他们就想自己起兵复国,这样他们复国后就可以继续对大明名义上称臣,而不用事实上被大明派官员治理、改土归流了。

但大明怎么会让他们的想法得逞?凡是听说有自己起兵复国的,那大明就立刻按兵不动,跟前线的准噶尔骑兵相持。

反正青藏高原打仗本就辛苦,汉人士兵都是平原来的,气候不适应水土不服要多休息两个才能继续往海拔更高地区推进,也是很应该的。

然后准噶尔骑兵一看明军没逼上来,而后方老巢起火了,只好急吼吼折返跑疲于奔命,回去把自行起兵复国的乌斯藏土司们攻灭震慑。

明军等准噶尔人和乌斯藏土司两败俱伤后,再“适应了高原气候”,继续往前收拾残局抢人头。

总之就是一句话,凡是不主动给大明当狗的,那就去给阎王当狗好了。

小康二十三年,青海问题彻底解决。小康二十四年、二十五年,藏地也彻底解决。明军按照这个政策,稳扎稳打,一路把大明的疆土理论上推到了喜马拉雅山,推到了尼泊尔。

随后,大明也设置了驻藏大臣,统筹青藏高原地区的事务,并且在青海开始逐步改土归流。因为反明反噶的两派土司贵族统统被杀绝,这个过程就非常顺利。

这些事儿历史上清朝都没有做成(清朝设了驻藏大臣,但没能改土归流),就是因为平行时空的清朝跟准噶尔部的厮杀征战持续了太久,

以至于清军打回来时,准噶尔人已经在青藏占领了太久,当地人反抗准噶尔的那代人早就没了,后人都被磨平了,对准噶尔形成了认同,清朝要再洗回来就很难。

而现在的情况是,明军就逮住准噶尔灭青藏后不到五年回来洗,还洗得那么有章法,这就让阻力几何级数下降,一切显得更加水到渠成。

……

明军花了三年时间,把高原问题彻底解决,把准噶尔的国土面积直接削走了将近一半,还持续给噶尔丹放血。

到了小康二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687年。按照原计划,彻底解决高原问题后,终于可以给久战多年不得消停的所有鞑靼人以最后的统一总攻。

然而,就是在这一年,噶尔丹似乎也意识到了自己的末日将近,于是出于恐惧,进一步竭泽而渔搜刮财富向他的罗刹国盟友买军火、求援,

并且他进一步向罗刹人宣扬了唇亡齿寒的道理,甚至摆出了“对罗刹称臣附庸”的狗急跳墙保命招数,实在是无耻至极。

于是乎,罗刹人贪图噶尔丹的许诺,加上罗刹人自己想往东扩张,最后还是提前爆发了跟大明在黑龙江以北地区的雅克萨之战,以为对大明的牵制。

好在青藏问题已经彻底解决,大明好歹可以从西南高原用兵问题上撤回来一部分国力,以应对东北和西北同时出现的两场战争。

罗刹人一开始也没想给噶尔丹卖命,他们只是想趁火打劫,让明军承认“黑龙江以北的土地全部是罗刹国的,只要你们签订条约,承诺这个事情,那么我们就不再跟噶尔丹结盟了,还会断绝给噶尔丹卖枪炮的军火贸易,让你们后续消灭噶尔丹消灭得轻松一点”。

然而,大明怎么可能承认黑龙江以北土地都是罗刹国的?就算是为了消灭噶尔丹、怕同时树敌多个而虚与委蛇,那也是不行的。

你要战那便战,同时对付两个敌人又如何!

于是朱树人就吩咐前线都已经垂暮之年的李定国和郑成功,两人分别负责一个方向。

李定国负责西北,对噶尔丹。

郑成功从大同、张家口一带调往东北,对付罗刹国。

大明有这个国力,同时打赢两场战争!

出兵之前,朱树人也秘密给了郑成功提点,告诉他:“罗刹人在远东的部队不足为惧,因为他们要远涉万里来这儿跟我们打,我大明的后勤就算困难,但罗刹人只会更困难。他们还完全没有水路水运可用,一切都要靠马匹游牧运输。

所以,罗刹人就算将来要跟我大明长期死磕,也不会一直在外东北跟我们死磕的,只要歼灭他们几支部队,把他们的定居点落脚点都灭了抢了,他们就只有往西回退整整六七千里,选择从哈萨克中亚草原南下、跟噶尔丹合流打我大明。”

郑成功一想,王爷的教诲果然很对,罗刹人要指望从欧罗巴运兵到外东北跟明军打,那可是要经过一万两千里的。而从欧罗巴运兵到中亚哈萨克,只有六千里。

罗刹人又不傻,如果一万两千里这一路注定失败,后续增援肯定也只能往六千里那一路堆。

而历史上清军在雅克萨之战打得那么拖拖拉拉窝囊,完全是因为清军在入关后废弃了火器科技的研发,还在用老式红夷大炮。以至于完全无法面对罗刹人在雅克萨周边弄的西式新型防炮要塞,也敌不住罗刹人用欧洲枪炮守城的杀伤火力。

但这一切,在郑成功的明军面前,根本不是问题。不就是一些棱堡和大炮么?让沃邦总兵教教他们什么是正宗的棱堡攻城法!什么是正宗的爆破弹攻城臼炮!

在绝对的实力面前,只有数千人规模的罗刹远东部队,最终被明军痛歼。

罗刹人还不服输,觉得有很多偶然因素,还想尝试第二把。

于是又从欧罗巴花了一年时间,慢慢调遣大军沿途补给过来的,足足弄了一万多军队,算是把老本都搭上了——

倒不是说一万人的军队对罗刹国来说有多大规模,而是万里远征这种作战形态,一万人到远东,半路上何止五万十万人提供后勤。又何止是数万户沿途贫民、和被奴役的鞑靼牧民,被弄得家破人亡。

可惜,罗刹人大耗国力拼死凑出的一万多远征军,最后还是被郑成功算计了。

郑成功在刚刚接触新一波来袭敌军主力时,还假装防备不足、没有预料到罗刹军的主攻方向,然后在黑龙江北岸“丢盔卸甲”,败退留了一些物资给罗刹人。

罗刹人一看就地得到了补给,甚至还缴获了一些明军仓促撤退时留下来不及烧毁的小船,那些殖民掠夺者的贪婪本性就又被点燃起来了。

他们看着黑龙江干流南岸肥沃富饶的土地,一想到只要渡江抢一把大的,就能以战养战,他们便毫不担心这是诱敌之计,直接渡江了。

谁知,当时正是小康二十七年夏天,黑龙江水量丰沛,可以通航。

结果罗刹军队全军渡过黑龙江不久,就发现明军的北海舰队,居然早就从枯叶岛和庙街那儿的黑龙江入海口迂回入江、然后趁着罗刹人渡江后过来断其归路。

看着水量涛涛的黑龙江,看着一堆24炮到38炮的风帆护卫舰直接开进内河断绝归路,罗刹军队士气大崩。

明军埋伏在南岸的主力也及时收拢包围网,最后只是付出了伏击战场周边一个县城、几个乡镇被罗刹军破坏劫掠烧毁的代价,就把一万四千人的罗刹远征军主力彻底斩尽杀绝。

这一战着实让罗刹人伤筋动骨,此后数十年再也不敢正眼看觑黑龙江流域,甚至连瀚海周边都不敢来了。明军也彻底就此掌握了对漠北蒙古,以及周边适宜人类居住地区的控制权。

罗刹国内,因为远征军的覆灭,几个重臣也因此被处罚,导致朝堂上狠狠换血了一波,新掌权的朝臣就宣扬不再跟大明正面武力对抗,只派小部队和卖军火、跟噶尔丹合兵一处,争取在中亚和疆地击败大明。

而大明这边,在小康二十八年彻底确定罗刹人不会再在外东北发起攻势,彻底把他们打跑了之后,又休整了一两年,终于对噶尔丹发起了最后一击。

……

而罗刹人到了这个时候,还依然坚定支持噶尔丹,当然不是因为罗刹人有什么高尚的国际注意情操,他们完全是考虑到“如果噶尔丹最后也撑不住了,罗刹国可以从噶尔丹曾经占领的区域上,吞并掉多少土地,能不能把中亚握在手中”。

如果罗刹人不出兵,不跟噶尔丹并肩作战,那么当噶尔丹崩溃的时候,他们也没有这个便利去伸手分遗产。说到底就是这么简单,还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可惜,在绝对的力量面前,一切鬼蜮伎俩都是没用的。

小康三十年(1692),最后的总攻开始了。而过程其实没什么好赘述的,因为用四个字概括,那就是摧枯拉朽。

武器技术代差,国运上升期的气势如虹,此前屡战屡胜的心理优势,敌人内部的胆寒和鞑靼其余被征服各部对噶尔丹的宿怨旧仇,一切的一切汇聚到一起。

天时人和都在大明这边,唯独地利和补给难度方面噶尔丹可以稍微占点优势。

噶尔丹打了多年,把鞑靼诸部的总人口,从五百大几十万接近六百万,打到了堪堪只剩四百万。

上一篇:影帝他不想当太监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