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姓窃明 第350章

作者:浙东匹夫

噶尔丹的骆驼炮,普遍只能拖曳自重不超过一千斤的轻炮,或者是驮载三百斤重的类似佛郎机的新式罗刹轻炮。这些火炮或许发射效率还行,但射程实在是太近了,跟城墙对射极为吃亏。

在损失了上百头骆驼后,噶尔丹就不敢再这么顶着火力对耗了,而是乖乖等有射程优势的攻城重炮阵地完成。

好不容易挨到准噶尔军建立起了射程和火力优势,但长城守军的死战斗志依然不减,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同主城的援军渐渐赶来,杀虎口内的明军也超过了八千人。

噶尔丹见重炮轰城依然不够快,哪怕这儿的城墙没有经过防炮改造,估计也要好几天才能轰破。

为了抢时间,他只好选择多管齐下。一边让部分重炮继续正常用带弹托的新式实心铁弹精准轰击,一边分出一部分轻炮用霰弹覆盖城头、压制守军上墙开炮放枪。

然后又催督刚刚拉壮丁拉来的喀尔喀蒙古降兵,顶着藤盾和其他临时防具上前,疯狂挖掘被炮击崩落外层后的城墙内部夯土,然后往里面填塞火药,试图爆破。

如此折腾了整整两日,轮番进攻,也不知折损了多少掘城炮灰兵和掩护火力,噶尔丹终于用人命换时间,疯狂破开了杀虎口长城多处隘口。

这个过程中,明军不畏霰弹,反复上墙以优势火力居高临下巨大杀伤准噶尔军,双方打出了几乎一比十以上的交换比。不过考虑到明军火器有绝对质量优势,还是守城,这也是完全应该的。

城墙被攻破后,噶尔丹却赫然发现,在他筹备攻城和正式不惜代价强攻猛攻的一共三天里,明军已经在杀虎口关墙内又抢修起了简易的夯土胸墙和随便播撒简易蒺藜鹿角的防马壕沟。

虽然工事非常简陋,看起来质量低劣连夯土都没夯实,可是明军的纵深防线却不止一道。防线内躲避了无数端着武昌造滑膛枪和线膛狙击枪的士兵,都上了明晃晃的刺刀,穿着明晃晃的胸甲。

事实证明,在巨量的相当于18世纪末水平的火枪面前,尤其是那种一分钟可以装弹五发之多的便捷滑膛枪,或者是每分钟十五发的后装喷子,骑兵就算攻破了城墙,也是绝对不可能取得新的快速突破的。

噶尔丹吞有吞不下,吐又舍不得,就这么在攻破杀虎口城墙后,又死磕猛攻了一日,疯狂地用准噶尔铁骑跟明军堑壕火枪防线撕扯,偶尔还要面对明军后方的炮兵火力覆盖,死伤枕籍惨不忍睹。

一条条堑壕前面的鹿角陷坑,甚至渐渐就被准噶尔骑兵的尸体和战马尸体填满了。虽然明军也不断有死伤,但绝对的优势交换比,和郑成功的亲临督战,让明军士气高昂,死战不退,把准噶尔部拖入这个绞肉机中。

而随着日暮时分,这种绞肉渐渐平息,噶尔丹也只好进退两难先让部队歇息一夜,明日再攻。

殊不知就是这一夜歇息,让他无法带着大部分儿郎回乡了。

因为第二天一早,他就发现李定国绕后包抄了一个大圈的围歼部队,已经从东西两翼迂回到了他侧后,在杀虎口前这处方圆百里的草原上,拉出了一个非常大的松散包围圈。

乍一听说李定国绕后包抄断路,噶尔丹内心还是非常不可思议的。因为他很清楚,自己数十万大军拧成一股杀来,阵营都能至少绵延百里。

对方要包抄他,肯定没法做到把同样多的部队、同一时刻拉到一个点,那肯定会有先来后到,会打成添油战术——那不就成了白给送死么?

而事实也似乎恰恰证明了噶尔丹的这个推演,因为他在派出斥候仔细侦查后,得到回报说:李定国第一批赶到战场的包抄部队,大约只有四万多人的规模,东西两翼各自只有两万多。

或许明军后队还有更多的包抄援军,但显然明军无法给十万数量级以上的大军都装备一人数马快速急行军绕后。后续的明军援军机动力肯定会略差一些,会脱节。

如此一来,只要自己够果断,岂不是能对明军打出各个击破,把杀虎口剩下这一万多明军守军残敌、加上李定国先送上来白给的四万骑兵吞掉?

噶尔丹立刻果断地调整了战术,反正他兵力多,杀虎口攻关也用不了太多人,就留一些部队轮战消耗即可。

而噶尔丹本人,立刻传檄各部集结,在短短几个时辰内,通知到了十几万近二十万铁骑大军,专门分头迎击李定国的拦截骑兵。

噶尔丹想得很好:我每一路将近十万人打你李定国两万,还不手到擒来?

就算你李定国还有后军,再过一两天能赶到战场,但一两天后你这左右两路各两万的先锋已经被我吃掉全歼了,再来一批还是送,那就打成添油战术了。

在无线电没有发明之前,外线作战分进合击的一方,永远要承担这种“所有参战部队无法同一时间点赶到战场”的劣势。

这一点早在三十几年前、大明四路十几万骑兵分进合击灭豪格的最后一战时,就证明过了。只是当年朱文祯、李愉这些人拖住了豪格,拖到友军到位合围也没败。而今天也是这种情况的重演。

噶尔丹和李定国很快进入了蜂拥的正面硬撼血腥厮杀中。而李定国也立刻以新式火枪骑兵,教会了噶尔丹“即使你买了罗刹国的最新式火枪,你的火枪骑兵跟大明的火枪骑兵,依然不是一回事”。

……

在此前使用小规模火枪轻骑兵、一人多马骚扰时,李定国是能给属下配备一人双枪、狙喷配合的。

但现在动辄出动四万多骑兵,也就做不到那么高配了,所以今日之战,明军骑兵主力还是一人一枪,要么拿狙,要么拿喷,二选一。

两军即将接触时,李定国立刻指挥拿狙的明军龙骑兵下马列阵,摆出狭长的火枪阵列,对着至少远在三五百步外的准噶尔铁骑、就抢先开火疯狂输出。

同时,让拿喷子的明军近战骑兵布置于两翼,防止准噶尔骑兵贴脸后的迂回冲锋。

李定国经过这些年的整训和实战,早已对各种火器的应用如臂使指,他知道线膛枪的威力在于精确射击,所以能在地面上站定了射击,就不要挑战马背上颠簸乱射,否则三百步外杀敌的概率优势就被白白浪费了。

而经过这三十多年的发展,当初明军的前装后膛狙击枪,要几分钟才能重复装填一次。经过这些年的改良,进步也是非常飞速的,好歹已经压缩到了三十秒就能开一枪,一分钟能打两发——

千万别小看这个数字,这已经比英国人在拿破仑战争时用的1800型贝克线膛狙击枪还快了,西方因为没有无烟火药,一直到拿破仑战争时发明的新式散兵枪,也只能做到最快一分钟一点五发。

大明线膛枪现在这射速,已经是无烟火药加定装弹药加持的结果。开完火后枪膛内无火药固体残留,可以省掉清膛环节,也就比1800贝克型还能多省掉十几秒。

只是因为硝化纤维无烟火药的成本和产量限制,才导致大明线膛枪依然无法全军普及。而便宜的“武昌造”滑膛枪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可以一直使用老式黑火药弹药,后勤补给便宜。

李定国的龙骑兵下马枪阵战术,很快让噶尔丹惊掉了下巴。因为这一分钟两轮、还能隔着最远三五百步就蒙中骑兵的恐怖射程射速,让准噶尔骑兵尚未接敌,就变得能歌善舞,一排排被收割倒毙。

“怎么可能?我用的最新式的罗刹火枪,连明国人一半的射程都打不到!他们怎么做到射那么远还那么准还那么快的?”

看着麾下儿郎的惨状,噶尔丹第一次近距离怀疑人生了。

他终于亲眼看到了铁证,看到了他倚仗的罗刹枪炮,也就欺负欺负其他中亚草原诸国和青藏的土人。

“快冲!冲锋上去跟明军骑兵近战!冲垮他们的枪阵!弓骑兵先骚扰吸引火力!火枪骑兵直接冲,到跟前时放一排枪然后砍杀!”准噶尔部的中层骑兵军官们,好歹还是知道怎么打仗的,立刻调整了战术。

“杀!冲上去跟明军骑兵近战!放近了开火!不要管重新装填!打掉子弹后直接用马刀冲杀!”

混乱的杀虎口外草原上,超过十万的铁骑雄兵彻底厮杀混乱做了一团。

被线膛枪远程消耗到士气低落怀疑人生的准噶尔骑兵,彻底失去了定性,如同原始嗜血欲望被点燃的野兽,不顾章法的狂杀猛冲着。

然而,李定国早就让他上万规模的喷子刺刀骑兵在左右两翼防止包抄了,看到准噶尔骑兵冲来,他也针锋相对毫不示弱。

比贴脸对轰,大明骑兵同样从来没怂过!

准噶尔人最多贴脸开一枪就要抽兵刃砍杀了,咱可是双管霰弹枪!而且马背上还能一分钟重复装填五次!如果是转轮手枪,那就是十几秒钟内连开六枪!

而准噶尔人并未为今天这种特殊交战环境专门准备过弹药,所以他们用的不是霰弹,还是独头弹。他们得同时兼顾远战和近战的火力,要是准备霰弹的话,一旦战事打成远程对射,他们就彻底废了。

这就好比打吃鸡游戏,当你带两把枪的时候,你可以狙配喷子。但如果只能带一把枪,还带喷子的话,那就是给自己找不自在了,敌人完全可以利用射程优势白漂伤害。

可是,当拿98K的和拿S686的人玩冲锋贴脸对喷,那会是什么场景?简直不敢想。

“砰砰砰——”霰弹枪的轰鸣,很快响彻了整个战场。

明军两翼的喷子骑兵势如疯虎,坚如磐石,把数倍甚至十倍的来犯对冲之敌,轰得人仰马翻找不着北。

双方各自开完第一轮火后,李定国的部下甚至能使用类似传统弓骑兵时代帕提亚战术那样的迂回风筝,在马背上快速装填、尽量保持距离,多喷几轮。

虽然准噶尔骑兵可以孤注一掷冲锋,速度比需要兼顾装填稳定性的明军骑兵略快一些。但双方都处在一追一逃的奔驰状态下,要追上最后那几十步的距离,好歹也需要几分钟,至少一分钟。

这点时间,明军竟能在马背上给喷子重新装填五轮十筒子弹,这仗还怎么打?

无数的准噶尔骑兵被放风筝回马喷击杀当场,血流漂杵,伏尸过万。

第五百二十四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整个血腥的缠斗厮杀持续了超过两个时辰,明军不断地以线膛枪刺刀方阵抵御冲锋之敌,一边以游骑贴脸狂喷收割包抄之敌。

随着斩获的规模越滚越夸张,最终才让明明握着绝对兵力优势的噶尔丹彻底清醒,知道仗不能这么打了。

可惜,已经晚了。

半天血战的拖延,让明军后方有更多援军赶到,噶尔丹想跑就更难了,退路已经被进一步逼走位卡紧。

一开始他面对的只是四万多明军骑兵,而如今,随着新的生力军加入,这个数字可能已经是六万,甚至八万。

而杀虎口关内的明军陆军,也在这段时间里又得到了一些增援,甚至敢在准噶尔部动摇后,直接杀出杀虎口的堑壕防线,发动反击策应友军。

更关键的是,仗打到日暮时分,噶尔丹居然发现,原本被他看不起的、无视的东北方乌兰察布方向,居然也有打着察哈尔和科尔沁蒙古旗号的传统游牧弓骑兵部队,响应了大明的号召,过来侧翼夹击,抢人头捞战功。

那数量怕不是也有几万之众。毕竟草原蒙古部族都是可以全民皆兵的,察哈尔和科尔沁人在投降大明后得到了三十多年的和平种田繁衍,如今再拉出三五万骑都很正常,甚至这都不算出全力了。

看到这一幕,噶尔丹几乎要气炸胸膛:这些人的行径,那不是蒙奸吗!大家都是成吉思汗的子孙,这些人没有荣誉感的嘛?帮着汉人来杀蒙古人?

要知道,此前噶尔丹进军时,一直有注意到正东和东北方向的草原上,有察哈尔人活动,但他没当回事。

因为他本来就是来侵略喀尔喀蒙古草原的。当他占了喀尔喀草原后,自然会跟更东边的察哈尔草原接壤。当时有察哈尔人活动,他也只当对方是惧怕他,为了自保而戒备。

如果当时明军是用一支旗号鲜明的汉人骑兵提前出关迂回,那么噶尔丹的斥候看见之后,一定会警觉、并且立刻通报、噶尔丹也会做出应对。

但对方的蒙古人身份,让噶尔丹觉得大家同文同种,只是被威逼后撤至此,抱团自卫,也就没当回事。

谁知,李定国竟提前勾结了这些察哈尔和科尔沁蒙古人!

利用他们的掩护身份,提前往噶尔丹背后的北方迂回,堵住噶尔丹逃跑的最后一个方向,完成汉人军队不方便进行的远程绕后堵路。

显然,李定国肯定是许诺了对方不少好处。或者至少是告诉他们,硬仗明军会打,但是一旦噶尔丹出现崩溃迹象,他们可以跟着追杀打顺风仗。

而从现在草原联军响应大明正规军号召、愿意为宗主出力的结果来看,李定国的许诺显然奏效了。

草原上的人,哪怕没多少军饷,他们也是愿意打顺风仗的,这是难得的抢劫牲畜财物和掳掠人口的机会。只要明军扛一开始的攻坚阶段,后续追杀抢东西谁不会啊?

哪怕血战中还要死几千族人士兵甚至更多,相比于歼灭斩获和战利品而言,那也是舍得的。

草原人本就凶悍轻视性命,只要能掳掠,死点人不算什么。

这一切的天罗地网,让噶尔丹彻底被打断了脊梁,连快速全身而退都做不到了。

四面八方的明军喷子铁骑和察哈尔科尔沁骑兵,追着已经失去统一指挥体系、各自为战逃命的准噶尔溃军狂撵。

绵延百余里的战场,被不断穿凿切割,到处都在实现一个个小的分割包围圈。

最靠近战场东部的准噶尔军被成建制包围,不是负隅顽抗死战,就是最终不得不投降。

他们也知道柿子挑软的捏,在被围困后就专挑跟自己同族的察哈尔蒙古人打,觉得他们更弱,那个方向容易突围。

结果原本只是打算来捡便宜打顺风仗的察哈尔人和科尔沁人,也不得不自吞苦果,在跟准噶尔部的蒙古内战中互相消耗人命,最后各自的伤亡都过万了,但还是准噶尔人死伤更惨得多。

准噶尔部部署在东侧的部队,最终被全军歼灭。只有靠近战场中部和西部的军队,才有可能突围。

而后续的追击战,又持续了好多天。李定国手握数十万大军,但他并没有在第一场决战中,就把全部底牌压上来。

这说明他显然是想到了,草原上骑兵来去如风,指望一下子撵住对方尾巴或者彻底包围歼灭那是不可能的,总会被大部队突围。

所以李定国的想法是,沿着长城九边分批部署兵力,东线防线的部队先出击,击溃和尽量歼灭敌人后,敌人自然会一路西逃。

而明军部署在九边中其他更靠西边关的预备队,就能在得到东边友军获胜的六百里加急消息后,立刻出关北上截击,让噶尔丹往西归途逃窜之路不断被一层层扒皮。

追击战的局面倒是越打越乱,但战果也是滚雪球般越大越大。

李定国带着汉人骑兵和察哈尔科尔沁蒙古骑兵,从杀虎口追到归化城,跟噶尔丹残部在那儿又发生了一场大规模野战,杀敌数万。

然后大明提前埋伏在河套的预备队,再从归化城截击到黄河拐角的参合陂,在那里又血战一场,还有无数原本想沿着黄河北岸平原行军的准噶尔骑兵,也被围堵得驱赶下黄河——

主要是这一带的黄河以北,有阴山山区的存在。噶尔丹为了快速逃窜,不想往北绕过阴山山区,那就选择了走阴山以南,黄河北岸的平坦狭窄河谷平原,没想到在这儿又被明军撵了。

好不容易逃到这一段阴山的西口,三战三败的噶尔丹觉得有必要调整路线,宁可到阴山以北走大漠,结果在五原(包头)附近想要穿山时,再次被李定国部署的预备队出关北上痛击,又是数万级别的伤亡俘获战损。

四战四场大败,前后绵延了大半个月,从杀虎口败到归化城败到参合陂最后败到五原。

李定国转战追击六百余里,首战杀虎口就斩俘和补刀伤兵达八万之众,次战归化城斩俘补刀三万七千人,三战参合陂斩俘两万,驱赶下黄河不计其数,四战五原又战俘补刀四万之众。

噶尔丹的三十余万雄兵,累计被歼灭达十七万之多,即使是逃回去的士兵,也还有不少轻伤员。

要不是他在喀尔喀蒙古时,抓了一些投效他的喀尔喀叛徒回血,怕是回去后可战之兵连十万都不剩了。现在算上临时虏获的同族,他勉强还能有十一万左右战力保存完好的士兵,和三四万轻伤员。

不过那些刚抓去的两万喀尔喀部民兵,战斗力显然是不能和此前已经经过十三年东征西讨的准噶尔百战雄师比的。因为喀尔喀人归化大明之后已经三十年没打过仗了。

噶尔丹那十一万多完好的士兵,只有九万本族准噶尔兵才是真正的精锐。

回到轮台后,噶尔丹倒也能疯狂征发新的族人部民从军,补足人数缺额。他毕竟是掌握了五六百万鞑靼人口的雄主,以草原游牧的全民皆兵程度。五六百万鞑靼人损失二十万精兵人口不算什么。

但这些新拉壮丁的部民兵,质量也绝对会比他带着征服中亚青藏诸国的老兵差得多。

……

明军在杀虎口至包头的一路连战连捷战役大胜后,消息也很快传回南京朝廷。

南京朝野上下自然是非常振奋,立刻开始着手部署下一步的战略目标。

消息传到时,皇帝朱慈煜正在宫中,跟家人一起讨论猜测前方战事,所以一听说之后,他立刻就向父王和表伯父商议,看下一步是否该立刻发起全面反击,争取一鼓作气把准噶尔部的根子彻底打残。

而朱树人听了这个想法后,并没有立刻表态。旁边的张煌言看他不表态,那就也先不表态。

只见朱树人忽然转向旁边正在埋头吃瓜果的三个孩子,分别是十二岁的朱和坤与十岁的朱和坦、九岁的朱和址,和蔼地询问考察:

“你们以为,当不当追击呢?”

朱和坤比较跋扈暴躁,立刻意气风发地说:“如今我大明国势之强,远迈汉唐。此前数年为了体恤黎民,以赈济为先,不修干戈,厚积薄发。

准噶尔丑类不知我大明仁义退让,夜郎自大,自取灭亡,正该乘胜追击,直捣轮台,犁庭扫穴。如此我大明武功,可彻底超越汉唐,虽封狼居胥,勒燕然山,亦不能及。”

朱树人越听内心越想笑,倒不是为了孙子的见识,而是他看到了一个“刚学会不少成语,说话的时候就疯狂堆成语堆典故”的显摆小孩。

这种感觉,就跟初中生写作文,一些成语学得多的初中生,就忍不住能用的全用上,多卖弄几下。

为了不打击孙子的信心,他也不立刻做评价,又转向另外两人。

朱和坦没那么爱显摆,也缺乏二哥的果敢勇气,平时所学也比较平均,学士们教导的所有科目他都有学。

此时此刻,他也不知道该不该打,毕竟才十岁小孩,就说:“我曾听地理所的刘学士教过,轮台至河套四千余里,从酒泉出嘉峪关还有两千里。

以我大明天兵,只要能提十万之众至轮台,必能诛灭噶尔丹。至于能不能消灭准噶尔部,或是其他西鞑靼诸部,实非我可知。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攻伐之事,当听李国公等久战之将的判断,后勤军需能否运转数千里,当听兵部郑国公判断。破敌后能不能久守地盘/开拓疆土,当问民部、籓部。”

上一篇:影帝他不想当太监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