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姓窃明 第34章

作者:浙东匹夫

如今团练正卒才那么点人,光靠大人带来的水手、家丁,怕是也不敢与刘希尧野战护粮吧。形势严峻不可不虑呐!如今兵源虽然好说,可军械武备严重不足,下官之前也曾数次提醒大人,大人却……”

沈树人很有把握地一摆手:“放心,这些我早有安排。”

第五十章 整军备战

以沈树人的智商,他当然不会只顾埋头种田、建设领地,却不注重对流贼邻居的提防。

他之所以能那么笃定,完全按自己的节奏操盘。

一方面是因为他对手头现有的家丁、水手、原先本地剩下那点团练力量,有一定的信心,知道仅靠这点兵力,遇到意外情况时笼城死守绝对没问题。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段时间,他的情报工作和欺骗工作做得也都不错。而对面的刘希尧只是一个粗鄙贼头,根本没念过书,也不知道什么深远谋略,所以沈树人略施小计,就能先换取两三个月时间站稳脚跟、拖住敌人。

早在沈树人到任之初、深入各县体察民情时,沈树人就注意到了,黄州各县因为连年战乱,早就凋敝贫穷,处处都没有余粮——

尤其是两年前革左五营被熊文灿招抚前,就已经在当地跟袁继咸打过很久了,能打烂的地方都打烂了。那么多人吃马嚼折腾下来,外围没城墙保护的乡镇,统统都穷得不能再穷,打过来也搜刮不到东西。

所以流贼要想抢东西,只能是趁着秋粮收割之前入寇。因为只有地里面还没来得及割的庄稼,官府才没时间转移。

流贼就算攻城能力弱,没法搜夺到城里的军粮,好歹能在野外驻扎个十天半个月、等粮食彻底成熟,就地收割抢走。

沈树人此前还刻意严抓坚壁清野、并且毫不掩饰自己的行为、故意让刘希尧知道这一切。

还放出风声,说今年黄州各县有些地区,已经开种了海外来的高产粮食作物。

如果流贼在粮食成熟之前入寇,就要求当地驻军、把那些还未成熟的新种高产作物全部割了铲了,不能让流贼拿到成熟的种子!

大字不识一个的刘希尧,在财政算计能力方面显然是极为缺乏的,他身边仅有的几个读书人也不知用谋,便被这一串串的措施骗蒙了,按兵不动乖乖等到秋收再出兵。

……

沈树人争取到这几个月准备期,当然不会白白浪费。

八月中旬,彻底搞定军粮和内部派系问题后,他立刻就全力着手整顿军备。

因为一年两季的农作,南方的秋收比北方还晚一点,加上明末小冰期作物积温攒得慢,山区拖到十月份秋收都有。所以沈树人有至少一个半月处理军备。

中秋佳节前三天,他让赵云帆、江城两个知县把各县的团练都拉出来,集中整训了一番。

团练兵都是平时要干农活的,之前为了尽快恢复生产,沈树人也没太折腾。

明代一个团练卫所的编制,满额也是三千五百人,但黄州这边的团练,自四年前成立,明面上都从来没满额过,因为钱粮撑不住,报满了也不会足额批军饷的。

账面上黄州每年承担两千几百人的开支,实际上一个个挨着清点人头,也就八百来号人。剩下都被各级军官和地方官吃了空饷。

三分之二的空饷,也是够丧心病狂。

好在沈树人现在已经有了足够的粮食,而钱他可以让家里补贴,这就大笔一挥,要求足额招满。

要保家卫国就不能吝惜倒贴钱,历史上郑成功想光复大明,不也得拿着郑家的银子往里砸、化家为国。沈树人今天也是一个道理。

黄州被沈树人这么一整顿,如今就算筹集两个卫的军粮都做得到。但关键朝廷给的编制只有一个卫,他也不好明着超编“拥兵自重”。

所以养足三千五团练后,多出来的粮食就养家丁好了,明朝也是允许武将和地方镇守官员养家丁的。沈树人上任时就带了一千人,后续还能扩编。

……

第二天,募兵的通告就在蕲州、蕲水下属各乡张贴开了。

十里八乡的百姓,今年因为得了减免地租的好处,对日子还是挺有盼头的,所以听说是同知大人的旗号,立刻就来响应凑热闹了。

沈树人招兵的假象对象,还是比较明确的,黄州这地方没什么矿藏资源,所以不可能学戚家军那样招矿工。

那就优先找码头工人和猎户,其次是良家子农民。

至于那些游荡之人,沈树人宁可不用。或者等他把码头工人招走之后、抓那些游荡子先去给官府当一年半载码头工人,把脾气纪律磨砺好了,再考虑择优弄进军队。

明确了对象之后,募兵的主要地点也就呼之欲出了:最重要的两个募兵地,分别是蕲水河口的黄颡口镇,和浠水河口的兰溪镇。

这两个镇子都在黄州境内主要河流汇入长江的交通要道上,码头工人云集。

山区的猎户要交易皮毛肉脯,也多半会用小车推着野兽来河口镇贸易,换取粮食布匹生活物资。

兰溪镇的码头上,告示贴出没多久、摊位刚刚支好,很快就被一群群看着精瘦、但平时绝对经常干重体力活的汉子围住了。

他们对沈同知普遍有些信任,因为最近这阵子,随着袁忠义被杀、沈树人开了江禁后,黄州这段长江江面上,已经没有其他民船往来了,都是沈家的船垄断了生意。这些码头工人也只有给沈家扛活。

只是沈家的船毕竟不如民间其他势力加起来那么多,如今物流稍微有些萧条,码头工人接活总是接不够分量,早已盼星星盼月亮等着来点兼职。

“诶?这是沈同知要募兵了么?好事啊,最近半个月只有沈家的船往来,感觉活都少了很多,总算能当兵吃粮了!”

一些壮汉听旁人解说完,就跃跃欲试。

也有些稳重的良民比较审慎,围着设摊的军官询问:“将军,这新募的兵可是要送去前线打刘贼的?不会都不操练就拉上去送死吧?”

今日坐镇兰溪镇募兵的,正是沈树人身边的亲随沈福。他如今已经挂了一个团练千户,完全是沈树人只手遮天任人唯亲的结果,穿着盔甲很是威武。因为兰溪镇这边比较重要,才把他派来。

被人称呼为将军,沈福心情也很不错,语气威严地说:“大伙儿放心!都听好了!同知大人绝对比你们原先见过的官都爱民如子,不会随便用兵的。

凡是被选中的,都能经过两个月操练,再派去守城守营、提防刘希尧进犯,不会主动进攻的。不过刘希尧要是真打来了,咱也得反击,不过肯定另有赏钱和安家银子。

你们也别嫌苦累,同知大人的团练兵不是你们想当就能当的。一年之内犯过法的都不要,身体不好的也不要。进了军中,除了管饭、管家里每月五斗口粮,还有五钱银子军饷!”

宣布完军饷待遇之后,许多人果然跃跃欲试,对于有可能被送上前线当炮灰,也不是那么担心了。

这世道,能活着就不容易。

另一边,沈福说完大概条件后,他手下几个家丁百户才开始宣传更多细节——毕竟也不好让千户大人直接跟泥腿子们讨价还价,不然军威就没了。

“想报名的从速啊!同知大人说了今年不主动进攻刘希尧,那就是不会主动进攻的。真要是战死了,五斗口粮和五钱银子照发,发给你的家人,继续发满三年,算是抚恤。”

这句话一说,犹豫的人也都彻底从了。他们算了算,就算死了,家里人差不多能拿十八两银子、十八石粮食,一条命能值这么多很好了。

当然,粮食具体发什么品种,官府没说。以如今昂贵的米价,估计不会发白米,可能就是用新引进的玉米土豆来凑数。

在这种朝不保夕的岁月,能吃就行,还要什么白米啊。

“招我招我!”

“算我一个!”

一群头脑相对简单的码头工人,很快就上套了,率先冲到征兵旗下列队。

其他一些想法多些的,还在犹豫盘算条件的真实性,怕被坑了。

就在这时,千户沈福又发话了,他先随手拿过一根短棍、敲了几下旁边的锣,示意众人安静:

“静一静!同知大人有令,想从军还得经过考核呢。刚才那批最先站过去的,可以优待。后面还在犹豫的,统统要经过考核!

一盏茶的时间,能游到浠水对岸的;或者是能用无簇箭、三箭至少射中一箭靶子的;又或者是能拎起这个八十斤石锁、左右手各十次的。

三项里能完成至少一项,可以先从辅兵做起,只有口粮,但饷银减半,以后训练得好,再转为正兵。能做到两项的,直接募为正兵。三项都能做到的,额外给三两银子安家费。”

沈福宣布的这个考核标准,也是沈树人亲自仔细斟酌过的,算是不偏不倚。

拎石锁完全是考验力气,对谁都公平。而游泳是利于码头工人的考核,射箭是利于猎户的考核,只要之前的本职工作有好好干,应该都不难通过。

众人听说有三两银子的安家费、通过考核就可以当天兑现,对这个政策的信任度顿时大增。

犹豫观望的人也纷纷过来排队,在沈家家丁的监督下,一排排地跳下浠水,游到对岸。又排着队拎那些沉重的石锁。

第五十一章 不要做重复发明车轮的傻事

经过几天的紧急征兵,沈福等人也在蕲州、蕲水各县,张罗起了两千多号人的新兵。

跟黄州团练卫所原有的老兵合在一起,凑够了三千五百人的编制。

只能说有钱有粮办事儿就是利索,这种连年灾荒的世道,给口吃的再给点养家粮食,大把有气力的穷汉愿意卖命。

兵源的构成,也被简单梳理甄别了一下。

两千六百多新兵,码头工人大约占四成多,一千人出头。还有六七百是大别山猎户出身,其余全是良家农民。

身份登记是按照各人报名时自己报的职业填写的。如今这乱世,也没精力去仔细核对户口,只能是粗略筛选,外加让他们结伴互证明身份、提供担保,以免有流贼细作混进来。

三类兵源中,农民是最好确认的,都有乡里邻居担保,很难造假。

码头工人和猎户流动性大,相对难核查,但沈树人长了个心眼,关照沈福按照考核结果对一遍,发现应该大差不差——

这两千六百多人里,射箭能确保三箭有至少一箭上靶的,就有八百人左右,自报猎户职业的兵源,绝大多数都上靶了。其中还有至少六百多人能两箭上靶,近五百人做到了三箭全上靶。

考核用的箭垛标准是三十步外、一尺直径,不考核靶心,只要上靶就行。有这份射箭手艺,说是猎户基本跑不了。

同理,自报是码头工人的,游泳水平大多也都可以,水性耐力这两项就有了保障。

至于那极少数自报是码头工人却不会水、自报是猎户却三箭脱靶的兵源,沈树人也让沈福仔细甄别出来、单独居住,再不动声色地慢慢核查。这部分总共也就几十号人,很好处理。

……

把兵源甄别整顿完之后,就该分配兵种和训练了。

沈树人来黄州之前,也买了一本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仔细读过。

加上他前世就是研究历史军事、国际关系这些专业的,对历朝历代古今中外的练兵之法发展史,也稍有涉猎。

读过之后,沈树人觉得,戚继光的练兵方法,在一些基础部分还是挺好用的。至于具体的战术训练,只能说是在复杂地形、小规模战斗时比较适用。

鸳鸯阵这玩意儿,适合十几个人一群,在复杂地形上分成很多小阵、灵活配合作战。而戚继光当年打倭寇时,也是在浙南山区为主,倭寇人数也不多,也不会排成大阵,鸳鸯阵就容易发挥。

如果是大平原大兵团作战,鸳鸯阵那样灵活的小阵,在宏观上就显得太松散了,所以戚继光后来到北方防守蓟门对付鞑靼,就优化出了车阵。

沈树人读书不会泥古不化,而是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他如今的防区黄州,位于大别山区边缘,所以复杂地形的山地战肯定是少不了的,鸳鸯阵也有一定的用武之地。

但黄州也有一定的河谷平原地形,如果未来在河谷平原地带、跟流贼发生正面大决战,鸳鸯阵怕是容易被冲垮,所以再练一种大兵团密集战阵很有必要。

刚读完《纪效新书》时,沈树人内心也产生过模仿车阵的冲动,但转念一想,戚继光车阵是为了对抗骑兵,南方山区流贼哪来的骑兵?车阵在河谷平原也不灵活,不便于行军转移。

所以,暂时还是先上西班牙大方阵吧,用长枪兵和火枪兵配合。以后能不能搞全火枪兵,要看火器和刺刀技术发展得如何。

目前沈树人还没建立起自己的军工武器研发体系,需要新式装备配合的战法,只能是暂缓。

至于西班牙大方阵怎么练,沈树人也不会自己瞎琢磨——这又不是什么尚未出现的新颖玩意儿,在西班牙本国,早在1540年,西班牙方阵的早期雏形就出现了,这玩意儿一直会用到1700年左右。

所以,如今西班牙方阵已经问世90年,非常非常成熟。连郑芝龙在南洋与菲律宾的西班牙人偶尔交手,或者是跟西班牙人贸易时、看西班牙人如何清缴土著,都有见过这玩意儿。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沈树人既然跟郑成功关系不错,来黄州的路上,他就早早让郑成功帮他的忙,重金请几个马尼拉的得力西班牙雇佣军官来,而且要会说汉语的。

沈树人最后一条要求看似很过分,但也不是不能做到,17世纪来东方冒险的西班牙和荷兰人,很多都会刻苦学一点汉语,以求能跟大明做生意。

大明的丝茶和瓷器对西方人很有吸引力,完全是卖方市场,西方人为了钱,是很乐于学汉语的,一点都不寒碜。

如今他这边民政种田已经三个月了,到了练兵的时候,西班牙教官应该也快请到了。

……

梳理完部队编制后,沈树人就吩咐手下的千户沈福,还有那两个如今被逐渐引为心腹的知县:

“这几天就先让士兵们练练基础的耐力、队列和军纪。不要上什么重体力的项目,具体技战术操练,等中秋节过完、器械和教官逐步到位了再说。

赵知县,士卒的饮食后勤方面,就靠你盯着了,一定要给将士们吃饱饭,每天确保有一顿叶菜炖豆腐,每五日可以略微给些鸡鱼。

鸡鱼你问我家的管事调度,优先找已经老了、不会再繁育的宰杀。如果不够,那就宁可弄普通的鲫鱼、鲤鱼,不许动会下子的罗非鱼。”

沈福立刻领命,又追问一些细节:“练耐力具体有什么要求么?”

沈树人想了想,仔细地关照:“就登山练耐力就好,不一定要跑得多快,要教会他们分成一个个小队、用平均速度长途行军,不能有人掉队。

最初几天如果出问题,要组织士卒互相探讨,让跑得快地总结经验,教会跑得慢、耐力差的人如何调整呼吸、分配体力。

大军阵战靠的不是个人勇武,而是团队整齐。山区行军能走三五十里不掉队、不拉散阵型,就是很了不起的胜利了。

那些拉弓举石锁练臂力的,暂时都停了好了,官府暂时没那么多肉食给他们补身恢复,盲目增强体力只会适得其反。”

沈树人前世好歹也是减过肥的人,对现代运动生理理论还是比较了解的。

无氧力量爆发类训练,你没充分的蛋白质补充,只会越练肌肉越小。如今官府还是太穷,肉食的大规模供应链起不来,不能搞这些事倍功半的花活。

何况码头工人们平时扛大包扛了这么多年,力气练得已经够了,进入军队后补别的短板更重要。所以沈树人才不会跟很多穿越小说那样,上来就逼着士兵每天狂做俯卧撑之类。

即使是有氧运动锻炼,沈树人也很注意分寸。他知道所谓的“燃脂心率”、“持续运动多久以上才能充分燃脂”。

但明末的百姓已经瘦成这样了,现在根本没人需要减肥,燃脂效率高的事儿也不能随便干。所以运动节奏安排,也要按“最利于提升心肺功能潜力,但却不容易燃脂”的方式安排。

说白了,沈树人就是要锻炼士兵的心脏耐力、锻炼肺活量,但尽量减少燃脂。对提升肺活量没帮助的纯燃脂,那就彻底去掉。

沈福得了指令,就先让士兵们回去练肺活量、练队列纪律,暂时以最小的消耗维持训练。

……

沈福去安排统一的军纪训练后,沈树人又拿过记载这些士兵的能力构成的统计文书,仔细梳理了一遍。

他也是决定人尽其用,所以跟有过一定守土经验的赵云帆商量,把士兵们的兵种划分一下。

上一篇:影帝他不想当太监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