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姓窃明 第325章

作者:浙东匹夫

第四百八十六章 要钱没有,要命一条

张世鹏领会了朱树人通过姚启圣传达的试点思路后,倒也没有含糊。

在此后短短两个月中,随着小康二年杭州府的秋税征收工作逐步推行,一些惠民的新政也逐步宣扬了开来,并且很快有了第一批愿意试水的人。

“诶?听说了么,朝廷今年居然在我杭州府搞了一个试点,凡是家中田产少于水田十亩、山田二十亩的农籍百姓,足额缴纳完税粮后,都可以申请问官府借贷银子!听说至少能借贷二十两呢!

如果家里原本有几亩水田,能以这些田地作为抵押,一般借到五十两都不是问题!听说最高的个别例子,有借到七八十两的!”

这一类的消息,很快在杭州府各县疯传。

而且每当口口相传时遇到质疑,立刻就有人能拿出铁证,说隔壁村或者隔壁乡的谁谁谁,真就借到了银子,然后把想要进城务工改工籍的两家邻居那点零碎田盘下了。

听说龙井山上某原本只有七八亩山田种茶的农户,把左邻右舍兼并了之后,最多有扩张到二十五六亩之多的。

而听说他的左邻右舍得了卖地的本钱后,合股进城、改行开炒茶茶行,干得也不错。

诸如此类的故事越传越多,大多数淳朴农民听到后也就信了。

不过无论什么时代,自认为冷静理中客的声音肯定也始终存在。

尤其明朝浙江北部几个府读书人太多,有大把大把识点字但却连童生都捞不到的农夫。因为没有功名,所以这些人一辈子都需要持续缴税服徭役,但识字的优势,让他们好歹会解读一二朝廷的政策,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揣测其中阴谋。

“这肯定是朝中有奸佞阿谀谄媚之辈、想要在力推新法上做出成绩,把指标考核做漂亮以讨好上官!”

“这种‘典型案例’,估计是官府的喉舌在那儿刻意散播的吧,估计一百个里也未必有一个,逮到了就各种嚼舌头。”

要不是百姓们终究不是穿越者,说不出“幸存者效应”这样的专业术语,怕是直接就要开喷怼脸了。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毕竟有明一朝,秀才如果一辈子坚持参加乡试,最后终生考取成功举人的概率,大约是二十几比一。

但绍兴府、宁波府能惨烈到七八十个秀才卷一辈子才能卷出一个举人。杭州府没绍兴府宁波府那么惨烈,但五六十个秀才一辈子出一个举人的烈度还是有的。

这样的环境,让老百姓不太好骗,民间识字的农民太多了。

一些明明白天还在挥锄头的人,居然也会读过苏东坡王安石司马光的典故,于是一群心思最活络的,立刻就想到了前宋王安石青苗法的钻空子薅羊毛案例。

朝廷居然敢给农民借钱?那必须好好教教朝中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废人,什么叫世道险恶!

这种情况,估计也就跟后世21世纪,某些“网贷要命一条村”差不多。后世的P2P网贷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吃人不吐骨头的,但偏偏也有一些命硬的老赖就是能治他们。

这些人往往是要钱没有,要命一条,跟薅王安石青苗法羊毛的北宋青皮无赖其实是一类人。

虽说朝廷这次立的给民间贷银子的法度,跟王安石青苗法还是差异很大,比如要求是农籍、而且得是田地少于十亩的人家才能贷。

这样的话,就把已经是工籍,或者至少是一分田都没有的光棍破落户,排除在了申请放贷的人群之外。也就把大多数可以钻空子的人群给屏蔽了。

可惜即使如此,要做到百分百屏蔽薅羊毛,也是不可能的。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尤其是在钻法律空子方面的对抗,那都是能者上庸者下,全靠自然法则物竞天择,可以最快筛选出可行的薅羊毛毒计。

智商不行的人很快就会被抓,智商够高够隐蔽的就能成功,然后他们的经验就会扩散开来,让旁人反应快的学走。

于是乎,在自然法则的卷杀下,张世鹏治下很快开始出现各种奇葩规避计策。

比如有些农户,原本也符合申请贷款条件,因为他们不是纯粹的破落户,而是还有那么一亩三分地,或者七八分地的。这就属于朝廷允许的“有地,但少于十亩,所以可以有资格申请贷款买邻居的地”范围。

但是,因为他们的地太少,放弃或者再转卖也不可惜,又或者是这些人原本就心思活络,存了想要转工或者转商的念头,没打算保留农籍。

于是,民间就开始出现“明明有三家邻居,甲的田相对最多,想要把邻居乙丙的田买了,让乙丙进城当工人,甲家的水田数也可以因此突破十亩”。

但到了实际操作中,只有一亩地或者几分地的乙、丙先去申请贷款,然后先兼并一次。最后甲再来把已经集中好的乙、丙的田一次性收入囊中。

这样的案子里,甲是没有问题的,他贷款确实是为了买邻居的田,实现耕地的适度集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也确实符合朝廷的法度,挑不出任何毛病。

但问题是乙或者丙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最终没有想买地好好经营,他们只是做了中间商,钱稍微过了过手,买完后又卖给别的邻居了,把田重新换成了钱。

然后这些人就套取了官府给的助农买地贷款,又没有了原本那一亩三分地的束缚,直接选择了将来卷款跑路,甚至脑子活络的还会想着如何隐姓埋名。

而这种事情,朝廷确实是堵不住的,因为朝廷不能禁止赤贫之人一次性卖空自己的田。

万一对方是一开始真心想背个贷款把自家的田买够十亩以上、然后好好耕种经营呢?只是买了之后,又发生了别的意外,生存都有问题了,不得不重新卖田救命,这是很正常的。

就好比朝廷哪怕可以出限购政策,

但你总不能阻止人家贷款买房的人断供吧?

更不能阻止贷款买房的人断供后,违约被法拍吧?

任何朝代,只要用上了断供或者法拍这两招,加上确实不担心自己背井离乡征信全毁,那么一个人想骗贷薅一笔羊毛,那是绝对止不住的——

至少在全民信息数字化联网以前的时代,绝不可能做到。明朝的社会治理细致化程度,显然还差远了。

……

潮水褪去的时候,才知道谁在果泳。

而大水漫灌的时候,问题总是容易被掩盖的。

张世鹏被朱树人选为小康二年试点放贷、进行贫农土地互相兼并的试验田,他一开始的工作,当然也得集中在如何放款,如何集中田地,如何减少贫农人口数量,把一部分人口挤出为工商籍。

所以对他的最初考核指标,也都是“杭州府境内在册贫农的户均田亩面积增加了多少、贫农人口转工籍人数规模有多少”,这两项指标,才是决定他试点政绩好不好,几年后是该升官还是留任还是贬值。

被考成法的KPI指标逼着,张世鹏一开始也只能采取比较激进宽松的信贷政策,给凡是符合条件的想买田贫农都尽量放贷,除非是朝廷拨给他的本金已经不够了。

短短几个月里,他就放出去了至少两百万两的银子,涉及了杭州府各县累计十几万的农户。

账面上的政绩是很明显的,经过这么一番贫农之间的相互兼并,杭州府境内剩下的贫农,户均拥有水田数量,从两亩多上升到了五亩多,翻了一倍都不止。

同时至少有七八万户人口,从农籍转为了工籍,为朝廷要力推的工商业建设,增加了全职廉价劳动力。

不过这种试点,估计后续也没法大范围推广、大水漫灌了。因为朝廷根本拿不出那么多放贷的本钱。如果一个杭州府,都要花掉一年两百万两、后续每年还会有新的兼并放贷,最终数年总和可能会超出五百万。

那要是应天苏州松江常州湖州绍兴宁波……这些人口密集人均田地很少的富庶府也都加入试点,不得一年耗费上两千万两?多年累计就是五六千万两?朝廷哪有那么多本钱来放贷?

以朝廷多年休养生息和平建设的结余,至今也没结余到一亿两银子。而每年的财政收入,也才几千万两而已——

这个数字其实已经不低了,因为大明如今的人口还没恢复,也就七千多万人口,每年财政收入能有几千万两数量级已经不错了。

后世平行时空的清朝,到了乾隆末期嘉庆初期,也就一年七八千万两的财政收入,要不怎么说和珅价值八亿两的抄家能抵朝廷十年岁入呢(其实黄金现银都才分别几百上千万两,其他都是珠宝珍玩土地估值的,这里只是类比便于说明)

所以,大明朝廷恢复和平后,这几年慢慢攒下的积蓄,在未来五年里,就算不出别的意外,没有别的花钱的地方,也就只能给南直隶加浙江的小部分府试点这个新法。

得等这些放贷十年八年之后收回来,利滚利滚到三倍(如果贷款都能顺利收回来的话,实际上肯定有坏账损耗),才能在南直隶和浙江其他地区,外加江西福建推广。再过十年,才能滚到湖广四川两广……

所以这肯定是一个比“废丁分籍”更复杂和拖沓的大工程。如果大明不创造新的货币,或者搞点别的财源,靠财政结余的自有利息往上滚,三十年都完成不了。

好在这事儿也只是个引子,并不用很急,最终目的还是把废丁分籍的事情彻底推进落实下去。至于有多少贫农借到了钱帮助他们买地把邻居挤走,这指标本身其实并不重要。

……

张世鹏放了足足好几个月贷,政绩KPI数字蹭蹭蹭往上涨的同时,对本地民风刁钻颇有认识的他,内心其实也非常不安。

因为他知道,自己脚底下肯定埋了一个不小的雷。

所以,在小康三年正月,过完元宵节后,他在一个机缘巧合的时机,又遇到了朱树人派来浙江检查相关试点工作的姚启圣,就把自己对坏账的隐隐担忧,和盘托出了。

“姚先生,这放贷试点和鼓励贫农扩田,倒是完成得不错。可是这七八万贫农改工籍、剩余贫农户均田地翻倍有余,代价肯定也是很大的。

本官虽拿不到具体数字,但估计这七八万户改籍的工人里,可能也就最多五六万是安心留在本乡做工的。

至少有两万户,都是浑水摸鱼,顺势骗贷,估计多有青皮刁徒,最后肯定想卷钱跑路,或干脆耍横无赖——因为本官这儿最终核查到的贷款买田后又卖掉的人,至少就有两万户了,还不能保证今年明年会不会有更多的人,在首次还贷前卖田。”

张世鹏也知道,那些坏账风险户,未必现在就回卷款走,因为眼下还不迫切——朝廷放的贷款,并不是放出去后只过一年,就开始往回收按揭的。因为要考虑到很多人刚扩大生产,投资也比较大,钱都占住了,直接逼收按揭很有可能收不上来,还闹出乱子。

所以这种经营性贷款,一般都是买田后第三年,才开始收按揭年供。既然去年年底贷的款,现在还没到开始还款的时间节点,那些人也就没必要太急着跑。完全可以再观望观望,或者在本地找找更好的时机。

逃跑和跳槽也不能随便跳的嘛,不得找个能“涨薪”的机会。

所以,面对张世鹏的担忧,姚启圣倒是没那么紧张。他一脸崇拜地对张世鹏转述:“王爷早就想到这种可能性了,你这儿是试点,只要你本人清廉无私,没有从中骗贷牟利勾结。

就算最后有一点坏账率,王爷也不会怪你的——第一个吃螃蟹哪有不被钳的,不过,官府也要做好宣传,安定住人心,尽量潜移默化把还款期限多宣扬宣扬,让心怀鬼胎的人别太急着跑,就算你尽到职责了。

另外,真到了距离还款期限不足一年的时候,杭州府就该做好封境的准备,到时候要严查背井离乡的人,逮到有欠着朝廷放贷的,绝对不允许出镜,抓到一个就要看管起来——那样,就属于恶意欠贷潜逃了。必要的时候,还可以稍微提前设套动手。”

姚启圣这一年多里显然也不是白混的。他天天就琢磨着如何防止骗贷坏账逃跑,

加上他经常会向朱树人请示,而朱树人终究多了几百年的对金融骗贷的见识和防范,

往往偶尔一个点拨,就能让姚启圣这样的奸人奸诈程度倍增。

所以对于如何尽可能堵漏,姚启圣其实已经想得很多了。

张世鹏被他安慰后,倒也稍稍放心。只是夕惕若厉,时刻确保自己没有被腐蚀贪私,知道只要自己没有主观恶意,最后王爷的清算就落不到自己头上。

整个小康三年,税改废丁分籍放贷,有条不紊地继续推进着。反正这一年也不用还按揭,民间心怀紧张的无赖也被尽可能多安抚住,没有闹出什么问题。

毕竟这些无赖也都很穷,想出远门也不容易,估计一辈子只有一次下注机会,哪能不慎之又慎呢?没到紧要关头,是不容易下决心的。

在这种温水煮青蛙的拖延搁置矛盾处理下,时间也就悄然来到了小康四年,一切看起来表面上都还很和谐。

第四百八十七章 东渡去大明学医可以救大英

小康四年秋。

距离摄政王朱树人为新君谋划的变法试点,已经过去了整整三年又四个月。

从小康元年的应天府废丁分籍,到二年的南直隶江南部分加江西浙江个别府,再到三年的南直隶、江西、浙江全境,最后再加上今年新发展的湖广、福建。

预计再有一年的时间,这个新政就能在长江流域及以南的全部省份,都推广下去了。

整个过程中,明面上跳出来的抗拒者,主要是觉得缴纳代役钱粮有辱斯文的大地主士绅。不过这些反抗,都被朝廷恩威并施解决了。

该革除功名的革除功名,该抄没家产的抄没家产。朝廷做事也都是有理有据,定罪处罚证据确凿,基本上尽量不扩大打击面,也不会肆意侵害富户的合法财产,不至于引起社会的无差别恐慌。

当然,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案子办多了,冤假错肯定也是有的。但只要纠错机制做得好,有错就认,对于确实有办案过程中破家知县灭门知府、陷害侵夺人家业的,只要查实,相关变法官员,也会被清除出变法队伍,该怎么法办就怎么法办,以平民愤、安人心。

姚启圣、晁错、张汤这样的酷吏,不就是这么用的么。周兴来俊臣也是一个道理。

只不过朱树人对拉仇恨的酷吏还是用得比较节省的,没像汉景帝那样背锅酷吏只用一年就斩了平民愤。

朱树人至今还让姚启圣活得好好的,他还坐稳了户部的郎中,而且还是户部目前各个郎中里,排名和受重用程度最靠前梯队的那一小撮,属于“下次朝廷要是从郎中里提拔侍郎,他既有可能是最优先递补上去的那一批”。

推出去处刑背锅的酷吏,往往级别还低一些,姚启圣怎么也得发挥余热到变法彻底完成后才能死嘛,否则还有谁来帮朱树人干脏活?

相比于推广顺利的“废丁分籍”,给贫农相互兼并田地的官营借贷试点,推广得要慢得多,至今依然只在杭州府和隔壁的绍兴府试点,而且只有杭州府这边即将收网。

到了收网的时刻,那些此前骗贷想当老赖的一切坏账,也终究会暴露出来。

……

不过,即使这些变法和建设,正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朝野上下,如今最大的关注点,却依然不在这些上面。

因为在很多人看来,今年还有一件更值得关注的国本大事,远比那些“小打小闹”的经济财税变法工作,更加重要。

那就是随着时间即将从小康四年进入小康五年,新君朱慈煜亲政的时间表,已经越来越迫在眉睫了。

当初先帝驾崩时,可是留下遗诏的。让鄂王朱树人摄政,为期四年,直到新君弱冠。

而今年下半年,小皇帝就已经正式二十岁了,所以理论上再稍微过几个月,今年年底翻篇过去后,新的一年,摄政王朱树人就要还政给小皇帝。

否则,就算朱树人有把握强行继续全权行使皇帝的权力,那吃相也会很难看,这毕竟是违背当年先帝临终前的盟誓了。

另外,按照当初的时间表,先帝还说过,要小皇帝亲政之前,不得再对四邻妄动刀兵。所以大明从小康元年到四年,一直在坚决贯彻和平种田、休养生息的国策。

而按照朱树人当初定下的第一个七年计划时间表,到明年开始,对缅、越此前罪孽的追究,也就可以正式公开提上日程了。

所以,最近一年多里,那些对变法渐渐积累出矛盾、心存怨念的人,也就没急着跳出来反抗。或者说原本十成的反抗怨念,最多只实际爆发出来四五成。还有五六成,都是因为这个考量,而暂时隐忍,不愿意朝廷横生枝节。

那些隐忍者的心态,无非就是这样的:要是某些矛盾,和反对变法的声音,非要在小康三年底或者四年里爆发出来,

那么一旦被朱树人抓住借口,他要“把尚未推行下去的政令执行完”,那他还政小皇帝的时间表,就有可能合理延期。

现在只有朱树人干什么具体行政措施,都不跟他唱反调,他说什么,下面都是“啊对对对”,才能让他到点准时下班。

就算最后真要反对废丁分籍和贫农买田贷款,或者反对别的政令,

等小皇帝顺利亲政后,再利用小皇帝的逆反心理、想要新君亲政三把火的心态,到时候挑唆起来事半功倍,难道不香吗?

虽说正常情况下,指望小皇帝去反对他生物学上亲生父亲的政策,有点不太可能。

但不管怎么说,相对而言那还是比朱树人本人站在前台、名正言顺代行皇权的时期,要稍稍松懈一些。

而且很多心理阴暗的人,总是坚信“绝对的最高权力,可以腐蚀一切亲情”。

既然当年李世民没有正统性的时候,都能谋反把他亲爹赶下台。何况明年朱慈煜就即将有正统性了呢。

对于反对派而言,等总比不等好。一个是九死一生,一个是十死无生。

……

大明天下,就是在这样既蒸蒸日上,又云谲波诡的氛围里,一路往前狂奔发展。偶尔出现的小问题,也都被这种高速发展掩盖了,一片景气。

也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下,在小康四年的九月,一支从地球对面驶来的荷兰贸易船队,再次如期抵达了大明。

荷兰人虽然在十五年前郑成功收复大员的战争中,被大明打得惨败。

但后来随着大明愿意放开全面通商,不再搞任何海禁,荷兰人在交出笛卡尔和杨森塔斯曼、换回几千个荷兰军民俘虏后,稍微舔舐了几年伤口,就重新凑上来想要跟大明做生意了。

上一篇:影帝他不想当太监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