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姓窃明 第213章

作者:浙东匹夫

郑成功不好表现得怯懦,只好讲道理:“兹事体大,既然太子已落入贼手,就算我军能追回,怕是也难免也先挟英宗之故事。当初于少保能保住大明,靠的可是……”

后面半句话他没说出来,但知道本朝历史的都懂,靠的是拥立代宗之后,让瓦剌人手上的英宗那张牌价值作废。

张嫣听了,也是神色一黯,她这两天也是饿得有点晕,这么简单的道理都没想明白。但她知道,大侄儿的生死事小,避免大明内耗事大,有些事情,哪怕是赌一把,也该尝试——大不了失败之后,大侄儿被杀,也好过现在的不确定状态。

她悲悯地闭上了眼睛,许久才对郑成功许诺:“郑将军,本宫知你素来忠义,跟随朱总督平贼多年。此番若能尝试营救太子,无论成功与否,都是大功一件。只要你努力了,本宫做主,将坤兴公主许配于你为妻……”

说着,她摸了一下旁边侄女儿朱娖的长发,朱娖一听也是震惊莫名,一时呆滞了。

郑成功心中一震,连忙跪下婉拒:“陛下何出此言!臣岂敢挟功,况臣已经婚配……”

(注:明朝皇后称殿下,太后称陛下,无论是否称制。但张嫣是先帝的皇后,只是跟崇祯平辈,外人依然称陛下,等于是在称呼问题上享受太后待遇。)

张嫣:“已经婚配又如何?天家赐婚,总有办法解决,这些都能容后再议。难道你是为了赏赐,才愿意为国尽忠?”

郑成功无奈,想了想,只是委婉说道:“臣再让人打探一下,若是太子殿下真的在香河,好歹让他安心,知道其妹逃得了性命。若是闯贼以太子要挟,也就没法救援了。”

张嫣:“郑将军尽力就好。”

郑成功折腾一番,最后也只好尝试一下,果然又带着兵马继续推进,花了半个下午时间,前军轻装到了香河县城,还跟闯军留守部队冲突了一番。

经过探查,太子果然在香河城内,但闯军守将都把刀子架在他脖子上了,郑成功也不可能直接攻城救人。

过程中,郑成功只能是灵机一动,把他随军护送带去的坤兴公主朱娖,送到阵前,对着被挟持的太子喊话,只说她那天投水前昏迷了,顺着运河漂流,醒来后各处躲藏,被朝廷水路援军所救,让皇弟勿念。

郑成功让人喊话,一来是借机确认朱娖真实身份,因为太子的身份是明确的,对面闯贼抓去后严密看管,不可能有假。而太子只要能远远认出亲姐姐,公主的身份也不可能有假了。

至于张嫣,郑成功没有随军带到阵前,一方面只要有一个亲人被辨认真伪就够了,只要朱娖是真的,张嫣自然也是真的,要是有假,那就两个都是假的。

二来么,公主抛头露面问题还不大,公主迟早是要嫁人的,抛头露面丢的也是她未来夫君的脸。先帝的皇后随便露面,就有些丢先帝的面子,必须慎重。

朱慈烺被闯军挟持,已有数日,原本心灰意冷,此刻听到姐姐还活着,他也是庆幸不已,扑到城头往外张望,虽然隔着两百步实在看不清,但对方死命扯着嗓子喊话的声音,倒是依稀相似。

朱慈烺忍不住当着两军大哭,辩白自己的动机:“孤岂是屈膝降贼的懦夫!当日不过是狗贼以父母名节相胁,不得已而忍辱偷生!今日既知母后母妃们已得安葬,孤岂会再与狗贼沆瀣一气!”

哭着哭着,他竟摆出要直接从城墙上跳下自尽的样子,吓得旁边的闯军贼将拼命拉住、重新绑好。

被这么一闹腾,他们也不敢再生出把朱慈烺绑去劝降吴三桂的主意了,唯恐他到时候再说出什么鼓舞吴三桂士气的话。

虽然就算他们把朱慈烺绑去见吴三桂,吴三桂也不会投李自成。可现在这么横插一杠子,到像是郑成功全了太子的孝道,让太子不必再受要挟,名义上也白白捡了一个功劳。

闯军守军很是恼怒,忍不住在郑成功往天津退却时,分兵一部分追击,还去北京报急,让北京那边立刻派兵来追杀。

可是这种程度的进攻,都被郑成功轻易仗着运河地利击退。尤其回天津是顺流,骑兵只要没法截断运河,根本拦不住。只好任由郑成功开完了嘴炮打击完士气全身而退。

回到天津后,郑成功再次见到张名振,也把一路打探到的情况仔细通报,并说试图营救了太子,但未能得手,已经仁至义尽了,好歹救回了懿安张皇后和坤兴公主。

张名振得知后,也是非常惊讶,得知张皇后和公主的身份都是经过确认的、还在香河县城头跟被俘的太子搭话过了,连忙分出几艘最豪华的战船,又在天津本地搜集了一些逃散的宫女宦官,让先走海路送回南方,从长计议。

张名振自己则继续带领主力,跟郑成功一起,去接应吴三桂。

第三百三十一章 没有退路可言

被搭救懿安皇后和坤兴公主的事儿一折腾,加上需要确认其他主要皇亲国戚的近况、是否有搭救可能性,前前后后也浪费了张名振和郑成功三天的时间。

所以当他们从大沽口,把水师主力移到碣石岛,接应吴三桂时,时间已经是崇祯十七年的正月十八,也就是崇祯死后将近十天了。

张名振等人赶来之前,吴三桂的部队,此前已经从山海关经昌黎前突到开平一带,还在开平附近跟李自成的部队小范围冲突接触了一下,但双方死伤都不多。

四天前,在确认了崇祯的死讯、和太子也落入李自成之手的消息后,吴三桂以“担心太子被贼军挟持伤害”为由,暂时收兵后撤,如今又回到了山海关。

当然,直到张名振抵达之前,吴三桂得到的崇祯死讯,那都是李自成方面单方面宣布的口径,也就是“陛下是被追上包围后,不愿意谈判妥协,自刎殉国”。

吴三桂始终是不知道李自成刘宗敏弑君的,这才有暂时妥协退让观望的余地。

回到山海关之后,吴三桂当然也知道自己的处境危机,免不了第一时间就派出使者去跟刚刚参与掌权才三个月的多尔衮接洽(黄台吉去年冬天死了,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刚刚才联合掌权了三个月),试图看看能不能解决腹背受敌的问题。

吴三桂依赖的沟通渠道,主要是通过他那个一年半前再次降清的舅舅祖大寿。他初次向多尔衮提出的条件,也是借清兵联合讨闯,以河北之地相酬。

而且第一次接触时,吴三桂也没开出他本人直接带兵降清的条件,也没献出山海关。他最初说的是要保留山海关,请多尔衮从原蓟门总兵马科的防区入关。

而吴三桂自己,显然还想继续把守住山海关以及周边的地盘,当他的土皇帝,多留一条后路——在原本的真实历史上,他最初开出的条件也是如此的,显然是对通过海路与明地沟通保留了一丝希望。后来是形势越来越危急,李自成全力来进攻他,吴三桂开出的条件才一次比一次卑微,最后沦落到当了汉奸。

如今这个时空,大明漕运改海已经第五年了,辽地外运军粮全靠海运,吴三桂的野心自然更加膨胀,想着只要自己能拥兵自重,左右逢源,南边肯持续给他海运军粮,那他就可以继续深入扎在敌后,至少能活得比当年东江镇的毛文龙滋润的多。

就是在这个节骨眼上,张名振带领的海军,总算是跟他接洽上了。

……

碣石岛便是后世的秦皇岛(后世秦皇岛主体已经跟陆地淤积连成一片了,海湾中只剩几块大石头),距离山海关还有三十里路左右。位于关内的一个小海湾中,有一些还算优良的深水锚地。

碣石岛与山海关的关系,大致便相当于觉华岛和宁远城的关系。当初朱树人第一次亲自给辽西明军海路运粮,去宁远见吴三桂时,就是在觉华岛靠岸卸货,而给山海关军队运粮,则是一律通过碣石岛的码头。

张名振这次来,主要目的当然不是给吴三桂运粮的。

但为了更好的打开局面,在双方接洽的最初阶段,提醒对方回忆起这几年来双方的友好合作历史,所以张名振的海船队,还是分出了一小部分运力,从南方起航时,就象征性地多运了上万石的军粮。

往年辽西明军需要从南方获取的军粮漕粮,至少是数十万石数量级的。这次就给一两万,从绝对数量来说当然是杯水车薪,但作为一个引子,提醒一下,却是非常好用。

吴三桂手下负责军需后勤的张国柱,四年前第一次跟沈家船队接洽时,还只是一个守备,如今已经升到了参将,可见这几年辽西明军中各级将领升迁还是比较快的,

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印证出、洪承畴送掉了多少宿将老兵在松锦战役。正是崇祯十五年那场白给了十几万主力的大战,让明军在辽西的将领巨额出缺,侥幸活下来的都能快速填补上去,

从崇祯十五年到十七年,基层将领好多都是一年升一级,只要能苟住性命。

看到张名振在如此国难危急之秋,还给辽西友军运军粮,哪怕这波只有不到两万石,还是把张国柱等将领感动得不要不要的。

“国姓爷真是信人呐,义薄云天,仗义疏财。京城都沦陷了,户部早就不发粮饷了,竟还有人在户部被隔绝的时候,自发按照往年常例送军粮来……”

张国柱一边签收,一边眼泪哗哗的,实在是被朱树人的义薄云天感动到了。

这种感动,很快也蔓延了吴三桂全军,包括吴三桂本人也是颇为动容的。当天中午,吴三桂就亲自接见了张名振和郑成功,虚心跟他们探讨后续安排、出路何去何从。

当然,这种事情,不仅有吴三桂参与,也还有辽蓟总督王永吉、辽东巡抚黎玉田,外加跟吴三桂一样同为总兵的李辅明。

后世之人,读史不细,多以为吴三桂在山海关的末期,已是名正言顺的土皇帝,上面没人能节制,

但实际上,直到大明朝的最后时刻,甚至直到崇祯死后,大明在辽地的以文制武基本国策、祖宗之法,明面上都还是保留得不错的。

只能说,洪承畴一年半前那场白给、前任辽东巡抚邱民仰死后,新来的王永吉和黎玉田根基不稳,实权不多,无法事实上彻底控制住吴三桂。但论官职大小、地位尊卑,王永吉和黎玉田始终是在吴三桂之上的。

哪怕是去年李自成进入北直隶之前、鞑子最后一次尝试扣关,朝廷依然能让黎玉田指挥吴三桂出战。

而吴三桂对于守住辽地这一本职工作,一直也是兢兢业业的,皇帝让他击破进犯其防区的来犯之敌,吴三桂每次都拼命,就在两个月前,还击破了多尔衮一支人马,杀了清军一个梅勒额真讷尔特(此为史实)——

对梅勒额真这个级别的官职没概念的,可以类比一下,一年半前朱树人派出张名振、郑成功在塔山、杏山营救李辅明、曹变蛟那一战。明军不过是击毙了清军几个甲喇额真,额尔逼和庸桂,战后就凭着这些战果,让张名振从副将升到了总兵。

而梅勒额真可是比甲喇额真还要高级,相当于副旗主,清军八旗,每个旗只有一个旗主、左右副职的梅勒额真,旗下面有五个甲喇额真。

从这个角度看,吴三桂这次救援崇祯不及,回援京城迟缓,倒是真有理由的,因为他在镇守自己防区的过程中,好歹实打实击毙了清军一名相当于副旗主的存在,他是真被鞑子拖住了才救不了皇帝。

回师之前,总得做点准备,避免被清军衔尾追击,确保自己能安全抵达北京,才能谈救驾,否则自己都半路上白给了,如何留得有用之身救驾?

直到此刻为止,说良心话,没人能指责吴三桂在救驾问题上的不作为。

历史上吴三桂借清兵时,第一阶段时向清军开出的条件,也不是吴三桂自己的意思,是王永吉带领黎玉田和吴三桂,做出的集体决策。

得等王永吉离开后,后续的决策才是黎玉田和吴三桂一起做的(在借清兵问题上,黎玉田的责任是不低于吴三桂的,这点也没得洗,黎玉田也确实在崇祯十七年七月就正式降清当汉奸了。王永吉倒是先南逃,跟着弘光朝又混了一年多,到南京政权覆灭前夕,跟江北四镇之一的刘泽清一起降清当汉奸)

……

既然官场规矩还在,张名振和郑成功也不得不入乡随俗,拜码头时先拜了王永吉、黎玉田,然后才顺带着向吴三桂讨教下一步的方略。

而对面辽地文武,自然也是以王永吉为首,回应南来海军援军的善意,暂时轮不到吴三桂发言。

王永吉率先请教了张名振,是否有关于京城诸皇亲国戚的最新消息,以及闯贼对京中群臣的最新应对处置。

“张军门,听说贵军一度深入大沽口、天津卫,迫近京城试图营救?不知可打听到了闯贼肆虐之近况?本官听闻,京中阁老、部堂,多有降贼的,可确实么?随后又听说,这些奸贼似乎也没有好下场?闯贼莫非不待见他们?那倒真是老天开眼了。”

王永吉这个问题,也是代表黎玉田和其他人一起问的,他们其实都挺关心那些投了李自成的文官武将的待遇问题。但不好明着关心,就只好借口幸灾乐祸,“想看看那些降贼狗官是不是真的不得好死”。

崇祯才刚死不满十天,两地消息不通,各种说法都有,所以辽地文武,也只是最近一两天,才刚刚略微风闻“闯贼根本不懂坐天下,居然还拷打投降者逼迫捐资助军”,他们内心,却不敢相信这种说法。

李自成这莫非是不要天下了?居然不知道重用投降之人,反而得罪天下士绅逼取钱财?!世上有这么找死的人么?

张名振其实也不是很了解京城最近几天发生的情况,但比王永吉他们稍微消息灵通点,毕竟才刚从天津撤回来。

更重要的是,张名振郑成功出发之前,就得过朱树人关照,也知道遇到类似情况,该尽量挑严重的说,以稳定人心。

所以郑成功就大大咧咧越俎代庖,借口他亲自深入过香河县,说道:“总督大人还真是消息灵通,没错,听说闯贼拷饷极为严峻。

陛下被围之前半个月、才刚刚当上内阁首辅的魏藻德魏阁老,知道吧?听说就因为他跟国姓爷同年,闯贼非常痛恨,看他只肯给三万两银子助贼,就用夹棍把他脑浆都夹出来了,当场毙命!

还听说,诸位但凡有亲眷在北京城内的,也都被闯贼扣下了。吴军门的父亲便在京城吧?闯贼拿了吴老将军,说是要跟太子一起,带到辽西军前,迫吴军门投降呢!”

郑成功直接把李自成的恶行劣迹,往大了说,也不怕吓住山海关文武,只想激起他们的同仇敌忾。

吴三桂是已经收到李自成劝降书信过的了,他也知道父亲还在京城,但是不清楚实际待遇。郑成功这么挑明了一说,他也是顿时变色。

但他不好表现得贪生怕死、为了家人担心,就只好转移注意力,把反问集中在太子的问题上:

“闯贼竟能如此无耻?他这是要挟持太子来劝降我等?太子岂能如此卑躬屈膝从贼?不会被闯贼所害吧……”

郑成功再次直截了当点破:“吴军门真是忠义,听说父亲危难,都不以为意,反而先关心太子安危,实在是我大明武将楷模!

可惜,很不幸,太子还真就被胁迫了,我曾在香河县试图营救太子未果,亲眼见到太子被挟。我投鼠忌器,才不敢强行营救。

我还知道,太子一开始与闯贼虚与委蛇,不过是为了父母名声,为全孝道,不得不虚与委蛇。

后来从其姐坤兴公主处得知周皇后和袁贵妃已经得到安葬、懿安皇后与坤兴公主被本官所救后,太子殿下在香河县城头、贼军白刃之下,慷慨激昂,呐喊说绝不会助贼劝降王总督、黎抚台、吴军门等,也绝不向杀父仇人妥协!”

郑成功这番话慷慨激昂,听得众人瞠目,同时也信息量巨大,闹得大伙儿脑子都有点宕机。

“什么?你见过太子殿下?如何还有坤兴公主和懿安皇后的事儿?太子说的杀父仇人,又是如何?”

王永吉、黎玉田也忍不住动容,连忙追问。

郑成功胸有成竹,拿出从张嫣和朱娖处得到的信物,公然展示,表示他救下了皇后、公主,已经派人安全往南方送回了,自有宫女贴身保护。

至于太子所言,包括太子和坤兴公主的对答,香河县城墙上下,两军将士,听见的人何止数千,个个都是人证,不可能造假。

太子和坤兴公主都亲口说过,先帝并非自尽殉国,而是力战殉国,是被刘宗敏手刃弑君的。

“陛下竟是被刘宗敏狗贼于战阵之上弑君?!这……”

王永吉总督为首众人,听到这儿,也彻底失去了跟李自成虚与委蛇的可能性,大家都是大明臣子,天子被贼将亲手击毙,这还妥协的话,面子上实在挂不住啊。

吴三桂也是脸色铁青,反复跟郑成功确认。

无奈郑成功能拿出宫中要人的信物,还有那么多将士作证,人人说辞出奇地统一,连个别俘虏,外加从香河、天津一带救回来的官员人证,也都是众口一词,不由得人不信。

吴三桂还有什么办法?他也只能表态:

“闯贼纵然挟持家父,末将也绝不会与此贼妥协!家父能够殉国,也算是追殉先帝而去,末将一定会国仇家恨一起报的!

王总督,不如我们再加点条件,请多尔衮多出点兵,一起反击闯贼吧!”

王永吉皱着眉头,耐心问了问张名振和郑成功的意见:“二位以为如何?我辽地军民,自然有意勤王灭贼,为国尽忠。

只是如今辽地已孤悬敌后,前有闯贼,后有鞑虏,若不与一方和解,怕是无力两线开战。不知南边沈部堂和国姓爷,能持续以海路增援我辽地军民么?有没有别的两全之法?”

第三百三十二章 吴三桂玩不过多尔衮,但是国姓爷可以

面对王永吉的求助试探,郑成功给出的第一优先级选项,当然是按照朱树人来之前暗示的那样,劝他们全军南渡了。

张名振则暂时选择闭口不言——王永吉是总督,是文官,郑成功理论上也是文官,文官之间的讨论,还是让郑成功应付比较好。张名振只负责到时候劝说吴三桂、李辅明这些武将。

郑成功便大包大揽地说:“王总督所言甚是,如今山海关腹背受敌,如若继续泥古不化,遇敌则战,怕是白白损失我大明健儿,只会让亲者痛仇者快。

下官北上之前,也曾得国姓爷点拨,预想过各种情况,国姓爷曾交代,若事有不谐,可协助王总督暂撤山海关之兵,先往登莱暂驻,跳出火坑,从长计议。任由闯贼与多尔衮二虎竞食,待其两败俱伤,我军再徐图后计。”

郑成功抛出条件后,王永吉内心其实已经有些心动了。

历史上,山海关文武当中,王永吉也是倾向于率军逃命的,是吴三桂坚定要留在山海关,舍不得辽西将门的根据地,最后王永吉才单独出走,没人掣肘吴三桂了。

这种态度,其实也很正常。因为辽西将门盘根错节数代,这儿的地盘经营得很好,那都是他们自己的家产。

吴家,祖家,李家,这些大家族最早从李成梁时代就开始经营辽地了,宗族势力盘根错节,地皮田土也都是他们的。

如果放弃了这片土地,到了南方他们还能剩下什么?

文官们则不同,那都是流官,几年一任,王永吉是两年前邱民仰殉国后才调来的。

到辽西之前,他的官场履历最北端,也只是到北京做京官。所以王永吉当然对辽地毫无感情可言,有机会名正言顺跑怎会不跑?

另外,其实深究一下,也不难发现,这些文官们的籍贯,对于他们在国破家亡时的抉择,也都是有巨大影响的——

总督王永吉和巡抚黎玉田,历史上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一个先南逃,另一个直接就地做汉奸。

不就是因为王永吉是扬州高邮人,他发现北方彻底崩塌后,还能选择南逃回老家。要等扬州老家也被鞑子占了,他才当汉奸。

而黎玉田是陕西人,他老家早就是闯贼的地盘了,北京一破,他想回老家都不可能,那就就地投了呗。

这样的例子,历史上数不胜数。

上一篇:影帝他不想当太监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