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姓窃明 第212章

作者:浙东匹夫

张嫣被这么一问,黯然叹息:“伯母对不起你,你母后已经殉国了,为防受辱,我们都投河自尽了……”

然后她简明扼要把前因后果说了一下,不再赘述。朱娖震惊许久,才接受了这么多剧变,一时悲从中来。

张嫣鼓励她,说现在不是悲伤的时候,要赶紧搞清楚这儿是哪里,能逃远一点就尽量逃。

她们又简单搜索了一下,没有再发现其他皇亲贵戚女眷生还,只找到了一个昏迷的宫女,就让宫女帮忙背着周皇后的尸身,试图转移,想着有朝一日安葬。可惜宫女一样体弱无力,背了没半里地,就只能丢下,随便挖了个坑把周皇后草草埋了,张嫣只是简单做了点记号,争取有朝一日能回来找到。

忙完这一切,天色已经微亮,张嫣靠着看太阳升起的方向,才辨明了哪边是东方,一行人只敢找了尽量破烂的宫女衣服套在外面,沿着运河大致朝东南方向走。

看到人群还要躲避,还要尽量往脸上涂抹河泥,以免暴露容貌被觊觎。

一群女流本就体弱,昼伏夜出还得提心吊胆,躲躲停停一整天也不过轻装走了三十里地,朱娖就已经累瘫站不起身,还又饿又渴。

作为养尊处优的皇后和公主,她们暂时也不敢跟流民那般直接喝运河里的生水,夜幕再次降临时,累得不行的几人只能在百姓早已逃空的运河边荒村,找了个稻草垛栖身。

如此饿了整整两天,就在她们觉得最后还是非死不可时,外面终于出现了兵荒马乱的动静。

这天已是正月十二,也是北京城破后的第四天凌晨。

从城破后次日开始就粒米未进的张嫣、朱娖,听到荒村外骑兵奔驰之声,吓得瑟瑟发抖,根本不敢动弹。

兵马过去很久,张嫣才让那个长相安全的幸存宫女,黑泥涂脸,出去打探,但半晌之后回来还是一无所获——附近百姓差不多都逃完了,根本找不到女人。而宫女哪怕装得再丑,也不敢跟男人搭话打探,唯恐这兵荒马乱的,对方饥不择食,反而招来祸患。

张嫣无奈,也只好继续躲避,等待时机。

她们也就错过了机会,无从得知一早过去的那队流贼骑兵,其实是南下去迎击朱树人派来的曹变蛟、黄得功和朱文祯的两万精锐铁骑。

……

朱树人是在北京被攻破后两天、也是崇祯毙命后一天多,才知道北京的最新情况,并且派出曹变蛟等人北上侦查的。

如今又两天过去了,朱树人的骑兵已经抵达了河间府与顺天府交界,大约是天津卫和保定府之间。而李自成本人已经回到了北京城,他不希望立刻跟朱树人的军队发生硬战,就分出骑兵南下,去散布崇祯“自尽殉国”的死讯,希望朱树人别孤军深入白费力气。

否则,朱树人的主力还在临清、清河一带,只有两万骑兵孤军深入,真要是被闯军数十万主力重重包围死磕,这两万骑兵再是精锐善战,面对十几倍的敌人,也难免死伤惨重。

李自成相信朱树人只是想救崇祯,而不是想孤军跟他拼命。只要让朱树人看到立刻急行军北上没有意义了,他应该会知难而退吧。

甚至宋献策还私下里恶意揣测,对李自成说:朱树人可能只是想摆出全力救崇祯的忠义表象。

至于是不是真心要救出崇祯,宋献策根本不看好。但李自成没敢彻底全信宋献策的判断,他在恶意揣测敌人下限方面,还是不如宋献策放得开。

双方各怀心思,这场在保定附近的骑兵接触战,也就以一种近似闹剧的方式草草收场。双方只进行了短促激烈的交战,随后闯军各种宣扬崇祯已经自尽殉国、打击救援官军士气。

官军将领中,曹变蛟跟流贼厮杀资历最深,也在辽东跟鞑子打过多年,脾气也最是火爆。但自从洪承畴投敌、曹变蛟被朱树人所救后,他也有所收敛,心里有一本账,知道该以国姓爷的小集团利益为重。听说崇祯都死了,他也就没有太坚持要死战到底。

相比之下,还是黄得功最不怕事,听说皇帝死了,他只是愈发愤怒,叫嚣要杀尽这些弑君之贼。最后还是朱树人麾下最心腹嫡系的朱文祯拉住了他,如此劝说:

“黄将军不可鲁莽!总督大人交代过我们,此番不为跟流贼拼命,只为试图救驾!既然驾已经救不到了,不如从长计议!我军现在兵力不济,后军也没跟上。河北赤地千里持久战无处筹粮,不如徐徐图之!”

黄得功目眦欲裂:“为人臣者,君父被弑而不报仇,枉为人哉!闯贼虽然势大,眼前这股贼军能有多少兵马?他还能几十万人拧成一股绳不成?既然撞上了,趁机灭其一部,打疼了也好!”

朱文祯又拉住:“你忘了出发前,总督大人的推演分析了么?如今既然京城彻底被洗荡,北方必然会剧震,不是旦夕可以恢复的!山海关吴三桂也未必会死守、同时扛住闯贼和鞑子。若是鞑子入关,必然要跟闯贼一战!

总督大人也是知道民族大义的,不会联虏平寇,但也绝不会无视君父之死、联寇平虏。如今只有好好守住依然稳固诸省,待鞑虏与流贼互相残杀一波,各自折损后,再收寇平虏!

总督大人早就说过了,真要是陛下死了,李自成活着,那是不可能赦免其余诸贼的。但将来只要李自成死了,朝廷自能只诛首恶,赦免其余,让他们为了民族大义戴罪立功!现在我们亲自把他们都杀了,那是在帮鞑子减轻负担!”

朱树人在这三将出发前,确实交代过这番话,不得不说他的预判是有些过分的,完全属于铁口直断,而且有点不合大义。

但朱树人也是觉得这些人都是自己人了,可以敞开说亮话。朱树人的预言信用也一贯很好,他非要这样说,别人也就将信将疑听了。

黄得功冷静再三,这才放弃,小战一场后,各自带兵退去。

他们虽然没有对闯军立刻造成巨大杀伤,但事实上也间接拉扯开了一个空档,让崇祯死后这三五天里,通州、香河一带的闯军主力,如临大敌南调堵漏,其他方向也就进一步松懈了。

……

曹变蛟、黄得功等人回去复命、向朱树人通报崇祯死讯。

但对面的闯军却不敢彻底相信、朱树人的部队会这么轻易退走,所以他们依然在保定一带保持警戒了数日,也被拖住了相当的兵力。

而就在曹变蛟退走后次日,天津卫方向,却有突生了新的变故。

一支从海路而来的官军,突然在大沽口登陆,并且顺势杀入运河故道。

官军带队将领,当然是大明的海防总兵张名振,和临时来客串的郑成功。

他们是将近半个月前,从江北的淮安等地走海路北上的。朱树人给他们下令时,就算好了他们肯定来不及救崇祯,这才给他们下达的命令,以免弄巧成拙。朱树人希望的只是他们可以在崇祯死后、吴三桂降清之前那个时间点,把山海关明军接应一部分出来,以免便宜了鞑子。

大沽口附近的闯军守军,当然是猝不及防,根本没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直接就溃散归顺了——

事实上,闯军此前压根儿就没在大沽口这种方向,派遣多少嫡系部队,最多只是派了一个掌旅来接收而已。

因为从来都是西北陆权思维的李自成,哪里会觉得这些海港城镇有什么军事经济价值?连天津卫都没挡在他当初进军北京的道路上,所以闯军南路的刘芳亮,当初都是从保定杀到北京的,天津卫直接就被无视了。

后来北京都被围,天津卫这边的明军直接骨头一软,派人联络愿意投降,李自成也毫不重视,直接让一个掌旅带了少量人马来接收地盘。

所以这里驻防的部队,至少八成以上的人数,仅仅几天前还是明朝的官军,刚刚才易帜,现在再次遇到大明的部队来袭,当然是毫无战意,直接就重新投了。

尤其大明实行漕运改海的改革,原本已经进行到第五年,而大沽口正是漕运改海后、海路的终点。南方海运来的漕粮,要在大沽口卸载、换装内河运河里开的小船,然后再由武清河通惠河一路运到北京城里的积水潭。

所以明军留在大沽口和天津卫的守军,原本就属于护漕系统内的。张名振带队来打他们,就相当于是正牌老上司上门,谁还愿意抵抗?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这简直跟让拿破仑带着一船厄尔巴卫兵、面对来围剿“科西嘉岛的怪物”的第五师一样轻松。

李自成留在大沽口的那个掌旅,直接在乱军之中被杀,少量嫡系老贼也都被淹没扑灭。

只不过,他们从海路而来,相当于是消息闭塞掉线了整整半个月,所以刚登陆时也不知道大陆上的情况,也不知道崇祯已死,这才貌似在大沽口登陆、杀入天津卫,只求打探消息看看还能不能救一下皇帝。

朱树人从没指望他们救皇帝,但这话出发前是不能明说的,只能让他们自己稍稍试错一下——要是直接强行命令他们去山海关登陆而非天津卫,那一切就穿帮了,世人都会知道朱树人压根儿料定了皇帝要死。

朱树人只能相信张名振和郑成功的随机应变,见坏就收。

第三百三十章 太子岂会与杀父仇人合作

张名振和郑成功在出发前,并不知道他们救不到皇帝,所以在大沽口登陆后,依然要全力以赴尝试。

大沽口和天津卫的守军重新反正后,倒是也有当地守将直接向张名振通报了最新的消息,说北京城已经被攻下足足四五天了。

但这些守将原本就是两边倒投降了好几次的人,投到闯贼那边也就半个多月,在敌营期间并不受信任,闯军高层也不会第一时间把重要情报跟这些人共享。

所以,他们也说不清楚,北京城破后,到底有多少皇亲国戚、百官重臣死了,有哪些投敌了。

各种假消息倒是满天飞,关于同一个人的生死,经常能传回截然相反的两种说法,让人不知信哪一个。

张名振和郑成功梳理完后,完全没得出头绪,只能进一步武力求证。

不过,武力求证之前,他们还得分兵、还得换船,同样非常麻烦——从海路开过来的大船、战船,是无法驶入武清河这种浅狭的人工运河的。

张名振只好分出一半兵力,守在大船上,保持部队随时有机动力。剩下一半人则换上天津卫的内河漕船,慢慢逆流而上。

这些漕船平时只是运粮用的,不考虑战斗需要,自然也就没有任何防护措施。为防半路上被闯军拦截厮杀,郑成功只能让人扛了些土框、沙袋堆在船舷,提供些临时掩体。

漕船的动力设施也非常简陋,基本上就是靠撑篙为主。狭浅的运河里风帆动力很难用,划桨效率也不算高。唯一的好处是可以利用河道的浅水特性,撑篙全程都能撑在河底上,动力效率还算可以。

在某些特别狭窄的河段,平时理论上还能指望纤夫拉纤,那就可以多堆人力快速通行。

但现在随时要应付可能出现的敌人,郑成功和张名振都是以水军著称,可不敢留太多纤夫在岸上。否则遇到骑兵部队突然出现,纤夫根本逃都没处逃,只能任人宰割,

还不如撑篙的船工可以始终呆在船上的沙包墙后躲避,也不会被骑兵直接冲锋。于是一群天津漕船中,就出现了同时十几个水手在船尾撑篙的奇葩景象,只求推进更快一些。

郑成功的船队从天津卫城往北,行进了大半个上午,逆流行出四十多里。

一路上,倒也有遇到小股闯军流贼,斥候哨骑。

一些不长眼的闯军看到疑似官军的船队,还以为跟漕粮船队那样好欺负,试图过来拦截、对着船队骑射放箭。

这也不能怪他们没见识,李自成麾下的骑兵部队,很多都来自大西北,很多陕西人一辈子也没接触过水军,也没接触过漕运。看到这种船舱连顶盖都没有的敞篷船,当然会觉得只要抛射弓箭就可以密集杀伤船上的人员,也就有胆子过来试一试。

然而,郑成功挑选出来的士卒,都是集中了重甲的,也都顶着铁盔,虽然在船上站得很密,被偶尔抛射却也没什么损伤。

更关键的是,郑成功从来不缺火器,遇到拦截的流贼骑兵,老远就开始鸟铳轮番排枪教做人,根本就没多少闯贼骑兵能顺利冲到骑弓抛射的距离。

几次小冲突后,郑成功还分兵上岸抓伤员,辨识其中的流贼军官抓来拷问,打听皇帝的消息。

好几个受伤被抓的流贼骑兵军官,都表示崇祯已经被围自尽了,闯王没有为难他,还给崇祯厚葬了。郑成功一开始不信,听了好几个都这么说,也渐渐信了。

“少主,咱也算对陛下尽忠了,既然如此,不如回天津卫,设法联络山海关吴军门吧。”郑成功身边一些郑家海贼军官,纷纷如此劝他。

郑成功想了想:“再看看吧,顺便打探一下吴将军的救驾兵马走到哪儿了,估计他眼下也不在山海关,咱直奔山海关怕是要扑空。

今天要是没收获,午后就折返。回天津卫顺水,会快一些。只要天黑能回到天津卫就行,这兵荒马乱的,可不能天黑了被围在野外。”

属下觉得也有道理,就没有再多劝,任由郑成功继续推进,走到正午时分,又击溃一伙流贼巡逻斥候,而流贼主力依然还没来得及反应,迟迟没能赶来拦截。

从俘虏口中,郑成功又得到了一些新的有用情报,比如李自成已经派兵前出到开平、遵化一带布防。似乎闯军和吴三桂的接触并不顺利,

而吴三桂的回防部队,原本已经过了开平,但似乎也是在确认了崇祯的死讯后,放弃了继续西归,又从开平东撤,不知道如今有没有回到山海关。

而李自成也派出了一些其他明军降将,去跟吴三桂进一步接触,似乎有唐通,或许还有马科或者白广恩——

这三人,都是两年前跟吴三桂一起,被洪承畴带去参加松锦大战的八总兵之一。在洪承畴麾下时大家地位差不多,现在却都投了李自成。

连郑成功这个外人听闻了,也是不胜唏嘘:这大明的九边兵马,真是有够墙头草的。

……

就在郑成功再无收获,让部队吃过午饭干粮,准备回返天津卫时,他的部队终于又遭遇了一幢意外。

一群刚才上岸抓俘虏拷问的郑家水兵,在追捕几个闯贼伤员时,深入了河边一座码头小镇。就在他们成功抓获全部逃敌、即将折返时,一个宫女装束的年轻女子不知从哪儿冒出来,强行壮着胆子追问他们可是朝廷的援军。

郑家水兵很多都是海盗出身,乍一看到美貌少女,本能就要目露淫光。好在对面的女子也知道厉害,连忙表示救了她能有大功,要求见官军的将领。带队的郑家军官觉得倒也不妨赌一把,便把人带走了,没有侵犯。

那宫女正是张嫣此前打扫现场,找到的幸存者。这种场合,张嫣可不敢亲自直接露面,也不敢让朱娖出面,唯恐对面不是官军,或者兵荒马乱铤而走险。

她只能是先丢一颗弃子出去试探,就派了一个宫女。如果那宫女嘴笨,没能稳住对面就直接白给了,张嫣也只能隐姓埋名继续逃。

不一会儿,那宫女就被带回船队,送到郑成功面前。郑成功一开始也不当回事,直到对面说她是周皇后宫中的宫女,此番是奉了幸存的懿安张皇后之命来求救的。

郑成功这才肃然起来,又不敢托大,连忙问了对方可有信物,是如何逃出来的。

这兵荒马乱的,能逃出来实在是离奇,突然遇到一个女人,就说自己身份高贵,郑成功也不能不防是遇到了骗子。

那宫女就简单把情况大致说了一下,说崇祯在通州、香河一带被闯军追上,被刘宗敏弑君,还以后宫清白、崇祯名声威胁太子投降。最后才拿出几件宫中腰牌、饰物等自证。

郑成功听完看完,倒是信了五六分——他基本相信对方确实是跟着崇祯突围出来的,也确实是宫里人。但她背后的究竟是不是张皇后,还不敢确信。

谁知道有没有可能是宫女或者低端妃嫔假冒皇后呢,宫里人都死了被抓了的情况下,也没个认识的人能指认,要是贸然承认,后患也是不小的。

双方都是麻杆打狼两头怕,郑成功琢磨了一下之后,只是大大方方亮明:“我乃原九江知府、历任南京户部承运司主事、郎中,督办护漕郑成功。此番奉命救驾,你既说是张皇后身边人,可引其他幸存宫人先上船,本官自会礼送回安全的地方,其余便待后续再议。”

一番试探确认折腾,张嫣和朱娖这才在郑成功亲自带队之下,被接回船上,好生安置。

张嫣倒也识大体,始终戴着帷帽,上船后就躲进船舱放下帘子,跟朱娖待在一起,她也注意到了郑成功的犹豫怀疑,并不颐指气使。

这也是只有几个女人逃生的难办之处。

如果崇祯本人能活,或者太子能活,一切都还好办,男人可以抛头露面,有很多大臣见过认识,哪怕到了南方,南京城里也有高官可以辨认真假。

但女人深居后宫,外臣根本没见过。其他证人都死了投了的情况下,逃出个别几个,还真不敢确认,只能先礼貌养着。

最多只能指望将来到了南京,能遇到一些早年从北京外放到南京的镇守宦官或者宫女,能见过先皇后、公主。

历史上弘光元年那场南京“假太子案”,一个叫王之明的少年,就诈称是崇祯的太子朱慈烺南逃,一开始南京那边众人也不敢否认,最后让曾经当过太子讲读的前国子监司业吴梅村出来指认。

吴梅村从崇祯十年到十二年那段时间,在北京任职教过太子读书,他辨认后说这人长得根本不像太子,才把那个王之明按假冒太子的罪名处置了。

虽然历史上的假太子案最后解决了,但其解决过程还是让人捏了一把汗的——区区一个国子监司业、前太子讲读,他说这是假太子就是假太子了。那如果吴梅村被人收买了呢?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兵荒马乱的年代,辨认一个出逃的皇亲国戚的真假,有时候就是这么一线之间。

……

稍稍安定下来,郑成功也让人准备了水食。

张嫣朱娖都是三四天没吃东西了,养尊处优多年的皇亲国戚哪吃过这种苦?所以哪怕行军途中,最好的吃食也只是粗面烙饼卷鱼干,她们都吃得狼吞虎咽,给她们的银箸都没用,直接抓着吃。

隔着帘子看着这幅吃相,郑成功愈发狐疑对方身份。张嫣似乎也察觉到了,也知道自己有失体面,但刚才实在是太饿了忍不住。

吃完后,她脑子也活络了些,进一步想到了如何自证身份,还能顺便多救些人。

她便隔着帘子,向郑成功建议:“郑将军,当日太子迫于无奈,暂时与闯贼虚与委蛇,这几日,听说闯贼还在胁迫吴三桂?莫非太子还在香河县么?郑将军既有兵马,可能再为国尽力?若是能救出太子,岂不是泼天大功,先帝在九泉之下,也会感激你的。”

张嫣很清楚,要是把太子也救出来,那认识太子的人就多了,他们这一群人的身份,就都能证明了。

而且眼下大明危在旦夕,能救出太子,才有国本,否则怕是立刻就要陷入军阀各自拥立傀儡的乱局。

大明不是没有一战之力,但是绝对不能再陷入分裂内耗了!

旁边还在呆滞猛吃的朱娖,听了伯母的话语,也是泣不成声,很快出声附和,请求郑成功想办法搭救她皇兄。

郑成功听了后,对张嫣、朱娖身份的真实性,又多信了一两分。

她们敢让他救太子,显然是不怕太子认出她们身份的,这就说明她们多半不会假。哪怕最后没救出太子,只要能在阵前打个照面喊话,都足以证明其身份。

但营救太子岂有这么简单?既然被闯贼控制为了人质,闯贼肯定会拿太子来要挟,就算郑成功能偷袭打赢其中闯军一部,对方只要把刀子架在太子脖子上,也一样救不出来的。

上一篇:影帝他不想当太监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