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姓窃明 第195章

作者:浙东匹夫

还有八成以上都是从没拿过武器的纯农民,从贼时间不超过三个月,这样的人至少有十七八万,到目前为止都还连官军制式装备都配不齐,着甲率几乎没有,连配了正规刀枪的都只有一半,还有一小半拿的还是镰刀锄头草叉菜刀。

另外,对于农民军领袖而言,虚张声势肯定是免不了的。

张献忠都实打实拉起二十三五万人马了,哪怕这里面炮灰高达八成,他对外依然要宣称佣兵五十万,以壮声势。

张煌言和方孔炤两路人马刚推进到眉山和简阳时,乍一听还差点吓了一跳,侦查了几天后,盘算着挤干水分,才大致摸清张献忠的实际人数。虽然肯定还有两三成左右的误差,但大差不差。

而对面的官军,如果比总人数,那肯定是反而占劣势的。

朱树人和秦良玉的部队,并不会像隔壁左良玉那样,疯狂抓壮丁不顾质量扩充人数。

历史上左良玉镇武昌时,就是跟收买路钱的一样,在崇祯死后,他就沿江设卡,所有从长江经过武昌府的,能收高达两三成的重税,简直比朱树人此前合法变法争取来的厘金,还高了至少五倍以上。

然后左良玉就靠着这样横征暴敛所得,不顾质量一味扩充数量,清军南下前左良玉号称扩充到八十万人,实际上估计至少也有五十万人。

朱树人是师出有名,从严治军的,他带来四川的作战部队,一共就七万人,秦良玉那儿两万,还有方国安部和夔州地方武装加起来大约一万多,实际上总兵力接近十一万。

考虑到官军此前历次战役也有折损,加上重庆后方还要留兵镇守,泸州、宜宾、乐山各处前进据点,至少也要各分两三千骨干精兵,肃清地方,维持粮道。

所以最终拉到大决战战场上的部队,也就在八万人左右。如果乐山那边不用提防孙可望,那就还能再拉上来一万多,达到九万。

但那样的话,孙可望那边的偏师也有可能回防与张献忠并肩作战,叛军也能再加一万老兵和若干壮丁炮灰,对官军来说未必是好事。

在目前的状态下,唯一对官军最有利的状态,就是官军在乐山的部队,能全师抽调参加决战,而张献忠那边的孙可望却来不了。

这样,就形成了类似滑铁卢战役,联军一方布吕歇尔来了,拿破仑一方格鲁希却来不了的局面。

张煌言在备战的过程中,当然会极力促成这种形势的出现,这也是朱树人此前第二次给他回信时,建议的努力方向。

而张献忠,则必然会努力避免这种形势的出现。

……

双方就这样在眉山和新津卫、简阳和龙泉驿之间,拉扯试探着小打了几场,一边做着磨合准备,时间也来到了三月中旬。

张献忠的部队,最初还存了侥幸心理,但很快发现,他们虽有官军三倍以上的人数优势,但那近二十万新兵蛋子,野战实在是不行,几场接触下来,官军连战连捷,每次还有数以千计的四川本地新拉壮丁,直接倒戈、逃亡、溃散。

于是几天接触下来后,张献忠什么都没捞到,就白白亏了万余人的新拉壮丁,好在老营老贼倒是几乎没损失。

这些战斗的过程实在没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味同嚼蜡。很多新兵听到密集连绵不绝的火枪声,就压根儿不敢往前冲,还打什么野战。

受挫之后,张献忠自然也会愈发焦虑,于是就派出少数心腹精锐骑兵,迂回前去峨眉县责令孙可望做出些积极策应的举动。

张献忠的使者说来说去,无非就是这个意思:“张煌言都敢无视乐山以西的我军人马,直抵眉山,乐山至眉山之间,一百四十里江面,何处不能断张煌言粮道?为何迟迟怯战,连劫粮都不敢!莫非有异心耶?!”

当然,具体的措辞不至于这么直白,肯定还有一些修饰,真要是这么直白,还不怕直接逼反了孙可望么。

孙可望感受到压力之后,也只好尝试从龟缩的峨眉县城里探出头来,瞅准时间,逮住下一次张煌言往眉山军前运粮的机会,出兵骚扰。

孙可望准备了几十条火船,想趁着官军船队逆流而上通过大渡河口的时候,从上游顺流冲下去、同时点火,把张煌言的粮船全部烧了。

同时其他战兵就躲在普通战船上,趁着火船扰乱敌阵、打开局面后,顺势从突破口跟进去掩杀,跳帮打接舷战。

想法很美好,可惜一旦进入实战,孙可望再次认识到了他手下的旱鸭子,跟张煌言手下那些沈家水师战兵的差距。

张煌言的粮船队居然都没有满载粮食,而是每次都分出好几成运力运输护航战兵,还在船上准备了大量头部包铁的坚韧老竹竿,用于遇到纵火时撑住来袭的火船——

这一招也千万别觉得创新,唐朝李光弼在对付史思明叛军以纵火船烧浮桥时就用过。到了明朝,已经是素质过硬的水师将领的基本操作。

张煌言好歹也是历史上能在舟山群岛跟清军周旋近二十年的民族英雄,军事天赋还是不错的。跟着姑父和表弟混了这几年,这点水师指挥基本功早就练出来了。

因为岷江流急,不擅操舟控制方向的孙可望部,很快就被竹竿四两拨千斤一样拨开,往下游冲去,

官军船只上甚至还有少量的佛郎机炮,对抵近的流贼火船直接俯射,只要命中,直接就是船底一个大洞,提前进水超度了。

一场激战之后,官军倒也有三四艘运粮船被饱和火船攻击烧毁,实在是左支右拙来不及回避格挡。

但这种程度的损失,张煌言完全可以接受,他还有充足的舢板摆渡小船把着火大船上的水兵救出来。

对面的孙可望却是完全承受不起,每一波损失都是实打实的伤亡,只要船毁,基本就等于人亡,没有退路可言。

一战之后,孙可望龟缩回去舔舐伤口,但屋漏偏逢连夜雨,张煌言那边很快就举一反三,布置了一连串的阴招——

天地良心,最后这两招,完全是张煌言自己发挥的,跟朱树人没关系。朱树人远在七百里之外,压根儿不可能遥控微操。

原来,张煌言在孙可望明明劫粮烧船失败后次日,却假装孙可望成功了,让从眉山县前出到新津卫的官军后撤,摆出一副因为军粮不济,需要收缩的姿势。

张献忠本人倒是不至于那么容易中计,但张献忠麾下的部队也不都是他亲自指挥的。他本人坐镇成都城内,在龙泉驿和新津渡这边,自然另有偏将部将负责前线指挥。

在刘文秀也被外派、李定国被冷藏的情况下,冯双礼又被派去了龙泉驿,张献忠实在是拿不出什么名将负责新津渡。

所以当时这边的守将,只是此前合州光复后,弃城逃回的狄三品。

这种历史上都没能留下什么记载的无名下将,被张煌言的示弱伪退所骗,也就再奇怪不过了。

他还以为机不可失,见张煌言退却,就顺流追击,结果中伏大败,损兵折将而回,轻轻松松又送掉一两千老营、近万人的壮丁炮灰。

张煌言回身反杀之后,还趁机让人散播谣言,说孙可望已经跟官军达成默契,愿意不为张献忠助战,换取遁逃免死。

狄三品这个灾星再次运气好活了下来,也免不了把流言带了回去。

张献忠当然是不会相信的,但张煌言很快又把“官军已经对张献忠散布了这一留言流言”的消息,透露给了孙可望。

孙可望陷入了巨大的恐惧之中,与此同时,他也从张煌言散布的谣言里听出了一些别样的意味:官军诬陷他,说他愿意以不助战张献忠,换取免遭追杀……

那岂不是说明,官军主帅心中,觉得这是一个合理的条件,如果他接受,义父也不会觉得奇怪?

张煌言原本不好派使者跟孙可望谈判,通过这种间接沟通后,却让孙可望看到了诚意和可行性。

他终于决定派人偷偷联络,留书一封,然后拔营西撤,走大渡河遁走。

……

这番操作拖延,全部搞定之后,时间也进入了三月下旬。

而身在后方重庆的朱树人,也在最终决战之前,等来了后方的好消息:崇祯升他为湖广总督的旨意,已经被王公公送到了重庆。

崇祯赐婚给他的潞王府小郡主朱毓婵,也已经在合肥拜过了高堂,由朱树人的继母徐氏送来了重庆,完成最后的礼数。

传旨团队抵达重庆当天,重庆城内张灯结彩,免不了群情振奋。跟着朱树人混的那些下属,也都进一步意识到了国姓爷的不可限量,跟着他混绝对前途远大。

第三百零七章 亲征收尾

四月初五,重庆城的临时幕府内,张灯结彩,一派喜庆。

王公公宣读完旨意后,把圣旨往朱树人手上一交,也恢复了朋友叙旧的和颜悦色,恭贺道:

“恭喜国姓爷荣升湖广总督,虚岁二十四便做到总督,实是我大明开国二百六十余年第一人呐。值此国难之秋,陛下的良苦用心,国姓爷一定能领会到吧。”

“下官必然不负陛下圣恩,扫除群贼,内诛暴乱,外翦建奴。眼下这张逆,定然让他月余之内,速速授首。”

朱树人恭恭敬敬接过旨意,又往东北方向遥遥拱手,一脸正气肃穆。

说完之后,朱树人又跟王公公商量:“公公,既然陛下已经升我为总督,我事急从权,行使越境追敌之权,也就并无违碍了吧?

说来也巧,这张逆大军如今被围在成都周边,只差最后一击了,但贼军数十万,不亲临督阵决战,总觉得不放心。”

王公公犹豫了一下,但还是表示:“咱家不太懂这些,不过按朝廷法度,此事定然是该当的了,将在外,请国姓爷自行裁处便是。”

大家也都是心知肚明,朱树人还是舍不得对张献忠的最后一击的亲自指挥权。如此盛事,不亲自参与,未免太可惜了。否则将来封公爵时的底气都会有点不足。

崇祯或许害怕功高不赏,想过让别人分一点朱树人的功劳,但如今已经是崇祯十六年四月,他哪里还有能力隔着大半个大明疆土来微操前线?

话说到这份上,朱树人事实上已经有了讨贼前线的一切全权。

旁边众人等他们掰扯完了,这才过来跟他道贺,祝他双喜临门——今天可不仅仅是他高升的日子,还是他大婚之喜。

只是大多数将领和四川巡抚、兵备道都在前线,这重庆城内,如今除了朱树人本人外,官位最高的也只是知府级别的,看起来稍显寒酸了点。

众人也不敢太耽误他,道完贺连蹭喜酒的话都不敢说,只说不搅扰总督大人大喜的日子了。

最后还是朱树人主动邀请,让众人午宴时一起聚饮三巡,算是热闹一下,然后散了。

谁让他的婚礼,大部分仪式都已经在合肥那边接亲时完成了呢,严格来说,到了重庆这儿,只是补上一个夫妻对拜。

……

既然重庆城内没人比他大,连跟他级别勉强齐平的都找不出一个,朱树人也就没必要浪费太多时间在虚礼应酬上。

跟自己的属下有什么好多应酬的。

花了半天时间,处理完外务后,当天下午,朱树人就回到府邸内宅,只跟自己的亲朋和红颜知己,私下里完成剩下的礼仪。

朱树人还得带着新婚妻子朱毓婵,给继母徐氏磕头——在合肥那边拜高堂的时候,朱树人本人都没出场,这个环节的“封建礼法”也是没办法省的。

然后才是夫妻对拜。

天地良心,在此之前,朱树人和朱毓婵见面的次数,加起来也没超过五次,能够聊上天深入交流的,最多也就三次。

不过这年头男女婚前一次没见过的都一抓一大把呢,他们这种情况也不算什么。

就朱毓婵而言,她也没什么不甘心的,因为王府从小管得紧,她除了父王之外也几乎没见过男人,能见朱树人三五次,已经算多的了。还觉得自己挺幸运,仅仅见过这么点男人,就能遇到一个配得上自己,各方面看上去也顺眼、很厉害的男人。

回到内宅夫妻对饮,朱毓婵一开始略有些尴尬,很快就被朱树人逗得敞开了心扉。朱树人也免不了让四个侍女过来服侍朱毓婵夹菜斟果汁,也是借机摊牌混个脸熟。

朱毓婵没什么阅历,看到陈圆圆董小宛李香君卞玉京,一时惊讶于对方的美貌,竟说不出话来。

“夫君……你们沈家竟能如此豪阔么,身边的侍女都能……几位姐姐真是美貌。”

陈圆圆连忙下拜:“奴婢们出身卑贱,岂敢当郡主称姐姐,以后能继续服侍郡主左右,不被替换,便是侥幸了,其余不敢有他想。”

朱树人却也不想自己的女人太委屈,直接对朱毓婵挑明:“娘子勿怪,为夫毕竟年已廿四,至今方娶,也是因为入仕五年,军务倥偬,殚精竭虑,东征西讨,一年不得消停。不过,身边总会留几个妾侍,还望夫人能容她们和谐相处。”

“一进门就说这些,从小我要的东西就没人分没人抢。”朱毓婵有些恍惚,气鼓鼓说了一句,不自觉就滴下泪来。

她倒不是对朱树人感情多深或者吃醋,纯粹是从小养尊处优,被捧在手心里哄着,有点受不了自己想要的还得跟别人分享。

还好她事先也知道沈家的情况,潞王当初跟朱树人商量的时候,就已经了解过,也跟女儿说过了。只是事到临头,朱毓婵才发现朱树人身边的这几个侍妾,竟能美貌到这种地步,让她挺不甘心的。

幸好陈圆圆这些人,情商也都很高,只是略一观察,就大致看穿了小郡主的心态,于是连忙曲意逢迎说好话:

“奴婢怎敢分享殿下所爱,我们都是来伺候殿下的,以后我们自己都是殿下的私产,还指望能得几个宫女出身的姐姐,教导我们体面呢。”

朱毓婵原本也只是生气自己要跟人分享,听了这话,一下子就觉得处境不一样了。

那些美女本身就是她身边的使唤人,有什么分享不分享的。从这个角度看,倒是觉得陈圆圆她们就跟试婚宫女差不多了。

古代公主郡主嫁人,有时候为了慎重,要看看男方那方面行不行,有时也会派点卑微的宫女去试试。

只不过这些宫女,一般是公主郡主身边的侍婢,而且还不能是太贴身受宠的。

否则万一准驸马不行,公主最得用的侍婢却被玷污了,公主的面子也搁不住,想反悔都咽不下这口气。于是最终派去的宫女,都是受重用程度一般,丢了公主也不会觉得太惋惜,至少不会视为闺蜜。

陈圆圆等人放低身份,加上入门在先,总算是暂时哄好了,

当夜朱树人和新婚妻子自有一番教导,不必赘述。

(小郡主就是血统需要,所以就不多写了,毕竟工具人)

……

一个已经熟门熟路五六年的男人,对一个刚刚十六七岁的小姑娘,哪有什么对付不了的。第二天早上,朱毓婵便眉目含春,收拾得服服帖帖,从里到外心服口服。

陈圆圆她们四人,也是一直在外候着,郡主要起了,才进来眼观鼻鼻观心地伺候更衣洗漱,

搞得朱毓婵陪嫁带来的几个宫女,都有些不自在了,但也没争夺,她们也都提前得了男主人的关照,让她们别来添乱。

朱树人把一切看在眼中,对眼前的一切也是挺满意的。他之所以急于把朱毓婵和陈圆圆诸女之间的潜在摩擦弥合掉,也是因为他本人出征在即,可不想后宅出乱子。

朱毓婵换上新妇的缭绫苏绣装束,陈圆圆帮她把秀发梳理齐整,从未出阁前的双环髻,改成朝天髻,尽量简约,也避免了头发盘绕变化太大,对发质产生不好的影响。

朱树人看着这一幕,非常满意,也趁热打铁抚摸着朱毓婵的秀发交代了几句:“我这几日就要带兵去简州,娘子不会怪为夫把圆房安排在出征之前吧。”

朱毓婵脸色一红,扭身依偎在他怀中:“说什么呢,在外小心,不要想这些有的没的。在合肥拜堂之后,妾身就已经是相公的人了,早晚又有什么分别。”

看来,她虽然不是穿越者,没听过“打完这一仗就回老家结婚”的梗,但古代少女,似乎也早有直觉,知道这种讨论不吉利。

朱树人见得逞,也趁热打铁,一边承认自己确实操切了些,不该昨日朱毓婵一进门,就让陈圆圆她们拜见她。但这也是为了自己离开的时候,朱毓婵身边能有几个真心说得上话的一起和睦共处,不至于千里迢迢人生地不熟,心中苦闷。

朱毓婵总算是彻底释然,表示生活上会好好接受几位姐姐照顾的。

朱树人处理了一会儿后宅的事情,外面很快又有侍女进来通传,说是有前方回来的军务幕僚求见,似是又有关于战事的消息。

朱树人连忙安抚了新婚妻子两句,就去处理军务了。

朱毓婵看着他的背影,原本的怨念已经彻底消散,只剩下担忧和忐忑。

“公子是做大事的人,郡主以后就知道了。”陈圆圆等人连忙帮着解释。

……

一番周折之后,朱树人见到了从成都前线刚刚赶回来,互通情报的幕僚顾炎武。

顾炎武其实也没什么大事,这种通报,都是每隔半个多月,张煌言、方孔炤都会例行和朱树人保持的。

这次回来,也是顺便请示一下决战的节奏,想知道朱树人一直说的“朝廷会另派人马北进汉中,堵截金牛道”,究竟有没有部署到位。

上一篇:影帝他不想当太监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