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得加钱 第651章

作者:傲骨铁心

这个李质颖乃是汉军正白旗人,承德文举第一人,又为承德进士第一人,后来任职天下第一肥差两淮盐政多达八年时间,乾隆修建圆明园时李质颖出资甚巨,因此乾隆遂命时任内务府总管三和将“贴签画样二张、营造尺一杆”赏给李质颖。

初步估算,这位李抚台个人存款应该高达十位数,甚至十一位数,也就是不下百亿资产。

所以,一旦共和了,对于李抚台而言,无疑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因为没有人再会追究他在帝制时期贪污的钱财了。

否则,以乾隆的尿性,没钱的时候老想着杀肥猪,那当猪的能心安么。

这也是为何浙江老贪王亶望提出共和制后,引发各地当官的激烈反响。

当然,李质颖能够大幅度进步,离不开六皇帝对其思想引导。

一些上不得台面的事,就不拿出来讲了。

反正,挺费钱的。

丁庆又道:“陕西巡抚毕沅日前也提出以共和取代帝制并非不可,盖须注意关外、蒙古、雪区、疆域必须无缺,方可保中国。”

贾六点了点头,示意丁庆继续汇报。

“湖广总督陈辉祖在湖广地方主办的《进步报》中说所谓共和之国,非指十八省而言,乃指全国而言,关外、蒙、回、雪,必须列入共和之内,决不放弃。”

“云南巡抚李湖于昆明在公开场合对官绅说,南北战争若开打,恐会让外人趁火打劫,因此希望南北尽可能和谈,以息现争。”

“贵州巡抚图思德说如果皇上愿意和谈,赞成共和,主动退位,那么可以保证皇上退位之后不受任何清算。”

“清算?”

贾六眉头一挑,颇是不高兴:“他们真当朕是软柿子了?一群无知的人啊,他们根本想象不到朕的可怕之处。”

丁主任轻咳一声,说根据西安内线传回来的情报,勒尔谨已经动身前往太原,由其拼凑的旗兵万余人随之同往太原。

“老勒也怕大意失荆州啊。”

贾六轻叩桌面,吩咐丁庆:“关于共和制和立宪制的大讨论要搞得再轰轰烈烈一些,要让立宪制的风头压过共和制……

另外朕与父祖实乃朱明之后,卧薪尝胆百年终复家国的故事……是真相可以发布了,让内阁在京师召开新闻发布会……”

第1011章 朕退位了

共和制,贾六个人喜欢,但对他的子孙十分不友好。

立宪制,他个人不喜欢,但对他的子孙相当友好。

为人父、为人爷、为人老太爷的,哪个不想儿孙太太平平的过好日子?

所以,关于未来国家之政体,贾六最终选择的是立宪制。

如此才能最大程度保全他的后代子孙。

算是重生以来在这个时代的惟一私心。

小小的那种。

立宪并不影响这个国家以超快速度向前发展,因为中国的底蕴决定这个国家只要不落后太多,随时都能实现弯道超车,更何况在贾六的主持下工业、商业、科学已经全面奠基发展,最多十年绝对能将英法甩在屁股后面。

那为什么要搞出共和来,直接宣布立宪不就得了么?

原因很简单,六皇帝需要外力来推动国体制度的改革,同时也需要外力来促成他的“姓氏革命”。

要的是那种顺理成章的感觉。

立宪还是共和的大讨论在六皇帝的指使下迅速开展起来,为此内务委员会暗中给南北方官绅代言人给予若干资金支持,甚至提供若干思想模版。

大江南北,充斥着无数五十万。

舆论,实际是官绅的声音,与普通百姓无关。

毕竟,贾六这会连国家实际统一都没能完成,更休提普遍教育,开启民智了。

因此,官绅的思想才是当下这个时代的主流。

只要得到大部分官绅的支持,思想这一块就能获得统一,进而影响政治、军事,尽可能减少战争带来的不必要内讧和损失。

共和的基础是革命,想要证明共和不行,就得证明革命有害。

山东学政翁方纲在《维新日报》发表文章称:“伸民权平等自由之风,协乎公理,顺乎人心,将来全世界推行之,乃必然之事……中国若服革命之药,则死矣。”

这是第一篇发表在维新朝廷官方报纸上关于思想大讨论的文章。

翁学政的文章驳斥南方弥漫的革命气息,认为革命派不流血无以成功的观点是错误的,极容易让中国陷入长期内战。

“倘若无皇帝,则大总统何人为之?所谓推举,推何人?何人推之?百姓大字不识一个,何以推举?……无外乎兵强马壮者为之。今日赵总统,明日钱总统,后日孙总统,将来之中国必定军阀混战,唐朝藩镇之乱,为期不远矣。”

文章发表后,翁方纲立时被浙江的光复会指为“保皇派”,说翁方纲是爱新觉罗的走狗,是满洲治下的典型奴才思想。

为了平息革命者对自己的误解,经请示皇帝陛下允许后,翁学政旋即在报纸上提出虚君建议,认为中国需要政治统一而稳固的象征,那么由皇帝担任这个象征再好不过,一来可以避免南北内战,二来可以避免皇帝专制。

虚君建议的具体就是立宪,国家大政由议政院、内阁负总责。

这是立宪制首次真正问世,比共和制问世晚了一个星期。

立宪制的问世令得南北对立集团的官绅极为震撼,一些本来支持共和的官员转而支持立宪,因为这些官员也不确定南北战争一旦打响,到底是北方的维新胜出,还是南方的联军胜出。

以反满为主要纲领的光复会却是坚决反对立宪,杭州知府孙一波发表文章,说什么夫满洲种族,是曰东胡,西洋人又曰鞑靼,或通古斯什么的,根本非华夏之人,此等人物窃居中国,言语政教,饮食居处,一切自异于域内,与华夏非同种。

所以真要立宪也可以,但前提是必须将反满斗争进行到底,将满洲异族或斩杀怠尽,或驱逐域内。

言辞极为激烈。

维新朝廷的内阁总理副大臣奎尼看了南方的观点,愤而发表公开文章,称满洲入中国已经百年,早就与华夏同宗,因此南方革命党人激烈反满做法实乃同室操戈,身为满洲官员的奎尼在文章最后写道:“若共和以反满为基础,则我满洲军民必将战斗到底!”

江苏巡抚郝硕也在江宁发表通电称:“维新朝廷欢迎南方诸省咸于维新,但你死我活的革命势必引发大的流血冲突,也会导致满洲官员反对维新,且维新朝廷倡导满汉平等,已经对此有了积极引导……”

郝抚台认为真正的革命者应当包容,承认固有历史,排解双方之间的仇恨,保存国家元气,如此做法才算是正确信念的革命者,不失革命之境界。

郝硕的通电事先并没有告知两江总督、和硕郑亲王嵩椿,自是引得嵩椿大为不满,因为这位郑亲王是坚决镇压革命的,已经上书朝廷请求发兵入浙平定光复会主导的叛乱,并已经在积极整军备战。

二月底,一篇名为《革命为的是什么》的文章在洛阳一家民办报纸上发表,上面说:“中国今日之人心,公理未明,旧俗俱在,革命以后,必将日寻干戈,偷生不暇,何能变法救民,整顿内治。”

文章提出革命的目的在于开民智,而非以民智之开为前提。

革命的目的可能是为了共和,但革命不等于共和,只要能够实现国家的发展,革命同样也可以是君主立宪式的革命。

文章作者署名叫“我爱我家”。

这个署名让刚刚从京中过来汇报工作的老纪感到不解,因为哪有人用这个做笔名的,就是再下流些的也会用个笑笑生啊,兰陵子啊什么的。

老阿白了老纪一眼:“这个是皇上的笔名。”

“呀?陛下的笔名?”

老纪愣了半天,不禁感慨一句:“我就说嘛,这天下只有陛下才是真正的革命者。”

南北关于立宪皇权、革命共和激烈争论之时,一个爆炸性消息自京师传出。

维新朝廷正式宣布皇帝实为明崇祯帝之后,姓朱名伯阁。

爱新觉罗皇帝突然姓了朱,这则爆炸性新闻以飞快速度传遍大江南北,闻者无不恐怖如斯,几天消化不了。

这个爆炸消息传到杭州后,一直主张反满革命的光复会瞬间失去市场。

据可靠消息说,联军大总统勒尔谨是在上茅房时收到的这个消息,然后就听茅房中传来扑通声,后具体不详。

“如果各省同意立宪,朕马上退位将皇位禅让给太子。”

贾六也是下定决心,不想再折腾了。

众大臣齐惊:“那皇上?”

贾六双手一摊:“朕以平民身份参选总理大臣。”

老纪双眼红肿:“那各省要是不同意立宪,非要共和呢?”

贾六点上烟,悠悠道:“那朕就参选大总统。”

第1012章 六子,下台吧

“不管在什么岗位上,只要能全心全意为国家、为百姓服务就好……真的,朕真不在乎是当皇帝还是当总统、总理,亦或首相什么的,总之,一切为了国家,一切为了百姓!”

贾六必须将自己的心境同臣工们讲明白,中国的宪政革命由他而始,贯穿中国几千年的专制统治也将由他而终。

这是人类文明的一小步,却是中国文明的一大步。

“自朕以后,敢称万岁者,斩!”

贾六不容质疑的摞下了这句话,下面人理解的话就执行,不理解的话也要执行。

没的商量。

“嗯……”

老阿低头沉思,再次抬头时一脸决绝:“皇上也好,总统也好,都是工作上的称呼,并不影响皇上对臣等的领导,臣也相信在皇上的领导下,国家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皇上放心,不管您是选总理大臣还是选总统,臣这张票绝对百分百投给您!”

个人理解就是这样,非要逼老阿说句发自肺腑的,那就是六皇帝太折腾了,好好的皇上不干当什么总统、总理大臣啊,这不是吃饱了撑的么。

这就是思想境界的局限性了。

老阿压根不知道他面前爱折腾的皇帝陛下已经超脱六道,肉身成圣。

一帮练气期小子的争斗把戏,在圣人面前连儿戏都不如。

“臣总以为已经跟上皇上的脚步,但现实却是皇上总是将臣甩在身后。”

老纪概括了一下,这个概括比较实在。

问题是不管当皇上还是当总统,又或总理大臣,权力始终还是掌握在您六鬼子手中啊,这不是典型的形式主义,换汤不换药么。

当然,这个想法老纪不敢讲。

因为他知道六皇帝这人非常双标。

他自己讲可以,别人讲多半就要被铁拳教育了。

针对继续掌握权力这个问题,贾六有必要解释一下。

“朕为什么要出来选?不是因为朕贪恋权力,而是国家现在这个状态需要朕,朕要不掌着舵,把着方向,你们这些人肯定会翻车的……朕在这里可以跟你们交个心,朕最多训政五十年,届时必将大政奉还国家。”

“五十年?!”

老纪一脸哭丧,老阿则是一脸兴奋。

前者哭丧的原因是他也想选啊,可六皇帝霸着位子五十年,哪还有他出来选的份。

老阿兴奋的原因是只要六皇帝不下台,他的位子就稳了。

其实贾六内心也是比较痛苦的,但他没办法,因为就现在的官僚集团作风和百姓整体的愚昧状态,就算他想功成身退,良心和道德也不允许。

而且可以肯定的是,只要他现在退二线,能跟乾隆到一个单位上班都算是较好待遇了。

“朕出来选,是希望实行一段时间的训政,训政的目的是发展进步,是开启民智,是维新自由,是打倒官……是打倒一切套在民众脖子上的枷索。”

一根真龙牌纸烟很快就见了底,办公室内散发着一种叫政治智慧的气息。

这股气息显然是从贾六身上发出,令人陶醉之余更是令人振奋。

“咦,你们怎么看朕的眼神有问题,怎么,朕对自个的工作规划有毛病?”

“没,没毛病!”

老阿和老纪对视一眼后纷纷叫好,连连鼓掌。

然后老纪将从京里带来的一顶桂冠正式给皇帝陛下戴上。

就是一顶普通帽子,上书“亡国之君”四个大楷字。

简单之中透着一股雍容与华贵。

“皇上,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所以形式上您还是要走一下的。”

老纪有必要解释这顶帽子为何会出现的原因。

“应该的,应该的!”

望着那顶亡国之君的帽子,贾六脸色顿时变得凝重,微微颤抖从老纪手中接过这顶亡国之君的桂冠,打量半响后方小心翼翼戴在头上,之后深呼吸一口气,走到比他人还高的西洋大玻璃镜前仔细端详。

镜子中的自己较从前明显不同,看着成熟许多,也充满力量。

越看越是满意。

此时如果有画外音的话,就应该是叮的一声系统提示完成一个任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