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得加钱 第508章

作者:傲骨铁心

此外,又规定各地于道口关隘派员设卡,专门捕抓逃兵。

每拿到一名,该卡守员赏50两,余众赏5两。

凡逃兵抓回,一律以军法从严惩办,即立行斩毙,无论何人,无论是否有爵位。

同时行文湖北、陕西、河南、直隶等处,命各省奉遵《缉捕逃兵法》,于境内各处同样设员盘查,一旦发现有从湖广前线潜来逃兵就地拘捕,移送大将军王行辕。

纪副主任见王爷心意已决,不好再劝,但就这个《缉捕逃兵法》是否符合程序,以及是否为全国性律法做了些司法解释。

就是好像不太合法。

因为大将军王的职责是于军前掌生杀重任,军务大小巨细事项,纵使刚刚加了议政王大臣衔,也没有权力在不通知朝廷的情况下擅自出台《缉捕逃兵法》。

为了规避朝中有可能的指责,纪副主任建议将缉捕逃兵法改成行辕特别令。

“就是有你们这帮老官僚搅混水,和稀泥,才使大清每况愈下,吏治腐败,军纪不严!”

贾六果断拒绝老纪的提议。

用印之后便行颁令各省、各处。

督捕处也立时行动起来,同时丁庆负责的八旗内务委员会也全部发动,一时之间,湖北各地风声鹤唳,到处都是设卡抓捕北逃宗室子弟的人员。

效果显著,三日之内就捕回158人,验明正身之后全部正法。

很快,各处督捕人员传回消息,就是很多逃跑宗室子弟发现关卡严密,遂就地掩藏。

掩藏他们的或是地方士绅,或是地方官员,或是贪图钱财之人。

这些人给出的理由要么就是不知情,要么就是旗人有命不敢不从。

深入调查下去,就会发现窝藏者多与京中有关系,或为日后考虑,为想搭上宗室的线……

总之,一切皆为利。

为利而不惧睿亲王之法度。

“宗室子弟为我大清宗庙后继,也是我国家栋梁,不论出外还是在内,俱是国家最后支柱。然今子弟随军出征不思为国报效,反而逃亡日众,十不获一,究其缘由,奸民窝隐,是以立法不得不严。若谓法严则国家苦,然法不严,则窝者无忌,逃者愈多!

今逃宗室,明逃八旗,后逃绿营?养兵何赖?独宗室苦,而我旗汉各军不苦乎?”

面对窝藏现象,以及京中即将到来的压力,贾六亲自上书朝廷,对严惩北逃宗室子弟做出官方解释。

为防前线有人为北逃宗室子弟进言,如内大臣钮伦保、二表哥乌尔希巴兰等,贾六又再颁一道大将军王令。

内中说:“有为逃兵事俱疏者,皆斩之,本不许封进!”

腊月二十四日,督捕处新抓回北逃宗室35人。

为表明自己严惩之决心,贾六将行辕及周边驻军满汉四品以上官员皆叫来,当众下令将35名逃跑宗室子弟首级全部砍下来。

内中爵位最高的有镇国将军。

行刑之后,将皇帝亲赐遏必隆宝刀展示,称:“不遵王令者,必为此刀下鬼魂!”

如此重压之下,前线满洲将领无人再敢进言劝说。

各地也不敢再怠慢逃兵一事,但凡境内发现有操京片子口音之人,无论是否北逃旗人,一律捕了解往大将军王行辕。

有窝藏者,不论何由,也一律捕了送去。

如此,竟是抓了数百窝藏者,解去行辕之后,竟是全部处死。

人头一砍一大片,直骇得各地再也无人敢藏那想要回家过年的旗人老爷。

涉案官员级别最高的就是襄阳知府王绍功,此人原是内务府包衣出身,擅自窝藏了几名主子家的亲戚。

结果风声太紧,那几名北逃宗室子弟很快被人告发,王绍功眼见大将军王立法森严,不管什么人抓住就斩,竟是吓得畏罪自杀了。

各地关卡也是层层收紧,数天功夫便遏住了逃兵潮,尚未逃跑却已动心思的那些红带子、黄带子看到逃跑的下场,真个就是谁也不敢再提回家的事,个个噤言寒颤,都说那鬼子六这次又玩真的了。

铁血王爷之名,不胫而走,传遍大江南北,为夕阳西下的大清平添一抹靓丽的风景线。

第784章 无向湖广浪死歌

“王爷的缉捕逃兵法怎么看着倒是跟当年的逃人法差不多?”

提出这一疑问的是最近忙于筹备整编湖北新建陆军的巡抚大人郑大进,这位湖北一把手对于睿亲王缉拿北逃宗室子弟是坚决支持的,因为宗室子弟代表的不仅是爱新觉罗皇族,更是大清的基础核心。

宗室烂了,大清如何不烂?

逃跑现象,极为恶劣。

诚如睿亲王所言,若宗室北逃不加过问,何以严治八旗、绿营。

宗室不肯为国报效,大清又指何人卖命?

为此,郑巡抚除将《湖广前线特别缉捕逃兵法》刊发各级单位,还以巡抚名义行文各府州县,要求各级单位积极配合行辕督捕处工作,对于督捕工作消极怠慢的,一经发现,立即解职。情况严重的,报经大将军王行辕依法重办,绝不姑息。

有了湖北巡抚的大力支持,这才使得逃兵潮在未完全扩散前被有效遏制,没有蔓延成一发不可收拾之势。

只渐渐的,郑大人发现味道有点不对。

就是这个特别缉捕逃兵法以及配套的相关措施,怎么看起来那么眼熟的。

等到襄阳知府王绍功因窝藏逃兵畏罪自杀后,郑大人这才恍然大悟,缉捕逃兵法不就是当年的逃人法么,两法简直是如出一辙啊。

所谓逃人法是指当年大清在与明朝军队争战中,为了解决兵源不足、粮饷不济的问题,便一次次突破明军长城防线进入关内,大肆掳掠北直隶、山西、山东、河北、河南等地的汉人精壮人口用于充实关外。

前后总数高达三百余万众,被掳去的汉人除了替满洲耕种之外,就是充为奴仆随军以补充八旗军力短缺问题。

大清入关后,又将京畿五百里范围内所有良田均划旗田,强迫数以百万计的汉人为旗下农奴。

沦为农奴的俘虏和汉人不仅遭到残酷剥削,而且没有人身自由,甚至连妻女贞节都无法保柱,因此大量逃亡南方。

为此,多尔衮颁布逃人法,不仅对逃人严厉惩罚,对窝藏逃奴的人,本人处死,财产没收。同时还要株连邻居和地方官员。

仅处罚结果来看,逃人法与逃兵法就是孪生兄弟。

逃人法当年执行力度空前强大,逃兵法执行力度更是前所未有。

二者区别在于,当年摄政睿亲王多尔衮颁令的逃人法是针对汉人逃奴;现在的议政睿亲王颁令的逃兵法是针对爱新觉罗。

一个是奴,一个是主。

“若仅是严办北逃之人,朝廷尚可接受,若是连窝藏帮助之人也尽行株连,牵联必众,且能助宗室北逃者或是旗人,或是达官显贵……”

郑巡抚对大将军王是敬佩的,知这位年轻王爷是真心要为大清办实事的,可却担心按缉捕逃兵法的力度再执行下去,恐怕不仅会让王爷背上恶人骂名,更会给王爷平空增添更多敌人。

毕竟,北逃旗人多为宗室子弟,背后能量很大。

有识之士皆知王爷此举乃是痛定思痛之举,可在那帮宗室看来,却分明就是针对他们。

说句良心话,大将军王的封号本就不吉利,难有善终,这要是再把宗室和满洲的达官显贵都得罪了,睿亲王的将来真就堪忧。

故而,郑大人希望在王爷身边充当参赞大臣的纪侍郎能够规劝一二。

在不违背大的原则下,是不是可以有一些小小变化,或者说小小松动。

至少,不应该牵连过广,尤其是对窝藏北逃宗室者,能够以教育罚款为主,而不是按现在的条例规定尽行抄杀。

“当年睿亲王带领我大清成功入主中国,靠的便是严法峻刑。今日国家之局面虽远不及国初之坏,但中国老话讲,乱世必用重典……王爷有句话说的好,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此话引申开来,国家之事,当从八旗做起,从宗室做起,从皇族做起,如此,国家才有未来啊。”

纪昀说话时眼皮都没抬一下,睿亲王打的什么吊主意,他心里能没数。

别说开个口子松动松动了,能保持现在的执法原则就不错了。

看着吧,下一步王爷管保将这吊逃兵法全面铺开,成为包括爱新觉罗子弟在内所有八旗子弟的梦魇。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不过纪大人,这法例毕竟只是行辕颁布……”

郑大人绕来绕去说了一通,无非缉捕逃兵法只能算是地方性条例,根据上位法原则,这个法例某种程度上是错误的,是非法的,是没有经过大清最高司法机关用印的临时条例,在湖北这边搞搞可以,推广全国困难很大,面临的压力也很大。

纪昀慢悠悠的一边喝茶一边道:“郑大人考虑的本官也都想过,不过现在看来,缉捕逃兵法是符合大清法治精神的,也是有例可循的。”

放下茶碗说道当年圣祖康熙朝时,改三次逃人处死为发宁古塔穷兵为奴,后于三十八年裁撤兵部督捕衙门,将督捕逃人事宜并刑部处理。

“……雍正年间,又逐步减轻刑罚。不过本官记得乾隆八年,大学士徐本奏准刊布《督捕则例》,将督捕汉奴改为督捕八旗兵丁逃旗,此例如今尚未被废除,因此王爷所颁缉捕逃兵法与《督捕则例》精神一致,朝中若有反对声音,可以则例说话。”

“督捕则例?”

听纪侍郎这么一说,郑巡抚也想起来了,确实有这么一个督捕则例在,还是当今皇上亲自批准的全国性法案。

此法案出炉原因是当今皇帝登基后锐意进取,一心整顿京营八旗,所以将部分京营八旗迁回关外,或迁往西北屯垦。

在此过程中,自是遭到京营八旗抵制,很多回屯的旗丁大量逃亡,闹的很是轰动。

由此《督捕则例》改为重点监抓八旗逃丁。

作为全国性法案,这个则例完全可以作为缉捕逃兵法的上位指导法,因此,律法程序上,睿亲王颁令的逃兵法是完全没有任何法律问题的。

这是纪昀在翻烂了各种律法后给逃兵法做的最好注解。

同一时间,刚刚抵达天门的睿亲王并没有第一时间校阅新军官兵,而是诗兴大发,写了一首诗,然后命人于八旗各部广泛推广。

诗名《无向湖广浪死歌》。

贾六指示:“要用八旗的矛去戳八旗的盾。”

第785章 两个大清

历史告诉贾六,只有想人所想,急人所急,才能顺应时代潮流,成为顶天立地的弄潮儿。

所以,应新形势下新发展需要,他于百忙之中创作了一首典型反动诗歌——《无向湖广浪死歌》。

这是一首取材于真实故事的文艺作品,也是贾六创作的第365首反动诗歌。

全诗十六句,可谓句句是珠玑,卷卷有爷名。

诗歌大致内容就是一句话——“八旗将士们,与其在南方白白送死掉脑袋,不如大家伙抱成团,结成伙,你扛枪来我提刀,一起回故乡,打破一切套在我们脖子上的枷索,同一切罪恶战斗到底!”

诗中“痛杀怀中三岁子,也随阿母作忠魂”这两句,是专门讲述荆州满城被屠的,看着令人动容。

诗中还有三处出现“恶魔”字眼,这个“恶魔”指的是谁,保柱不太理解,所以好奇询问总统阁下。

“是老四鬼子,”

贾六挖了挖鼻孔,“就是乾隆。”

“皇……老四鬼子怎么是恶魔呢?”

保柱表示不理解。

“因为他根本就不是皇帝。”

贾六给出的答案很干脆。

“为什么呢?”

保柱愈加疑惑。

“因为这些。”

贾六从抽屉中取出一叠材料丢在保柱面前。

这些材料是远在几千里外在永平当知府的栓柱给他送来的。

“阁下,您知道的,我不太识字。”

保柱为人实诚,坦然自己目前只学到了“蒋沈韩扬”,也就是半年时间才掌握了16个汉字。

一旁的丁副主任则拿起材料细看,结果发现根本不是什么保密级档案,而是一堆书目。

“王爷,这是?”

丁副主任想让王爷说明白些。

“这些书都是禁书,因为这些书说老四鬼子不是满洲人,更不是爱新觉罗,而是汉人。”

贾六表情平静,他承认这些书中有一半是出于他的推理,但另一半那天马行空的想象,以及严丝合缝的推理,绝对是让人惊叹的。

根据栓柱的说法,是他从民间秘密搜罗的。

不少书写的已经不是以假乱真,而是比国史馆、宗人府、内务府的档案还要真。

“咦?”

丁副主任发现有些书似乎两年前就出土了,并引发了轩然大波,直接导致宫乱及满城不祥事件的发生。

而这些事件的最终受益者,就是眼前的大清议政睿亲王阁下。

“王爷难道是想翻案?”

丁副主任第一时间就做出了准确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