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华夏:开局对话十大皇帝 第797章

作者:烽火重燃

“陛下,一定会如此想。”

说到这时,范仲淹抬头望向一碧如洗的天空,面露惆怅。

江逸和观众们十分仔细地听着,观众们恍然大悟道:

“看看!什么叫做情商,这就是啊!”

“哈哈,不愧是小范老子,真是一点就透了,难怪朱熹都这么夸他!”

“我之前还不懂这两句话呢,范先祖这么一说我就懂了,原来还有这层含义,默默地记下来写作文!”

“Oh,原来你们华夏人也不全是像岳飞一样没脑子的嘛!”

外国观众突然带起了节奏,开始不断拉踩:“要我说你们也别说岳飞为武圣了,你们应该更喜欢范仲淹!”

“没错,岳飞不行啊,他没有政治头脑,比范仲淹差远了!”

“嗯嗯,做人不要太岳飞!”

许多外国观众隔着屏幕笑了起来。

他们情愿华夏多一些人学习范仲淹,也不愿意华夏向岳飞看齐,岳飞光是一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就足以让许多异族胆寒了。

这是多牛逼霸气的人才能说出这么霸气的话?更重要的是还不是吹出来的,要是人人都有岳飞这样的心志那还得了。

弹幕里再次发起了一波骂战,典藏华夏的国家化看似是台与台之间的较量,实则发展到现在,也成为了观众之间的一种较量。

这种较量对华夏而言是好事,说明外国人开始受我们的文化影响了,他们开始讨论起了我们的历史人物,论起了我们的文明,用不了多久,全世界都会知道,我华夏文明之璀璨多样,之浩瀚无穷。

文明方面,我们要做的不是西化,而是要让西方东化。

虽任重道远,但在江逸和华夏台,以及大部分华夏观众的努力下,总算迈出了关键一步。

然而。

就在这时,江逸突然提出了质疑。

第1279章 忧其民

“可是晚辈从典籍中看到,先祖您在任陈州通判时,所上的奏疏大多为利民忧民之言,这似乎与则忧其君不符。”

话音落下,弹幕顿时冷清了许多,怎么这还有反转的?

看江神这态度,好像范仲淹还真这么做了?

那岂不是又变成了表里不一?

众人狐疑。

江逸心念一动,时空之镜出现了范仲淹为通判时,多次上书的场景。

朝廷想要兴建太一宫和洪福院时,范仲淹上奏疏道:

“臣启陛下,闻朝廷要陛下兴建太一宫和洪福院,如今外患甚重,微臣认为,朝廷应当韬光养晦,节源开流,不宜大兴土木,否则必将劳民伤财,望可暂停修缮,修生养息。

臣下范仲淹敬上。”

范仲淹对吏治有了新看法时,又继续上奏疏道:

“臣启陛下,微臣认为可削减群县,精简官吏,由朝廷直接降敕授官,恐有诸多危害,并非太平治世的政策,望陛下能斟酌一二。

臣下,范仲淹敬上。”

类似这件事的奏疏,范仲淹上了多次。

得知朝廷要罢免职田时,范仲淹又提笔上书:

“官吏衣食不足,廉者复浊,何以致化?”

观众们看到这,突然就有些不理解那两句话了。

“这……这做的和说的确实不一样啊,范先祖是不是说反了?”

“就是啊,这分明是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嘛,哪里有忧君了?”

“确实,这里涉及到的都是百姓,没有提到哪里在为君主考虑,我感觉范先祖搞错了!”

江逸问道:“先祖,这里面,可有忧君?”

“无。”范仲淹微笑着摇头,“后世知晓之事真不少。”

“只是,后生莫非忘了,老夫这些谏言都没有被采纳么?”

范仲淹用略带自嘲的语气说,显然,那对他来说不是一段有作为的时光。

“是的,没有一条被采纳。”江逸确定了这个十分残酷的事实。

“老夫之所以能悟出那句话,就是因为这些教训啊。”

范仲淹长叹息一气:“若非陛下看到了老夫的一片忠心,深知老夫是可用之才,留在地方大材小用,在太后驾崩亲政之后,立马把老夫召回京师,还真不知道后果如何。”

“晚辈记得,是拜您为七品右司谏了。”

江逸回想道,这点观众们倒没有多说什么。

虽然表面上看是降了一品,但天子脚下为臣,和地方上有着质的不同,就像皇帝身边的太监,那也是地方臣子得看脸色的存在。

江逸心念一动,时空之镜继续显现。

此时,朝中的大臣们见太后终于死掉,平时屁都不敢放一个的他们,立马开始疯狂议论太后垂帘听政时的过失。

范仲淹站出说道:“太后虽然掌权多年,但亦有养护陛下之功,微臣建议朝廷掩饰太后的过失,一可成全其美德,二可成陛下之仁孝,方便陛下日后以仁孝治天下。”

“这不是忧其君吗?”

观众们越发懵逼了:“这不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吗?”

“老天爷,我严重我怀疑我学的岳阳楼记出了错误,从范先祖这一系列来操作来看,两者完全是反过来了啊!”

“楼上你不要说了,我现在已经彻底把这两句话给弄混了,真是一个头两个大,绕死我了!”

“右司谏所言极是,即今日起,朝廷内外不得擅自议论太后之事!”

宋仁宗最终采取了范仲淹的建议,这更让观众们确定了是忧其君。

“果然,站在君主角度上提供的谏言就是好被采纳!”

“唉,看来范先祖也不能免俗啊,他说的那句话应该也就是理想主义罢了!”

“是的,虽然很不想承认,但事实就是这样,范先祖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有点塌房,我还以为他真能做到呢。”

之后,仁宗因为刘太后刚死,就想立杨太妃(宋真宗章惠皇后)为皇太后,参与军国大事。

“陛下不可,频繁立太后,有皇帝不能亲政之嫌!”

这时候,又是范仲淹站了出来,又是忧其君!

最终,仁宗再次采纳,罢黜了太后册名,但称谓不改。

观众们更加确信自己刚才的想法,心中越发失望。

范仲淹说道:“后世莫非对此也有犹疑?”

江逸说出了一些弹幕上的想法:“是的,有部分后世认为,先祖说的那句话也是理想主义,包括先祖在内,也没能实现。”

“呵呵,老夫之所以忧其君,那是因为这事只涉及到了君主,并未涉及到百姓,但君主又险些做下错误的决断,如此情形,做臣子的岂能看着?”

“则忧其民,并不是说就不忧君,则由其君,也不是说就不忧民了,只是更多地放在某一重心之中,如此方可保民为国。”

观众们不信,认为好话谁不会说啊,关键不得看是怎么做的?

这年头光用一张嘴做事的人还少吗,可从始至终做成了哪件?

就在这时,时空之镜上一群蝗虫遮天蔽日来袭,吓得观众们下意识一跳,和屏幕立马隔开了一段距离。

时年七月,天下大旱,蝗灾蔓延,江淮和京东一带灾情尤其严重,观众们看到了一片民不聊生的景象。

这种景象,他们曾经在朱老祖年幼时看过,比起那段有过之而无不及。

身在朝廷中的范仲淹第一时间谏言道:“陛下,臣请朝廷派人视察灾情!”

宋仁宗不予理会,摆了摆手说:“地方会有举措,何须朝廷大动干戈,爱卿无需小题大做。”

一些和范仲淹抱同样想法,本想谏言的臣子停下脚步,一时之间都不敢上了,陛下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再谏言未免有冲撞之嫌。

唯独范仲淹浩立殿中,质问宋仁宗道:“陛下,如果宫中停食半日,您该当如何?”

“陛下不过停食半日,尚且未必能做到,何况灾民之百姓,或将停食数日,乃至于数月乎?!”

范仲淹一身正气,威武不屈道:“他们,难道就不是陛下的子民,不是大宋的一员吗?!”

第1280章 真乃荒谬绝伦

范仲淹之言响彻朝堂,一众大臣面露不语,甚至略带讥讽。

‘呵呵,范仲淹又要惹圣怒了!’

‘他也太猖獗了,做臣子的居然敢和陛下这样说话!’

‘如此不识时务,必走不长远!’

一些早就看范仲淹不爽,和始终怕触犯皇帝的臣子低下头,挑起嘴角,认为范仲淹简直没头没脑。

江逸看着这幕,摇头暗叹,这样的现象何止是在大宋,现在不也是么?

因为自己做不到,看到别人做到了,非但不见贤思齐,反而巴不得人家站得高摔得惨点,甚至关键时刻还会绊上一脚。

人性到底是善是恶,这是全人类都争议不下的事情。

说它善,年幼的人会懂得和朋友分享,一片辣条能撕成好几小块,只为了能给同学一些,这在小学初中里再平常不过,每个人都会乐意分给彼此一些,这次你吃我的,下次我吃你的。

说它恶,年长的人见不得别人好,见到曾经和自己一起受苦的人,把自己牢牢甩在后面,心理总是会容易不平衡。

心智未开的少年也会有看不惯人家漂亮和成绩好的,也会动不动就给人使绊子,甚至做出更可恶的事情。

无论从哪个角度,人性总是能够找到大善和大恶的一面。

现在,大宋朝廷之上,几乎八成以上的臣子都在笑话范仲淹,等着看他的好戏。

相比岳飞,范仲淹算是幸运的。

宋仁宗闻言没有计较,他幡然醒悟,严肃地看着范仲淹道:“爱卿所言极是,朕就派爱卿走一趟,由你安抚灾民!”

‘呵呵,如此苦差,不要也罢!’

有臣子见宋仁宗没有发火,心中有些失落,但见这么个苦差落到范仲淹身上,心情立马好了一些。

画面一转,范仲淹赈灾回来之后,给皇帝乃至于所有的大臣,都带了一份礼物。

“陛下,微臣有礼要献给陛下和列为大臣!”

范仲淹一席宋袍,朝宋仁宗谏言道。

“何礼?”宋仁宗诧异。

一些大臣心中窃笑,有一臣子站出质疑道:

“陛下,范司谏明明是去赈灾,竟公然从灾区带礼物回来,恐怕有中饱私囊之嫌,微臣建议,彻查范司谏!”

“陛下,臣附议,灾区何来什么礼物,只怕是范司谏搜刮当地民脂民膏,试图以此谄媚陛下,其心可诛!”

“臣附议!”

“臣亦附议!”

早就看范仲淹不爽的臣子纷纷站出。

范仲淹扫了他们一眼道:“陛下,微臣确实从灾区百姓身上,搜刮出了民脂民膏,此乃是陛下,乃至于满殿臣子,皆未尝过之美食!”

“灾区还有美食?哈哈哈……”

一个大臣忍不住笑道:“范司谏此话,真乃荒谬绝伦!”

“灾民百姓能有半碗米粥就算是不错了,我等虽然远在京师,但怎会不知百姓之疾苦?!”

“范司谏,世人都说你忠正,可在我看来,其实不然,你是一个伪君子!”

朝臣争相驳斥,范仲淹面色不改。

宋仁宗心怀怒火道:“爱卿,朕派你去是救济灾民,今日岂敢与朕说,你送来了民脂民膏?”

范仲淹说道:“回禀陛下,确实是民脂民膏,陛下何不一看?”

“呈上来!”

上一篇:诸神殿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