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督请留步 第641章

作者:携剑远行

只要我们放得开了,武都郡只当是不要了,大大方方的分给苻安寿麾下那些人,并许以重利。那么等苻安寿回过味来以后,必定猜忌手下将领,导致上下不能齐心。

等那个时候,我亲自前往劝降苻安寿,必能成功!

就算不成,其军心已散,攻之必克!”

“主公,此计甚妙!”

苏绰拱手对贺拔岳行礼附和道。这个主意虽然不是他想的,但深合兵法要义,简直是妙不可言。再说了,许以土地而已,说说又不费什么事!

如果成功,一本万利。如果不成功,好像也不耽误军事解决苻安寿。这些羌人氐人汉化程度虽然很高,但对于忠孝节义这些却不怎么讲究,下克上,臣叛主乃是常态。

事实上,不要说是这些羌人氐人了,就是贺拔岳麾下的那些人,也没有把忠孝节义当成是自我信条来遵守。有用的时候拿来用一下,没用的时候就扔到一边乃是常态。

不过贺拔岳不担心底下人造反。这波只要他能搞定苻安寿,那么便依然是威震关中的大都督。反之,要是搞不定苻安寿,那才真要当心长安不稳。

“如此也好,那就拜托你了,成兴(达奚武表字)。”

贺拔岳双手搭在达奚武肩膀上说道。

“对了主公,韦孝宽上书说南阳梁军蠢蠢欲动,担忧武关安危,自请带着韦氏一族乡兵增强武关守备,主公以为如何?”

达奚武走后,苏绰把今日刚刚收到的信交给贺拔岳。

这是韦孝宽走官方渠道送来的请战书,说梁军有入关中之心,并且在南阳屯扎重兵!武关要害不得不防。他愿意带着家族子弟前往守备,留家眷在长安,将家中多余的田地都献出来给主公分配赏赐府兵。

“武关么……”

贺拔岳沉吟片刻道:“既然他有心为国出力,那便随他去吧。府兵改制以后,军中诸将对他颇有非议,离开长安也是远离是非,如此也好。”

主持府兵改制的两个人,苏绰是文人,武川镇的那些丘八们自然不会把苏绰怎么样,因为苏绰不是既得利益者,他一个文人能从军改中得到什么好处呢?

不过显而易见的是,韦孝宽的动机在那些人看来,就不怎么单纯了。府兵改制,表面上看,关中豪右的部曲,似乎是被国家收编了。

然而另一方面看,关中豪右子弟,也普遍获得了从军并参与战功争夺的机会,不再是任人宰割的肥羊!

他们的乡兵变成了府兵,短时间内是受损还是获利,其中是非当真是一言难尽。起码韦孝宽是从中获得了不少军权,这也是贺拔岳为了压制武川镇的那些老兄弟们,所扶持起来的一个靶子。

如今韦孝宽申请外调,显然是察觉到了长安城内的舆论风向对自己很不利。只有大军在外,武川镇那些老兄弟们,动起手来才会有所顾忌。

对此贺拔岳很是理解韦孝宽的处境,也非常大方的从谏如流,直接批准了韦孝宽的申请。并任命他为洛州刺史,武关都督,统帅节制洛州兵马,镇守武关。

府兵改制最难的那一部分,已经完成,也不需要韦孝宽继续操心了,贺拔岳觉得自己对他的安排很妥当。

“主公,长安会不会有事情?此番侯莫陈顺兄弟、李虎等将领,都推脱不愿随军出征,颇有蹊跷。”

苏绰忽然沉声问道,搞得贺拔岳一愣!

“唉,他们只是不满府兵改制,此乃人之常情罢了,不必介怀。”

贺拔岳摆摆手说道,对于李虎等人的不满,他是心知肚明的,也知道对方为什么不随军出征。说白了,还不是给自己这个主公脸色看!

李虎这些武川老兄弟们以为不跟着来,自己就打不赢了。贺拔岳心中冷笑,他就是要证明给这些人看看,大哥就是大哥,没有那些小弟,他一样能玩得转!

“苏先生不必担心,只要能赢苻安寿,一切都不是问题。我们赢了,李虎他们自然会归心,府兵改制也一样会继续推进。”

贺拔岳十分确信的说道。

第661章 男人三十已学坏

鸡鸣山下的同泰寺,早已改名为“中华书局”。当初这个动作虽然古怪,但也没引起太大波澜。

谁都知道,同行最不喜欢同行,彼此间竞争起来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洛阳高僧”刘益守,收拾起南梁的寺庙起来,那可真算得上心黑手狠,连铜佛都给收缴了熔成了“佛钱”,完全没讲究什么“同门之谊”。

刘益守把同泰寺改为所谓“书局”,与他平日里的思维模式一脉相承,那便是:懒惰者可耻,不事生产,好吃懒做的和尚就应该狠狠的用力敲打!

然而如今门庭若市的中华书局,其火爆程度,则是所有人都没有料到的。

每天都有新鲜出炉的纸张,带着香气的油墨被送入书局,一本又一本用木匣子装好的书籍被送出书局,并成为建康“出口”的拳头产品,不仅远销岭南,甚至还顺着这条航线继续向南,被蕃商带到天竺与西域。

道经佛经、儒家经典、历法节气等书籍,被反复刊印,传播范围极为广泛。就连邺城的读书人都以买到建康所出的书籍为荣,这些书甚至出现在了高欢霸府的案头。

原因无他,印刷版的书远比手抄版本美观,不仅纸张好装订好,而且价格还便宜。黄河以北的寺庙,手抄经书已经被印刷经书给打没了。

这种降维打击谁也不能抵抗,抄书抄的再快也比不上刊印,又快又好又便宜,谁会拒绝这样的东西呢?

著书立说的大能,无不以自己的书被中华书局刊印为荣。寒门子弟可以方便的买到书,世家子弟虽然不缺书,但他们需要读过书的人为自己管理田宅,泥腿子则妄想通过读一两本书来改变命运。

可以说中华书局就是梁国各界都能接受的社会变革,得到了最广泛的支持。

世家并不忌讳书籍的广泛流传,因为以他们的财力,可以轻易的收集到市面上所有的印刷书,雕版印刷只会让收藏书籍比从前方便许多。

只要国家不以读书多少来选拔官员,改变社会分层,他们对此是乐见其成的。

士族们不事生产,世家的摊子很大,除了旁枝外,还需要足够的人才为他们管理土地与佃户。某种程度上说,读书人越多,越是有利于他们掌控自己庞大的财富与土地。为世家管理产业,本身就是寒门乃至佃户的出路之一。这些人都渴望低成本的书籍。

读过书,和能做官,里面的差距何以万里,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明白的。一个雕版印刷术,并不足以动摇世家权贵们的统治基础。

刘益守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才将雕版印刷推出,并严格限制在中华书局的范围。不仅在发售渠道上垄断,更是垄断工艺,垄断价格,还出台相关法令打击“盗版”,严禁民间私自刊印出版书籍。

他要为社会的进步开一个小口子,让桎梏稍稍松一些。

埋下一粒种子,既要等待着它生根发芽冲破桎梏,也要防止它野蛮生长,毁灭一切。

此时此刻,站在一排又一排的书架跟前,看着一本又一本装订完成的“线装书”,转身瞥见一个个曾经眼高于顶的读书人,此刻正在校对书籍准备雕版,刘益守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统一天下的事,没有他刘某,还有其他人来做,比如说历史上李二就做得不错。

可是开办中华书局,传播文化这样的事情,除了他以外,这个年代不会有人做类似的事情,可以说走遍天下也就他这一号人能有此创举。

于是这辈子值得了!

“主公今日兴致不错呀。”

身旁的王伟笑道。

“那可不是么?世间万民因为我而能摸得到书,读书不再是世家权贵们专有。只此一项,我便名垂青史。此等乐事,当浮一大白。”

刘益守抱起双臂,脸上略有得意说道。

任何人都是活在别人眼中的镜像里,因为他人的看法而塑造了自己,刘益守也不认为自己可以免俗。

人是为自己而活,却又都是活给别人看的,因为别人的喝彩而让自身精彩。

玩弄美人,沉迷酒色之类的事情当然可以。然而这样的快乐只是一时的,肉体上的低层次愉悦罢了,来得快,存在的时间也短。

而刘益守开中华书局的创举,开雕版印刷的创举,现在的人不懂,百年之后,一定会有人懂的。只是这些东西就没必要掰开给王伟细说了。

类似的快乐,只有刘益守自己明白。他的眼光,毕竟超越了时代。

“主公,王僧辩挖了陈霸先家的祖坟后,将陈霸先正室章要儿送了建康,主公要不要见一下。那章要儿属下见了,觉得她颇有姿色……”

王伟不动声色的说道,那意思再明白不过了。

“派人去给陈霸先送信,问他愿不愿意归降。要是不愿意的话,将章要儿赏给王僧辩为奴,反正人也是王僧辩抓的,就不必送到我这里了。

至于陈昌嘛,丢建康就好,然后将他圈养在东府城内好吃好喝养着。

陈昌要什么我们给什么就行,撵鸡逗狗,吃喝玩乐都随意,唯独不许他做事,也不许他读书,更不许他出东府城。可别说我刘某虐待孩童。”

刘益守冷笑道。

听到这话,王伟浑身起鸡皮疙瘩。杀一个人最好的办法不是将其杀死,而是将其好吃好喝供着,让他变成不学无术的废物,此等杀人诛心之法,刘益守用得真不多。

但他显然是个懂行的!

可见刘益守是对陈霸先的顽固不化恨到了极致。

“主公,还有件事,元氏那边送元仲华过来被主公拒绝后,似乎是想与北方世家联姻……但转了一圈没有合适的人愿意接手,兜兜转转又到属下这里了,希望属下为她说些好话。”

王伟无奈叹息说起了这件糟心事。

“所以我拒绝还是我错了?”

刘益守不满的反问道。

“主公,您虽然拒绝了,但其他人不这么想。现在大家都认为元仲华将来是要成为妃嫔的人,担心将来主公一统天下后,万一某天想起来这一茬,给元仲华的夫家穿点小鞋穿……所以这娘子嫁不出去也是人之常情。”

没错,元氏把元仲华送到吴王府,然后被刘益守婉拒,人又原封不动送回来了,事情就应该了结了才对。

然而外界并不这么认为。

谁知道刘益守心里怎么想的呢?万一以后刘益守当了皇帝,心里想起这一茬,打听到元仲华那时候娇媚可人,又后悔了怎么办?

到时候娶元仲华的人不就倒了血霉么?元氏如今失势,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比元氏强势的世家不愿意娶元仲华,觉得这是在给刘益守不痛快,下嫁给那些攀附元氏的家族,肯定是委屈了元仲华,元氏的人也不乐意。

想明白这一点后,刘益守忽然感觉到那种令人窒息的政治婚姻真是混账。

要不要收一个女人,很多时候并不是自己想如何就能如何,一切都要以政治为先。李隆基夺儿媳的事情虽然还没发生,但这世道夺人妻女的破事却又再是常见不过了。

严格说来,高伶就是刘益守抢来的,对方年轻的身体被随意玩弄的时候,刘益守似乎也挺满意的,没见他抱怨年轻妹子有什么不好。

有这样的事情在前,如今在旁人看来会怎么认为?

“这破事搞得……你怎么说?”

刘益守不耐烦的问道。

“元仲华小时候主公就见过,王府众女也都熟识,在寿阳的时候就有过往来。如今入府,似乎并无不可,大家都能接受。”

王伟不动声色的建议道。

“男人三十已学坏,怀里抱着下一代,唉!”

刘益守一边说一边叹气,他又不是陈元康,不是把女人随便玩玩就扔了不管的。

“主公,元氏本就有送女求荣之心,这不是主公想拒绝就能拒绝的。如果主公不肯,他们肯定还有别的办法,没有元仲华也有别的元氏女。

元玉仪等人家中支脉已断,形同孤女,肯定没法满足元氏的胃口。当初他们就想送元明月给主公,只是主公不肯。如今又送元仲华,不过是故技重施而已。

不过反过来想想,堵不如疏,起码元仲华主公也认识,知道其人如何,以此平息此事,未尝不可。主公连李祖猗都可以收,更何况是元仲华呢?

此女属下前些日子也见了,端庄大方又懂事,她已经知道这些事情。既然如此,主公又何必纠结呢?”

王伟嘀嘀咕咕的说了一大通,已经把事情讲明白了。

到了刘益守这个位置,他已经不需要特意去搜集美人,自然会有人送女求荣的。这时候要考虑的,只是什么女人可以收,什么女人不能收,收了以后要怎么处置而已。

你不收,送的人就会起疑心,认为你将来是想收拾他。同僚送自己不送,好像又有可能会被特别针对。

很多时候,对方不过是求个心安罢了。

“明白了。”

刘益守摆了摆手,示意王伟不必再说了。

元仲华这样的年纪,实在是有点尴尬。配刘益守的子嗣,她又太老,配刘益守本人,又像是刘益守在“抱着下一代”。

刘益守虽然很反感别人送“子侄辈”的女人给自己做妾。然而一个女人不可能永远十八岁,但总有女人是今年十八岁。

世家送女当然是送年轻漂亮的,十八岁已经是青春的尾巴,他们送女通常是十四岁起步。

刘益守今年三十岁,那些世家总不可能送个跟他一样年纪的女人吧?

“抱着下一代”不过是腐朽圈子里的潜规则罢了。

刘益守不费尽心思去搜罗年轻美人,就已然是品德高尚。改变圈子里的潜规则,他实在是做不到这一点。

“没意思,回府吧。”

刘益守意兴阑珊的说道,参观中华书局的那些好心情,完全被世家强行送女的恶心事给破坏了。

他终于有点理解为什么萧衍要出家了,实在是尘世间的俗物太多,惹人心烦。

如果萧衍不出家,只怕南朝世家送女也会接连不断。

只看萧纲有多少个儿子多少个女儿就知道这些世家多厉害了,萧纲的妾室居然比刘益守还多不少!而且萧纲还是个以“玩娈童”而著称的宗室子弟。

封建贵族圈子里有多乱,简直一言难尽。

“主公一统天下后,类似的事情还会有的……主公可以不喜欢,但是俗人们的习惯难改啊。”

王伟苦笑劝说道,他知道刘益守不高兴,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将来一统天下,送女的人一定是如过江之鲫般多不可数,现在不过是送女游戏的开局罢了。

“鼻孔很痒的时候,我自己掏会比较舒服,不能让别人代劳。要是鼻孔不痒,别人反过来还要掏,那就更令人不快了。

我不收,他们还要送也就罢了,还不许我发发牢骚?”

刘益守板着脸反问道。

“主公当然可以发牢骚,只是……这可能就是当主公的无奈吧。哪怕是现在,主公一句话也能杀许多人,那些人又怎么会不担心主公发怒呢。

那些人送女不过人之常情,主公将收女当做人之常情就可以了,不用想太多。

他们放心就不会作乱,主公也放心他们各安其事,此乃双赢。”

上一篇:智人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