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道天下 第648章

作者:庄不周

人证、物证俱全,口供也对上了,高柔很快就结了案,将结果送到了刘协面前。

为首的两个豪强斩立决,附从的流千里,抄没家产。

因为涉及到天子,有刺驾之嫌,不能当作普通的叛乱。高柔的判罚看起来重,实际上已经很仁慈了。但凡他想奉承一下天子,坐实他们谋逆,判个族诛都没问题。

刘协想了想,对高柔说,在中原人的眼里,泉陵就是流放囚犯的偏远之地,再流放千里,又有什么区别?不如就在本地服刑吧,还省得浪费人力、物力。

高柔想了想,表示赞同。

在本地服刑,除了有天子恩典之外,还能让本地百姓安心,避免有兔死狐悲之感。但是该有的警戒不能少,这些人要服苦役,直到大赦为止。

刘协同意了。

消息一公布,不仅以为必死的豪强们欣喜若狂,就连蒋琬等人都松了一口气。

真要是杀得人头滚滚,血流成河,他们也无法向乡党交待。

借此机会,高柔为刚刚召集起来的郡县官员们做了一次宣讲,阐明天子以仁立法、以法治国的观念。并以此案为例,详细分析判案依据的条文,以证实有法必依绝非一句空话,而是落到实处。

与此同时,他又从春秋决狱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如果是春秋决狱,根据《春秋》中的不同的经义解释,可能有多少种判法。

高柔准备得很充分,引经据典,还引用了很多之前的案例,将春秋决狱的随意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学员们心中树立起博学多识的印象的同时,也在他们心里播下了春秋决狱不可行,之前的律法有待革新的种子,不少人也有了考律学堂,随高柔一起深造的念头。

宣讲之后,高柔将自己的讲稿以及一些学员的意见和问题写成文章,交给印坊刻印,公布天下。

修订旧法绝非零陵一郡的事,建律学堂更是关系到大汉未来的百年大计,自然要让更多的人知道,一起参与,甚至赶到零陵来,加入律学堂。

在高柔审案、培训学员、筹建郡学堂的时候,刘协也对零陵的政务展开了一系列的调整。

他先公布了一个收入倍增的计划,要在五年之内,使零陵郡的年收入增加一倍,尤其是那些普通百姓,要让耕者有其田,织者有其衣,子弟能读书,老人能食肉。

为此,他先要为零陵选一个合适的太守,为各县遴选合适的令长。

具体的安排,由司徒府负责,更具体一点说,由司徒府派来的长史张松负责。

张松很快送来了一份候选名单。

在这份名单里,刘协看到了好几个熟悉的名字,都是从关中、冀州调来的精兵强将,除了之前已经决定的曹昂之外,还有赵相杨俊、常山太守杜畿。

看得出,杨彪对这几个人期望值很高,希望他们能在天子眼皮底下任职,让天子看到他们的能力,为他们将来位列公卿打下基础。

除此之外,刘协还看到了一个眼熟的名字:魏陶。

魏陶被推荐为泉陵令。

刘协想了好一会儿,又翻了之前的记录,才想起这个魏陶是曾经的平原太守,因为抗拒度田,被槛车征送廷尉,后来被判输左校,做刑徒去了。

这人怎么又进入司徒府的推荐名单,而且成了泉陵令的候选人?

刘协召来张松,询问原委。

张松早有准备,对刘协说,这个魏陶是建安七年服刑,刑期两年。但表现良好,一年就刑满了,后来就在宛县讨生活,因为能力出众,得到了南阳太守黄射的信任和重用,被推荐到司徒府。

司徒府对魏陶进行考察后,认为他满足相应的条件,就将他列入了名单。

张松最后说,陛下不妨见见此人,或许就明白了。

如果陛下想实现五年之内收入倍增的计划,这人还真是可用之人。

第1213章 人无完人

刘协虽然和杨彪时常有观点分歧,但是对杨彪的人品、眼光还是信任的,对张松自然更不会有疑心,就接受了张松的建议,将魏陶定为泉陵令的第一人选。

零陵太守则由常山太守杜畿接任。

他知道杨彪将杨俊列入推荐名单有些勉强,除了表示自己并非对杜畿偏爱之外,还有为提升诸葛亮做准备的意思。

一转眼,诸葛亮任邯郸令已经快四年。以他年年前三甲的优异政绩,就地升任赵相是情理之中的事。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将杨俊换个位置。

刘协却觉得诸葛亮在基层的积累还不够,现在升太守太快了。邯郸是大县,要治理好并不能难。如果能将穷县、弱县也治理好,那才是真本事。

再加上他不久前确立的思路,他还是希望将诸葛亮调到偏远地区再历练一下,就算升为太守,也不能在赵国。

听了刘协的想法,张松建议,干脆将诸葛亮调到零陵来。

刘协也有些心动,但他仔细想了想之后,还是拒绝了。

诸葛亮不能一直在他的保护之下,总要有单飞的时候,否则将来难以服众。

反过来,刘协对张松说,你有没有兴趣到地方任职?

张松笑着摇摇头。“暂时没有。臣还是打算在司徒府多历练几年,积攒资历,然后再说。”

刘协有些惋惜。“子乔,以貌取人这个习气,就算是朕也无法一时革除啊。”

张松心中温暖。“有陛下这句话,臣就算一辈子不能出仕,也心满意足了。若是陛下西行之际能让臣追随左右,那就更好了。”

刘协颇有些意外。“你也想西行?”

张松点点头。“臣听说,在胡人眼中,汉人难以辨别,更别说分妍丑。到了西域,臣不必担心貌不如人,仅凭这一张汉人的脸就可以受人尊敬。若是加上天子近臣的身份,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刘协哈哈大笑,点头答应。“君子有成人之美。既然你有如此壮志,我岂能拒绝。你就留在泉陵,在担任司徒府左长史的同时,为我打理一些事务吧。等机会合适,就向司徒要人。”

张松大喜,深施一礼。“谢陛下。”

——

和张松相处数日,刘协才知道西征虽然还没真正提上日程,但想随他西征的人却不少。

除了像张松这样因为相貌问题,仕途受阻的人,还有不少世家子弟,尤其是那些没有继承权的次子、庶子,以及血脉渐稀的小宗。

相比于普通百姓,这些人受的教育要好得多,文武兼备的人不在少数。在此之前,因为荫任制的存在,一旦家族里出现了二千石高官,他们就有荫任的机会。现在朝廷正逐步收紧荫任的名额,他们的仕途受阻,自然要寻找其他出路。

况且能官至二千石的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官员这一辈子也不可能荫及子弟,那些受了教育却没有用武之地的子弟出去闯一闯,就成了不少家族和个人的共同选择。

随天子西征只是选择之一,有一些人选择了出海,中山国就是方向之一。

去年那场逃归案影响不小。除了有法必依的理念渐入人心之外,中山国也被更多的人得知。因为离得近,又有海船往来,中山国的消息打听起来并不难。加上刘备曾在青徐一带做官,熟悉他的人不少,得知他在海外称王,开疆拓土,想去效力的青徐子弟不少。

像张松这样想西征的,还是以益州、凉州人居多。

听到这样的消息,刘协还是很高兴的。

用了将近十年的时间,他终于在人心上看到了一些成就。更多的汉家少年开始放眼四方,不再局限在中原这片土地上,是一个不错的开始。

万事开头难,如今这一步总算是迈出去了。

假以时日,随着汉人的眼界渐广,足迹日远,大汉的战旗必将插遍全球,车同轨、书同文的盛世终将变成现实。

——

八月初,魏陶赶到泉陵赴任。

张松第一时间带他见驾。

刘协并不认识魏陶。他只听过魏陶的名字,却没见过他。第一眼看到魏陶时,他便有些惊讶。

魏陶中等身材,很精壮。与履历上说的四旬不同,他的头发半白,看起来至少五十。但精气神不错,一点也看不出犯过罪,服过刑的样子。

话又说回来,汉代官员服刑真不是什么大事。不像后世,一旦犯事就等于仕途断绝,汉代官员服刑之后重新起复的很多,包括三公九卿之类的都不在少数。

这里面的原因很复杂,也很难说是好是坏,总之是事实。

见刘协看自己的头发,魏陶也不掩饰,解释说,头发是在服刑的时候白的。

当时天子驻跸宛县,廷尉寺也在宛县,他被判刑后,也在宛城服刑,亲眼见识了南阳在度田之后的巨大变化,大受震撼。

“有一段时间,臣万念俱灰,觉得之前所学都错了。”

刘协很想笑,可是看到魏陶的神情,又忍住了。

即使是此时此刻,他也能感受到魏陶当时的绝望,信仰崩塌的确是一件很伤人的事。

信仰越坚定,崩塌的时候越绝望。

“这么说,你当时反对度田,就是因为觉得度田是错的?”

“是的。”魏陶说道:“臣家小有资产,都是祖辈苦心经营所得。一夕化为乌有,臣很难接受,认定这是暴政,就算是死也不愿意屈从。”

“现在呢?”

“现在臣依然认为这是暴政。”

“哦?”刘协看了一眼张松。

张松却很平静,笑而不语。

魏陶接着又道:“但是比起百姓无立锥之地,揭竿而起,这也算是两害相权取其轻。毕竟当初黄巾劫掠冀州时,为祸远胜度田。”

刘协咂了咂嘴,一时倒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

他坚信度田有必要,但他也无法否认,度田对有些人是不公平的。革命不可能不流血,浪潮之下,像魏陶这样被误伤的小地主不在少数。

但他不是小地主,前世不是,这世也不是,谈不上共情。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他漠视了这一群体,只将他们当作无法避免的代价。

可是对魏陶这样的人来说,这代价就太大了。

刘协沉吟了良久。“度田时,郡县处置得公平么?”

“当时陛下坐镇冀州,假公济私的情况不多。”

刘协立刻听出了言外之意。“那我离开冀州之后呢?”

“亏得陛下为冀州挑了一个好刺史,杀伐果断,明察秋毫。”

刘协一愣,随即哑然失笑。

果然是燕赵多烈士,连夸人都这么呛。但凡朕这心胸狭隘一点,你这泉陵令还没当就要黄了。

第1214章 燕赵遗风

刘协和魏陶聊了很久,听他讲述了这两年来的心路历程。

然后他明白了杨彪为什么会推荐魏陶出任泉陵令。

这是一个典型的冀州人,宁折不弯。

就像当初审配、田丰。只要认定了这个理,明知自己没有取胜的机会,也要一头撞上去,哪怕因此付出生命的代价。

宁可死,也不认输。

但是一旦他们转过弯来,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们也不会惮于改正,没什么心理负担,更不在乎虚荣。

这一点,与身段更灵活的中原士大夫截然不同。

是好是坏,难以评说,但刘协对魏陶还是欣赏的,相信他会是一个合格甚至优秀的泉陵令。

魏陶能得到黄射赏识,并聘为郡吏,最后又推荐给徒府,就是凭借他的办事能力。

魏陶走马上任。

他在泉陵待了两天,熟悉了相关的公文后,第三天一早就带着一群县吏出城了。

有人对刘协说,魏县令出行不像是县令,倒像是将军,杀气很重,看着就让人害怕。这一去,只怕要见血。

虽然知道这样的传言有夸张的成份,刘协还是为此感到担心。魏陶虽然有武艺,但他不熟悉地形,真要被有心人伏击,死在哪个山沟里,找都找不到。

正在他考虑要不要派人去保护魏陶时,消息传来了。

魏陶在城外驿舍遇袭,半夜火起,有山贼近百人围攻。但魏陶临危不乱,身自登楼,亲自用弩射杀贼首,随后又大声宣布郡县新政,声如洪钟。

山贼士气受挫,趁夜遁去。

遇险之后,有人劝魏陶返回县城,却被魏陶拒绝,说是要趁热打铁,让更多的人看到县令,了解朝廷的政令和天子的意志。

亲眼看到县令本人,听县令亲口解说朝廷政令,对那些不识字的百姓非常重要。

事实也证明,魏陶此举效果极佳,没几天功夫,泉陵城里城外就都知道了,新来的魏县令是个狠人,跟他来硬的不行。

泉陵人以蛮著称,结果魏陶这个冀州来的更蛮,一下子打开了局面。

刘协很满意,写信给杨彪说,你推荐的这个泉陵令很称职,将来可大用,也希望司徒府能选择更多这样文武双全的地方官员。

——

“前面那座山就是狼居胥山。”周瑜指着远处的山峰,对孔融说道。

孔融站在船头,眯着眼睛,眼中颇有些不屑。“北海还有多远?我对封狼居胥之类的壮举没什么兴趣,倒是想看看苏武牧羊的地方。”

周瑜笑了。“孔公不必心急。过了此山,转入安侯河支流,顺水而下,再走几天就到北海了。到北海之后,我们会住一段时间,你有足够的时间去看苏武牧羊的地方,想在那儿过冬都行。”

上一篇:归藏剑仙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