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道天下 第590章

作者:庄不周

杨修转头看向石碑前熙熙攘攘的人群,心里有了主意。

我不仅要做圣人身边的颜回,追随圣人的足迹,更要做圣人身边的子贡,将圣人的事业发扬光大。

第1094章 有眼无珠

返回公廨后,杨修先找到了父亲杨彪,把自己和天子出游时谈到的问题一一转告。

杨彪听得很认真,也很兴奋。

对祢衡的建议,他虽然原则上支持,心里还有些担忧的。最大的担忧就是天子掌握了兵权后,外以征伐,不恤民力,内以施压,迫使大臣俯首听命。

现在他知道天子志向很大,要建前所未有之事业,任性妄为的可能性极低,最后的担忧也就减轻了许多。

平心而论,天子虽然年轻,却比很多老臣都谨慎。他的担心本没什么必要,只是一种习惯罢了。

政务上的事,由杨彪去和贾诩、周忠商量,最后形成决议。

杨修则将主要精力放在公布自己的研究结果上。

正如他与刘协所说,自己想着玩是一回事,公诸于众又是一回事。首先,他要将自己的心得写成文章,为了能让别人看懂,还要绘图。其次,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必须向壁虚照,他还要做可以验证的实验,要让别人也能重复的实验。

文章好写,实验难做。

他不仅要通过这些实验证明自己的想法正确,还要尽可能的周密,不让别人有质疑的机会。

这篇文章并不长,也就是三四百字,几幅图,却花了他好几天时间。

大部分时间都在实验设计。

数日后,杨修完成了文章,亲自送去印坊。

在这里,他又见到了徐岳。

徐岳是印坊审稿人之一。来到宛城后,他的才华很快就为唐夫人所知,邀请他来印坊做审稿人,专门负责审核天文、数学这方面的文章。

看到杨修,他就有些激动,热情的邀请杨修到书房细谈。就座之后,他拿出自己新绘制的宣夜图说,向杨修请教。

杨修也觉得有趣,又和徐岳说了自己的相关猜想。

听说天上的星星并非都是圆的,还有扁的,徐岳愣了好一会儿,看向杨修的眼神便有些异样。他也有望远镜,也用望远镜来观星,却没有看到什么扁的星星。

而且照杨修这说法,那些星星就不是星星,更有可能是和星河一样的一大团星。

再往下推理,那这些星团又有多远?

这个结论很惊人,但他是观星多年的学者,立刻想到了一个问题。

他问杨修,你说的那些扁星,是不是固定在黄道上不动的?

杨修说,的确如此,移动得快的金木水火土五星都是圆的,扁星都是固定不动的。

徐岳随即得出一个推论:有没有可能,固定在黄道上的那些星都很远,只有金木水火土五星是比较近的。我们身处星河之中,但那些星却未必,它们有可能就是星河。

徐岳的大胆推论,让杨修都觉得很震惊,也对徐岳刮目相看。

他再一次意识到,术业有专攻,在天文观测之方面,他就是业余的,徐岳才是专业的。

两人越说越投机,直到肚子饿得咕咕叫,才想起来时间不早了。

杨修拿出自己的文章,请徐岳审核。

徐岳看了一遍,很快就通过了。对他来说,这样的文章论述的问题只是细枝末节,道理也很简单,稍微想一想就能明白。

他对杨修说,三天之内,这篇文章就可以见报。

因为有图,所以会慢一点。如果只是文字,明天就能见报。

杨修哈哈一笑,表示不着急。他写这篇文章也是天子吩咐的,本来也没打算靠这个出名。

送走了杨修,徐岳回到自己的房间,叫来侍者,让他拿着杨修的文章去安排排版。侍者看了一下文章署名,顿时一愣。

“弘农杨修?”

“嗯,有什么问题?”徐岳还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虽然没什么名声,文章也不大,却说得有理。”

“先生,他是弘农杨修。”侍者哭笑不得。“四世三公的弘农杨氏子弟,还是现任汉阳太守,天子宠臣。”

徐岳如梦初醒。

他这时才反应过来,刚才和自己说了半天话的根本不是一个普通士子,而且名门之后,朝廷重臣。

既然如此,那天与他一起说话的年轻人又是谁?

——

杨修的文章很快就发表了,引起的反应超出徐岳的估计。

单以学问而言,这个问题的确不算大。

但两小儿辩日这个问题是儒门之痛,尤其是和山顶更冷结合在一起,已经是儒门不务实学,不思进取的罪状,成了不少人嘲弄儒生的话题。

如今被杨修解开了,儒门终于可以扬眉吐气。

谁说儒生不务实学,杨修不是儒生吗?他不仅是儒生,还是真正的儒学世家。

有人支持,就有人反对。

有人反对杨修的观点,觉得他这个说法有问题,想方设法的进行反驳。

有人反对杨修的身份。什么儒生,杨修虽然出身儒门世家,可他现在还是你们那样的儒生吗?经过天子调教,他已经是务实的能臣。若非如此,他哪写得出这样务实的文章,最多和王粲一样写些诗赋罢了。

王粲不幸躺枪。

和王粲一起躺枪的还有秦宓。

秦宓关于天有头有耳的妙论曾经风靡一时。可是现在看来,那些也只是口舌之妙罢了。当作谈资还可以,其实没什么实际作用。

与杨修这篇文章一比,简直就是绝妙的对比。

正月中,当秦宓随着刘璋等人一起来到南阳,刚进入郡县,就在驿舍看到了杨修的文章,也听到了相关的评价。

秦宓很恼火,将杨修的文章看了又看,然后去请教同行的学者周群。

周群是阆中人,其父周舒师从广汉学者杨存,与董扶、任安齐名,精于天文、谶纬、星历之学。周群少受家学,在家里专门建了一座小楼,天天晚上观星,对天文、星象之熟悉,超过秦宓无数。

对杨修的文章,他首先质疑的一点是太阳怎么可能是扁的?

日月都是圆的,而且是完美的圆,怎么可能出现因透镜偏斜而被拉长这种事?

为此,他特地制作了一个圆圈,在大清早日出的时候对着朝阳看。

然后他惊恐的发现,不仅朝阳如此,夕阳也是如此,都不是他以为的标准圆,而是一个略扁的圆,而且这扁的程度是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与杨修的文章分析吻合。

换句话说,他虽然观星多年,却一直对一个摆在眼前的事实视而不见。

第1095章 今非昔比

其实朝阳和夕阳扁化并非稀奇事,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但是真拿标准的圆形去比对,甚至测量有多扁,却没几个人。

若不是被杨修的文章刺激,周群这辈子可能都不会做这样的事。

他会觉得自己很蠢。

可是现在,他意识到,自己也许不适合研究这门学问。

连明晃晃摆在眼前的日出日落都没有用心研究,更何况是复杂得多的星象。

没等周群恢复平静,第二波打击接踵而至。

杨修在邸报上发布了第二篇文章。

这篇文章讲的对象很大,但不如第一篇文章深入,只是提到了一个猜想,没有具体的实验,所以并没有引起太大的争议。

可是对周群来说,这篇文章的冲击力更大。

杨修在文章里说,在望远镜里看到的星星与肉眼看到的有些区别,有些星星看起来像扁的,而这些星星无一例外,都是固定在黄道上不动的。

因此,他猜想这些星星并不是单独的一颗星,而是由无数星组成的星河,只是离得太远,看起来像一颗星。

周群不禁震惊于杨修这个大胆的猜想,更让他郁闷的是,他根本不知道杨修说的望远镜是什么东西,居然可以看到星宿是圆是扁?

秦宓也不知道,向驿舍里的人一打听,才知道这是最近出现的新奇玩意。与观微镜同属一类,只不过用处不同,一个观微,一个望远。

据说这两件东西的起源还是天子首倡,如今南阳很多人都在玩。南阳有作坊做这些,很容易就能买到。不过能观星的比较罕见,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杨修不是一般人,他有一只上好的望远镜是完全有可能的。

周群花重金买了一只望远镜。

正如驿舍里的人所说,看东西很模糊,可以当作玩具,观星不太现实。

尽管如此,周群还是意识到,一个新时代即将到来。正如印刷让书籍变得更便宜,教化的成本大大降低一样,望远镜的制作技作一旦得到提高,视野将大大不同。

整个星占学可能会因此翻天覆地。

周群很着急,一到南阳,就去拜访杨修。

但他扑了个空,杨修返回汉阳了。

周群立刻就想去汉阳,却被秦宓拦住了。秦宓说,你要的是望远镜,不是杨修。既然望远镜和观微镜都是天子首倡的,那留在南阳才是你最好的选择。

望远镜最大的用途不是观星,而是军事侦察。

因此,最好的望远镜只能在天子手中。弄不好,杨修手里的那只望远镜就是天子赐的。

周群觉得有理,这才安心留在宛城,等待天子接见。

——

得知刘璋到来,刘协让司徒府派人接待。

就官职而言,刘璋是刚卸任的益州牧,应该先到司徒府述职。

杨彪将这个任务交给了张松。

益州人也估计到了这个可能,随行人员中有张松的兄长张肃。

兄弟俩一见面,便感觉到了今非昔比这四个字的含义。

张肃身材高大,仪表堂堂,早早就出仕了,是家族的希望。张松五短身材,相貌丑陋,一直不被看好。现在却反了过来,张松得到天子器重,被安排在司徒府历练,张肃却是作为俘虏,与刘璋一起来见天子。

没把他们装在槛车里,是朝廷的仁慈。想不受影响的升迁,这是不可能的事。

此时此刻,还敢这么想的,大概也只有秦宓一人。他是有功之臣,在劝说刘璋投降这件事上出了力,必然会得到天子嘉奖。

“放宽心吧。”张松安慰兄长道:“天子大度,不会与刘璋一般见识。至于刘焉,他已经死了,天子也不太可能去追究。当然,身后名是别想了。”

张肃松了一口气。

有了张松这句话垫底,情况坏不到哪儿去。

张松随即向张肃转达了朝廷的大致安排。

刘璋虽然投降了,但益州南部诸郡还没有称臣。士孙瑞暂领益州刺史,北军也留在成都,之后应该会进军南部诸郡,以武力迫使诸郡称臣,并与张济部分头进击交州。

对益州来说,最大的机遇来自教化。

益州南部多山,经济落后,但天子不畏其难,坚定地推行教化。为此,益州士子将拥有更多的机会。只要他们不怕吃苦,愿意深入穷山僻壤,教化百姓,三五年后,必能得到朝廷的奖赏。

天子对这方面的重视有目共睹,皇后的两个兄长都在做这样的事,其中伏雅甚至留在了凉州,与当地世家女子通婚。

文士之外,武士的机会更多。

益州不是中原,周边羌氐甚多,即使是世家子弟也大多熟悉武事,文武双全者也不少。张松建议他们将族中子弟送到讲武堂,一来向朝廷表忠心,二来学习兵法,将来随天子远征,建功立业。

张肃听了,立刻问道:“天子远征的消息是真的?”

张松点点头。“天子志在天下,不会久居中原。等交州平定,州郡臣服,他就会起程了。”

“这是不是……太急了?”张肃有点担心。“秦始皇征南越,孝武帝逐匈奴,可都是前车之鉴啊。”

“那都是三百年前的事了。”张松笑道:“若不是被儒门拖累,豪强自顾其利,不肯度田,我大汉铁骑是就扬威西域了。如今天子行度田之策,又鼓励实学,教化天下,以十年补百年之功,三十年后,必将成功。到了那时候,才是真正的天下太平。”

张肃惊讶地看着张松,很想伸手摸摸张松的头,看他是不是在发烧。

他似乎忘了,成都张氏也算是豪强一列。

张松懒得和他多说。“你把我的话转告诸位乡党,让他们主动些,不要再错失良机。至于刘璋,反正就是那么回事了,认命即可。”

张松说完,转身要走。张肃连夜拽住了他。

“有件事,还要你拿个主意。”

“什么事?”

上一篇:归藏剑仙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