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道天下 第131章

作者:庄不周

既给了河东人足够的警告,又不至于激起民变,导致战事无限期的僵持。

付出代价的人当然有,一是他本人,二是一心想恢复太尉掌兵的公卿大臣,比如杨彪。

你可以说他自以为是,却不能怀疑他的人品、道德。

虽然这让刘协很头疼。

“陛下言重了,臣愧不敢当。”士孙瑞拱手躬身,行了一个大礼。

刘协伸手将士孙瑞扶了起来。

“卫、范部曲中,有多少可用之人?”

“五百余人。”士孙瑞随即又说道:“臣以为,与其收编这些人,不如从应募的百姓中挑选。既能收取民心,又能得其死力。唯一缺憾之处,就是耗时久一些,春耕之前无法完成。”

刘协打量着士孙瑞,莞尔一笑。

“看来你也听说朕要征讨匈奴的事了。”

“是的,臣反对。”士孙瑞的脸上看不出一丝笑容,眼神严肃,甚至有些凝重。“卫霍皆臣,陛下为君,岂可同日而语。万一有所不测,奈天下何?”

刘协早有准备,含笑不语。

士孙瑞如果是那么肯妥协的人,他就不会是现在这样子了。

他尊重士孙瑞的人品,但不代表他就一定会接受士孙瑞的意见。

事事求稳,他哪里有逆袭的机会。

这一代人老了,就让他们带着尊严老去吧。

“匈奴人不过疥癣之疾,不足挂齿。能战则战,不能战,朕也不会勉强。”刘协抬起手,轻轻按了按,示意士孙瑞稍安勿躁。“朕担心的是袁绍,君可有应对之策?”

士孙瑞思索片刻。“上党、河内皆有安排,陛下所虑,唯有太原。依臣愚见,陛下不妨巡狩太原,再选任大臣出镇幽州,牵制袁绍,使其不能西顾,至少能争取一两年时间。”

“谁能出镇幽州?”

“故大司马虞之子,侍中刘和。”

刘协愣了片刻。“刘和还活着吗?”

他对刘和有一些印象,但那是初平元年前的事了。这几年一直没收到刘和的消息,他还以为刘和已经死了。

“刘和在袁绍麾下为将。”

刘协看向士孙瑞的眼神有些异样。

刘和在袁绍麾下,你推荐他出镇幽州,岂不是将幽州送给袁绍?

第222章 天子门生

士孙瑞不慌不忙,解释道:“陛下,袁绍的心腹大患是擅长骑兵作战的公孙瓒。他能将公孙瓒压制在易县,就是有刘和、麹义为将。刘和承其父遗泽,得幽州士民欢心。麹义通晓步骑战法,最能克制公孙瓒。二人联手,公孙瓒战则无功,守则无粮,这才不得不困守易县一隅之地。”

刘协点点头,示意士孙瑞接着说。

“公孙瓒之所以能支持到现在,原因之一就是袁绍无法相信刘和,担心刘和继其父之志,心向朝廷,与他为敌。若陛下能以幽州付刘和,袁绍必疑,不敢再用刘和。刘和欲报父仇,必然与袁绍反目。”

“那刘和与公孙瓒能共居一地吗?”

“不能,所以陛下可责公孙瓒以擅杀大臣之罪,贬其官爵,征为使匈奴中郎将,讨匈奴叛乱。公孙瓒倒行逆施,众叛亲离,若能离开幽州,必然从命。”

刘协觉得有理,至少值得考虑。

虽然他清楚士孙瑞的主要目的就是阻止他亲自讨伐匈奴。

“此事容朕三思。”刘协说道:“先说说扩充北军的事吧。”

士孙瑞施礼道:“唯陛下所命。”

“关东混战,朝廷所有不过并凉,户口有限,唯独不缺骑兵。朕思量着,是不是恢复孝武旧制,增五校为八校?”

士孙瑞心中欢喜。

虽说天子对孝武八校似乎有些误解,但他想恢复孝武旧制的想法却是好的。至少说明他对太尉掌兵、司徒治民并没有本质上的排斥,只是不想走得太草率而已。

“乱世当用武,陛下扩充北军,自然是好事。至于用不用八校之名,臣以为可以商榷。不过眼下之事,还是先扩充步兵、射声两营为要。守山关河津,还是步卒、射士最为得力。”

刘协点头赞同。

这是老成之言。

河东是他的根基。守住河东,对他的意义毋庸诲言。

既然是防守,自然是步兵和弓弩手最重要。

他也是这么想的,所以才将士孙瑞转为北军中侯,让他负责整个北军的扩编、整训。

以赵青父子为榜样,他已经从安邑境内招募了近千人。这些人军事素质不足,像赵青一样当过兵的不多,大部分人都没有作战经验,就是冲着官爵赏赐来的。

捐几石粮,朝廷不仅赏官,还能保证日常的基本口粮,这样的好事千载难逢。

除此之外,刘协还相中了白波军这个潜力更大的兵源。

白波军有几万人,挑出三五千青壮不成问题,同样可以扩充到北军中去。

想发挥这些人的战斗力,训练必不可少。

与刘协谈了大半个时辰,士孙瑞心中欢喜不禁。

他原本担心刘协小胜即骄,一心要征讨匈奴,急于求成,这才刚刚解决了范氏的收尾事务就匆匆赶回来请见。现在看到刘协对未来的安排,他觉得自己大可以放心。

就算去了美稷,刘协也不会浪战。

他还是那个面对李傕的天子,既有勇气,也有足够的耐心。

要么不出手,出手就是致命一击。

——

辞别了天子,士孙瑞随即去见杨彪。

杨彪正与杨修说话。

杨彪站在廊下,脸色严肃,嘴角堆着一些泡沫,看样子刚才说了不少话。

杨修站在阶下,拱着手,缩着头,神情却有些不以为然。

见士孙瑞进来,杨修拱手行礼,说了一句“我去厨房看看”,便匆匆溜走。

杨彪愤愤不平的骂了两句“竖子”,伸手示意士孙瑞上堂落座。

“君荣,你儿子怎么还没来?”

士孙瑞也说不上来。他早就写信给去荆州避难的儿子士孙萌,让他赶来侍驾,结果士孙萌音讯全无,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德祖又犯了什么罪?不会是代我受过吧?”士孙瑞半开玩笑的说道。

“与你何干?”杨彪没好气的说道:“他不是带了二十名儒生,在后将军营中做教师么。我刚刚得知,他们在猗氏上缴的田赋里截留了一些钱粮,给这二十名教师发俸了。这不是乱来么,公卿大臣还没领俸禄,他们几个教师倒先拿了。”

“陛下知道么?”

“还不知道。”杨彪哼了一声:“这竖子胆子越来越大,我不骂他,还能留着给别人骂?”

士孙瑞笑道:“那我倒是要劝你两句。”

“劝我?”

“文先,对营中将士来说,你我这些公卿,未必如这些这二十名教师受欢迎。”

杨彪大感意外。

他可以不相信杨修的话,却不会轻易怀疑士孙瑞。

士孙瑞将他所见说了一遍。

经过华阴之战,卫尉营、北军五校中都有大量的将士是新补的,其中一部分人来自董承的部下,还有一部分人来自西凉军。

相比于其他人,董承的部下无疑是自视最高的。

他们以天子门生自居。

他们这么说的依据,就是当初天子曾与他们一起商讨战事。

说是共同商讨,甚至是他们说得多,天子说得少。但他们更愿意看成是天子教他们作战,把自己当成天子门生。

杨彪听了,如梦初醒。“怪不得天子命董承代行卫尉事,原来还有这样的事。”

“是的,但我觉得,董承自己未必清楚这一点。他去接收卫尉营里,心里很没底。”

杨彪撇了撇嘴,没再说什么。

董承就是个废物,只不过天子手段高明,居然将这个废物用起来了。

绕了一圈,董承成了卫尉,这是他们之前都没想到的结果。

杨彪眼珠一转,随即说道:“卫尉营如此,想必北军五校也不例外。”

“至少步兵、射声两营如此。”士孙瑞点点头。

杨彪脸色微变。“这么说,你并非失算,而是有意为之?”

士孙瑞摇摇头。“我只是担心河东易乱难安,影响大局。这几年来,朝廷难得有喘息之机,岂能一时冲动,又生事端。我自己也就罢了,连累文先,实在过意不去。”

“且!”杨彪不屑一顾。“你舍得,我就舍不得?士孙君荣,在你眼中,我就是恋栈之辈么?”

士孙瑞哈哈一笑,拱手请罪。

杨彪摆摆手,抚着胡须沉吟了良久,又道:“天子用意深远,在布一个你们都未曾想象到的大局。小小年纪,就有这般心机,也不知是福是祸。”

“大局?从何说起?”

“君荣,你这些天忙于征战,有些事还不清楚。”杨彪幽幽说道:“天子多次提起教化之事,我等都以为是纵横之言。现在看来,只怕他不是说说而已,而是真想将这天下百姓,都变成天子门生。”

第223章 知易行难

听完杨彪的分析,士孙瑞也觉得事关重大,不能掉以轻心。

让所有的人都能读书,接受儒门教化,这自然是好事。

可是实践起来却非常容易出问题。

一是耗费大,二是出路少。

行教化,不仅需要笔墨等物资,更需要有大量的儒生。

一个人能教的学生有限,刘协安排了二十名儒生跟着杨修见习,教授杨定军中将士。为了表示鼓励,俸禄定为六百石,二十人就是一万两千石。

如果将这个办法推广到其他营,仅俸禄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字,更绝非眼下的朝廷所能提供的。

若是推广到天下,则足以让负责钱粮的大司农和少府崩溃。

就算天子有钱,也愿意花这钱,那培养出来的人怎么安排?

即使以最保守的估计,太学生的数量也要翻上几倍。

朝廷哪来这么多的官职提供给他们?

大量的太学生聚集京都,正当精力充沛之时,却无所事事,想想都让人头皮发麻。

“文先,此事不可大意,当及进谏阻才行。”

“怎么谏阻?以何种理由?”杨彪很无奈。“是与天子争天下英才,还是王道可观而不可行?若是有人说,你欲使北军为门生,奈何?”

士孙瑞脸色微变,立刻闭上了嘴巴。

变北军将士为门生,等于将天子禁军变成私人部曲,这个罪名足以让他万口莫辩,死无葬身之地。

“文先有何高见?”

杨彪摇摇头,神情无奈。“之前种种,已经让天子对我等老臣另眼相看,此时强谏,怕是适得其反。我刚刚训斥德祖,就是希望他能权衡轻重,适时进谏。君荣,你也催一催,莫让人占了先机。”

士孙瑞应了一声,心中黯然。

这次河东大族竞相贡献,自然是有所图。大量河东子弟进入仕途,至少有一半将会成为天子身边的郎官。假以时日,这些人中必然会出现二千石大臣,直到公卿。

某种意义上说,这个局面就是他一手促成的。

他留下了卫固、范先的性命,逼迫河东大族俯首称臣,迅速稳定了河东的形势,也造成了河东人大量涌入朝堂。

利弊相生,祸福相依,老子诚不我欺。

——

杨修安排好了款待士孙瑞的饮食,转身出了小院,一抬头,便看到了城楼之上的天子。

上一篇:归藏剑仙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