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埋大清朝 第84章

作者:大罗罗

可耿精忠心里有鬼啊!而且他的贼胆也不大,听康熙怎么一说,当场就给吓趴在地上了,还连着声的请罪:“奴才有罪,奴才该死……”

面对耿精忠的请罪,康熙却没怎么往心里去。因为他的大清朝就是一群爱新觉罗家的主子领着一帮奴才和奴才的奴才打出来的,主奴之间尊卑分明,什么请罪啊,该死啊,那都是奴才的口头禅。当主子听听就行了,真要“有罪就抓”,“该死尽死”,大清朝自己就没了。

而且这段时间广州、泉州、琼州相继失守,广东、福建有点大的官员都给康熙上了请罪的折子,那可真是“个个有罪、人人该死”。

所以耿精忠现在的态度也就不是很奇怪了……还是有点奇怪的,头磕得有点响,请罪的声音有点哆嗦,不知道的还以为这货真有什么十恶不赦之罪呢!

不过康熙皇帝是比较了解耿精忠的……姓耿的都怂!

他爷爷耿仲明因为手下的将领收了三百个“逃人”,触犯了《逃人法》,被多尔衮询问,结果吓得上吊自杀了——这事儿弄得多尔衮都莫名其妙,就是问一问,咋就死了呢?

当时耿仲明正在江西督军,准备跟着尚可喜一起去打广东,手底下有一万大军。大清朝廷怎么可能因为三百个“逃人”就要弄死他?所以当时朝堂上所有人都在替他开脱,说要宽大……结果这货自己吓自己给吓死了。

而耿精忠他爹耿继茂也是个怂货,给他爹报个病死不就行了。可是不敢,非得如实上报。结果多尔衮觉得自己下不来台,就给耿仲明扣了个畏罪自杀,还不让耿继茂袭爵……而耿继茂居然也忍了,还勤勤恳恳的跟着尚可喜去打南明杀广东人。到后来亲政的顺治皇帝觉得不好意思,太欺负老实汉奸了,这才让耿继茂当了王爷。

因为有耿仲明、耿继茂两代老实汉奸留下的人设,所以耿精忠的“老实形象”也就很容易深入人心了——这个耿精忠能有什么坏心眼呢?

看着磕头请罪的耿精忠,康熙皇帝只好温言安抚道:“额驸,别请罪了,你对大清的忠心,朕是知道的。”

还好……

耿精忠那叫一个心虚啊,他是真有反心的!

看见耿精忠的情绪稳定了些,康熙又问:“额驸,假如朕将福建的全权委托给你,你打算怎么对付伪明逆贼?”

“回禀皇上,奴才会集中福建全省的人力物力,盯着潮州去打!”

耿精忠当然已经备好说词了,他和左春秋可商量了一路呢!

“打潮州?”康熙有点不解,“潮州很要紧吗?”

“皇上有所不知,”耿精忠道,“这潮州虽然偏居广东一隅,但是其地民风彪悍,宗贼遍地。那里自古就多山贼、海寇、豪强。而且自明末以来,由潮州出海者极多,潮人遍布南洋各国。虽然朝廷用海禁迁界之法暂时切断了广东的潮州人和海外潮人的联络……但是海禁毕竟只搞了十年,这联络要恢复也不困难。

到了那时,伪明逆贼就能勾结外洋、垄断海贸、攫取暴利了!更可怕的是,那些出海闯荡的潮州人有许多在干海盗、海贼的勾当,一旦被伪明朝廷所用……那海贼郑森北伐江宁的事儿恐怕会再次发生!而朱逆和墭用兵,可比海贼郑森强多了!”

耿精忠现在是老实人说老实话。广东三大族群中,眼下对大清朝威胁最大的就是潮州人!

虽然客家人也和潮州人差不多喜欢搞大宗族,喜欢抱团搞械斗,一个个都生猛得很。

但是在明末清初的时候,客家人还没扩张到海边,出海闯荡的不多,而潮州人则抱团出海,和闽南人一起下南洋、闯世界。

所以朱和墭如果得到客家猛人的支持,最多从湖南、江西一步步的往北打。

如果得到潮州人,特别是海外潮州人的支持,那就能泛海北上,直接到大沽口甚至去山海关外登陆都没一定!

康熙皇帝对打仗的事儿也不大明白,所以就扭头看了看陪着他一起接见耿精忠的岳乐。

岳乐之前主张集中力量打下广州,现在耿精忠又提了个“潮州威胁论”,听着好像也蛮有道理的。

“额附,”岳乐问,“以福建全省之力,能打下潮州吗?现在海贼郑家已经占了泉州的几个县,福建还有余力管广东的事儿?”

“王爷,”耿精忠道,“如果福建全省再加上潮州的刘进忠所部,力量能够往一处使。即使一时打不下潮州和泉州的那几个县,也不至于落下风……完全可以集中力量,忽而潮州,忽而泉州,使得逆贼首尾难以兼顾,疲于奔命,这样也就无力支援广州了。”

岳乐点点头,又问:“那么以定南大将军所辖的兵力,能拿下广州吗?”

耿精忠皱眉反问:“王爷,您说的定南大将军所辖之兵到底有多少?广东的军事,是以定南大将军为尊吗?另外,湖广、江西、江南、浙江等处的绿营现在都没有出动……是不是太轻敌了?”

说着话,耿精忠又扭头对康熙道:“皇上,奴才有句肺腑之言,不知当不当讲?”

“只管讲来,”康熙道,“你是朕的堂姐夫,一家人有什么说不得的?”

耿精忠道:“皇上,现在伪朱三太子都打下广州了,决不能再视之为孤穷之贼。应该要牛刀杀鸡!哪怕不动用八旗天兵,东南各省的绿营精兵也应该尽出啊!”

他又看了岳乐一眼,“而且还应该派出真正可以指挥全军的大臣去广东督军……”

耿精忠现在提出的建议,乍一看都是为大清国着想,但实际上却都是和左春秋商量出来的坑……不仅坑大清国,也在坑朱三太子、朱三太孙。

因为一旦康熙皇帝把东南各省绿营主力和手里最能打的王爷都派去了广东,那么北边的长江流域就空虚了!

和十多年没见过八旗天兵的吴三桂不同,耿精忠也是“北京人”,太知道现在的八旗天兵是什么水准了。

所以在他看来,只需要把岳乐和东南绿营中的精兵都弄去广东,那他的机会就来了……

第193章 八旗天兵要来了!

“安亲王,图海,你们俩觉得耿精忠说得有道理吗?”

南书房内,现在只剩下康熙皇帝和几个心腹在商量事情了。

耿精忠已经心事重重的走了,回去等消息了!他这回也是押上一切了!要么成功拿到总管福建之权,要么就干脆撤藩不玩了!

康熙皇帝当然不能让耿精忠离场了……这位“小圣主”在大战略方面,还是相当有水准的,当然知道现在这个时候必须稳住三藩。

但是康熙也有个短板——不大能打仗!不仅他自己不大能打了,他手底下也没什么特别出色的将帅。

特别是搞死了鳌拜、穆里玛后,朝堂上好像就剩一群“笔贴式”、进士,还有养尊处优的“二代王”和“三代王”了。好不容易剩下一个安亲王岳乐就跟个镇国之宝似的,根本不舍得往外派……特别是派去广东那种瘴痢之地。

万一在前线得病死了,那康熙皇帝还拿谁去吓唬不知道死没死的吴三桂?

“皇上,”图海最清楚康熙皇帝的心思,所以他就抢在岳乐之前出班下跪了,“奴才觉得靖南王的话有些道理,现在广东前线的兵马还是少了。日前定南大将军的题本上也说现在广东境内能战的只有他从广西带去的两万人和祖泽清的四千人。

另外,定南将军的确指挥不动广东的各路兵马……”

孙延龄这个“软饭将军”的确很难服众!

论起“奴辈”,金光祖、祖泽清、尚之典、刘秉权哪点不如他?他不就是娶了孔四贞这只母老虎才吃上一口香喷喷的软饭,当上个软饭大将军吗?这怎么可能服众?

而孔四贞又是个女流,孔有德的旧部卖她的面子,但是金光祖、祖泽清、尚之典、刘秉权等人照样不服她……她要是孔有德的儿子,那倒是没问题,可她偏偏不是。

所以现在的广东清军很难拧成一股绳,除非朝廷派出真正有威望的满洲大佬下去督军。

而这个最理想的人选并不是岳乐,而是图海自己!

图海虽然是从笔帖式一路上来的,但是他也不完全没有军事经验。在康熙二年的八月,图海曾经被任命为定西将军,率领少量八旗天兵去湖广、陕西、四川的三省交界处支援正督军围剿郝摇旗和刘体纯的穆里玛。期间还有过一次和前来劫营的义军对阵的经历!

虽然不能和身经百战的鳌拜、穆里玛相比,但是如今宿将凋零的大清朝廷里面,也算得上通晓军略了。

而且他当文官已经当到了中和典大学士,这是所有大学士中最大的一个,相当于明朝的首辅大学士了。已经不可能再“进步”了,如果他想要再往上爬,就只能去带兵立功了。

想到这里,图海咬了咬牙,似乎下了决心,“皇上,奴才图海愿提一旅之师前往广东,为朝廷铲平伪朱三太子这伙大逆不道之贼!”

康熙皇帝看着挺身而出的图海,欣慰地点点头,“很好!首席大学士出兵,这可是出将入相了……图海!”

“奴才在!”图海大声道。

“朕当委你以重权,就授予你宁南靖寇大将军印!”

宁南靖寇大将军印在大清攻打南明永历政权时曾经授出过一次,授予舒尔哈齐的孙子,固山贝子洛托。可惜这个洛托在康熙四年时就去世了,否则他倒是比图海更合适去广东平乱。

康熙接着又道:“图海,朕再命你节制广东、广西、福建三省兵马!”他想了想,又一脸严肃的对图海道,“再给你五百京旗精锐,以壮声威!”

五百京旗精锐就是传说中天兵无敌的八旗精锐了!

朱三太子、朱三太孙爷俩在广东都闹成这样了,康熙都没舍得派出八旗天兵。

这回放图海出去督军,居然一次就给了他五百个天兵充门面,可见康熙对图海有多重视。

当然了,这五百天兵是充门面的,不是打硬仗的……否则五百天兵被一二百朱和墭的掷弹兵炸得满地找牙,那大清朝的麻烦可就大了。

所以康熙皇帝接着又看了岳乐一眼,安亲王岳乐知道皇上是想让自己拿出个出兵方略。于是马上出班下跪道:“皇上,奴才建议抽调各省绿营精兵两万,随同宁南靖寇大将军一起南下广东。

另外,奴才再举荐甘肃总兵孙思克随同宁南靖寇大将军出征!”

“好!”康熙满意地点点头,“一个首席大学士加五百满洲天兵,再加上孙思克这样的骁将和两万绿营精兵,广东那边还有定南将军等人率领的五万大军……伪朱三太子父子纵有三头六臂,也难逃败亡了。”

他斟酌了一下,又道:“福建那边,朕也打算准耿精忠所请,撤回福建总督,并且设立福建总管一职,由靖南王耿精忠担任。福建之事,当假耿藩以便宜,不复中制。用人用兵,吏、兵二部不得掣肘,用财,户部不得稽迟!”

这回康熙皇帝还真是下了血本,不仅在广东方面下本,还在福建方面下了本!

耿精忠这回从康熙这里得到的总管之权和当年吴三桂平云南时得到的权力,那可是一模一样啊!

……

康熙任命图海为宁南靖寇大将军,并且授予耿精忠福建总管的上谕都是明发的,也就是向全天下公开。

而且为了给远在广东前线的清军打气助威,康熙还派出六百里加急将这两道明发上谕的抄件送往韶州和肇庆。

所以朱和墭在不到半个月后,就从杨起龙那里得到了这两道上谕的抄件。

杨起龙现在还是行军师府的右辅副军师,而他具体负责的则是情报工作……在朱和墭的阵营中,论起搞情报,恐怕没有人比他更厉害了!

在历史上,这位可是能在康熙年的北京城发动武装起义的牛人!

早在朱和墭第二次和杨起龙见面,并且提拔他担任右辅副军师的时候,就从不大宽裕的私囊中拿出了五百两黄金,作为杨起龙的活动经费。

杨起龙就用这笔钱买通了祖泽清身边的两个师爷,并且建立了一条肇庆——广州的情报输送线。所以朱和墭才能在第一时间看到大清朝廷的明发上谕。

“图海要来……杨军师,你在北京时可认得图海?”朱和墭前世就知道图海这个人,最早是小时候看电视剧《康熙大帝》时知道的,没想到这回要遇上真人了!

“认识,”杨起龙认识的人还真不少,“是个能吏……世子爷,他是首席大学士,又是满洲权贵,还带着五百八旗兵来广东。恐怕广东的诸将都会为其驱使,不会再和之前跟着尚可喜混的时候一样不听指挥了。”

“哦。”朱和墭点点头,又问:“那么周培公呢?军师可曾听过图海身边有个周培公?”

“周培公?”杨起龙一愣,“未曾听说……这人是谁?”

朱和墭笑了笑,没有回答,而是把话题拉到耿精忠身上了,“那耿精忠什么意思?怎么就当上福建总管了?”

在朱和墭的记忆中,这个耿精忠在三藩之乱中的表现还是很积极的,现在怎么回事?怎么当了福建总管……他这是真心投靠了康熙,还是用了什么诡计骗取了康熙皇帝的信任?

第194章 高仿大才子,一考定江山!

杨起龙同耿精忠比较熟悉,而且他也知道那个什么“天子分身耳火”的谶纬之言,于是笑着摇头道:“世子爷……耿精忠那边您不必担心,他一定是用了什么手段才谋得了福建总管一职。目的倒也不一定是与我为敌,也许他也在趁着天下大乱的机会搏一把大的!”

朱和墭点点头,“那我们能联络他一起反清吗?”

“世子爷,这事儿不好办……”说话的是诸葛三和,他现在正一心二用,一边插话,一边在看一份情报汇总……上面有一堆杂七杂八的消息,看着好像不要紧,所以杨起龙发展的那两个下线就把这些消息写在一张纸上送出来了。

“有什么不好办的?”朱和墭对策反耿精忠还是很有信心的。

“福建是延平王府志在必得之地!”诸葛三和缓缓道,“同时又是耿精忠的根本之地……咱们如果去联络耿精忠,那就会被架在延平王府和耿精忠之间,里外不讨好。所以还是让延平王和陈军师去和耿精忠联络,咱们只要能把吴三桂拉下水,那就足够了。”

“吴三桂?”朱和墭皱眉道,“他真的肯?”

“事在人为……”诸葛三和这个时候将手里的情报汇总递给了朱和墭,“世子爷,您还是先看看这个吧。”

“哦。”朱和墭接过情报汇总,然后往诸葛三和手指的方向看了眼,“上谕,凡广东生员,无论是否剃法结辫,皆可参加今科乡试,朕当一视同仁……”

朱和墭的眉头也紧了紧,“康熙什么意思?没有辫子也能去考?他这是要……”

“要挖咱们的墙角!”诸葛三和接过朱和墭的话题,道,“世子爷……图海的大军没三个月是到不了广东的!在他们抵达之前,孙延龄也不会冒冒失失的来打广州。所以两边接下去要争的就是科举了!”

朱和墭也早就准备要在广东办科举了……考试做官嘛!这是读书人的最爱,而且朱和墭家的朝廷就一草台班子,各个衙门的缺太多,急需要官员来填补。

另外以朱和墭对广东三大族群的了解,这广府人喜欢吃吃喝喝,吃在广州啊!

潮州人则喜欢打拼创业……爱拼才会赢嘛!

至于客家人嘛,一直比较喜欢读书当学霸。

所以历史上客家士大夫经常会为了科举考试的问题和广府人、潮州人打架!唔,他们对这事儿有执念,历史上客家人闹起来的太平天国打进永安州后,除了封王和搞王娘之外,就搞了一场自娱自乐式的科举考试,之前圆不上科举梦的天国领袖们都自己出题考自己……十足过了一把学霸瘾。

现在朱和墭已经掌握了广府人的大本营,大佬辉又控制了半个潮州,朱天王也还在潮州的揭阳县。

看现在的情况,广府人、潮州人大半是会跟着朱和墭走的,但是客家人是什么态度就不好说了。

广东在清朝历史上经常出现“土客恶斗”的情况,客家人往往会和广府人、潮州人严重对立。一方如果要反清,另一方就会支持清朝。

如果朱和墭也遇上这样的土客对立,那他的广东朝廷想要做大可就难了。

而朱和墭现在可以拿出来吸引客家人的,除了一部分广东沿海的土地,也就只有科举考试了。

而且土地不能给太多,要不然潮州人、广府人就该不满了。毕竟广东沿海的土地,本来都是潮州人和广府人的。

所以即将举行的科举考试就很重要了,如果搞好了,取出一大批客家进士,甚至取出一大批其它省份的才子……那么接下去的事儿就容易办了!

想到这里,朱和墭突然眼前一亮,笑着道:“有了……咱们这一回一定要把广州科举给办好了!不仅要吸引广东各地的才子来考咱们的科举,还要设法吸引全国其它省份的才子来考!

一定要让天下人都知道,我大明又回来了,而且还深得天下士人之心,依旧是天下才智之士所向往的正统!”

朱和墭说到这里,已经是满脸得色了,还笑着看了看诸葛三和和杨起龙,“二位军师,你们觉得孤家的计策如何?若玄烨知道天下的汉人才子依旧不忘故国,一定会胆战心惊吧?吴三桂、耿精忠之流,说不定会幡然悔悟,重回我大明阵营吧?”

“世子爷,”诸葛三和听了朱和墭的话,有些哭笑不得,“这天下才智之士如果都向着大明,那您还搞什么原儒呢?”

杨起龙也叹了口气,道:“是啊,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世子爷,臣为了反清复明,浪荡天下多年,实在也没见过多少士人还怀着咱大明的。热衷鞑子的科举,想给鞑子当官的倒比比皆是啊!即便有几个大明遗民,也都垂垂老矣,难堪大用了。”

“二位军师误会了,”朱和墭笑着摆摆手,“孤家的意思并不是说要通过这次科举找到多少才子智士。而是要让天下人,要让玄烨、吴三桂、耿精忠之流都认为我大明通过这场科举,得到了许多能人智士……所以我们可以造假,不,是高仿出一批能人才子!”

“高……仿?”

“世子爷,这怎么仿啊?”

诸葛三和和杨起龙一个是“高仿诸葛亮”,一个还高仿过朱三太子,也算是高仿界的能人了。

但是他俩却怎么也想不明白朱和墭要怎么高仿出一批能大才子来?这事儿可不仅是个“仿”,还得人家相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