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第386章

作者:崛起的石头

短短十天不到,镇西卫的事越闹越大。

现在已经死了一名总兵,一名副总兵,一位知州,十余名卫所文官也被东厂抓进大牢,怕是都活不成。

紫禁城,乾清宫。

朱由校这次没有坐在御座上,只是觉得心中发闷,来到暖阁外透透气,看着满天的繁星,若有所思。

东厂的事情,较事府每一笔都有记录。

东厂办事的确得力,让他们去抓卫所文官,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几乎是药到病除。

这次傅应星在镇西卫抓了十几个人,正正好好都是手握军屯实权的官员,等授意内阁,把这些人一换,镇西卫的军屯也就都收回到自己手里了。

可是每一次让东厂下去办案,朱由校就会跟着在揪心。

以东厂办案的方式,几乎一定会有人死于逼供,而且傅应星尤其喜欢拿小孩子逼迫犯人招供。

一旦犯人嘴硬,他也是真的能下手去杀一个孩子。

正想着,王朝辅从廊道上走来,看了看负手望着天边的皇帝,犹豫片刻,还是说道:

“爷,西北总督传回捷报。说是镇西卫叛乱已定,剿灭叛军一万八千余人……”

第六百四十一章 实权右都督

镇西卫的事,让天下间都看到了朱由校的强硬态度。

消息传回之时,内阁的诸位阁臣们,也都聚在一起商量,他们心里都明白,战胜之后的下一步就是重组镇西卫了。

镇西卫只是一个小卫,但却是眼下整个天下注目的焦点。

王在晋坐在内阁次辅的位置上,很不舒服,因为他在前不久的召见中,代表着的是反对派的意见。

那时候他的确是怕了,但现在他依然对改革卫所没什么信心。

出事的还只是镇西卫,朝廷如此残酷的镇压政策下,会不会在全国各地引起反效果,这还尚未可知。

天启五年,内阁中只有四名阁臣,武英殿大学士悬空。

首辅魏广微,次辅王在晋,都曾是当今皇帝倚重的肱骨之臣,而东阁大学士胡士广、文华殿大学士许为京二人,也是其余党派的代表。

他们两个,在清查晋商十二家的时候就已经表明自己的态度,自然没什么选择,只能硬着头皮一条道走到黑。

那次他们就已经背叛了推举他们进入内阁的山西地方党派,要是再引起皇帝及阉党不满,这个辅臣也就做到头了。

起初他们两个也都和王在晋一样的想法,只是迫于时势,才不得不选择站在皇帝的一边。

眼下镇西卫的事情传来,他们知道,自己选对了……

西北大营下去平叛,一路连战连捷,对叛军也毫无手软,在镇西卫城,光叛军就杀了一万八千多人。

后续东厂清查,还不知道要再杀多少人。

镇西卫这次只怕是要被彻底推倒重建,谁也没想到,以往次的平叛,往往都是只诛首恶,从者不杀。

许是为了扩大影响,这次皇帝选择全部杀光。

也就是说,西北军破城之后,但凡是还留在城内的卫所兵,上到参将,下至小卒,皆被视同谋反,一体同罪!

有明一朝,从没有处置如此严重的卫所叛乱!

内阁签押房中的气氛十分沉重,昏暗的油灯,烛光暗弱,恰好点缀了四名阁臣此时不上不下的心情。

“镇西卫的事,首辅如何想的?”忽然间,许为京问出话来。

魏广微一听,脸上不动,心里却是一惊,连忙说道:“镇西卫作乱,理当肃清!这有什么想的……”

他的这副样子,就像惊弓之鸟。

语落,签押房中又陷入长久的沉寂。

每个人的心情都不好受,摊上这样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每一步走错,都是难以承受的结果。

恰在此时,紫禁城的上空电闪雷鸣,一阵小雨过后,签押房的上空扑朔朔地下起了暴雨。

一阵脚步声自廊道上,夹杂着湿哒哒的雨水声,停在签押房门前,却是皇极殿的管事牌子,王承恩到了。

他身边跟着两个小阉,也都是浑身湿透。

王承恩走进有些温暖的签押房,一边拍打着身上的雨水,一边说道:

“哎呦,咱家来这边传皇爷口谕,怎生的走到一半,就下了这样的大雨!可真是毁死人了……”

传皇帝口谕?

内阁中的四名阁老齐齐一颤,次辅王在晋问道:

“什么口谕?”

“阁老们就不必起来了,这也是皇爷吩咐的,说你们现在身上担子重,要多注意身体。”

王承恩走进签押房,坐在一个位子上,笑道:

“皇爷口谕说呀,镇西卫的事儿了了,可卫所还要继续转,没了官员哪儿行啊?”

“这不,让我来问问四位阁老,有没有合适的人选哪?”

“对了,还有右军都督府,都给乱军毁坏干净了,都督府事权虽说归武官了,却还是要用文官理政……”

“这个人选,也劳阁老们多费心。”

说完,王承恩笑吟吟看着他们。

许为京和胡士广这对苦难兄弟对视一眼,几乎是同声问道:“陛下真是如此说的?”

魏广微一愣,也是喃喃道:“都督府事权归武官,政务用文官打点?”

王在晋坐在那里,脸上全是不可置信。

“卫所还要继续转,也就是说,这次就是单纯的在镇西卫换了一批人,杀的,都是那些叛乱谋反的逆臣贼子?”

一时间,四名阁臣都是不约而同的望向王承恩。

后者却是嘿嘿一笑,摊手道:

“咱家哪能知道那么多啊,也就是过来传个话的,到底爷是什么意思,阁老们还不比我清楚呀?”

“回了,回了!”

王承恩说着,也不给他们继续多问的机会,转头就出了签押房,感受到一阵凉意,嘟囔似的道:

“这鬼节气,说下雨它就下这么大的雨。”

这几句话,是以口谕的形式传下来的,并不是圣旨,但可想而知,这些话要是传出去,将要在地方造成什么样的波动。

……

一个巴掌一个甜枣,然后继续干自己的事儿,做皇帝这么多年了,这个蒙蔽人心的手段,还是用的熟练。

那几句的口谕的确是“不经意间”传到民间了,现在有相当一部分自认为自己不会遭受牵连的人,不打算趟这个浑水了。

可实际上,他们都是朱由校要事后清算的人。

毕竟,现在收回卫所军权及军屯阻力小上一些,对卫所接下来的改革,都会有显著的帮助。

第二天,内阁的意见经奏疏的方式呈到了西暖阁。

针对此次镇西卫的事,主管军屯的十八名相关官员都被撤职查办,想必后续结局都不会太好。

而镇西卫这十八个相关卫所屯政的主要官员,也都被更换成了朱由校自己的人。

东厂还在镇西卫继续抓人,只不过现在抓的不是官员了。

他们冲进那些用各种名义占据卫所军屯的富户及地主家中,也不宣布是什么罪名就直接开始抓人。

现在这个时候,东厂抓人格外的轻松。

镇西卫内的反对势力,随着叛军被剿灭而烟消云散,右军都督府衙门在废墟上重建。

右军都督府的新任左都督马世龙,是实打实手握军权的皇党,朝廷此时给右军都督府新派的文官,也都刚刚出京。

西北军一万余人,看这个意思,短时间内都会留在镇西卫。

不知道镇西卫的事情稳定以后,西北军还会不会回灵丘大营,只不过很多人估计都说是悬了。

卫所屯政,山西要一家接着一家的搞下去,西北军一撤,卫所兵就又会蠢蠢欲动。

有这样一支朝廷精锐压着,办事就方便多了。

第六百四十二章 三十年同盟战争

“喤!——”

“喤!——”

一大清早就听见钟响阵阵,沉重又深远,自承天门上方五凤楼内传出的声音,传达至京师的每一个角落,又似乎穿透云天。

许多百姓都清楚地知道,朝会结束了!

自天启三年当今皇帝正式临朝以后,两日一朝的规矩行至今日,早已深入人心。

有些人不远千里,只为一闻五凤楼上的钟声,体会皇城威严。

一队勇卫营禁军卫士成队地小跑出承天门列队,上罢朝会且又不在六部坐班的群臣们鱼贯而出。

有些是前往各自在京城内的官衙,有些则是外出处理公务,开始繁忙又充实的一天。

不过这一天似乎不同以往,百姓们很快发现,承天门前的禁军并未直接回撤,大臣都走光了,还在一直列队。

“嘚嘚嘚……”

一阵马蹄声传来,十几名勇卫营骑兵奔行而出,来到街道上抽出手中马鞭,在空中挥舞。

马鞭在空中弯曲,然后猛地抻直,这叫做静鞭。

“啪!”

“啪!——”

百姓们都明白,这是禁军在静街。

这样的事情,在天启一朝还是第一次发生,按照以往来说,重重迹象都在预示着一件事,当今皇帝要出来了。

果不其然,十几名骑兵沿街静鞭以后,大批的勇卫营步兵紧跟着来到街上。

这些人一个个都全副武装到了牙齿,腰间挎着钢刀,身上披挂的是铁甲,小跑着沿街列队,直通往一个地方。

多数百姓和行人,在骑兵静鞭的时候就已经非常迅速地回避。

少数聪明的,则顺着勇卫营的队列,提前赶到皇帝要来到的地方围观,这种情况可是真的不多见。

很多初次来到京师的行人并不知道这个规矩,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看起来,他们都是幸运之人。

如果在这个时候,还敢停留在皇帝将要行进的街道中间,一定就会有沿街巡逻的官差抓捕问罪。

这还只是刚开始,骑兵的静鞭要进行三次。

第一次,是提前广而告之,让人有准备的空间和余地。

第二次,是提醒人注意躲避。

到了最后一次,则是一道不容置喙的命令,静鞭声一旦落地,闻者必须要立即伏跪。

无论身在何处,无论是什么身份,静鞭声落地,还不伏跪,平视街上的,都会被直接定罪。

天子行街,从古至今,一律如此。

“啪!”

“啪!——”

很快,第二次静鞭声音传来。

百姓们连忙找好位置,但是这个时候,只有一少部分人伏跪在地,更多的人都是在伸出脖子张望。

静鞭声音落地,一队銮仪兵高擎着明黄色的龙旗从街上走过,旌旗猎猎,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整条街的勇卫营禁军、官差,都是半跪在地。

就连在马上的骑兵也都弯腰下去,以示尊卑。

一支由几十名大汉将军组成的骑兵驰出承天门,在街上慢行,跟着便是由鼓、龙头笛、号角、小铜号、大铜号等组成的浩大乐队,足有一百余人。

小铜号圆润嘹亮,八管齐奏,笛声则以悠扬的旋律歌颂着有明一代皇祖们的功德。

乐队行奏,震耳欲聋。

上一篇:十方武圣

下一篇:派出所里的小捕快